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苦谛的四个行相
2014/9/4   热度:4493
慈诚罗珠堪布:苦谛的四个行相 佛陀一生中,在显宗方面转了三次法轮。其中第一转法轮,对初学者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境界还不高,所以要从第一转法轮的内容出发。 第一转法轮的内容,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虽然在第一转法轮中,已经有了四谛,但第三转法轮里面,也讲过四谛。比如说,全面解释第三转法轮主要内容的典型论典,是《宝性论》。此论中,也讲过四圣谛。也就是说,四圣谛不仅是小乘佛教的观点,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的观点。四圣谛在大乘、小乘、甚至密宗里面都会出现,它是学佛的总方案、总框架,所有从小乘佛教到密宗的修行,都不会超过这个框架。 总说四圣谛 为什么叫做四圣谛呢?因为四圣谛都是从圣者的角度,而不是从普通凡夫的角度来讲的。 比如说,从圣者的角度来看,苦谛意味着无常、痛苦、无我、空性。但从普通凡夫的角度来讲,这个世界不是空性、不是无我,有些时候也不是无常和痛苦的。但实际上,世界的确是无常、痛苦、无我、空性的,所以叫做四圣谛。此处的圣者,不一定是菩萨。小乘见道以上的修行人,都叫作圣者。 为什么有四个圣谛呢?首先,除了轮回和涅槃,没有第三个中间地带。所有众生要不就在轮回当中,要不就已经解脱,趋入涅槃了。而轮回又有轮回的果和轮回的因,涅槃也有涅槃的果和涅槃的因,这两对因果加起来,就是四圣谛。 涅槃的因,是道谛,也即修道。涅槃的果,是灭谛,消灭、断除了所有的烦恼和痛苦,最后剩下的真正面目,就是灭谛。关于灭谛,从小乘到密法的见解都有所不同,此文后面将逐一解释。 轮回的果,是苦谛。轮回的因,是集谛。所谓“集”,就是招集的意思。因为贪、嗔、痴以及杀、盗、YIN、妄等业会招集各种苦果,所以叫做集。实际上,所有与菩提心、出离心以及证悟空性没有关系的有漏十善和十不善,都是招集轮回各种苦果的因。这两对因果,也即佛教的因果观或缘起观。 讲因缘,讲缘起,是佛教的特点。佛教不承认有什么主宰世界的神,也不会说世界是无因无缘的,而会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因缘。不是神在创造世界,而是因缘在操控世界。包括解脱在内的所有幸福,以及堕地狱在内的所有痛苦,都跟任何他人与任何鬼神没有关系,都是自己一手操纵的,如果想解脱,很简单,自己去努力走解脱道就行了。不需要去取悦于鬼神,也不怕鬼神不高兴,他们没有能力让我们堕入轮回。让我们堕入轮回的,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因果,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非常符合科学的论断。 这两对因果的前后关联是怎样的呢? 《宝性论》中说,四圣谛的顺序,像一个人生病、治病乃至最后痊愈的过程。 首先,要知道自己生病了。譬如说,有些人尚处于亚健康状态,病情还不是很明显,往往不知道自己有病,便会拒不接受治疗,这样一拖再拖,等到最后,已经是癌症晚期,想治疗也来不及了,只有死路一条!这就是不了知病情而错过治疗时机的典型例子。认识到并承认自己有病,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像四圣谛里的苦谛,首先必须知道轮回的本性是痛苦。虽然做人或天人的时候,也有短暂的幸福,释迦牟尼佛对这一点也不会否定,但这些幸福却是很渺小、很短暂的。如果我们没有看清大方向,只看到这一点点眼前利益,就会沉迷在这些微乎其微的幸福、快乐当中,忘了去追求解脱,这等于是讳疾忌医导致病入膏肓的愚蠢之举。 第二,如果发现身体有病,就一定要找到疾病的来源、因缘。如果不明确病因,就根本无法下药,以对症治疗。同样,如果不知道轮回是怎样产生的,形成轮回的主要因缘是什么,就根本无法从轮回中解脱。就像一些外道,虽然他们非常强烈地渴望成就,并因此而经历了很多苦行,这些苦行连很多佛教徒都无法堪忍。现在印度还有这样的“苦行僧”,他们去朝圣的时候,即使路途再漫长、再遥远,他们也不会站着走,而会像动物一样爬行而去;有些人甚至会在木板上钉上成百上千个尖锐的钉子,然后躺在布满钉子的木板上;有些人会去跳楼,还有些人会让自己活活烧死……因为他们认为,肉体和业是轮回的因缘,轮回是肉体和业力汇集的结果。如果其中一个因缘受到破坏,轮回就不会持续。因为缺乏智慧,不知道轮回的因究竟是什么,所以即使毫不留情地反复折腾肉体,也只是一错再错,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这就像医术低劣的庸医误诊了病人的病情,武断地认为病人的病因是另外的某个因缘,当然就会下错药,不但对病人的病没有帮助,反而有可能把病人弄死。 还有,自古以来,很多外道流传着一些供神的方法,就是用活的动物,甚至是活人拿去供神。直到上个世纪,都有人在偷偷地做这种活人祭祀。如此残忍的行为,却被他们认为是“解脱的方便”——用鲜活的生命祭祀,可以取悦于神灵,神灵就会让他们“解脱”。这些错误观念,导致了错误的行为,不但不能让他们解脱,反而让他们造了更多的恶业。最后的下场,就是堕入地狱、饿鬼道。 佛法认为,苦谛的因不是神的安排,也不是源于肉体,而是起于烦恼以及因烦恼而造作的业,这就是集谛。 首先知道自己有病,然后找到疾病的来源,分别对应于苦谛和集谛。 第三,知道有疾病,也找到了疾病的根源以后,就要吃药、打针进行治疗,仅仅知道病情,却不愿治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同样,知道了轮回的因,就要去修行,这就是道谛。修道与治疗,是互相对应的。 第四,通过治疗,最后疾病康复、重拾健康。同样,通过修行,就能获得解脱,也就是灭谛。解脱、灭谛,对应于康复。 只有佛法,才准确地明示了世界的本质,并准确地找到了轮回的因缘,以及断除轮回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最后就能成就阿罗汉或佛陀的果位,这就是结果。这四个过程,叫做四圣谛。 关于这些内容,在小乘的《俱舍论》,《大乘阿毗达摩》与《现观庄严论》里面讲过很多。这些内容非常复杂,只有反复学习了很多相关论典,才能熟练掌握,仅仅学习一部论典,可能很难通达全貌。 无著菩萨著的《大乘阿毗达摩》与小乘佛教的《俱舍论》,都属于阿毗达摩。“阿毗达摩”是梵文音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修行人的修证;二,分析世界,分析人的修行过程,分析生命的诞生、形成过程等等。里面包含了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佛教的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等等。 很多人学过《俱舍论》,但《俱舍论》中部分内容的可信度不是很高。因为关于《俱舍论》的基础——《阿毗达摩七论》,有很多争论:有些人认为《阿毗达摩七论》是阿罗汉写的,根本不是佛说的;有些人认为,《阿毗达摩七论》的作者连阿罗汉都不是,只是小乘佛教中的一些凡夫学者。里面有许多小乘佛教的成见,其中很多观点是错误的,甚至与外道的观点比较接近,后来都逐一被唯识宗推翻了。但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与其它佛经讲的完全一样,比如对世界的描述等内容。 虽然在阿毗达摩里面,讲了一些不了义的内容,但佛陀在佛经中早已对此做过解释:我虽然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语言,来描述解脱的道路和这个世界,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了义的,唯一的了义,是般若空性。般若空性过去的佛曾讲过,现在的佛也在讲,未来的佛也会讲。将来有资格辨别了义和不了义的权威人士,是无著菩萨。 佛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引导众生,随顺众生,根据众生的根机渐次地转法轮,让众生的根机逐渐成熟,这都是佛陀善巧方便的示现。 在面对外道某些问难的时候,佛会保持沉默。这并不是因为佛陀回答不了外道的问题,而是佛陀保护众生根机的权宜之计。比如说,在面对外道提出的十四条无记的问题时,佛什么都不予回答。因为外道的这些问题都是在有自我或人我的基础上问的。但当时提问的外道根机并不成熟,如果佛陀直接说你的问题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而自我根本不存在,就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继而会断除了对方的善根,所以佛不予回答。 再比如,佛陀还讲了很多关于天堂、地狱的内容,并告诉我们说,月球上也有天人和天人的城市等等,但所有现代人都知道,月球上面没有见到生命,也没有见到天人的城市,有些人因此而认为佛陀说的是编造的神话。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天人的城市,并不是我们的肉眼可以看见的。佛也讲得很清楚,天人和我们普通人的生命层次不一样。天界众生属于高层的生命,他们有天眼,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世界。我们没有天眼,往上看不到天堂,往下也看不到地狱。众生业力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有些知识分子在进入佛门以后,会有很多这类的疑问,因为找不到答案,心里充满了矛盾、痛苦。其实,多闻思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佛经自己早就有了最好的解释。 苦谛 所谓苦谛,包括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大自然和有情众生。也即内在六道轮回中的生命和外在的宇宙世界,这二者也叫做有漏。“漏”即烦恼,贪、嗔、痴、慢等烦恼;“有”即依靠这二者会产生烦恼,所以叫做有漏。无论是所有的世界,还是任何生命,都是可以让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所以叫做有漏法。 从无色界到地狱,从生命到外在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叫总相或共相。每一个四圣谛都有四种共相,这样总共有十六相,也叫做四谛十六行相。 苦谛的四个行相 苦谛的四个行相分别为:无常、痛苦、空性、无我。其中前三个与三法印或四法印讲的一样。 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痛苦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无我、空性的,其中没有一个可靠并值得追求的东西。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佛教的人生观,因为苦谛当中包括了外在的世界和一切生命。 在深深体会到轮回痛苦之后,有自他两方面的利益:第一,会心无旁骛地去追求解脱;第二,会对轮回中的众生生起慈悲心。 不过,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虽然这个世界是痛苦的,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欺欺人地把这个世界美化、理想化,在毫无警觉的闲散中虚度着时光,但也没有必要把这个世界过度丑化,让自己陷入极度的哀愁之中,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准确的世界观。 第一,无常 无常可分为宏观的无常和微观的无常。宏观的无常,是指我们都能感受到的无常;微观的无常,是指所有的东西每一刹那都在变化。 虽然释迦牟尼佛在很早以前,就宣说了微观的无常。但很多人却不相信,而只相信自己的肉眼,因为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微观的变化,只能看到固体类的大多数物质一直都保持着同一种姿势或者状态,所以被自己的感官愚弄、欺骗了很长时间,心里始终留存着常住不灭的错误观念。但现在我们都知道,实际上佛说的完全正确,每一个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生灭、不断地运动,世上没有一个静止的东西,这叫做布朗运动。 其实,无论是生活、婚姻、感情、生命、财产、地位、名声等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变化,都源于微观的变化。如果微观不变,宏观是无法变化的,但我们却只能感觉到粗大的、宏观的变化。同时,所有的变化,都是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有些因缘是长期累积下来的,有些因缘是突然间产生的,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因缘,所以也没有办法控制或了知变化以及变化的方向。 释迦牟尼佛还告诉我们,人类是不知餍足的。人的审美会有疲劳,兴趣再高也会慢慢减弱、淡化直至最后消失,甚至还会变得厌烦、反感,代之以新的兴趣。有人说:一年学佛,佛在眼前;三年学佛,佛在天边。第一年学佛的时候,很兴奋、很积极、很精进、很想修行、很想解脱,但如果没有不断的闻思修,只是依靠最早的信心,就很难维持原状,这种积极心态过一段时间就会下降。时间长了,就慢慢淡化了。再过一段时间,刚开始的兴奋,就已经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开始是一个对三宝很有信心的佛教徒,但有一天邪恶念头冒出来以后,就会不想闻思修行,这样我们就离佛越来越远,甚至有可能彻底退出佛教徒的行列。这就是审美疲劳的典型特征,也是我们的心理规律。 我们要掌握好自己的心态,要让它不断进步,就需要不断地闻思修,当不断地感觉到有新的成就时,就不会审美疲劳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佛三年,佛也在眼前”。佛经里讲,在证得一地菩萨的时候,才能确定我们的身份,才能永不退转。在此之前,所谓的修行人、佛教徒,都是暂时的,以后可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务必要去创造好的因素,要不断地闻思修。 无数事例证明,我们的内心变幻不定,我们的身体日趋衰老,直至死亡。如果天葬被鸟吃了,就会变成鸟粪;如果土葬装在棺材里,就会慢慢变成泥土;如果水葬扔进河里,就有可能被其他鱼类吃掉,最后变成这些动物的身体……任何事物都不可靠,唯有学会通过修行,去控制自己的内心,才是最有价值的。 真正的骗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变化无常,都是内心的反映。我们一定要珍惜学佛的缘分,在因缘具足,自己身体比较健康的时候,尽快、尽量地完成解脱大业。如果哪一天身体不好了,或者出国、移民了,在基督徒的环境中生活,闻思修的很多因缘都不具备了,就会慢慢脱离闻思修,对佛的信心,对因果轮回的概念也会慢慢消失。佛教徒的活在当下,就是在自己心理状态比较好,身体也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努力创造好的因素,不受无常的支配。当从根本上解决了一切烦恼,当所有的无为法、有为法都不复存在的时候,就是四谛当中的灭谛。在没有达到灭谛的时候,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靠不住的。 无常是修行的动力,修无常的人一定会好好修行。佛经里面讲,虽然烧香拜佛也有功德,但这些功德不如修一分钟、五分钟无常的功德。哪怕修一分钟的无常,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佛经里面把无常归纳为四种: 一,有生必有死。所有的生命,凡是有生,最后都会死,这个大家都知道。 二,有聚必有散。虽然感情深厚的父母、儿女,都希望永远不分散,一直在一起,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五百阿罗汉没有一个人流一滴眼泪,只有阿难在哭。释迦牟尼佛告诉他,你不能哭,我很早以前就跟你说过,所有最喜欢的东西、最疼自己的人、最美的事物都会失去,你没有必要为此伤感。佛这样说就是在提醒阿难,有聚有散,是自然规律。我们不能逃避现实,只能更坚强地面对现实。 去到安静的地方,对我们的修行会有一些帮助,但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解决了,即使逃脱了恶劣的人事纷扰,却逃不过自己的烦恼,嗔心、自私、贪欲依然如故,所以,学会面对现实尤为重要。 佛教徒与世间人面对现实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因为面对的方法不一样,导致面对的结果也不一样。比如说,世间的孝顺儿女会认为,如果父母有一天不在了,自己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了,对父母的感情越深厚,父母离开时的打击越严重,这在佛经里面,叫变苦。但佛教徒却懂得修无常,在父母离世之前,就学会了有所准备,所以在面对父母离世的现实时,就能想得通——世界就是这样,人固有一死,这是自然的规律,有聚就有散,再痛苦也没用。佛教徒的儿女都懂得,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孝顺、要惜缘,不能跟父母吵架顶嘴,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如果父母在世时不懂得孝顺,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懂得无常的人,会活得自由一点。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会有一旦失去就没法活下去的念头。哪怕遭遇再大的不幸,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创伤。无常修得好,临终的时候就不会过分留恋这个世界,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净土。假如对金钱、人事太执着,就会变成往生的障碍,甚至根本没有办法往生。更严重的,还可能会变成自己执着的人或事物上面的一个寄生虫或昆虫,这是多么可怕啊! 修无常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但难度再大,也要去克服,要抓紧一切机会训练自己的内心,以求无常光临的时候能平稳过渡,临时抱佛脚,是不可能起作用的。很多学佛的人学了很多年,却仍然脾气暴躁、尖酸刻薄、斤斤计较,这都是学了理论却没有修的结果。 三,逢高必堕落。比如说,投生人天,是比较高层次的生命。如果今生不修行,死后一定会堕落。哪怕在今生今世,也会因为各种因缘而衰落。高官落马、富豪破产,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个大家都很明白。世上没有永不堕落的事物,唯有超离世间的佛的智慧,才没有高低之分,所以不会堕落。 四,聚集必灭尽。所有聚集的东西,财富、金钱、福报,最后都会用完。钱财就是这样,有可能是自己用完,也有可能在自己根本没有来得及享用时,便撒手人寰,最后由别人来帮我们用完。福报别人抢不走,但最后还是会用完。 以上四种无常,佛教也称为四边、四际、四终。所有有为法,都在这四个框架当中,没有一个可以超越。 世界无常,人生短暂。我们目前的状况应该是比较理想的,身体健康,至少可以站起来走路。精神也比较健康,至少可以正常思维,学佛、修行的条件都比较理想。我们必须珍惜这一切,万事说变就变,世界本身就是这样,这就叫做无常。 很多人知道这些道理是对的,但自己却做不到。这都是还没有实修,还停留在闻思阶段的标志。 佛法可以分为教法和证法。教法,就是佛经的理论内容,通过闻思就可以了解。证法,就是修行的结果——戒、定、慧。如果没有修,理论是没有办法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的。虽然佛教的观念,会对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矛盾有一些帮助,但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真正能融入到生活当中的佛法,就是证法。如果自身有了戒、定、慧,生活不仅可以过得幸福、开心、快乐、愉快,而且可以更有意义。从此以后,生活就是修行,修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平时就要以无常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这样才会有修行的动力。虽然不能说佛教徒就不能追求物质享受,但却不能过度地追求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也不要过度地去执着外在的人和事,放下万缘,事事想得开,这样修行也会比较顺利。即使没有来得及成就,也会走得比较顺利,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已经没有什么对世间的留恋了,这样就有机会去往西方极乐世界。 第二,痛苦 虽然佛说轮回是痛苦的,但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事事不顺利——生病、公司倒闭、婚姻感情家庭出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世界是痛苦的。但当一切都比较顺利的时候,就没有痛苦的体会了。有些人甚至觉得,佛说轮回痛苦,但我在旅游、玩耍等等的时候,还是很幸福的啊! 其实佛并不否定这一点点的短暂幸福,如果连这一点点幸福都否定了,那轮回就没有善道和恶道的差别了。这也就否定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自然规律,等于承认六道轮回都是罪业的结果,都是十不善的结果了。但佛说得很明确,六道轮回中,三恶趣是十不善的结果;人、天人等善趣,是善业所得的果报。我们不能否认,即便生活当中有一些幸福,但同时也夹杂着多多少少的不开心、不愉快、压力、争吵、嫉妒等痛苦。 作为修行人,如果不能体会到轮回是苦,就不会有出离心,不会考虑更长远的问题,也不会有走解脱道的想法。同时,也没有办法修慈悲心。只有知道众生很痛苦,才能修慈悲心。如果众生都没有痛苦,怎么去修慈悲心?比如说,四无量心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悲无量心,也即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心。如果觉得众生没有痛苦,那还远离什么痛苦?所以,如果不了知世界是痛苦的,就不能生起慈悲心,也没有办法发菩提心了。 另外,如果没有痛苦的观念,一直都认为生活是幸福的,明天的路是很光明的,当遇到不顺利的时候,就会遭受沉重的打击,甚至精神崩溃。 痛苦的分类 佛教讲了三种痛苦:苦苦、变苦和行苦。 苦苦,就是最粗大、最猛烈的痛苦。苦苦产生的时候,会感觉痛苦;苦苦留存的时候,会一直痛苦;当苦苦消失的时候,就会觉得愉快、幸福。比如,生病了,就开始痛苦;在生病的过程中,也是痛苦;康复的时候,就幸福了,所以生病就是苦苦。 苦苦是我们一般人都会肯定的苦。善趣众生是善业所感而投生的,所以不可能一直受苦苦。地狱、旁生、饿鬼三恶道的痛苦,就主要是苦苦。 变苦,当时感觉是快乐,一旦失去或变故,就会感到痛苦。变苦产生的时候,是愉快的;存在的时候,也是愉快的;当它消失的时候,才会感到痛苦,这个痛苦,就是之前的愉快导致的。比如,一辈子当高官,已经对别人的恭敬奉承习以为常,退职以后,就会异常失落与忧伤,无法接受前后之间的落差。人间所有的幸福,最终都会消失,只是时间的早晚。如果过度执着,就会带来痛苦,这叫做变苦。变苦的安立,实际上已经肯定了善趣的短暂幸福。 行苦,产生的时候感觉不到痛苦,存在的时候也感觉不到痛苦,消失的时候也感觉不到痛苦,却会导致以后的痛苦。比如,一个死刑犯走到被枪决的地方要走一百步的路,他每走一步,离死亡的痛苦就近一步,之前的每一步,都是导致死亡痛苦的因素,所以也属于痛苦。无论我们现在的有漏五蕴——身体和精神是痛苦还是快乐,但以后一定会产生痛苦,所以称为行苦。感受行苦的,主要是色界与无色界的众生,他们没有苦苦与明显的变苦,但却有行苦。 有人会说:佛说一切法都是痛苦,那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又没有感受,怎么会是痛苦呢? 虽然它们自己没有痛苦,但它们是痛苦的因,会产生痛苦的果,所以叫做痛苦。比如,天文学家想研究三百万光年以外的星球,研究了很长时间,最后却没有得到结果。没法交代之际,心里就觉得痛苦了,这就是三百万光年以外的星球所产生的痛苦。如果当初不去研究,也就不会有痛苦。 有人因此而认为,佛教的世界观很消极、很悲观,其实根本不是。如果感受到幸福,并沉迷在幸福当中,才是真正的消极,这样的人有钱了,没有什么其他的追求了,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活,这样的人生才是悲观消极的。佛教虽然了知轮回是苦,却没有让我们放弃,而是要我们超越轮回,这是更积极、更乐观的追求。 很多人以为,古代的人很痛苦,我们很幸福。当然,在交通、通讯等方面,现代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很多人住进了别墅、公寓楼,很多人借助于飞机、汽车、手机、电脑,完成了很多古人无法完成的事情。但事实证明,这些却不能让我们比古代人更幸福,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发率,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现代人比过去的人更能感觉到佛说的轮回痛苦。 现实生活中的幸福,都不能脱离变苦与行苦的范畴。我们千万不要沉迷在变苦、行苦等短暂的幸福当中,因为这些都是靠不住的。如果不能看清真相,就会导致苦苦。幸福越大,失去幸福时候的痛苦就越大。在面对幸福与痛苦的时候,一定要有正确的观念。我们要把内心训练成面对痛苦不太脆弱,面对幸福也不太狂妄,却并非冷漠麻木、一潭死水,而是灵动鲜活、慈爱满盈的程度,这样才能走上解脱道。 我们能做的:就是看透轮回,精进修行。所谓“看透轮回”,不是从此以后就不要家庭、不要工作,到山里去出家。这其实不一定是看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种放弃、回避、逃避。佛教不是让我们逃避现实,而是让我们更正确地去面对现实。 在面对烦恼方面,大小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小乘佛教主张回避烦恼,认为烦恼是让人痛苦的因,所以要用无我的智慧去断除。阿罗汉每天早上托钵化缘之前,会以神通观察,如果发现当天经过的城市、村庄会有人对自己产生贪欲心或嗔恨心,就会绕道而行。当然,这种逃避也是有用的,这样可以保护这些众生。 而大乘佛教却主张面对、转化烦恼。转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证悟空性,通达如幻如梦;二是以菩提心或慈悲心摄受。只要是在慈悲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智慧的框架内,所有的烦恼都可以转化为菩提道。所以,大乘显宗不会逃避烦恼,而是转化烦恼。为此,大乘显宗行人会特意去到会产生烦恼的地方,大乘密法就更厉害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烦恼的本质是菩提,是佛的智慧,所以根本不用转化,而是直接认识其本来面目。 认识到轮回是苦,对我们只会有利,而不会有任何害处。对我们凡夫而言,人间的有漏幸福,其实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懒,越来越不用功。就像很多不争气的富二代,不需要学习和工作,就能不劳而获地吃喝玩乐,从而失去了人生方向和目标,当吃腻了、玩腻了的时候,最后留下的,反而是内心的空虚与无聊。美国每年的自杀人数当中,50%是老年人,其中8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这些老年人都非常有钱,却没有什么追求,得不到别人的关爱,所以走上了这样的绝路。在这一点上,还是当普通老百姓好一点,穷苦的人还会有一点生存目标和希望。 就像飞机如果一直在空中飞翔而不停下来加油,最后燃料耗尽,就一定会掉下来一样。当我们的福报消耗完以后,就会开始痛苦的历程了。 在六道轮回中,人类都属于比较不错的了,但我们也有这么多痛苦和不开心。如果不学佛,还会造很多的恶业——吃海鲜、堕胎等等。在十不善业当中,杀生是最严重的罪过。如果没有来得及忏悔,将来一定会堕入地狱,那就更痛苦了。既然我们造了杀、盗、YIN、妄等恶业,受地狱的痛苦,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地狱在什么地方呢?地狱没有一个具体的地点,对于造罪的人来说,他死了以后,在他的眼里,世界就是地狱。在比较有善根的人眼里,世界不是地狱而是地球。在天人眼里,世界就是天堂。 这就像做梦,虽然对醒觉的人来说,梦里的一切都不存在。但对做梦的人来说,一切都非常真实,如果梦到地狱,就一定会感受痛不欲生的苦难。 很多过去的成就者曾到地狱去度众生,并为后人描述了很多地狱的恐怖现象,其中包括很多死后堕地狱的人给家人捎信,信中讲述了自己生前的很多生活细节,包括杀生偷盗等等,完全与死者生前的情况一致,信中还请求家人给自己做什么样的法事等等。所以,即使我们看不见,即使科学仪器测量不到,也不表明不存在。如果真的堕入地狱,就悔之晚矣。 欲界天人在即将死亡的最后七天,会知道自己死后的去处,其中绝大多数是下堕。因为看到苦不堪言的将来,所以度日如年、苦恼至极,远远超过一生几万年间所享受过的天界幸福,这就是欲界天人的最大痛苦——死堕之苦。 虽然色界和无色界没有这种明显的痛苦,但他们有行苦,他们的五蕴、身心,会逐渐引出以后的痛苦,所以也是苦。 可见,轮回当中,从地狱到天界,没有完全真正幸福的地方。我们不要到没有幸福的地方去追求幸福,超越轮回,追求解脱,才是真正的幸福。不但自己幸福,而且可以让很多人永远幸福。我们千万不要沉迷于眼前的一点点福报,天天吃火锅、打麻将,以为这就是天堂。要知道,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在我们始料未及的时候光临的。我们有必要反复学习《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及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宣讲轮回痛苦的部分,并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感悟与体会,这样才叫做修行。 当然,有一点痛苦的时候,也不要太绝望。乔布斯说过:他每天都在想,我一定会死,一旦想到死亡,所有的不顺利与不开心,都在死亡面前烟消云散了。若能对痛苦有所准备,人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慈悲。 这是苦谛的第二相——有漏皆苦。 佛在佛经里说:因为是无常,所以就痛苦。那是不是所有的无常都是痛苦呢?并非如此。四圣谛当中的道谛也是无常,但道谛却不是痛苦。无漏的变化,是菩萨从一地到二地,从见道到修道,从修道到无学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变。但有漏的变化无常却是痛苦的,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直到灭谛完全实现而成佛的时候,所有的变化才会结束。在此之前,一切都在变化。我们现在感受的,是有漏的变化。证悟以后,就有无漏的变化。 世间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化,包括我们的生命、身体、思维等等,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健康强壮到病魔缠绕,从年轻力壮到年迈衰老,从恶到善或从善到恶……。因为变化,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将来是什么样,所以人人都很焦虑、很痛苦。因为无常,很多家庭从和睦幸福到矛盾四起,最后四分五裂。人格高尚、心地善良的人,会因为经常接触的人脾气暴躁、人品恶劣而慢慢变得越来越坏。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糟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化,绝大多数是往坏的方向走,所以也就越来越痛苦。如果没有无常,就不会有后面的痛苦。 很多学佛的人虽然皈依佛门了,但因为修行力度不够,所以自己的心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脾气依然暴躁,自私自利不减,和没有学佛的人没有什么差别,有时候甚至还不如没学佛的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创造往好的方向变化的因素。佛经中讲:在没有证悟菩萨一地之前,我们的修行虽然有一点点进步,但仍然是靠不住的。要让自己往好的方面发展,主要的因素,是内在的修证。 如果不放下欲望,就永远没有幸福可言。所以,建立一个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生存目标非常重要。这是决定了我们将来幸福不幸福,甚至是能不能解脱的大问题。 如何从痛苦当中解脱?这需要有出离心,不要看表面的繁华,要去深入地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压力和不愉快,这样才能生起出离心。轮回和解脱之间的界限,就是出离心。有出离心虽然还不是完全解脱,但已经走上解脱道;没有出离心,就只能呆在轮回当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菩萨自始至终,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修布施,也就是修放下。你说佛法繁琐,佛法不繁琐,简单的很:“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就是布施,看得破就是般若、就是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放下。只要放下,智慧就会开。你越肯放下,智慧就越增长;你智慧越增长,放下就越彻底。你看不破,放不下,心里面有贪爱、有忧虑、有牵挂,这都是烦恼,这都是六道轮回的病根。六祖说,清净心里头“本来无一物”,那才是你的真心、才是你的本性。你要不把那些牵肠挂肚的东西舍得干干净净,你的真心本性就透不出来。禅宗讲明心见性,你决定明不了心,也见不了性,为什么?你不肯放下,你没有把这些烦恼舍掉。所以,要把烦恼布施掉,把生死布施掉。烦恼布施掉,你就没烦恼;生死布施掉,你就不生不灭。修佛道的人是菩萨,菩萨他修学的目标是成佛!所以,一定要知道,要舍得干干净净,你才能修菩萨道,你才能圆成佛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