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32课
2014/9/4   热度:472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32课 癸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这个发愿是让自己能够成为利益一切有情的因。那么,如何成为利益众生的因呢? 子一、总说: 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 只要缘于我的一切有情,都能获得一切利益。这样的发愿涵盖了很大的范围,是通过善心、菩提心的力量来利益有情,这是菩萨的发愿,愿力非常大。 “愿彼缘我者” 包括什么呢?包括一切见闻忆触我的众生,以及我见闻忆触的一切众生。如前分析:我看到了对方,他和我有缘;有时我没有看到对方,对方看到我了,也和我有缘;我的声音被其他众生听到了,也和我有缘;其他众生在心里想我,也和我有缘;或者接触到我,我没有发觉,也和我有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愿他们都能获得一切利益,这就是菩萨的发愿,愿自己成为利益众生之因。发了广大之愿后,自己就缘着目标去修行,去真实利益有缘的众生。 我们发愿的对境常常有所局限,只是那些和自己结过善缘或恶缘的众生,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众生与我有缘:如走到大街上,一眼就可以看到很多众生;有时是自己被很多众生看到。所以,不管我们知道或不知道,在前生、今世乃至来世,一切有情都通过种种方式和我结缘了,因此我们要发愿利益一切众生,愿自己能够成为利益众生的因。应该这样从总的方面发愿。 子二(别说)分二:一、回向意乐具义;二、回向行为具义。 意乐就是发心,发心要具义。第二,行为要具有真实的意义。 丑一、回向意乐具义: 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 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回向众生不管缘我是什么发心,都能够成为得到救度的因缘。如果有人因为见到我或者听到我,生起信心或不信,乃至生起了憎恨心、嫉妒心、讨厌心,无论怎样,愿其发心恒时成为成办一切众利的因。 清楚颂词的含义之后要经常观修。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以打坐的方式,反复思维这些颂词的意义。打坐时,心很静、很专注,反复思维力量会很强,下座后就能够保持这种发心,其连续性、坚固度完全不同于泛泛了知。倘若只是听一遍就满足了,知道修法很殊胜,之后却不去思维串习,对我们的心就不会起到调伏的作用。 一般人都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比如:听说某人对自己有信心就很高兴,听说某人对自己非常嫉妒,就会产生反感,不会从善法方面去发愿回向。现在我们要按照菩萨的做法、菩萨的轨则去发愿,不管这些人在见闻忆触我之后,产生信心或不好的心,我都回向愿他们解脱,获得一切利益。因为:众生如果不缘我而生起信心或厌恶心,他就没有和我结上缘,没结上缘,我就很难直接利益他。虽然我的发心是缘一切众生,但是在所有众生中,这些众生出来了,对我具有某种强烈的心态,这说明在所有和我有缘的众生中,在所有我要度化的众生中,他们和我有更近的特殊因缘。既然如此,那我就更要对他们发菩提心,更要发愿这些众生早日成就,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提前度化他们。 佛陀在因地修行发菩提心的时候,虽然是针对所有众生而发心,但有一些众生首先对佛生起了信心,在佛面前发愿:您成佛的时候请度化我!所以他们成为较早得度的弟子;还有一些众生,对佛陀在因地的修行总是制造违缘,阻碍菩萨修行,菩萨也发愿度化他们。如忍辱仙人(释迦牟尼佛因地)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发愿:今生你用刀剑割截我的身体,后世我要用智慧宝剑割截你的烦恼。如是发愿之后,虽然当时歌利王对菩萨如此伤害,但在后世却最早为佛所度(歌利王就是后来的憍陈如尊者)。所以,虽然菩萨发愿度一切众生,但那些缘菩萨生起强烈信心或嗔心的众生,属于具有特殊因缘,特殊因缘应特殊度化,早一天和菩萨结缘就早一天得度,这是肯定的。当然,菩萨不是只是管这些众生,不管其他众生,而是在总发愿当中,这类人具有特殊度化的因缘。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愿彼恒成为,成办众生利因”。 丑二、回向行为具义 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回向愿众生对待我的行为具有大义。“愿彼毁我者”:毁就是诋毁,不是心和意乐的行为,属于语言的造作。愿这些通过语言诋毁我的众生具有菩提缘;还有其他使用各种方式伤害我、污辱我的众生,皆具菩提缘。 如果不懂得修行,讥毁我的人、污辱我的人、害我的人,都可能成为我发恶愿的对象,成为未来互相伤害的因缘,但当我们懂得回向行为具义的道理之后,一切恶缘都可以成为利益自他的菩提因。轮回中,这些因缘是不缺的——只要在轮回中,就会遇到诋毁自己的人、伤害自己的人、污辱自己的人。如果自己是具有这样意乐的菩萨,遇到一个人诋毁我,好了,“皆具菩提缘”,就发愿愿他和我具有菩提因缘;遇到一百个人同时辱骂我,我也这样作意,那么就有一百个人和我具有菩提因缘。如果能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害怕别人诋毁呢?为什么要害怕别人害我呢?这就是菩萨的想法,真的很清净、很伟大。我们要学菩萨行,就要学习这样的行为。 而且这种观修也能饶益自他,如果没有如是观修,被别人伤害了,自己就会很郁闷,一天想:“他为什么伤害我?为什么偏偏这样伤害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拨。这样想有什么用呢?除了增长怨恨、加深痛苦之外,没什么用。与其这样,还不如行持菩萨行,主动去面对、化解这个仇怨,主动去利益害自己的众生,愿他们都能成为我修行的助缘、成为我度化的对象。这样主动积极地面对,违缘便不成其违缘了。伤害我反而成为我修行的对象、度化的对象,如果自己的心真正能够安住于这种状态,怎么会成为违缘呢?能这样做,我们是不会害怕娑婆世界有这么多伤害者的。 修习佛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多人都想尽快地从轮回中、从这个娑婆世界中获得解脱。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阻碍解脱的人太多,伤害的因缘太多,恶人太多,如何如何糟糕;我们并不是说求解脱不好,求往生极乐世界不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我们还没有往生之前,这些事情亦无法避免,只要在轮回当中,就会有这些事情。那么,何不把这个颂词活用呢?为了利益众生,极乐世界我们肯定是要去的,但在往生之前,轮回中仍然无法避免这些伤害、污辱的发生,届时,我们就可以运用颂词去应对,以菩萨的心去面对:愿伤害我的人皆具菩提缘,辱骂我的人皆具菩提缘,愿对我做种种行为的众生都具菩提缘。当然,种种行为并不单单指恶行,还包括善行,颂词只举了恶行。既然伤害我的众生我都愿他成就,那么帮助过我、接济过我的很多众生,也应该让他们成就,愿他们皆具菩提缘。 有时,对于帮助我们的众生,我们愿意他们成佛;对于伤害自己或伤害自己施主的众生,我却不愿意他解脱,这是不对的。所以,了知了菩萨和众生想法的不同之后,我们就要逐渐抛弃那些已养成的、固有的、凡夫人的轮回思维模式,慢慢靠近菩萨的思维方式和解脱的思维方式,要以菩萨这种无偏袒的利益之心去帮助众生,这样的行为便具有真正的大义。 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这是回向成为利众之因,愿自己能够成为利益众生的一种因缘。“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意思就是说,当众生因为谋生、旅游或其他各种原由出门在外的时候,假如他们没有怙主、没有依靠,我愿成为他们的引导者。这个引导者,不仅可以理解为迷途中的指路人,还可以理解为古印度的商主,商主不单是指路人,而且尤善关心商人,乃至帮助他们取得珍宝为止(之前我们大概讲过商主大海取宝的故事)。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因众生的业力使然,世界上形成了很多江河湖海、沟渠等等,没有船很难通过。菩萨发愿:在这些环境中自己变成渡船、桥梁。有时人们在荒野中想过河,但长时间没有桥或船,只有一直走下去,非常痛苦。我看过一本书,里面记载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几个修行者从甘地神山朝圣归来,去时经过的小河因夏季的大雨已变得又宽又深,无法通过,他们只好一直沿着河走,希望找到桥梁或度船。几天下来,身上的糌粑、酥油都吃完了,后来找到了一具即将腐烂的动物尸体,又坚持了几天,最后实在走不动了,他们商量:如果谁先死了,其他人可以吃他的肉。其中一个喇嘛说:你们要吃我可以,但我不吃你们的肉。困境之中,他们开始以最大的信心祈祷平时所供养的护法,奇迹发生了:汹涌的河流突然断开了,一条路从河中间显露出来,两侧河水壁立,还在不断抖动。他们又惊又喜,急忙冲过去,刚通过水流就闭合了,恢复了以前的形状。 这则公案一方面说明了信心和三宝的加持力不可思议,另一方面也说明,如果找不到渡船或桥梁,有时会将人置于人吃人的绝境。所以,菩萨发愿在这些环境中,变成渡船或者连接两岸的桥梁,以利益众生。 菩萨发愿变成利益众生之因,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不仅能够在当下利益众生,而且通过菩萨的愿力连接,可以成为众生未来的解脱之因。由于这些桥梁、渡船是菩萨的愿力所化现的,所以,众生只要踏上这个桥、登上这个舟就和菩萨结缘了,随着因缘越来越深,乃至逐渐获得解脱。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 在大海中长时间航行的人会很疲累,很想有个小岛可以休整,菩萨就如其所愿变成岛屿;众生在黑暗中会感到恐怖,很多事情也做不了,很想得到光明,菩萨就在他们面前化为灯:“欲灯化为灯”。像油灯、火把、蜡烛、电灯……这些照明工具,都可以说是菩萨的愿力所化现的。 “觅床变作床”:床是众生休息必不可少的用具。《俱舍论》中讲,众生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组成的,有些大种必须要通过吃饭才能补充;有些需要沐浴才能维持;有些必须要通过休息、睡觉才能得以恢复,这些都是众生资生的因缘。比如:没有床就不能好好休息,在地上睡觉可能会受湿气生病。我们也有体会:不管是干活、走路、工作或者旅游,身体很劳累了,晚上躺在床上就很舒服,一下子就轻松了。床也能够帮助、利益众生,是众生资生的一种重要工具,所以说“觅床变作床”。 “凡需仆从者,我愿成彼仆。”:需要仆人的众生,我愿变成他们的仆人以利益他们。菩萨发的愿远远超胜一般人,这种境界世间人很难想象。世间人帮助众生,可以去捐款、去修学校或做其他事情,但是去做一般人的仆人任其使唤,很多人就做不到。而菩萨不同,只要对众生有利益,可以成为仆人任其使唤,很高兴地为这个众生服务。如前所述,菩萨这样发愿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做仆人可以让众生得到安乐;另一方面,菩萨以此方式和众生结了善缘,会成为度化众生的因。 菩萨利益众生的方式不拘一格,《四百论》中讲过:“或作彼弟子,或作彼侍者”。毫无疑问,有时菩萨利益众生是上师的身份,作为师长去调化众生,但有时菩萨也显现为弟子的身份,因为上师有可能是凡夫。只要对众生有利,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够帮助众生、引导众生,什么方法都可以使用。宗咯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中有个赞叹文殊菩萨的颂词:“常在一切上,然为众生仆”。什么叫“常在一切上”?文殊菩萨可是千佛之师,一切佛的上师,这么高贵的身份,可他还愿为众生的仆人,说明他没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心,没有“我是高高在上的,我绝对不能做低下的事情”的想法。 通过修行,我们虽不能够马上发愿去做别人的仆人,至少也能让我们这颗高傲的心谦卑一点。如在团体中,我是个负责人或领导,下级的事情自己就不愿做;或我是学佛的,其他事情我不做.只做佛教的事情。觉得自己处于某种高位之后呢,有些事情就不能做了。实际上我们忘记了:当我们产生傲慢心的时候,我们离解脱道就远了;当我们产生谦卑心的时候,才靠近了解脱道。很多教言中讲:藏地春天来临的时候,最先发芽的草地是低洼的地方,越低的地方越早发芽;同样,越处于一种谦卑的状态,越容易产生功德的苗芽。 我们就是个大凡夫而已,烦恼一大堆,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有资格傲慢。但众生就是无明,一点点功德就放大,觉得自己了不起,开始看不起别人。实际上我们本来是什么呢?本来是个具有很多烦恼的凡夫,本身应该处于谦卑的状态。是凡夫就应处于凡夫的位置去思维,不要站在修行者或修行很好者的位置去思维,更不要自认为圣者去思维。我们是凡夫,我们具有烦恼,就应该很谦卑,就应该恭敬众生,就应该去为众生服务。如果经常这样思维,那么我们不会有傲慢而且可以积累很多资粮。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人,虽能做一些事情,但不会做所有事情:这个事情和我身份相符我才做,这个事情和我身份不相符我不做。菩萨如果处在这样的心态中,觉得自己是个很高的人:某些事可做,某些事不可做;这些善法可以做,那些善法不能做;就会丧失很多修善法的机会。当把自己的身段放到最低的时候,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所有的善法都可以做。像这样的话,一方面心态很正确,一方面能做的善法更多了。比如社会低层的人,为了挣钱糊口,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最脏最累的活都会干。但是所谓的白领、成功人士,在这世界上的所有事业中,他们能做的就不多。我们要说明什么问题呢?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功德,就应把我们的心态等同于社会底层的人——我们就是凡夫,可以做的事非常多,只要能够得到善根,什么善法都可以做。而不要把自己刻意放到一个很高的虚空中,这样会损失很多善法,迷失自己的平常心,这是非常不对的。虽然我们还暂时不能做到像文殊菩萨和圣者那样,马上去做别人的奴仆,但是通过学习颂词,也可以让我们的心逐渐变得谦虚,不会过于傲慢。 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请大家以菩提心摄受,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把今天闻法的善根以及其他全部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暂时离苦得乐,究竟往生极乐世界,成就殊胜的佛果。
---------------------------------------------------------------------------------------------------- 更多生西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生活苦一点好,不会起妄念,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贪恋。贪恋很麻烦,贪恋是大烦恼,你就出不了六道。你要想出离六道,这个六道当中再没有贪恋,你全部放下了,你才能超越。凡圣的差别,圣人他没有贪嗔痴,他有戒定慧;凡夫没有戒定慧,只有贪嗔痴。贪嗔痴,搞六道轮回;戒定慧,了生死、出三界。念佛人要记住,世尊教导我们持戒念佛,经教里头教导我们,佛不在世,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