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8课


2014/9/4    热度:4625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8课

 

  本课的内容从第二个科判入者之意乐开始讲: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首先了知发心有什么功德,之后我们才愿意发心;第二是如何受持发心。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意为:第一、真实宣讲发心之功德;第二、具有功德是非常合理的;第三、具有发心的补特伽罗值得赞叹。

  戊一(真实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此处分共同和殊胜两种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断除罪业;二、成办利乐;三、满足愿望;四、名义转移;五、以喻赞德。

  我们次第学习这五类功德。首先讲第一断除罪业的功德: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颂词讲到:如果能生起菩提心,就能胜伏极为强大的罪业,否则用其他善法很难胜伏。为什么说罪业极为强大呢?“以是善行恒微弱”。前面讲过身所依人身很短暂,心所依福德之心非常稀罕。再加上我们无始以来漂泊轮回,并不习惯修持殊胜的善法:串习善业的习气非常薄弱、做善行的相续性非常差、修善法的力量相当弱。例如我们听法时,就非常容易打瞌睡、走神,或被其他因缘所转变。如果想做一些善行,必须要励力的推动自己才能够圆满完成。

  “罪恶力大极难挡”——而做罪业就不是这样,因缘容易具足。我们无始以来非常擅长造作恶业,相续中的恶业习气力量巨大。如果造作恶业,一方面容易具足因缘,一方面习气强大,要抵挡非常困难。对比一下我们相续中的善恶,罪恶的力量很容易占上风。平时在没有外在因素干扰的前提下,我们尚且还要对修善法设置很多人为的障碍,相反造恶业却能找出很多借口,所以修行善法的确非常困难。我们知道自己善行修得少,力量弱,而造恶却顺缘多、力量大,那么怎么办呢?我们现在如果不断除恶业,后世的境遇可想而知,一定非常危险。实际上我们已处于这种危险中,虽然我们现在还是活生生的人,但是一旦丧失生命、呼吸中断,因为相续中罪恶力量非常强大的缘故,死后很有可能直堕恶趣。所以如果在有生之年没有断除恶业相续,后果非常可怕。

  那怎样才能断除恶业相续呢?因为断除恶业必须要用善法来对治,而一般的善法力量又很小,怎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断除恶业呢?寂天菩萨告诉我们说:应该修持菩提心——“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修持圆满的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是纯粹利他之心,如果内心能够产生圆满利他之心,就能够胜伏一切罪业。我们对治恶业、断除恶业的时候,如果舍弃了菩提心这个对治法,就再也找不到其他能够胜伏强大恶业相续的法了。

  这里需要分析一下:所有恶业的来源是什么?上师在讲记中也分析过,为什么菩提心就能完全胜伏恶业呢?实际上,我们相续中的恶业都来自于自利,都是自私自利的我爱执所生。比如杀生、偷盗、邪YIN等等,无论哪一种罪业都是从自利的角度、以自私心或在我爱执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有时为了保护自己而杀生,有时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杀生,有时为了满足自己对钱财的需求而偷盗等等,都有一个我爱执。因为执著“我”的缘故,不惜造很多很多罪业。所有罪业的来源都是我爱执,如果能够断除我执,就能斩断恶业相续。

  我们观察一下:为什么说圆满的菩提心能够胜伏强大的罪业相续?就是因为圆满菩提心的本体是全然利他的一种心态。修持菩提心必须要放下自利,一个自利心很强的菩萨是根本找不到的。要真正修持菩提心,必须要一步步放弃我爱执。能够修持菩提心,内心就朝着利他的方向,开始转移、转变,慢慢就会靠近利他心。如果修持菩提心有所相应,内心中产生了圆满利他的菩提心,此时自私自利的心就能够终止。所有的恶业都因自利而造,要断除恶业,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持菩提心。菩提心利他的心态和自利的我执是直接矛盾、相违的,如果我们没有修持菩提心,只是从其他方面找一些能够对治的方法,当然对治不了。在我爱执的基础上,去找对治我爱执所生罪业的方法,当然不可能找到。所以在所有的修法中,能直接对治恶业、与恶业直接相违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能够完全打破我爱执的一种殊胜清净的心之本体。

  修持金刚萨埵忏罪法的时候,有一个所依对治力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作为所依对治力的原理正是如此:所有的罪业都从自利心而来,能够修持利他心,也就能瓦解、动摇罪业的根本;修持空性也能从根本上对治罪业。相续中真正开始产生圆满菩提心,就可以真正对治很强大的、难以对治的罪恶相续。所以舍去了圆满菩提心之外“何有余善能胜彼”?难道还有其他善法能够胜过菩提心的力量吗?没有,因为菩提心的力量最为强大。

  我们要知道:如果想断除罪业相续,不单是忏悔就行了,忏悔只是断除罪业的一部分,除了忏悔以前的罪业,更关键的是:要让我们以后不再造罪。如果我们一边在修佛法,一边在造罪业,两股力量相较——造罪的力量把我们往下拉,修善的力量把我们往上拉,上上下下的缘故,登地就蹉跎了,获得成就会延误很长时间。所以要断除罪业相续就应修持圆满的菩提心,圆满、清净、广大的菩提心一旦产生,造罪的相续绝对不可能再出现,一定能有力地压伏住强烈的造罪之心。我们要想清净以前的罪业、斩断罪业的相续,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持菩提心,它有很大的功效、很大的力量。除非我们不想断除、清净罪业相续,否则就要进入菩提心的修法。我们不断修习,到菩提心生起时,身心皆会很清净,不会为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和别人斤斤计较,这些烦恼不会再有。因为内心中已经充满了慈爱、利他之心,为了利他自己可以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怎么可能再为一点小利与别人发生冲突、造作罪业,这是不可能的。

  注释中讲:〖所依人身与意乐既难得又短暂,因此善法的对治也就显得十分可怜,〗前面我们讲过身依和心依,承接这个含义,所依人身难得而短暂。把“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两个修法配合起来看,所依人身一方面非常难得,一方面无常的缘故“难得而易失”,很难获得却很容易失去,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就会失去瑕满人身。另外无始以来我们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和惰性:从获得暇满人身而言,我们是有时间学佛,虽有部分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起早摸黑去做工,但不是人人如此;还有很多人时间充裕,却不花在学佛上,更愿意用其他方式消磨时光,想不到去学习《入行论》、学习佛法,情愿花时间上网聊天、看片子,做其他无聊的事情,就是不想学习佛法,这就可见善法习气之薄弱。虽然人身难得,但我们学佛的意乐却不高,在没有进入很深层次的修行之前,修法的意乐都不会特别坚固,所以“善法的对治就显得非常可怜了”。

  〖换句话说这种对治的善行时时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能对治恶业的善法时常力量微薄,以弱小的方式而存在——“以是善行恒微弱”。如果善业力量微薄弱小,当然无法长期对治恶业。有时看看我们自己的相续,看看对待善法的态度,看看在善法方面投入了多少,看看在闻法时是怎样一种心态、怎样一种态度,就能知道自己的善业深厚与否:如果听闻佛法时特别踊跃、特别高兴,修持善法也觉得非常欢喜,这就是一种善妙的相,应长久保持;如果心态勉强,听课被动,觉得修行是一种压力、布置的功课不得不做,那么修行善法的力量的确不是很大。如果不改变的话,过一段时间就有可能被强大的恶业相续所吞没。这方面我们要反观内心,认认真真对佛法下一些真实的工夫。

  下面讲罪业的力量为什么强大。〖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连接不断产生。〗善法很难具足而力量弱小,相反一切恶业、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一般来讲要成就一个强大的业道,必须具四个因缘:对境、作意、加行、圆满究竟,四缘具足就是究竟、圆满的业道,在善法方面可称殊胜,恶业方面可谓严厉。

  修善法的话,我们有时意乐不强,有时加行不强,有时难得究竟,同时具足四个条件比较困难。如果要造恶业,对境却比较容易具足,造恶业的对境遍地都是;作意也比较容易,如为了口腹之欲去杀鱼,这种想法很容易出现;为了圆满恶业做一些准备工作,加行也很容易;究竟就是把鱼杀死吃了。造恶因缘很容易聚合,容易聚合的缘故、再再造很方便的缘故,“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会连续不断的产生”。只要我们稍微观察一下自己,观察一下周围,很容易了知这种事实。

  现在的社会对于很多清净的善法往往不配合,对于恶业则不加制止。造恶业有媒体大肆宣扬,对杀生等也是变相鼓励。造善法的人力量弱小,造恶业的人力量强大,所以恶业会连接不断发生。对比一下善业的微弱和罪业的强大,〖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就必须要具备能摧毁恶业的善法,〗不能让恶业再继续发展下去,如果再发展下去,我们是没有前途的。“现在我们必须要具备能摧毁恶业的善法”,现在就要开始准备,不能等到临终再准备,或者等到堕恶趣再准备,那时想准备也来不及。所以在我们有能力时、在学习这个教法时,就要准备摧毁恶业之善法。

  这么多善法中什么善法最有效呢?此处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对于弥天大罪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无法遣除。〗对于力量很强的大罪,强有力的对治法——就是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菩提心既圆满了智慧的自性,也圆满了大悲的自性。菩提心有两个条件: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所谓的发菩提心是什么?第一个发心为利他、大悲缘众生,发心为利他就是大悲缘众生,这是大悲的自性;第二求正等菩提是通过智慧缘菩提,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自己去求佛果。求佛果是智慧缘菩提,利他是大悲缘众生,里面具足了智慧和慈悲的自性,这就是菩提心的本体。

  我们能修持这种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就能够遣除重大的恶业,除此之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呢?其他善法无法真实遣除。有些善法可能和自私自利的心并存,力量不是很强大。和自私自利完全不并存的、力量很大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通过大悲心、智慧,泯灭俱生的我爱执,在胜义谛中以离戏的智慧打破我执,在世俗谛中通过修利他心、大悲心来泯灭我执。无论胜义或世俗,圆满的菩提心都直接与自私自利的心相对,所以它一定能够遣除其他的善法难以遣除的强大恶业。

  〖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这就告诉我们,现在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想方设法要发起菩提心,发心之后还要真正生起。首先要为了利益众生发誓成佛,这样的心一定要发,每天发、做善法之前都要发。发心之后的重要问题是要生起来,从内心深处真正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整个大乘道就是由菩提心引发的一个精进修道过程。什么时候开始发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这时候就进入了大乘。修大乘的整个过程就是让菩提心逐渐地增长、圆满:从愿菩提心到行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到胜义菩提心等等。所以有菩提心就可以相合于大乘,没有菩提心相合不了大乘,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入行论》让我们集中学习菩提心的教言,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然后逐渐打破我爱执,生起利他心。

  〖《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这是引用教证,说明菩提心能够有效灭除大的罪业,以喻意对照的方式宣讲。比如猫就是老鼠的天敌,不要说抓住老鼠,即使是猫的眼睛看到了老鼠,也能震慑老鼠,让老鼠根本没有办法堪忍。

  同理:〖“遍知之心宝明目”〗,遍知之心就是指菩提心,因为遍知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遍知之心,遍知的觉悟之心就是菩提心宝,它如猫的明目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内心中真正具足菩提心、生起菩提心时,也能够完全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业和惑就像老鼠一样。

  内心中如果产生了大悲、智慧,完全能够制伏、压制一切的业惑,让业惑没办法堪忍、没办法发展。整个大乘道就是智慧和大悲之道,菩提心之道就是智慧大悲之道,有了智慧、有了大悲,就能够顺利趋向遍知佛果。有智慧的缘故,能看清一切万法的本性;有大悲的缘故,不会坐视众生的痛苦不管。有大悲心会想方设法利益众生,有智慧能知道救度众生的方法,也能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所以整个大乘就是发展智悲、发展菩提心的一个殊胜的过程。现在我们有幸学习《入菩萨行论》,要知道整个《入菩萨行论》的核心、整个大乘道的核心,都不能够离开智慧和大悲。所以学习《入行论》是发展智悲菩提心的一个殊胜过程。

  庚二、成办利乐:

  这是共同的利益之一,那么是成办什么利乐呢?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菩提心能够成办利乐,“利”指暂时的利益,“乐”指究竟安乐。菩提心帮助我们成办暂时和究竟的快乐,因而是最应该依止的善妙方法。我们在轮回中依止过很多所谓的方法——有的引导众生进入痛苦的深渊,有的趋入歧途,有的仅是成办暂时利益......真实能够成办利乐的殊胜方便就是菩提心。如果我们真愿对自己负责任、对亲朋好友负责任、对一切众生负责任,最好的方法、方便就是依止菩提心、修持菩提心。

  从哪些方面了知菩提心最为殊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了知:“佛于多劫深思维”——首先,谁是观察者?是谁发现了这个深奥的问题呢?是佛发现的。这里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佛在成道之后一直安住于思维的状态中,但参考很多注释之后,此处理解为:佛在因地时,从发心到积累资粮的三个无数劫中,以菩萨的身份做了相应的观察较为合适。因为菩萨要在三个无数劫中积累资粮,行持菩提心,所以可以解释为佛在因地、在菩萨位时所做的甚深思维。此处的思维者,是具足大悲智慧的佛陀,或是佛在因地时的大菩萨。如果是一个世间人经过思维作出的结论——因为凡夫智慧不深,悲心不广,考虑问题不可能很全面,而此处的思维者是佛陀、或佛陀因地时的大菩萨,他的智力、悲心、能力等都值得信任,因此思考者是具有殊胜智悲的佛或菩萨。

  思考的时间多长呢?“于多劫”。多劫就是在三个无数劫、乃至更长的时间思维了这个问题。不像现在有些人,拍拍脑门就决定事情,不作甚深的思维会出现很多问题。佛陀不是一两天、一两年,而是在三个无数劫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思考。思维的方式是什么呢?“深思维”——甚深的思维,不是表面上想一想,而是究其根源、从其作用、果等等方面都进行思考,这叫深思维。思维什么法最能使众生获益、最能利益众生,穷尽一切法之后最终“见此觉心最饶益”。“觉”就是觉悟之心即菩提心,发现菩提心是最能够饶益众生的方便,唯有殊胜的菩提心百利而无一弊,全是功德、利益,没有一点害处。所以众生只要能够接近菩提心、修持菩提心,对自己的今生后世、暂时究竟、对自己和他人就能产生最大的饶益。这就是佛于多劫深思维之后,得出了“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无量”一方面指数量,一方面指种类。不论什么种类、数量的众生,如果能够依止并修持菩提心,经由菩提心的大路都能够顺利获得最为殊胜的安乐——无上菩提。在追求无上菩提大乐的过程中,增上生的暂时安乐顺便就可以获得。所以在成办利乐方面,菩提心是最为殊胜的。例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诸佛,全都是经由菩提心的大道,在实践、圆满了菩提心之后,获得了最胜快乐。诸佛在经典中给众生宣讲正法时,都无一例外的提到了菩提心的殊胜之处,教诫众生修持菩提心。《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很多大乘经典,都劝告后学弟子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最为殊胜的一种修法,如果自己心中能够产生殊胜的菩提心,在菩提心的牵引下,身心都会快乐。生起菩提心之后,不会再造新的恶业,也能很快清净往昔罪业。所有身苦由罪业而生,所有心苦从执著而来。菩萨能够修持广大、清净的菩提心,就不会造任何恶业,所以在轮回中不会有身苦;因其了知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本性,所以能够解开种种执著而不会有心苦,身心俱无苦。通过此安乐之道最后会达到安乐之果,这都是菩提心带来的殊胜利益。

  我们想饶益自他,在众多方法中,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究竟利益自他呢?不是成办暂时利益而是究竟利益,佛告诉我们:菩提心最为饶益。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决心修菩提心!要把菩提心作为所有修法中最殊胜、最主要的修法。其他甚深的法如中观、密法等,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就无法成为大乘的殊胜修法,只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妙法,方可相应于大乘。因为是为利他而修,不是为自利而修,也不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快乐而修,所以所修的法就会成为利他的方便。

  菩提心的修法暂时也能帮助我们扩展心胸:没有修菩提心的时候,我们的心胸和思维方式非常狭隘,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亲属的利益,只考虑和自己有关的人,其他的人要么不予理会,要么打压。这种非常狭隘的心胸,给自己带来烦恼,也给其他众生带来伤害。如果修持了菩提心,就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打开心胸——不单是对个别众生发慈悲心,而是对一切众生,乃至怨敌、乃至与自己无关的人,都平等地利益他们,这是怎样一种清净的心胸呢!在这样的心胸中,还有什么语言、行为、事物不能容忍呢?只要自己见、闻、忆、触的所有众生,都以一颗平等心去爱护和利益。那别人说几句话,别人对自己做一点伤害的事,哪怕恩将仇报、侮辱自己、打压自己,在这样广阔的菩萨心中,都可以安忍。所以如果不修菩提心,心胸非常狭隘,一句话、一个简单的行为自己就会容忍不了,自己生气让别人也不好受。有些人在团体中发脾气,其他人都跟着难过,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因此菩提心能有效的扩展我们的心胸,如果认真修持,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打开狭隘的心胸,进而能够容忍一切现象,也更加容易显现出究竟的实相。

  菩提心这一慈悲之心、广大慈爱之心、平等之心,实际上也是接近证悟空性的最佳的法门。心胸开放,一切万法究竟的实相也是开放的,通过开放的心胸迎接开放的实相很容易相应。如果心很狭隘,有强烈的执著,这样的心胸要去接受开放的空性是很难的,因为二者不对称的缘故。开放的心胸也能够容忍他人的伤害,在学习《释迦牟尼佛广传》时,为什么佛在因地时的安忍如此圆满和自然?因为他的心胸是开放的,在犹如虚空一样开放的心胸中,有什么不能容忍呢?都可以容忍。我们看起来非常难忍的事,佛却能自然而安忍,我们觉得佛非常伟大,当然佛很伟大!如果我们自己去修持菩提心,把心胸开放出来,也能成为圆满安忍的菩萨,在别人看来也会非常伟大。当然修法不是为了得到一个伟大与否的名称,而是修持菩提心、利他心——既没有特定保护的对象,也没有特定打压的对象,而是平等发起利益众生的心,这就是修持菩提心的殊胜功用,后面学《入行论》时都会接触到这类教言。

  下面是讲记中的内容:〖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这颗菩提心是对众生最为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安乐。〗诸位佛陀或佛陀的前身大菩萨,在三大阿僧祇中深深地思维——“阿僧祇”是无数的意思,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就是指三大无数劫。有的佛经、论典讲,阿僧祇指已经泯灭了时间的概念:什么时候资粮圆满,什么时候可以成佛,所以时间是不定的。固定时间我们会产生功利心,比如必须在五天之内做什么事,我们就被这个时间所限,觉得时间紧迫,该思考的问题没时间思考,该准备的条件没时间准备,仓促之间创造出的东西也不会圆满。在佛道当中刻意说无数劫,一是指时间很长,二是指没有时间概念,没有说必须在什么时间具足什么标准。时间越紧压力越大,准备就不会很充分。如果有精进心,而且时间很充裕,我们就能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如在准备修法条件时——闻思、抉择见解等,没有时间限制的缘故就能做得很到位,所以在三个无数劫中有什么不能准备好呢?因此有些大德解释说,三个无数劫是为了打消菩萨比较冒进、急躁的心态,有的是时间去修行、去思考,就会有效地遏制一些可能出现的违缘。

  三无数劫也有无边的意思,即没有边际,刻意泯灭时间概念。此外,阿僧祇也指印度的一个数字——在1后面加59个0,总共是一个60位数,以此代表一个无数,三大阿僧祇即三个无数,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个无数劫,不用年而是以劫作单位,劫在时间中是最长的。所以诸位佛陀在三无数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怎样才能利益众生?哪个方便最圆满?结果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为有利。

  菩提心具有智慧和大悲两个方面,智悲具足对众生是最为有利的。依靠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殊妙安乐——顺利获得最胜乐。注释中说,虽说顺利,也不是不需任何劳作和苦行,这是观待世间痛苦而言。一切众生流转轮回的时间有多长?绝对不止三个无数劫,每一世都在感受痛苦、都在劳作,得不到一点快乐,有哪一世受的苦有价值?与此相比,三个无数劫时间不长,感受的痛苦有限,而且为解脱受苦是有意义的。所以观待于众生在轮回中受尽痛苦却无法获得快乐而言,修菩提心可谓大利,以一点的小苦就获得了大乐。

  庚三、满足愿望: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很多注释讲三士道的修法都需要具足菩提心。“欲灭三有百般苦”:想自己从三界轮回的百般痛苦中解脱出来,获得涅槃的快乐,是相应于中士道而讲的;“及诸有情众不安”:相合于上士道,也叫大士道,为了遣除一切有情的众多不快乐而投入修行;“欲享百种快乐者”:想在轮回中享受快乐相合于下士道,也叫小士道。有这三种愿望的人,应“恒常莫舍菩提心”,不能够舍弃菩提心。

  下面分析一下含义中的难点。“恒常莫舍菩提心”可从两个方面解释:

  一方面指菩萨本人不能舍弃菩提心。因为菩萨发心是为救度一切众生,三类众生都要救度,所以想要救度三类众生的菩萨不能够舍弃菩提心。对第一类具小乘意乐的、“欲灭三有百般苦”的中士道众生,菩萨不能舍弃菩提心,若舍弃了菩提心,就不会有救度对方的意乐了;

  对于第二类想要遣除有情众生众多不安的菩萨种姓的人来讲,菩萨本来就是要遣除有情众生的痛苦,那么如何救度菩萨种姓的人呢?为他们讲法,让他们安住在菩萨道中,对于初发心的菩萨,要救度他们,也不能舍弃菩提心;

  对第三类暂时没有解脱意乐,只想在轮回中感受快乐的这类众生(有没有这种众生?当然有,众生的根基意乐不同。)在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中,讲了众生的各种种姓,其中有一种断一切善根种姓者,即一阐提人。暂时他不想解脱,不想发出离心,也不想发菩提心,只想享受轮回的快乐。对于这类众生,菩萨为他们宣讲十善法,因为修十善法是获得增上生轮回快乐的正因。对于这类“欲享百种快乐”的众生,菩萨要度化他们,也不能舍菩提心。

  菩萨对三类众生都要救度,所以必须坚持菩提心,才有救度各类众生的能力。如果只发小乘心,能够救度第一类和第三类众生,对于第二类众生则无法救度,没有发菩提心怎么去救度发了菩提心的初学菩萨呢?若只发世间心,那么无法救度第一类和第二类众生。只有发了菩提心,在坚持菩提心的基础上,才能既救度初发心菩萨,也能救度中士道和下士道众生。所以“恒常莫舍菩提心”从这个方面解释也可以。

  另一方面,对三士道的众生都需要菩提心这个问题,要加以简别观察。对于第一类“欲灭三有百般苦”的中士道有情,上师在讲记中说过,只愿自己出离获得解脱,是否具足标准菩提心的体性呢?圆满菩提心的体性:第一必须缘所有众生,小乘中士道众生不具足,第二缘佛果的心也没有。所以中士道的菩提心不是标准菩提心。可不可说他有菩提心呢?以最严格的标准衡量,可以说没有,因为只求个人解脱。如果把标准放宽一点、放低一点,从利他的角度观察也可以说有。小乘中士道的人,对和自己有关的父母亲属、弟子等是有利他心、愿意利益的,也具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阿罗汉在入灭前也会讲经说法,引导他人趋向阿罗汉道,这些都是利他。把利他的标准放低一点,他们也具有利他心。从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发心为利他来观察,(这种利他还不能称为大悲,只有菩萨的悲心才能叫大悲,阿罗汉的悲心不能称为大悲,这是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讲的。)可以说有悲心、利他心,但是打了折扣。

  第二、以智慧缘佛果是否具足?前面提过,小乘阿罗汉也算是一种觉悟。佛经中讲三乘菩提,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三乘菩提是指大乘菩提、声闻乘菩提、缘觉乘菩提(缘觉是中佛)、小乘菩提——阿罗汉也有觉悟的名称。所以为自己获得涅槃,获得小乘的觉悟,这种心也可以称为菩提心,菩提就是觉的意思。标准放低之后,从不圆满的角度而言,小乘也有利他心、菩提心。

  第二类“及除有情众不安”这个可以直接解释:上士道菩萨的发心是缘所有众生,二乘或小乘只缘有限的众生,入灭之后就不再利益众生。菩萨对一切众生不分亲疏都要利益,所以在利益众生方面完全具有利众的大悲;在求佛果方面,菩萨是直接求大乘的菩提果。所以第二类上士道菩萨发了菩提心、不舍菩提心,所发之心是圆满的、标准的菩提心。

  第三类“欲享百种快乐者”,其标准要放得更低才能说具有菩提心。放在哪个标准呢?放在利他的角度,求觉悟的心没有,但有利他心。从因果的角度分析:享受快乐是果,生起快乐之因是什么呢?就是善业,通过善业引发快乐。而善业的因是什么?就是利他心。所有善事都和利他有关,比如世间的慈善以利他为宗旨:把钱赠与穷人是利他;有人倒在路上去帮助是利他;老人过马路去搀扶是利他;守戒不偷别人东西也是利他;安忍还是利他……如是观察,十善业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就是利他心。

  所以从这个角度观察:小士道有利他心,可以和菩提心沾点边,因为菩提心以利他为主。在十善业道中,所有的善法无一不是利他的:修桥补路是利他,做慈善帮别人是利他,所有的善业都以利他为宗旨,通过善业可以感受百种快乐。因此想要享受百种快乐的人,绝对不能离开利他心,一旦离开了利他的想法,完全自私自利就和恶业相关联了,与善法相关联的都是利他的心和行为。因此下士道众生想要享受百种快乐,也不能离开菩提心的利他部分。虽然菩提心的利他更为广大,而且这里没有菩提心中缘佛果的智慧,但下士道毕竟有利他心,要感受快乐必须有利他心,有利他心也就和菩提心沾边了,所以把标准再放低一点,下士道众生也可以有菩提心。

  〖想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千万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乐的人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实现这些目标。〗如果自己不想感受三有的痛苦,就不要舍弃菩提心;要遣除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和痛苦,也不要舍弃菩提心;要使自他恒时享受百千快乐,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无著菩萨的注释没有很明显区分三士道的菩提心,其他的注释中的确有。总而言之,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痛苦,要救度一切众生,要让自他众生享受快乐,都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实现这些目标”,依靠菩提心能够实现三大目标,所以要实现三大目标的人,都不能舍弃菩提心的修法。

  庚四、名义转移: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这一科判讲名义转移,即从发了菩提心开始,名称变成了菩萨,意义是内心具足了菩提心,名称和意义都转变了。“生死狱系”:被生死轮回的牢狱所系缚的痛苦有情,尚未远离轮回,还是凡夫的身份;“倘若生起菩提心”:如果已经产生了救度自他的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从生起菩提心的这一刹那起,他的名字就变为佛子,称为菩萨,这是名的转变;“世间人天应礼敬”:是意义上的转移,因为有了菩提心,与过去凡夫的相续完全不同,能够接受世间人天的顶礼。如果是凡夫,接受他人顶礼会产生很多过失,而现在相续中产生了伟大清净的菩提心,能够接受世间所有人的顶礼。虽然我们还是凡夫人,倘若内心中生起了菩提心,当下名称和意义都会转变,因而利益是非常大的。通过名义转移的功德,说明菩提心的利益非常大,其他的功德无法相比。虽然菩萨修习菩提心,并不在乎名称转变与否,但此处通过名义转变的功德,来凸显发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巨大。当然,生起菩提心,严格意义上并不那么容易,发菩提心比较容易,但生起菩提心就比较困难。上课前我们念诵“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请发菩提心”叫发心,生起菩提心则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产生了利益众生的这样一种意乐,这样一种善心,而且一旦生起之后,一定会获得名义转变的功德。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么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名称上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来说,成为人天世间的应礼处。〗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和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当下生起菩提心,瞬间他的名字就变为佛子,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讲,也成为了人天世间的应礼之处。上师在讲记中引用了《入中论》的教义,《入中论自释》说:世间人礼敬初月过于满月——拜月亮的人礼敬初月胜过于满月。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也应该礼敬菩萨过于如来。此处把菩萨比喻成初月,佛陀比喻成满月。如同世间人对初月的恭敬超过满月,同理世间人礼敬菩萨应该超过礼敬佛陀,因为佛陀是从菩萨而生,菩萨是一切诸佛的正因,如果最初没有菩萨发菩提心,就不会有后面的佛陀。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菩萨的功德更为超胜,能够成为一切世间人天的应供之处。还有一个例子:如国王的太子刚出生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婴儿,但是那些年龄高、权势重的大臣,都要对其顶礼,太子的种姓超胜了下面的一切大臣。还有一些教证中说:如果一驾马车上坐的是阿罗汉,对于这辆坐着阿罗汉的马车,佛陀哪怕用脚去牵引都不应当;如果马车上坐了一位菩萨,即便只是初发心的菩萨,佛陀却可以用头去牵引。以此说明:因为发了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以后会成为救度一切世间人天的大觉佛陀,一切大觉佛陀都是从初发菩提心开始,所以刚刚发起菩提心的菩萨,其功德利益非常巨大,能够成为世间人天的应供之处,名称也可以转变成菩萨,这就是名义转变的功德。

----------------------------------------------------------------------------------------------------

更多生西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心里,没有起心动念。现前不起心动念,就事事无碍。念头一起,立刻提起正念;我们修净土宗的,这一念阿弥陀佛就是正念。念念不离开阿弥陀佛,念念依靠阿弥陀佛,一心想见阿弥陀佛,想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正念。佛的名号就是修行,提醒你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顺境逆境都要觉而不迷。一切时、一切处,心里一起念头就是阿弥陀佛,念佛功夫就会得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马上压下去,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佛如来劝我们想佛、忆佛、念佛,把其他的思想全部放下。一切法从心想生;常常想佛,就成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