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道”是主心骨
2014/9/4   热度:305
明贤法师:“道”是主心骨 “道”是世界和人心的主心骨,对“道”如果能像对烦恼一样认真,我人早已成佛多时。放之世间,尽天地之德,无非是道;放之人心,尽圣人之德,也无非是道。 故憨山大师谓第二章“文意双关”,也即是“心”与“世间”双关。于真如本心而言是般若之道;于世间伦理万物而言则是行为取舍的公正之道。虽然是两种对境,却共享一种真理,这当然是古人高度整合智慧才能办到的事。“道”既辅导了人的用心,也辅导了人的行为。 延续第一章“道”与“名”的“此生彼生”的缘起施设关系,因为相互依赖而命名、延展,到此已直接扩展到了“喜怒、是非、有为无为、行事言教、成物居功、功名长短……”等诸领域,在“心法”与“世法”两方面同时辅陈说明。虽然已经分出了“心、法”的两类别,却依然尽量挽分别而回归无分别。 中观所记录的唯识宗的“挽回法”,是将善恶未分的状态命名为“善取空性”(《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云:云何复名善取空者?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 于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 那是两边未判时的寂静状态。后来生起分别,就像混沌(出自《庄子·应帝王篇》:“南海之帝为倏(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被开窍一样, 善取空性被分作了“能取”(即认识的主体,为心识。)与“所取”(是被认识的对象,为外境。),从此善恶频发、生死相续。其分别的初因,乃是“自证分”(自是自体,证为证知,即为自觉的证知作用。自证分即识之自体,故又名自体分。)与“证自证分”(是识体作用的一部分,即是对自证分再加以证知的作用。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二者互缘互证。),他们分裂了“善取空性”。 未来的回归,也仍是会归“能取、所取”,而双泯“自证分、证自证分”,进而回归无分别,以证达中观见。这一反证历程,也同样藉由“心”与“行”的两方面和合完成,这与《道德经》的思想方法也完全相同。如果究竟意义上道的诠释方面也相同,那么《道德经》所示的道,可以直接理解为中观见,然而,差别是存在的。不过,皆以“道”为主心骨,《道德经》与中观见是一致的。 憨山大师在《老子道德经解·上》的第一章说:“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所学尽在于此,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解·上》。)可见,皆以道为主心骨,憨山大师看法相同。 谈到“道”,圣人“道”与世人“道”的不同之处,恐怕要表现在“世界、人生、价值”的诸多观点(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世人遭遇失败或磨难,视为大痛苦,而圣人只视为无常变化中的幻事;世人面对财产损失,如割身肉,而圣人则视为空性非真等同无事;世人重财货,轻道义,求衣轻食肥;圣人重道义,轻财货,求道而忘食。 虽然,世人难于全同圣人之道,而正当巨恶急苦之时,圣人之道一触即清凉,是难得的出苦良方,这,乃是圣人道对于世人的现实意义。在世间苦难面前,道仍是“主心骨”。 虽然圣凡之道的人间视角各有不同,而对人世间的观察同样在进行。维吾尔民族有个观点,认为人有三阶段任务:生前、生后、死亡。生前以及出生的过程,人是无法了解的,死时自己也顾不过来。 除此以外,漫长的人生过程中,都应该用观察或观赏的态度来做个观察者。看世界、看人生,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人的一生都在关注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一生都在修改或矫正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人值得一生求道,人这个观察者将因“道”而改变。 中国文化将人与环境分成三个观察对象,刘勰(xié,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汉族,祖籍山东莒(jǔ)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他在协助恩师僧祐大师完成了《大藏经》的编辑工作以后,依佛教价值体系作为文学批判之准绳而著作了《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中分为“天之文、地之文、人之文”。 这都是哲学,天之文、地之文成为自然哲学,人之文成为人文哲学。自然哲学演化为物理、化学、天文、地理,都是哲学,也是自然科学;人之文演化为历史、心理、艺术、文学等,同样是人文科学。其实,这两类科学皆为“人心”、“行为”所贯穿,同样,应当以“道”为主心骨。 倓虚大师在《影尘回忆录》中说:“三宝是世界的大轴,不能动,若三宝动了,世界无法安宁”,其原因乃是:三宝为载道之本。 这世上,什么缺了也不能缺了“道”,道是大轴、是主心骨。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人问佛:“人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的?”佛答复是一句话:“人生酬业。”人,生到这个世间来,是为了酬偿业报,佛说的是事实真相。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