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生活与修行二者之间冲突吗?


2014/9/4    热度:197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生活与修行二者之间冲突吗?

 

  1.生活与修行二者之间冲突吗?

  答:生活就是修行。我们众生一切的活动就是生活,生活的过程,也无非是身、口、意三业不断造作的一个过程。所谓的修行,也就是在生活中照顾好自己的起心动念,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把修行落实于生活,将生活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修行实践。

  2.很多人不幸福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个人不幸福不快乐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的活在当下。很多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角色,他们一直在看别人怎么活,一直想去做别人做的事,一直没有找到自我,没有活在自己的当下,所以不快乐,就这么简单。

  3.日常生活中,如何做才算学佛?

  答:每天孝敬父母,即是孝敬诸佛;善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即是善待众生。当我们把这些落实到位,自然而然可以推己及人,自然而然就可以升起慈悲心和平静心。学佛不能虚无缥缈,学佛不在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香港和印度。佛菩萨就在你我身边。

  4.为什么佛陀有十四个问题不回答?

  答:据《中阿含经》卷六十《箭喻经》记载,佛陀对诸如“世界恒常存在否;世界有无边际;生命即自我吗;佛死后还存在否;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吗”等十四个问题是不予回答的。

  对于这些牵涉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人死后续存与否等重大哲学问题,佛陀不答,原因有三:第一,此等皆为虚妄无实之事;第二,诸法既非“有常”,亦非“断灭”;第三,此十四难乃思辨斗诤法、无益之戏论,对修行和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切身问题无有用处,故不答。

  佛陀告诉我们:“世界常恒存在,我从来不这样说,世间万物,各类众生,皆悉无常,众生谁都免不了生、老、病、死,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忧悲苦恼,从这些忧苦中解脱,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迫切问题,就像那身中毒箭者,赶紧找箭医拔箭疗毒,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世界常恒存在乃至佛死后是非有非无等玄奥问题,我从来不予讲说,因为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真理不相应,与正法不相应,非梵行之本,不能使人达到智慧、觉悟和不生不灭的涅槃。因此我从来都讲:这些玄奥问题乃不可说者,不宜解说,而应该讲解那应该讲说的正道——四圣谛,因为这是真理,为梵行的根本,能使人得大智慧、大觉悟,达到永恒幸福的涅槃。”

  5.我们平时的思考跟佛祖的内证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我们的思考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知识的丰富程度,决定我们思考的高度,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思考出不了知识的范畴。人类的知识无非归纳、演绎、整理和分析得来。思考是属于世间法,利用世间知识逻辑推理出来的结果,可言说而且有相。内证则是出世间法到一定境界后的自动显现,不可言说而且无相。

  因此,读佛经如果看得懂的话,是你建立在“寻思”基础上的一个虚妄分别而已,当你觉得理解通某段经文的时候,其实你所理解的“懂”和佛所内证的境界并不一样。所以,“懂”了之后,还需不断内证实修。

  6.学佛者究竟应该向谁学?

  答:有人持咒,有人念佛,有人读诵经典,有人寻访善知识修习,等等。佛在灭度时,给我们一个向谁学的准则,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摘自《禅露》杂志 答疑解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所有好事都想去做,但一时做不了。我们可以一天做一条,今天我修不杀生戒,我把它落实了之后保持、受持;明天,我修不偷盗戒,再保持、受持。这样一天学一条,三个月我们就可以脱胎换骨,不是凡人了。所以如何取得成就?平时绝不贪多,一天一条慢慢地累积。古人讲“读书在变化气质”,真肯这样做,三个月到半年,你的气质就不一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