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清净慈悲 以戒为师——对宗教迷信及现代佛教传播的思考(徐瑾)


2014/9/4    热度:233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清净慈悲 以戒为师——对宗教迷信及现代佛教传播的思考(徐瑾)

 

  《净土》2012年第6期

  作者:徐瑾

  印祖曾说:“中国之人,多半属亡八字,故致外国如是之强,中国如是之弱。”(《嘉言录》【书一】九八)所谓“亡八字”,即“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人(印祖语)”。身而为人,无论有否宗教信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应为基本道德底线,而事实上,纵观当今社会,“亡八字”之人确实很多,各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怪相比比皆是:宣扬同XING恋合理的,借隐私曝光搏出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乃至暴力色情等相关报道更是充斥报纸、网站等主流媒体,让人目不暇接。当今社会正处于道德沦丧时期,挽救社会道德风气刻不容缓。我辈学佛者应义不容辞地扛起重担,善巧方便地传播佛教因果四谛等教法,引导众生从善如流。

  然而,想要如理、便利地传播佛教普世道德观,并不是件简单的事。现代人受唯物主义教育影响甚深,不信因果,物欲横流、无法无天,常常自以为是地把包括佛教在内的种种宗教与“迷信”等同,而一些已经开始信仰某种宗教的人,大部分因未建立正知正见,尚处于“盲从”也就是“迷信”阶段。因此,欲做好佛教的传播,首先要帮助世人弄清何谓宗教迷信。

  人们有时候会觉得某个宗教主张“爱人如己”挺如理的,有时又会觉得某某宗教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不错,总结这些宗教之所以能得到普遍赞同,是因为它们所共有的教义——“劝人向善”。当然,也有一些宗教被大众批驳为“不可信、不合理、不人道”等,为什么呢?一定是因为这些宗教存有与人们基本道德观相违背的理论或行为。道德是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根本,也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根本,当任何一种宗教信仰与道德原则相违背时,必然会遭到多数人的怀疑、不信和反对。“不可信、不合理”说明人们对这种宗教本身的怀疑与不信;“不人道”说明人们对这种宗教的教义是持抵触和反对态度的。某些宗教传道者为了达到传播信仰或其他目的,往往宣扬“好人升天”,即“信仰我的人(不一定是有道德的人)升天”;“坏人下地狱”,即“不信仰我的人(也许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下地狱”。这就是将信仰完全凌驾于道德之上的“迷信”,也是我们判定某一宗教是邪教还是正知的重要依据。比如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要求信仰者的绝对服从,对“异端”(信仰其他宗教者)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甚至连妇女儿童也不放过,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道义基准,这样的宗教毫无疑问是邪教,而教徒们因为陷入到极度的宗教狂热之中,完全丧失了人性底线,这就是绝对的迷信。还有的宗教,首条诫律就是“我只相信某某唯一的神”,仅凭这一点,就基本可以判定这个宗教属于迷信范围。

  迷信不仅体现在宗教中,也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中,个人崇拜式的狂热是其典型表现,任何不允许反思和怀疑的信仰都是迷信。而佛教是不反对任何怀疑、反思和辩论的,恰恰通过怀疑、反思、辩证能够彰显出佛教“智慧之学”的本质。佛法如海,无论是小蚊虫还是大象都可饮足。就佛教教理来说,既有事说,也有理说,理事圆融无碍。这也正是佛法的殊胜之处。而世人常对佛教存有误解,即使能够正确认识佛教与迷信的根本区别,也会以为信佛之人多“消极避世,不关心世事”。这样的见地同样不利于佛法的传播与弘扬。

  事实上,佛教讲求厚德,慈悲,自度,度他,一个没有阳光心态、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契入佛门的。印祖曾说:“欲为真佛,须先从能为真儒开始。若于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孝友悌恭等,不能操持敦笃。则根基不固,何以学佛?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岂有行悖儒宗,而能担荷如来家业,上续慧命,下化众生乎?”(《嘉言录》【书一】七三)“欲学佛祖,先须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戾,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嘉言录》【书一】三二)凡欲学佛法之人,必先须克己慎独,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谓真佛弟子也。”由此可见,学佛之人必先具德行,然后才能证悟真知,上续慧命、下化众生。

  那么,何谓“德行”?现在社会道德沦丧,道德相对主义很盛行,对于同一件事情(如同XING恋),有的人认为是不道德的,有的人(比如李银河)认为是道德的,所以,佛法不得不对“道德”这一人类原本与生俱有的本性赋予了理论标准的定义: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德行与信仰无关。佛教的道德戒律,从理上说就是《楞严经》所云:“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从事上说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即“戒杀、戒盗、戒YIN、戒妄语”。这四大戒律不仅是佛教,更是所有宗教、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法则。关于戒律的重要性《佛遗教经》说得很清楚:“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宗教信仰只要坚持“清净慈悲”和“以戒为师”,就可以消除宗教以及其他诸如“个人崇拜”、“拜金主义”等一切迷信,拯救沦丧的社会风气。

  佛教境界的道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个人德行所能达到的最终层次——“清净慈悲”;一是日常行为中的自省自律——“以戒为师”。由于现今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太多,而我辈慧根浅薄,定性太差,因此大多数人在没有约束的限制下,很难达到“清净慈悲”的道德最高境界,尤其是开篇所提到的种种扭曲乱象更是时刻冲击着世人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戒为师”,“时时勤拂拭”,令清净本心“莫使惹尘埃”。从印祖对净土法门的开示来看,道德就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学佛者通过遵守基本的道德戒律和外在的道德约束,就可以达到内心的无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只有超世俗的信仰才能提供坚守道德戒律的动力,才能成就我们学佛之人“弘扬佛法、力挽社会风气”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净土学说以感应为本,一心念佛即是大持戒,一心不乱即是清净慈悲。印祖云:“净土者,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通过修持净土、信愿念佛,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相感应,也不失为我辈佛子自律律他、自度度他的一个捷径。

  总而言之,现代佛法的传播只有坚持“三世因果”、“众生皆具慈悲”,将“以戒为师”、“清净慈悲”与人性本有的道德基准相结合,才能破除宗教迷信,使佛教深入人心,发挥佛法济世度人的功能,帮助世人建立因果观,提升社会道德文明水平。

  (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修行人实在讲是进进退退的,如何能保持不退?天天认真读经,对于宇宙人生之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对于事,愈转也愈真实,愈转与诸佛菩萨就愈相应。念转了,言语转了,行为转了,转凡成圣。可是对于我们很多学佛人来说,这好像是有道理,可是转不过来。为什么转不过来?因为我们平时还是以烦恼作主。什么叫烦恼作主?“我”作主,这就转不过来。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这个方法妙绝了。我到这个世间来,我不是这个世间主,我是这个世间客,客随主便,这个转就容易了。我们要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把自己解脱出来。凡是转不过来的,都是我们今天讲,主观观念太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