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文集:净土弘法导引


2014/9/4    热度:374   

净土宗文集:净土弘法导引

 

  [ 注:此为第五届净土弘法人才培训班所用手册,也可供大家弘法或自修参照。]

  净土弘法的宗旨:以净土五经一论为纲领,以中国净土宗祖师著作为标准,兼以通途教理为依据,灵活运用四悉檀之善巧,观机逗教,循循善诱,普令众生回归弥陀愿海,成就念佛往生之大事。

  一、通途基础教理

  (一)三皈、五戒、十善

  可参考印祖:“三皈五戒十善义”——见《印祖文钞》正编卷四

  (二)因果类

  如下几方面书可备讲授(或讲经时引用公案):

  1、佛典公案

  《贤愚经》、《杂宝藏经》、《百缘经》 等佛经中所讲因果公案

  2、 可参考印祖文钞有关因果的论文

  3、 《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及《安士全书》中:万善先资(戒杀)、欲海回狂(戒邪YIN)

  (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

  可参考《大智度论》相关章节。

  二、净土经论等

  (一)经论

  1、《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常讲。

  2、《阿弥陀经要解》,可常讲。

  《阿弥陀经疏钞》,可讲第一卷十门开启之前八章。

  3、《观经四帖疏》,重点可讲净业三福及

  九品往生章(尤其上品上生章对三心的注释)

  4、《无量寿经》,重点可讲四十八愿章、三辈往生章、及三偈章。

  5、《往生论》与《往生论注》,可常讲。

  6、《普贤行愿品》,有机缘可讲。

  (二)祖师著作

  1、印祖文钞可常讲,如《一函遍复》、《与徐福贤女士书》、《禅净四料简》等。

  2、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劝修净土诗》。

  3、《彻悟禅师语录》,《念佛伽陀百偈》。

  4、《净土十要》的著述,悉是良佳讲题。

  (三)可参照的法宝

  1、大安法师编著的书籍《净土资粮—信愿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附-圆通章讲记》。

  2、大安法师编著的书籍《净土宗教程》、《净宗法语大观》浓缩佛言祖语成篇,可随机撷取。

  3、大安法师主讲的光盘《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往生论注》、《净土资粮—信愿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三、弘法法师(或老师)行为规范

  (一)总依佛言祖语,别依净土五经一论和震旦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为准绳。

  (二)平等尊重大小乘一切法门,不得讪谤善知识、他宗门庭。

  (三)弘法法师应断以下过失:

  1、唯恐他人胜过自己的嫉妒心。

  2、说法不及时,推延懈怠。

  3、因再三宣说所生之疲厌心。

  4、说法时赞叹自己功德,宣说他人之过失。

  5、于佛法有悭吝心,覆藏而不宣说。

  6、有考虑财物之染污心,若所供财物微薄,则不愿说法;若所供财物丰厚,遂生欢喜而开演佛法。若自己仍执著财物,宣说佛法时,以不收供养为善。如是说法,发心即会清净如法,功德倍增。

  以上六种皆是导致传法不清净之因,当努力断除。

  四、净土修学内容、顺序建议

  五、净土闻思修

  我们想求生极乐世界,也应经常闻思净土经论。比如,对西方净土的来源,阿弥陀佛的大愿海,西方净土的独有优点,其依报、正报的功德庄严,往生净土的殊胜利益,往生的正因和违缘,修持净土的方法,弥陀名号的功德等等,都要由多闻才能了解。多闻之后,又要多思惟忆念。如果由思惟引发了决定信解,那就能引生往生净土坚定的信念和切愿。在真信切愿推动下,身心投入修持,修一分就是一分净土正因,步步切实,决定成功,可以说“往生净土,万牛莫挽”。以这个原因,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所以先由闻思引生正确知见,这是最初的关键。在决定不疑正确见解的摄持下,所有的修行下至一点一滴都能成为净土资粮,而且是纯正的资粮,由此开始踏上了往生净土的真实之道。而且,修的效果非常好,因为整个心和阿弥陀佛相应,功德不可思议。按这样发展,虽然还身处娑婆世界,其实已成为极乐国的人。

  相反,若没有闻思净土的经论,对净土没有生起真信切愿,则修持净土容易沦为影子之道。(当然并不排除宿世已种过深厚善根,一听就能深信不移,这并非此处所指的对象。可以反观自己,如果只是模糊的信心,往生的愿望还微弱,那一定要闻思净土的经论,听经闻法。各人都有自知之明,真正反观自心就知道信愿的真切程度。)

  不闻思是怎样造成修持的不得力和不相应的呢?(此处,“闻”不只是听闻,十法行中的书写、阅读、讽诵、开演等都归属在内。)比如,没有听闻思惟过阿弥陀佛为了我们而无量劫积功累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恩德,我们就不会去忆念,也就无从生起对佛的信心和感恩心。或者,闻思得不够,观察和忆念未到量,则信心和感恩心就较弱,心不猛利、不常久。如是即便修一点,与法相应的程度也很差,效果也不明显。

  或者没有闻思,就不会了知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威神之力不可思议、四十八愿宏深广大,也就不能由衷地发起对佛的皈依心,这样即便形相上向阿弥陀佛合掌、礼拜,但和以很猛的皈依心礼拜相比,功德相差很远。

  或者,不知道依仗佛力超越生死远比单凭自力容易,就不能死心依止佛力,决志求生净土。

  或者,没有闻思,就不了解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五痛、五烧,就不能真正观察到娑婆世界纯粹是苦性,遇到世间的顺逆境,仍会耽著不舍,无法较多投注心力修持净土。比如,一个人对苦谛思惟得深彻,出离心坚固,他就能放下世间,一心修净土。而另一人不知轮回是苦,根本没有出离心,虽然口中念佛,心中追求世间的念头不断。两人念佛的效果肯定相差悬殊。

  或者,不闻思,就不知道净土不可思议的利益,不会缘此思惟观察,也就难以生起欣求极乐的心,更不可能让欣求心达到强烈,以及持续到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中。不闻思,无法深刻了解《阿弥陀经》所说的“无有诸苦,但受诸乐”极乐世界“乐”的内涵,也就发不起求往生的心。

  再比如,若没有对因果深入闻思,就无法引生对因果的信心,这样正知正念不容易坚固,平常起心动念,恶念多善念少,念佛的功效也差。印光大师说:“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所以,有没有深信因果的正见,在念佛的效果上相差甚远。(当然,此处闻思业果是指如理如量的闻思,而且能以法为镜反省自己。走马观花般的闻思或者不得要领的闻思,起不到大的效果。)

  或者,没有闻思过菩提心的教法,就不会深刻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发菩提心是修行及增上品位的关键。事实上,有没有菩提心摄持念佛,功德相差悬殊。印光大师说:“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又说:“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

  或者,不闻思,对于净土的理解就很肤浅,证入的品位也不高。《观无量寿经》中所讲上品上生的条件,其中一条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目的也是提高对大乘的见解,增上大乘的福慧资粮,从而提高往生品位。

  或者,如果没有闻思最基础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无常、恶趣苦等含义,就不知道怎么珍惜时间修习净土,怎么让心专一。相反,对此等若获得了定解,则一提正念,就能很快进入修行。如《彻悟语录》中说:“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这段开示就是将无常的教法直接和净土的修行结合,显示为实修的指导。开示中所说的“知”,也只有通过闻思才能强有力地引发。如果经过反复思惟让珍惜人生的心强烈、持续,单以这个善心,就有力量改正浪费时间的恶习。

  印光大师开示:“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这是将无常和恶趣苦显示为实修的指导。若想强有力地生起这一正念,基础仍是闻思无常和恶趣苦。如果闻思获得定解又反复思惟,那就能让怖畏心越来越强,由此一提正念,就有力量让心转入念佛。

  总之,要知道由闻思修修心的方法和顺序,对此获得正确知见之后,不会认为闻思和净土念佛没有关系。通过闻思,可以让我们不贪着世间,深信切愿,精进念佛,成就往生,获得较高品位。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任何人、事、物、人生的现象,也都能用佛法来看待,以佛法思惟,以佛法指导自己的身语意。

  如此,面对轮回时,清楚了知是不净、是苦、是假相,如此自然不会贪着轮回;面对众生时,自然就能生起慈悲心、利他心;面对境界现前时,都能了知是因缘生,没有自性,打我、骂我、赞我、毁我,没有任何可执著之处,这些都是缘起法,不必欢喜不必忧,如此降服烦恼,精进修行。

  这样,见色闻声、待人处事、穿衣吃饭,都可以在心上用功,统统可以转为道用。可以将佛法完全融入生活,一切都变成修法。

  (然而,众生根性有利钝、善根有深浅,且修行不止一世,宿世栽培大有厚薄,因此具体到某个人的特殊情况,年龄、学历、见识不同,无法一概而论。或以信入、或以定入、或以慧入、或专持佛名而直入,或依佛力顿发宿慧,或依信心暗合道妙。)

  六、祖师开示:

  (一)《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彻悟禅师开示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印祖相关开示: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

  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可)举一反三。

  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如镜照相,敌体无二。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矣。

  凡忆佛,念佛,观佛,礼佛,画佛,皆名作佛。由其心念于佛,心中便现佛之相好庄严,功德威神。故曰,是心是佛。为佛弟子者,可不致力于此乎。

  1.“禅净四料简”具体内容:

  (1)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2)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3)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4)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2.印光大师关于“禅净四料简”的开示

  (1)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

  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2)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

  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3)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

  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煆练,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练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4)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

  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3.大安法师关于“禅净四料简”的简略开示

  禅净四料简,修持之龟鉴。

  料简是衡量抉择的意思。永明延寿大师以禅宗法眼宗祖师与净宗祖师的双重身份与资质,诠释禅宗与净宗的内在关联,为后世修行人建构了禅净理智抉择的参照系,影响后人甚大。印光大师对四料简极为推崇,赞云:“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

  对四料简的诠释,诸家多有不同,兹谨依印光大师之说,略敷陈之。要理解四料简的含义,首须详知,禅是什么?净是什么?“有禅”指的是什么意思?“有净”指的是什么意思?印祖认为:禅与净土两个概念,是从理体与教义的角度而言;有禅与有净,是从对机与修持的方面来立论。从理教的角度来看,禅与净无二无别;然从对机与修持的角度判言,禅宗与净宗却大有悬殊。修持门径不同,所证理体并无异致。

  何谓禅?即吾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何谓净?即信愿持名,求生安养,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言。何谓有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何谓有净?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净土之事。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恳切,皆不得名为有净土。

  由此,可将大师四料简译白如下:

  (1)若人明心见性而又念佛求生净土,

  其人威猛犹如带角的老虎;

  现世堪为人天大导师,

  来生即可成佛作祖。

  (2)若人未能开悟但念佛求生净土,

  万人信愿念佛万人得以往生成就;

  彼土花开面觐阿弥陀佛,

  又何愁不大彻大悟?!

  (3)若人明心见性而不念佛求生净土,

  十人中便有九人将会蹉跎耽搁;

  假若临命终时中阴身现前,

  随其业力轻重受生于相应的善恶道中。

  (4)若人既未开悟又不念佛求生净土,

  临终现出地狱的铁床与炽热的铜柱,

  于中经受万劫与千生的剧苦,

  无有善业感召他人来作救助。

  大师四料简,言简义丰,立意精当,无论何种根机的众生,均能从中获得无穷的受用。上根利器无妨禅净双修,中下根性自应稳守净宗阵地,老实念佛,总以西方净土为最后指归。大师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永明大师的净土思想与实践,颇具特色,以法眼宗第三代祖师的身份导归净土,并由此成为净宗第六祖。一身双任两宗祖师,诚为稀有,其作禅净料简亦最具资格。大师会宗各家导归净土的思想,延至今日尚有生命力。足证大师乃德业与学识俱皆卓著的净宗祖师。

  (三)截流大师:劝发真信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社,六时净行,遂成千古芳规。虽曰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与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①、旃陀罗②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

  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佛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无烦改辙矣。倘欲舍此度门,别商元妙[玄妙,奥妙。]工夫,则诸方宗匠如林,刹竿相望,正可随处问津,不须投足兹社。若果名心永尽,素愿攸同,时节因缘,幸常集会。依稀莲漏③,仿佛篮舆④,今古如斯,遗风未泯。庶他生为亲近之津梁,即此世为助发之资具,愿交勉焉!

  注:

  ①一阐提:指断灭善根,不肯向善之人。

  ②旃陀罗:以屠杀等业为生的贱民阶层。

  ③莲漏: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莲社,制莲花漏以计时,修行不辍。

  ④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晋陶渊明曾乘篮舆往来庐山,拜访慧远大师。

  (四)彻悟禅师:净土宗修行纲领

  ——念佛法门十六字诀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惟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瞋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十恶者:即杀、盗、YIN、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一切境界,惟业所感,惟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受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已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

  (五)印祖一生教化弘法的八句宗旨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

  印光大师一生对弟子教化的言语很多,重点可归纳成八句三十二个字。这八句箴言不但是大师教化众生的重点,他老人家本身也同样依此行持。

  (六)印光大师示念佛方法

  1.都摄六根

  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较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

  《续·复杨炜章书》

  2.十念计数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七、附录:

  附录一:

  念佛的心态与音声

  音声乃心性的外显,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为妙音,从实相中流现。念佛法门以音声作佛事,透过佛号音声开启佛性,诚为转凡成圣之妙庄严路。是故,我等念佛行人对音声之道应加以考量。

  一、极乐世界的音声特质

  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音乐之都,其风声、宝网声、铃铎声、波扬的水声、鸟的谐鸣声、虚空的乐器声等都在演畅种种法音,自然宫商五音谐和。极乐世界的音声之善美,乃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极乐种种音声内具八个特点: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形成西方净土特有的音声格调。既是阿弥陀佛梵音的概述,亦是我等众生内具的音声功德。是故我等宜将此八字作为念佛之纲宗。如是念佛,就能够与西方净土的音声形成同构共振,开发自性。八字原则略标如下:

  1. 清:即清净,离一切烦恼染习即为清净,是故念佛人得斋戒清净,远离五欲六尘,真诚发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是念佛即为清。

  2.畅:即畅达,直心是道场,音声畅达舒展,直抒胸臆,无滞涩压抑状。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音声所及,万祸冰消;洪音发号,毁裂魔军。畅快淋漓,心声一体。

  3.哀:即悲哀。于此生死苦海灭顶之际,自力怯弱,唯哀祈阿弥陀佛大悲拯救,呼喊救命,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悲心,必定蒙佛力慈佑,安坐大愿船,抵达安养国。

  4.亮:即嘹亮,哀而不伤。悲哀中有亮色,以吾之悲感弥陀大悲,信知弥陀悲愿决定令我往生净土,往生即可疾速成佛,旷劫大事今生即能了办,踊跃欢喜。生命洋溢亮色,音声自然洪亮。

  5.微:即微细。音声细微,透入内心性海,探玄勾赜,引发内心深蕴的善根,开启如来藏性,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6.妙:即奇妙,亦云不可思议。音声通实相,六字洪名澄清吾人浊染的心,以佛地果觉功德庄严行人因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能令吾人从有念入无念。此音声全体即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灵籁之音,劫外之响,妙感难思。

  7.和:即和谐。和谐是空性的表显。持念佛号时,首先是心声和谐,心声相随。身心和谐,心与外境和谐,大众念佛,音声和谐,几十人,众音念佛,如同一人,心通法界,梵音海潮音,大和吉祥。

  8.雅:即高雅。六字洪名表诠至高的超越意向。横超五恶趣,圆成自性佛果。不求人天福报,不低俗,不媚俗,声声唤醒自己,步步回归故园。如是念佛即为雅正。

  综上所述:持念六字洪名宜渗入清、畅、哀、亮、微、妙、和、雅之特质。这样便能与名号功德相应。信愿感通弥陀悲愿,成办往生大事。

  二、如何念东林佛号

  东林佛号以八字特质为方针,语速低沉缓慢,格调哀亮,内具深信切愿之情怀,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四句形成一个结构组。

  第一句的重音放在“南无”上,一心归命,要唱出在生死旷野寻求佛力救度的渴望。

  第二句重音放在“阿弥”上,在苦苦寻求中,历经艰险,终于找到了南无的对象,就是阿弥陀佛。要唱出寻找到阿弥陀佛的欢欣。

  第三句重音放在“陀”上,当我们归命于阿弥陀佛时,觉了原来阿弥陀佛与我竟是同体,我在弥陀心中念佛,弥陀在我心中呼应加持,要唱出弥陀与我同体同源感的欣慰。

  第四句重音又放在“阿弥”上,当觉了与阿弥陀佛与我同体时,回光返照,原来我自性即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要唱出自性弥陀的自信自肯,由归命到归元。

  这样,第一句向外部的渴望寻找,到第四句向内心安稳的回归,形成东林佛号四句一组的音声结构,不断循环亦复如是。

  唱念的音声抑扬结构掌握后,加之两个配合:

  1.佛号与步点的配合。一句佛号走四步,“南无”一步,“阿弥”一步,“陀”一步,“佛”一步,随法器走准四个步点。

  2.佛号与呼吸的配合。中间停顿时,深吸气到腹部,脐轮发音,尽量做到一口气将佛号念完(如气短者,可在“陀”字上补点气),浑融一体。

  如是持念,久久便能唱出东林佛号的韵味,悲欣交集,香光庄严。伏冀念佛同仁共勉!

  附录二:

  因果道理

  业果的道理分为四个部分:

  一、 业决定

  这三字的含义很重要,由此能引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方法论。

  这个世界一切的人事物,包括天体的运行、草木的生长、社会的运作、个人的命运,是由谁决定呢?以佛法而言,唯一是由业决定,不是以上帝决定,不是由君主[总统、主席]决定,不是由“我”决定,不是无因无缘产生。只有业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她像一位画师,绘出天堂、地狱,绘出欢乐、痛苦,绘出刀山、火海,绘出日月、须弥(高山),绘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一切无一不是业力所画;她又像是一位舞蹈家,生命中每个细胞的颤动,每一心念的发起,每一次人类世界的活动,都是她的游舞(舞蹈表演)。这就是业决定之理。

  二、 业增长广大(小因大果)

  此理告诉我们,业在初造时,即使极其微小,但随着业成熟所显现的果报却

  极为广大,这是业力放大的规律。遵循此理,古人教导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未造业不会遇 四、已造业不失坏

  这是从反面说明业无丝毫空耗,果无丝毫浪得。已造之业不会失坏,未造之业不会得果。(不包含:已造的善业遇到邪见、瞋恚等,已造的恶业以如法忏悔对治等。)

  更进一步要明了:

  业的轻重

  当生成熟的业

  进而以之改造命运,重塑美好人生。

  附录三:

十善业、十恶业因果概见表

十善

十恶

正报

余报

十善业

进而推广

正报

余报

十恶业

阿修罗

 

 

三善道

长寿、少病

不杀生

放生、护生、救护一切。

地狱饿鬼畜生

 

 

 

三恶道

短命、多病

杀生

富裕、人不侵损

不偷盗

广行布施、兴办善举。

贫穷、耗散

偷盗

得随意眷属、妻室贞良。

不邪YIN

清心寡欲,敬节恤嫠,毁YIN书YIN画,改送戒YIN书。

不得随意眷属,妻不贞良。

邪YIN

发言人信,不被欺诳。

不妄言

出言忠信,心口如一,言必顾行。

人不信从,为人欺诳。

妄言

言有威信,口才优胜。

不绮言

言皆有益,广行劝化。

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绮言

不闻恶声,言词和雅。

不恶口

言词温和,隐恶扬善。

言多诤讼,常闻恶声。

恶口

眷属欢乐,不受挑拨。

不两舌

不讦人过,背面如一,排难解纷。

眷属乖离,为人搬弄。

两舌

富贵、恬淡、寡欲

不悭贪

常怀惠施,恬淡廉洁。

多欲贫贱,所求违愿。

悭贪

心常喜乐,容貌端正。

不瞋恚

慈悲仁爱,救度一切。

多怀忿恨,丑陋人厌。

瞋恚

聪明智慧

不愚痴

因果正见,般若空慧。

其心谄曲,生邪见家。

愚痴

  附录四:东林佛号乐谱

  附录五:

  宗教不宜混滥论

  (因讲经者每喜谈宗而发)

  印光法师著

  序 分(传印试为科判)

  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二门,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随机得益,随益立名。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圆修道品,即名为宗(此约后世说,当初但只圆顿教耳)。中下闻之,进修道品,渐悟真理,即名为教。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聪利,多得闻持。率以记诵讲说为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实悟亲证者少,说食数宝者多。以故达摩大师特地而来,阐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既见本来面目,然后看经修行,方知一大藏教,皆是自己家里话。六度万行,皆是自己家里事。是以宗之悟解为目,教之修持为足。非目则无由见道,非足则不能到家。是宗教之相需而不相悖,相合而不相离也。至于南岳天台,其究竟指归,大略皆同。故传灯指月二录,皆列二师于应化圣贤科中。而高僧传不列于义解,而列于习禅。是古之具眼知识,以宗教为一贯矣。

  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法道。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自后此法日盛,知识举扬,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误学者,坏乱宗风。故其机用愈峻,转变无方,令人无从摸索。故有呵佛骂祖,斥经教,拨净土者(如此作用,南岳思大师两句道尽,曰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认做实法,则罪同五逆矣)。以此语言,剿人情见,塞人解路。根熟者直下知归,彻悟向上。机生者真参力究,必至大彻大悟而后已。良以知识众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纵未能直下了悟,必不肯生下劣心,认为实法故也。

  今人多是少读儒书,不明世理。未穷教乘,不解佛法。才一发心,便入宗门。在知识只为支持门庭,亦学古人举扬,不论法道利害。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个个认为实法。或有于今人举处,古人录中,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总不出按文释义之外,便自谓彻悟向上,参学事毕。即处知识位,开导后学。守一门庭,恐人谓非通家。因兹禅讲并宏,欲称宗说兼通。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竟作释义训文之言。讲教则如来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义之说。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盲众,相牵入火。致使后辈不闻古人芳规,徒效其轻佛陵祖排因拨果而已。古人语言,绝未晓了。衲僧本分,何曾梦见。

  正 宗 分

  今将宗教语言意致,略为分别。用冀唯得其益,不受其病也。何谓宗何谓教。演说之,宗教皆教。契悟之,宗教皆宗。教固有宗,宗亦有教。教家之宗,即实相妙理三德秘藏,乃宗家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也(此对宗说,故以体为宗。若就教论,即名为体。教中之宗,乃是入体之门,不堪与宗之向上一著对论)。教家之教,即经论所说文字语言,及法门行相。无不皆诠妙理,皆归秘藏。亦犹宗家之机锋转语,种种作用也。但教则未悟亦令解了,宗则未悟不知所谓为异耳。宗家之教,即机锋转语,扬拳竖拂,或语或默,种种作用,皆悉就彼来机,指归向上。是转语等,乃标向上真月之指。非转语等,即是向上真月。倘能依指观月,则真月直下亲见。所见真月,方是宗家之宗。今人以机锋转语为宗,不求契悟,唯学会透。是认指为月,不复知有真月矣。惜哉。

  又教则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犹如圣帝明诏,万国钦崇。智愚贤否,皆令晓了,皆须遵行。有一不遵者,则处以极刑。佛教有一不遵者,则堕于恶道。宗则独被上根,不摄中下。犹如将军密令,营内方知,营外之人,任凭智同生知,亦莫能晓。以此之故,方能全军灭贼,天下太平。军令一泄,三军倾覆。祖印一泄,五宗丧亡。

  未悟以前,只许参究话头,不准翻阅禅书。诚恐错会祖意,则以迷为悟,以假乱真,即名为泄,其害甚大。大悟之后,必须广阅祖录,决择见地,则差别智开,药忌明了。尚须历缘锻炼,必使行解相应,方可出世为人,宏阐宗风。今人不教人力参,而为人讲演。使其开解路,起卜度,以己见会祖意,依稀仿佛,想个义理。全体是错,便谓就是。直饶不错,只是泥龙画饼,岂能致雨充饥。所以宗须真参,方有实益也。未开眼者,闻其讲说,喜出望外。其有具眼者,必痛彻骨髓矣。如此宏宗,徒有大损,毫无实益。何异以军令往告敌兵,相邀共战,其不自殄灭者鲜矣。由是假充悟道者,不胜其多。坏乱佛法者,实繁有徒矣。

  又教则以文显义,依义修观,观成证理,令人由解了而入。故天台以三止三观,传佛心印也。宗则离文显意,得意明心,明心起行,令人由参究而得。故禅宗以直指人心,传佛心印也。又经教所说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事理行相,历历分明。若能修因,自然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矣。既得此事,则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岂待外求。宗门所说,总归本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此理即也)。若得此意(此名字及观行初心也),定然依此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而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矣(此观行至究竟也)。

  所以古德大悟后,有三次七次阅大藏经者(汾州无业,三终大藏。育王知微,大慧杲门人,禁足于上塔院十余年,七终大藏,见育王山志)。有以坐看为不恭,跪读行披立诵者(栖贤湜三终大藏,皆如此)。有毕生日持一部法华者(永明寿,首山念)。有看经唯恐打差(差音叉,去声,异也),贴帖子于方丈门首,曰看经时不许问话者(仰山寂)。有持观音圣号者(明教嵩,日诵十万观音,世出世间经书,不读而知。又华林觉常念观音,遂感二虎常相依附)。有持准提神咒者(金华俱胝和尚)。有日课百八佛事者(永明寿,一部法华,亦在百八之数)。有对立像不敢坐,对坐像不敢卧者(大通本,又凡食物以鱼胾名者,即不食)。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者(百丈海)。至于念佛求生西方,则多不胜数也。良以百丈乃马祖传道嫡子,其开示有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又所立清规,凡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皆归净土。故五宗诸师,多事密修也。多有久历年所,躬行苦行(如沩山作典座,雪峰作饭头之类)。无非欲圆满六度,自利利他。类皆重法如宝,轻身似尘。绝不似今人之轻慢古今,亵渎经论也。

  是知宗为前锋,教为后劲。其所办是一事,其所说是一法。但以语言施设,门庭建立不同。门外汉不知其同而不可合,异而不可离之所以。妄用己见,强作主宰。不是互谤,便是混滥。互谤之过,愚或能知。混滥之愆,智犹难晓。盖以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宗家方便,出于格外,所有语言,似乎扫荡。未得意者,不体离言之旨,唯噇出酒之糟。在宗则开一解路,不肯力参。在教则妄学圆融,破坏事相。唯大达之士,双得其益。否则醍醐甘露,贮于毒器,遂成砒霜鸩毒矣。

  教虽总明万法唯心,然须就事论事,事理因果,毫无混滥,原始要终,不出唯心。宗家的实商量,亦复如是。若举扬向上,虽指尽世间法法头头为问。答时总归本分,绝不就事论事。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纵有似乎就事说者,意则在彼而不在此。若认作就事者,即白云万里矣。的实商量者,禅书不录。所录者皆属本分话。若欲知者,必须广阅群书。否则看万善同归集,及净土十要中禅匠著述,亦可见其梗概矣。

  克论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然虽了无一物,又复胡来则胡现,汉来则汉现,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虽复群相俱现,仍然了无一物。虽复了无一物,不妨群相俱现。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专说了无一物。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详谈群相俱现。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不弃事修。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还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

  教虽中下犹能得益,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以涉博故。宗虽中下难以措心,而上根便能大彻,以守约故。教则世法佛法,事理性相,悉皆通达,又须大开圆解(即宗门大彻大悟也),方可作人天导师。宗则参破一个话头,亲见本来,便能阐直指宗风。佛法大兴之日,及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参究。喻如僧繇画龙,一点睛则即时飞去。佛法衰弱之时,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废绳墨则终无所成。

  教多显谈,宗多密说。宗之显者,如达摩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马祖云,即心即佛。百丈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此则与法华楞严诸大乘经,毫无异致。总之六祖前多显,六祖后多密。愚人不知宗教语言同异之致,每见宗师垂问,教家不能加答。遂高推禅宗,藐视教典。佛经视作故纸,祖语重愈纶音(纶音即圣旨)。今之欲报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则专阐宗风,尚须教印;在教则力修观行,无滥宗言。良以心通妙谛,遇缘即宗。柏树子,干屎橛,鸦鸣鹊噪,水流花放,欬唾掉臂,讥笑怒骂,法法头头,咸皆是宗。岂如来金口所说圆顿妙法,反不足以为宗耶。何须借人家扛子,撑自己门庭。自家楩楠豫章,何故弃而不用。

  须知法无胜劣,唯一道而常然。根有生熟,虽一法而益别。然则教外别传之说非欤。曰,言教外别传者,令人于指外见月也。又宗家提持,超越常格之外,名为教外别传。然此四字,埋没多少豪杰,今为道破。对教说,则曰教外别传。机锋转语等,亦是教。对宗说,则曰机锋转语外别传。庶不至孤负佛祖,徒造口业矣。若真佛教不能传佛心印,则已得别传之迦叶、阿难、马鸣、龙树,当另宏别传之法,何用结集三藏,注经造论为哉。宗须教印者,如木须从绳则正也。

  予尝劝一狂僧念佛。彼言衲僧鼻孔,三世诸佛尚摸不著,用念佛作么。予曰,若真摸著三世诸佛摸不著的鼻孔,尚须步步随著三世诸佛脚后跟转。倘不随三世诸佛脚后跟转,则摸著者非衲僧鼻孔,乃阿鼻地狱铁床铜柱上火孔也。达摩云,二百年后,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智者示登五品。南岳示证铁轮。故知今人于宗教二门,开眼尚难,何况实证。其有慈悲愿深,生死心切者,宜随远公,智者,永明,莲池,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也。

  流 通 分

  书至此,有傍不甘者呵曰: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妙性圆明,离诸名相。安用汝许多罗嗦,分疆立界为。予应之曰,妙性虽离名相,名相岂碍妙性。虚空法界虽无疆界,疆界岂碍虚空法界。吾欲舍东往西,必须定南辨北。庶几方向不迷,措足有地。又恐己见错谬,欲请正于达人。是跛夫之路程,非轮王之舆版(舆版即地舆图)。

  若夫通方开士,过量大人,世法全是佛法,业道无非佛道。祖意教理,佛经禅录,本自融通,有何混滥。尽吾之智,不能测其境界。竭吾之力,不能窥其藩篱。吾之鄙论,姑就吾之鄙机言耳。子何以迦楼罗王之飞腾,用责于蠓螟蚊蚋,而令其齐驱也哉。

  <全部完>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的言行,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佛的知见,把它记录下来,就叫经典。经典不是造作的,所以佛没有著作。佛没有意思,佛没有起心动念,经典是自性里头自然的流露,所以它不是著作。自性是平等的,大乘经上佛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十方三世佛,这一切佛里头,包括所有众生,为什么?所有众生是未来佛。我们随顺经典的教诲,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我不是跟释迦牟尼佛学,我是随顺自己的性德”。修行的标准,是自性的性德,我自己没有明心见性,释迦牟尼佛引导我,引导我随顺自性的性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