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三十三


2014/9/4    热度:1296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三十三

 

  【221】净土法门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把这个唯识学的教理跟净土宗的念佛,跟大家做一个比较轻松式的研讨,做一些互动。

  首先我们先谈一谈净土宗的念佛法门。

  其实我们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净土宗的念佛是很多元化的,不管是台湾、不管是美国、不管是其它地方,有些人是比较喜欢重视修福报的——做慈善事业的;有些人喜欢修止观;有些人喜欢研究教理,各式各样的人都是净土宗的修学者。但是净土宗它有两个原则必须要遵守,你违背了这两个原则,你就不是净土法门。也就是说你的过程可以多元化,但是你的心态,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第一个你要好乐净土、第二个你要尊重名号。

  如果你对来生的规划,你不喜欢到净土去,那你就不是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它一定是要在生命的规划,他要做一些改变的:你一定要远离娑婆世界的轮回,而到净土的环境去,去亲近十方诸佛的。所以净土法门,它第一个规矩:就是你的来生的规划,必须要设定——往生净土!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个:不管你佛号念多少,你可能一天只有念一百句佛号,这都没关系,但是你心态上要尊重这句佛号;如果你今天不尊重这句佛号,你也没有资格叫净土法门,因为它毕竟是一个他力摄受的法门、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我们之所以往生净土,没有一种力量是来自于我们的生命的力量,不是!是来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种的本愿的摄受。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而已:我们成功的把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启动了,叫做“感应道交”;后续的工作,都是弥陀对我们的加持摄受。所以你今天你可以少念佛号,这个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不尊重这句佛号,你就不是净土法门。

  所以净土法门它过程是可以多元化的,但是它的会归是非常严格的——“好乐净土,尊重名号”,叫做“顺从本愿”,这两个规矩是不能动摇的,这是净土宗的这个宗派的特色。

  【222】唯识学的特色是什么呢?

  那我们来谈谈,我们前一段时间学的唯识学,唯识学也有它的特色。唯识学它对于生命的一个理论,它认为:所有的外在的环境,是你的内心变现的,所以你内心是决定了外在的环境,而不是外在的环境去决定你。这跟我们一般的思考是有一点冲突的,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痛苦归咎在:欸,因为有人刺激我了,就这个环境伤害到我了,所以我痛苦,这是我们一般的凡夫的思考;但是唯识学是不同意这个看法,它认为你外在的环境,是你内心变现出来,你要自我反省。当然也可能不是你今生的因缘变现,可能是前生的你变现出来的,你前生的思想有问题,因为它的思想是相续的,所以唯识学它很重视内心的一种思想改造。

  所以唯识学它的整个唯识的思想,它虽然安立了八识,祖师把它会成三类:第八识的异熟;第七意识的思量——自我意识;跟第六意识的思考能力——了别。但是其实整个唯识学只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管业力的阿赖耶识;第二个是管的思想的第六意识,这两个。

  所以认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来自外境的业力。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乐,其实跟你的今生没有太大关系,你也不要太得意,不是你今生的努力促成的,是前生的你做了善事,你要感谢前生的你;我们今天吃到的稻米,可能是去年栽种下去的,你只是摘果实而已。所以你今生的快乐,跟你今生没有直接的关系,那是你有一个美好的过去;当然如果你今生相对痛苦,这也不能怪今生的你,不是你不够努力,是你前生做了错事。

  所以唯识学对于业力这一块,我们从唯识的整个学习来看,它把业力这一块判做“依他起性”。它认为依他起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对错,它只是一种快乐跟痛苦的感受而已。

  其实人生本来是很单纯,本来业力在释放的时候,它只给你两种相貌:就是快乐跟痛苦。但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是很复杂的,这个思想很复杂,就把快乐跟痛苦,就转化成很复杂的人生:成败得失、荣华富贵、贫穷下贱,就安立了很多很多的名言出来。从唯识的角度,其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它在观这个人生的时候,它在破第六意识的遍计执——你的错误的思想。我们看唯识学我们一路走来,我们学了十六堂课,我们看不出佛陀对业力这一块有任何的评论,没有!佛陀只是告诉我们:业力这一块——认命、随缘,因为它总会过去的。你今天跟业力计较,你只有越陷越深,处理业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处理!不要去动它——“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凡是想要处理业力的人,后果就是更糟糕!因为业力它带动了另外一个业力,因为你陷入了阿赖耶识的业海,你就没办法脱身了;尤其是净土宗的人,千万不要去碰业力这一块,你弄不过它的。你不要奢望用你今生几十年的时间,去处理你无量劫来留下的业力,你最好不要这样想,你最好不要不自量力。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阿赖耶识,这个业力,轻轻的走过去就好——不迷、不取、不动,这是最好的处理。如果你够聪明的话,不要去碰业力这一块,不要去计较业力。因为你去碰业力,业力就像蜘蛛网一样,“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会带动另外一个业力,这个阿赖耶识,你越搅动它,它就越没完没了。

  所以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面对业力就是不动!不迷、不取、不动。凡是你今生所碰到的人跟事这一块业力,它都是一个既成的事实,已经是一个种子而变现的一个果报,是很难改变的。你要把精神体力,用在改变你的思想,来生是可以期待的,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可以好好的去规划你的来生,这是你应该把握的。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人生的目的只有一个(可能有些人觉得很奇怪),从唯识的角度:就是你要放弃今生!要把生命放到创造来生这一块,唯识的教义是这样子。你要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去开创来生,因为今生已经是不可期待了;就是说它已经变成水果了,但是你的思想,它却是一个种子的酝酿。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一个有智慧的觉悟的菩萨,他很重视他的起心动念:就是说别人对我怎么样,这个我不管,对我好,那是我的业力;对我不好,也是我的业力,但是我怎么去面对人生,我的思想——我起心动念,这是一个新的业种,它影响到我的来生。我们人生的最大的挫败:就是我们花太多时间,去处理已经成就事实的水果;而忽略了去开创来生这一块。所以唯识学,它很重视你的第六意识——思想改造。

  【223】我们怎么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一)

  那么现在我们要说什么事呢?就是说:我们怎么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其实唯识学跟净土宗关系是很密切的,净土宗它强调:好乐净土、皈依弥陀,是吧?这两块也是思想。其实净土宗在所有宗派里面,它最有关系的就是唯识跟天台这两块,它也重视思想,何以见得?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知道,蕅益大师在前言,第一句话讲到:“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就是你今天会不会往生,完全是你的思想——你的心理素质;至于你往生以后,你的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是你的业力了,你修了多少福报?你的善业力有多少?所以净土宗它是强调随念往生,它不是随业啊!所以也就是说你今生是不是往生,跟你对净土的好乐、对名号的皈依,这种思想建立起来没有?

  所以唯识学是重思想——重第六意识的思考;净土宗也重视思想,净土宗的修学:重思想而轻业力!当然你不能造重大的业力,因为你造了重大的业力,临终你很难受的,你业障现前的时候,你很难保持正念。所以净土宗对待业力是:誓断一切恶!但是对于修善度众生这一块,不是非常强调,随缘就可以了;但是对断恶,它也是很强调的。所以我们如果学了唯识以后,你善用第六意识,对净土宗是有很大帮助的。

  那怎么样把唯识的这个第六意识的思考模式,把它运用到净土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主题了。

  第一个:我们可以归纳成一种信仰式的念佛。从唯识的角度:思想的改造,第一个就是改造你的信仰。你信仰不改变,你的思考模式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以前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的思想,就是:贪念娑婆,不乐净土,这是一个错误的信仰。我们对于娑婆世界太过于贪念,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不乐净土:虽然十方诸佛都创造很多美好的世界,等我们去,但是我们谁也不想去。所以这两种信仰你不改变,你净土法门就没办法走下去了。

  所以唯识学呢,它就是——名言,你要建立一套新的名言分别。我们以前的思想,是活在自己的妄想,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可能小时候,曾经有一些什么生活经验:有遇到某种人、碰到什么事情,我们的心取到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可能给你极度的快乐;也可能给你极度的痛苦,总之给你一个终身难忘的感受,然后你这个影像,就把它牢牢的给 catch,抓住不放,就是心有所住!那么这个影像,就影响你的信仰。所以我们一般人,很少很平静的去看外在的世界,很少。也就是说你从小到大,可能是你前生累积很多的影像,这个影像会给你一些概念的,所以我们就是心随妄转,我们宁可相信我们心中的影像,这种片段的、不全面的影像,给我们很大的误导。

  【224】我们怎么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二)

  比方说娑婆世界。诸位认为娑婆世界是如此美好吗?当然它也有美好的一面,但是总相来说,它痛苦多于快乐,这是事实!只是我们今天在付出痛苦的时候,我们心中总是存着:哦,这个痛苦可以给我们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痛苦,我们愿意去忍受。你从小的读书——工作,其实我们付出很多身心的痛苦、辛劳——“诸欲求时苦”:追求的时候辛劳;“得时多怖畏”:得到的时候,你心中也是战战兢兢,你很怕失掉;就算失掉了,你就“失时怀忧恼”,所以“一切无乐时。”

  所以娑婆世界,它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于一种不安稳,娑婆世界没有一个人有安全感的,说实在的,因为你知道这个快乐是不坚固的。就算你今生不会失掉,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要全部的破坏。所以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我们今生在这里投胎,好不容易把环境适应了;结果死掉以后,业力把你飘到非洲去了;甚至于你造了罪业,业力把你带到蚂蚁的果报去了。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的轮回,我们永远在适应环境:好不容易做一个蚂蚁,我也习惯了,欸,死掉了;来生变成一只狗。所以你就是说生死疲劳啊!你只要不离开轮回,你人生永远没有安全感,娑婆世界没有安全感这回事。因为它是一个无常动荡的环境,因为你大环境是动荡的,你就不可能安静下来,这就是佛陀要我们离开轮回的原因,因为你太没有安全感了。

  所以我们以前对娑婆世界的好乐,是错误的理解,我们看到的娑婆世界的片段,可能你看到的娑婆世界某一种美好的东西,所以你喜欢了娑婆世界,你愿意继续轮回;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你看到的美好的人、事,只是一小片段而已,你没有看到娑婆世界的全貌,所以你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佛陀出世以后,当然第一个讲到苦谛,它的第一个:就是无常!娑婆世界对我们的伤害,来自于佛陀说的:欺诳性!它老是欺骗我们。你看魔术师,佛陀经常用“如梦幻泡影”,这魔术师一下子变成一个兔子,欸,兔子变久了也就习惯了,欸,这个兔子没了;下来变成一只猫……所以它就是一种变化的一种情况。所以我们第一个:改造我们的一种贪恋娑婆的信仰!你必须告诉你自己:娑婆世界不是一个很好的安住处。这是第一个——厌离娑婆。

  第二个:欣求极乐。我们离开了娑婆世界,应该去哪里呢?所以我们就必须对净土有所了解。其实我们以前不好乐诸佛的净土,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净土,因为我们谁也没有去过净土。所以你这个就必须要学习了,你必须从经典里面,透过佛陀的开导——他所设立的这种文字相去学习了。

  【225】我们必须要对净土有所了解!

  大方向我们在学习净土的时候,你要分成两块:第一个你要好乐净土;第二个你要尊重名号。好乐净土在《弥陀要解》分两块:一个安乐道;一个解脱道。第一个:你要学习净土让你快乐的这一块。比方说净土的身心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到了极乐世界你没有痛苦的感受,它所有的环境都是如意的:你眼睛看到的色尘、耳根听到的音乐、你所接触的人,都没有一种伤害性的、逼迫性的痛苦的感受给你,当然这个地方经典讲很多,我们就不再论述了。总而言之他的色身也没有病痛;当然净土,他的饮食也不要经过追求——他“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不用去工作,把你宝贵的八个小时,换取你的衣食,浪费很多的精神体力。所以你可以从安乐道里面,你可以规划出极乐世界的快乐,它的重点在于:自然的!

  凡是一个快乐要经过追求的,就一定有过失!因为你要追求,就有得失的问题了。娑婆世界的快乐问题,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它必须要追求,追求的过程就必须产生竞争跟对立,就有成败得失的问题;所以极乐世界的快乐,它最殊胜的是来自于它是:自然的给你一种快乐,那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所以我们对于净土的了解,第一个:是一个安乐的国土,这第一个。

  第二个:极乐世界是一种清净的国土。娑婆世界的快乐,很容易带动我们的欲望,我们会有一种更多的追求。所以我们看人世间没有一个人是满足的:他有了更好的房子,说你应该满足了吧,不对!他只满足了几年,三年后、五年后他会看到更好的房子。所以娑婆世界的快乐,来自于它会刺激你的欲望——贪欲,而这是一个无底洞啊!诸位,极乐世界的快乐,它不会带动你的欲望,它会让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为它不是业感的,它是弥陀本愿摄受的。所以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没有过失的快乐;娑婆世界的快乐是有过失的,你要付出代价的。

  其实从佛教的因缘观:福报大的人比福报小的人更容易造业的,要小心。你今生的福报你弄得不好,你要付出来生痛苦的代价的,因为你比一般人容易造业。因为你的业力,善业给你快乐的时候,它同时刺激你的烦恼,除非你很有定力呀。那么我们要说什么?就是说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了解:第一个它是安乐的;第二个它是解脱清净的。所以你在这安乐的环境当中,你不会产生放逸的烦恼。

  所以我们透过唯识的一种思想的名言,我们可以重新对于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一种正确的了解——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就是唯识强调的:善用你的名言——你用什么样的思想,你的思考模式很重要;你往哪一个方向思考,你就带动你的不同人生。所以从净土宗的正确思考: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是第一个思考。

  【226】我们必须提升到观照式的念佛

  第二个:尊重名号。你必须把你所有的净土的功德,跟佛号做一个连结。诸位,你没有本事去创造净土的功德,你没有本事的,不是说你今天你喜欢到净土去,你就可以去的,没有这回事情,业力不会放过你的。所以你必须要把所有的愿景跟名号连结起来,因为有弥陀本愿的摄受;也就是说你必须把来生所有的希望——你的愿景跟佛号做一个连结:因为有弥陀本愿的摄受,你才有资格厌离娑婆、你才有资格往生净土,所以你对佛号更珍重了!

  所以净土宗,它其实也是强调思考模式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尊重佛号,这个都跟唯识有关系吧。当然这个都是一个基础的工作——建立对净土的好乐、建立对名号的皈依,这个只是净土宗的基本功而已,叫做“信仰式的念佛”,但这样子也不能够完全保证往生。

  第二个:我们必须提升到观照式的念佛。“观照”就是观照生命的本体,观照“空性”这一块。很多净土宗的人不碰空性,这一块你是很危险哪,为什么呢?因为净土宗的往生,不是说你在佛堂,你感觉到:哦,我这一堂功课做得不错,我现在的心态在念佛里面、在诵经的过程当中,我已经真实的忆佛、念佛,我真实的发心要往生净土了,你就可以往生了,不是的!平常的念佛都不能算数的。

  净土宗的往生的成败在“临终的正念”,诸位,临命终跟你在佛堂用功,那是两码事。临命终的时候:它第八识——你无始劫的习气会现前——阿赖耶识会现前,那是腊月三十算总帐的时候了。你平常的操作只有第六意识了,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必须面对你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当然不是所有的妄想都会干扰你,但是有些妄想跟你的坚固执著结合的时候,形成一种颠倒妄想——我们一般说的盲点的时候,你这个佛号就糟了。

  我们在生命经验当中,有些人跟你因缘特别深的;我们在生命经验当中,有些事情你真的放不下的:有些人对财富、有些人对名声、有些人对眷属的亲情,反正你会来娑婆世界,你的人生一定有盲点!你没有执著某一件事情,你今天不会来娑婆世界。所以你虽然建立一套新的思考:你愿意欣求极乐、你愿意皈依名号,但是你可别忘了,你过去的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势力,你很难掌控的,在《楞严经》给它一个名词,叫做“颠倒妄想 ”——颠倒想;就是这个想法一出来的时候,你没办法控制自己了,你没办法控制的。所以在佛法里面,只能够用空观来加以对治了——空性的智慧!在空观的智慧当中,当然它是两块:一个是根本的空观;一个是对治的空观。

  根本的空观,就是《楞严经》说的:你要回归到你的真如本性。根本空观就是:你要观想你是本来清净,生命里面本来什么都没有的;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的对治性的空观——我们在唯识学讲的“无分别智”。就是说其实有些妄想,你要对治它是很难的,你只能够把这个妄想直接切断——就是你不能去想。你不能够把这个火烧得已经满森林了,再去对治它,那时你已经没办法对治了,尤其是你的盲点。所以佛陀在对治烦恼分成两块:微细的烦恼,可以事后再对治;特别坚固粗重的烦恼,你在一开始有征兆的时候就要切断,就要把这个名言切断,叫“断除名言”,叫做“修无分别智”,你要提前对治。

  所以如果你今天不碰空观的人,你的生命会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你一方面欣求,想要往生净土;但是你心中有一个很深固的盲点:你又执著某一件事情,但是它毕竟力量大,因为强者先牵嘛,它是你无量劫来熏习的一种习气,你不是它的对手。

  所以你看我们在净土宗实际的操作例子当中,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他佛号念得好好的,突然间变卦了;他本来你在助念的时候,他是非常的

  随顺佛号,他的心是跟着佛号运转的,但突然间脸色变了——磁场变了、心态变了,就是他的烦恼浮出来了,他的思想改变了。就是你平常这个地雷,你就不处理嘛。所以我们必须要接触空观,就是把生命归零,就是说:你一定要有一套方法,当你很坚固的执著出来的时候,你怎么面对它?你不能假设这个烦恼,临终不出来,这个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粗重的习气、业力都会起来的。我们的确没办法面对,我们无始劫来留下很粗重的、坚固的执著,有些人你看他对亲情特别执著,他的儿子根本就是一个放逸的境界,他还是会照顾他,这没办法,因为盲点,什么叫盲点?就是没有理由。当然你看别人很清楚,你自己在起烦恼的时候也是这样子——旁观者清嘛!

  这种盲点你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不去想它!无分别智就是:这个思考你不能继续再思考下去,你不能用逻辑道理去面对它,你没办法面对了。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说:有些烦恼你必须跟它沟通的,欸,你这样做,你这个罪业,会给你来生痛苦,你今生一时的快乐,会给你来生很久的痛苦,你愿意吗?有些比较微细的烦恼,我们可以用佛法的道理跟它沟通的,用创造一个思想,来面对另外一个思想,这是可以的;但是有些坚固的执著是不能沟通的,你没办法跟它沟通的,因为你不是它的对手,它已经起颠倒了,你怎么跟它沟通呢?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你不能再想下去了,断除一切的分别——佛陀的智慧啊,修无分别智!

  所以无分别智这个法门,专门对治这种每一个人心中的盲点,就是最好的沟通:就是你不要想它了,“一念不生”是最好的沟通。因为妄想本身是没有力量的,它本来就不真实,因为你不断的想它,你给它力量的,你只要不再给它能量——你再不给它名言,它自己会枯萎的,它自己会沉淀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面对烦恼的时候,注意两块:一个是微细的烦恼,这个是可以透过沟通来转变它;有一种是不能沟通的,就是你只要不给它能量就好——你只要不要再想它,它自己会沉淀下去,所以带业往生就是这样子,你不要再去给它能量了。

  所以我们从信仰式的修学,可以提升到空性的修学,开始面对我们内心的烦恼习气了,即便不能断除,起码让它安定下来。

  【227】必须把往生的心跟菩提心做一个圆满的结合!

  那么第三种:就是从空性的修学,提升到菩提式的修学,这是最高境界了。我们前面两种的修学都是站在我们个人的生命、个人的缘起,来谈怎么改造我们的来生、改造我们的生命,但是净土宗的人我必须提醒你:你到净土去其实是为了成佛的,不是只是追求个人的安稳快乐而已。佛教的思想很强调一个概念:叫“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就是你必须把你一种个人的生命体,把它扩充为无量的生命体,就是“无尽灯”法门。

  所以你最好在因地的时候,把你每一句佛号,都能够把每一个众生都考量下去。你这个佛号的船只坐你一个人,以后这个佛号会很孤单的,会很孤单的!你只能够自受用。“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阿弥陀佛的功德,它本来是一个全面性的功德;但是因为你心量太小了,所以你只开启它某一部分的功德,非常的可惜啊!所以我们一再的鼓励净土宗的同修们,你既然花同样的精神体力在念佛,其实你可以把佛号的功德开得更圆满,就是扩大你的心量。你把“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景,放到这句佛号去,这个佛号以后的力量会发挥得更大,就这个车子的力量更大,它不但带你到净土;它还会不断的陪着你、加持你,直到成佛为止。

  所以我们必须把往生的心跟菩提心做一个圆满的结合。所以在整个净土宗的修学:除了你能够去思惟娑婆世界的过失,极乐世界的功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以外;思惟空性,调伏你的粗重烦恼;你还要思惟佛道的问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然这个是后半段,最圆满的念佛——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为了成佛、为了广度众生而念这句佛号,这样子的念佛是最圆满的,你能够成功的把所有佛号的功德都开启出来。

  总而言之,净土宗它是二力法门——心力跟佛力的结合。佛陀的功德已经准备好了,佛陀花了很长的时间,把这句佛号创造出来,其实佛陀的功德已经没有瑕疵了,他已经成功的做好无量光、无量寿,关键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也就是说,你是用什么心态来念这句佛号,佛陀会给你相应的东西。如果你要的是糖果,佛陀只好给你糖果;你要的是蛋糕,佛陀就给你蛋糕;你要的是摩尼宝珠,佛陀就现出摩尼宝珠给你。所以净土宗的人一定要知道:心力会带动佛力的;虽然佛力也会加持心力,也就是说你准备好了没有?这就是为什么净土宗的人,你不学唯识的人,你根本不知道第六意识怎么去操作嘛。

  诸位,阿弥陀佛,他可以对你很大的加持,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阿弥陀佛不能改变你的思想!如果你一意孤行,佛陀是拿你没办法的。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你准备好了,佛陀也准备好了,这才叫“感应道交”;你都不准备,你该打妄想打妄想、该起颠倒起颠倒,你就是时间到了去念念几句佛号,你得到的只是糖果——得到人天的快乐,因为你的思考模式没变。

  佛号是没有方向的,它是一个万德洪名。但是这个佛号,到底是投入了娑婆世界的轮回,变成人天果报;还是到了净土;还是这个佛号能够永远带到你成佛,是你的思想决定的,叫“心力引导佛力”。所以做好你思想的准备,变成很重要了,因为它决定了这个佛号会给你什么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结合唯识学的道理。因为整个第六意识的思想改造,讲得最清楚的、最有条理的就是唯识学。因为你再往后走,你到了《楞严经》、《法华经》,它已经不谈第六意识了,它完全讲真如了,那是不生不灭的境界了。到了《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的时候,佛陀会假设你已经学过唯识学了;就好像你读到硕士班,他假设你学过大学了,他不会重复以前的东西了,他直接讲不共的东西。

  所以你现在不知道,怎么从第六意识的生灭因缘里面,去改造思想,你直接接触《华严经》《华严经》的东西完全不动念头的,那是“称性起,修”,那完全讲真如缘起的境界,但是问题是:你连基本的工作都没做好嘛。我们要先求改造思想,然后才有资格谈到不生不灭,所谓的没有思想,因为到了真如的境界,是没有什么思想,那完全是愿力的表现,那是菩提心跟空正见……到了《法华经》 《华严经》、,全部是你的菩提愿力的显现嘛,哪有什么思不思想?它认为你思想早就应该调整好了;但是你忽略了唯识这一块,就好像说你这个基础都没做好,你就直接跳到空中花园去了。《法华经》《华严经》全部是称性起修,它才不跟你谈什么思想盲点这一、块,它认为你应该早就准备好了,你应该上路了。

  所以我们务实的净土宗的修学,先从信仰下手:信仰当中去改造我们对娑婆世界的信仰、对极乐世界的信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后到空性的修行当中呢,调伏我们的盲点,把生命归零,回到我们原始的清净心;最后再发起广大的菩提愿。我们不是顺从本愿而已,我们要顺从广大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这样才是一个圆满的念佛法门——信仰、观照、菩提。当然这个都是跟唯识的操作有关系。

  好,这堂课我们等于是把前面的唯识学,跟念佛法门做一个总结。我们先讲到这,有没有问题,可以讨论一下。

  【228】一切是唯识所现的意义是什么?

  学员:师父慈悲!常说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境,但人生是苦不堪言,很多痛苦不幸之事,我们不想让它发生,但它还是发生了。可否请师父再解释一下:一切是唯识所现的意义。阿弥陀佛。

  师父:它的唯识学,它没有只讲第六意识,对不对?唯识学它也讲到第八识嘛!第八识它不是归你管的,如果唯识学只讲第六意识,那就很简单了,是吧?你喜欢怎么样它就怎么样,那是极乐世界的境界。

  唯识学它分成两块:一个第八识管的业力,业力它要释放的时候,它不管你的,它不管你喜不喜欢的。所以这个最头痛的是第八识,它把无量劫来你的善业、恶业都保存起来,而且我要提醒你:第八识是无意识的状态,你只能够引导它,你不能控制它,它业力释不释放,你没办法决定的,第八识不归你管的。

  所以佛陀为什么要我们认命随缘?就是你根本说了不算嘛!你不希望痛苦,它还是会痛苦;既然它不归你管,你就少费那个心思了。我们现在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掌控一个不归你掌控的东西;而你该管的没管。该是你管的:第六意识——你的思想可以改造的,你不去做,结果你去管一些外在的因缘果报,这个本来就不该你管的,所以凡夫就是错用心呗。我们都是去计较今生的成败得失,结果死亡到来的时候:哦,全部都没了!结果你发觉你的内心的很多问题,没有处理的,来不及了。所以我们每一次到死亡的时候,全部都后悔,然后历史一再的重演。

  诸位,业力不是你该管的这一块;既然它不归你管,你就不要把心思放这一块了,你想想你能够控制的。就是说人生有一半是无奈,有一半是充满了希望,你不要把心思老放在无奈的地方,你的痛苦是你自找的,你把心放错地方了,业力,是不归你管——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本来就不归你管,你一定要管。你说你生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归你管吗?你只有尽责任、义务,他归你管吗?他有他的业,你有你的业,是吧?他要是欠你的,他会对你好一点;但是你欠他的,你就认命了,是吧。因为一定有共业才有家庭,所以他不归你管,你一定要管他,你就自找麻烦了!

  所以就是说我们不能改变今生,但是你可以改变你的念头。就是你有些东西,你不能去碰的,前面有一个地雷,我没办法处理掉,但是我可以闪过去——趋吉避凶。没有人说要把所有的凶都去掉,这个也不现实,他叫你避凶,他可没叫你把所有的凶都消除,你有本事把无始劫业力都处理掉,不可能!记得:有些是该你管,比方说你的思想,这个该你管;有些是不该你管,你最好分清楚,你才不会踩到地雷。

  【229】为什么有些人没有修止观而念佛往生了呢?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锅漏匠,由谛闲法师安排他在一个破庙里修行,因为他小时贫苦,没有读过书,所以谛闲法师只教他一心念佛号就可以,他老实念佛三年后就立地往生。那弟子的问题是这个锅漏匠,他目不识丁,也没有机会亲近善知识、也没有听经闻法、也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心,他只靠念佛就有这么殊胜的成就。那弟子的疑问是:他是嫌命苦而求离娑婆,并不是真心明白苦谛而欣求极乐;二、他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三、他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

  师父:你怎么知道他不知道呢?好了,这个问题我大概知道你意思,OK 了。

  修行都是个人化的了,其实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只看到他今生没有学习过,你看六祖大师,他今生哪有学什么教理呢?他是一个送柴火的一个佣人,他就把柴火送过去,他主人叫他去送柴火,他送过去了,那个主人诵《金刚经》,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马上就开悟了;我们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感觉。但是你不能假设你是六祖大师,是吧?佛法的修学,我们身为一个法师,我们从正常的方式来引导大家,但是有些特殊的个案,的确!我们不知道你过去做了什么,但是呢,可能你前生这个次第你已经走过了。但是从一个法门的施设,我们必须假设每一个人都是业障凡夫。

  但是我要提醒你:你最好不要观想你是六祖大师,不要高估了自己了。如果你本身就不贪恋娑婆,你本身……前生就已经把欣求极乐这块做好了;你本身就没有盲点——你对什么事、人事,完全没有执著:谁对你怎么样你完全无所谓;你失去了什么东西你也不会痛苦,那你就不需要修空观了,你没有这个病,你根本就不需要吃药嘛。但是我这要提醒大家:不要高估了自己,如果你有这个病,然后你又不想吃药,你的后果就是病更严重。

  蕅益大师、历代的祖师,他们抉择的一套系统方法,是一种正常人的道次第;当然你也可以不走,你说:欸,我没有这个毛病,我不需要这个过程,那只有你知道了,的确有些人天生本来个性就淡薄。

  当然佛陀的法药,你要吃到什么程度?答案就是只有你自己知道。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根本什么都没有准备,他直接念佛就往生了,这种人前生已经修的非常好,好几生的修学,他前生……合理的推论:他前生只是一时的失误,没有往生,所以他今生一念佛,本来就水到渠成,但是你是这种情况吗?所以其实哪些药你该吃,哪些药不该吃,我们都已经不是有神通的善知识,所以你现在只能够做你自己的医生,末法时代——“有法无人”。所以做为一个法师,我们只能够把这个法抉择出一套系统,至于怎么用,我们不能够抉择一个个人化的佛法,我们做不到;我们只能够抉择出一套通途性的佛法,就是原则性的佛法,但是个人要怎么操作,你自己去尝试吧!

  当然你也可以跳过某一个阶段,说这个过程我可以不经过,可以!你要有把握:我没有这个病。那你说我没有这个执著性,那你就不需要修空观了嘛;我本来就很有菩提心,那你就不用修菩提心了嘛,不过菩提心例外,菩提心是多多益善,它跟断恶不一样,有些法门是多多益善的。所以你说你不修菩提心,这个就不合理了;你说你不断恶,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你没有这个恶,就不需要断;但是菩提心它是多多益善,它是一种串习。所以该怎么操作,你们自己看着办。

  【230】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为因缘而发出来的?

  学员:师父,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经常说要发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为因缘而发出来的一个心?

  师父:好,请坐!从天台宗的角度,认为我们本来就“性具”,它是一种“性具”的思想,这是我们明年的课程,它很强调“性具”。其实所有的善根我们都本来就有,但是你怎么把它激发出来,那就是“发”的问题了。凡是要讲发动的,一定是要造作了,是吧?所以佛法的修学,从天台宗它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不生灭”就是说你本来就有,但是你要有生灭的第六意识的造作,去启发它;就好像说大地里面本来就有石油,你要没有石油,你怎么挖也挖不到;但是你不去开采它,它等于没有,因为你没办法受用,对不对?所以本来就有,跟后天的努力,它是不冲突的,它是一个性德,一个不生灭的性德;一个生灭的修德。

  所以你要发愿,发菩提心从愿力下手,先设定一个目标。我们什么事情都是要先勉强,然后才有自然,既然讲“发”,就是勉强了,到最后才有所谓的菩提心的相应。因为有些人会不同意,比方说你的自我意识——你第七意识就不同意了。我们一般人的思想里面,是保护自己的——我爱、我见、我慢、我痴,我们会保护自己:我凭什么要为众生努力呢,是吧?所以你发菩提心的人,你心经常要冲击矛盾——真妄交攻,但是你必须要说服你自己,用不断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因为这样子对你是最有利的;就是说你不发菩提心,你的生命只有越来越狭隘。

  佛陀为什么成佛?我们以前也没有少干很多的善事:我们过去也曾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修了很多的善业,那些善业跑哪里去了呢?散落到卑贱的快乐的果报去了。为什么这个善业到佛陀的心态,会变成一种无止境的常乐我净的功德出来;为什么这个善业到我们的生命里面,变成一种卑贱的人天果报呢?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好!所以你发菩提心以后,会让你所做的所有的善业更加的广大圆满,同样一件事情,你何乐而不为?所以你必须要透过很多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因为我们喜欢保护自己,结果把自己弄得越来越卑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狭隘,这是不好的心态——自我保护不是好的心态!

  所以唯识学的理论好就好在:它很强调思想改造。思想是可以改造的,你可以透过学习,透过跟自己沟通,所以发菩提心是很重要了;念佛也是这样,你至今用自私的心来念佛,阿弥陀佛给你的功德,真的很有限,因为你心态没有准备好。

  【231】如果想修无分别智要从哪里着手?

  学员:师父慈悲,听您上课时曾经说过,有一母亲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看书的时候睡觉;另一个是睡觉的时候还看书。请问师父:这个母亲,如果想修无分别智要从哪里着手?

  师父:这个母亲,其实她是看到了同样的影像,是吧?大儿子也在打瞌睡,小儿子也在打瞌睡。但是就着母亲的世界里面,她的解读,她认为大儿子是放逸的,因为她认为大儿子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但是她的解读,认为小儿子是精进的,她说小儿子不错哦,打瞌睡的时候,还是不忍心把书放下,打瞌睡的时候还在看书。所以她的解读不一样,她就创造她不同的人生观了。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母亲的缘起,她跟这个大儿子的恶因缘,会不断的加深;她跟小儿子的亲密的因缘,会不断的增长——合理的推论,你从念头就看得出缘起了,是吧?当然这个是轮回的力量嘛!轮回的根本:就是对立!你一定要有对立的思考,你才会轮回的;就是说本来这个世界是没有对立的,它只是一个因果显现,它哪有什么对立呢?它那样就是那样!我们把所有的分别心都停掉的时候,我们还给这个世界本来面目,你不要去加油添醋,这个世界它只是一个因缘假相;是我们自己多事,把这个世界弄得很复杂——安立名言,那问题就很复杂了。然后大家就开始各自的追求了,就造业了。

  所以无分别智就是说:对外无分别;对内有分别。因为你要思想改造,你要分别吧,要如理思惟;外境不要再分别了,因为你这个外境的分别,你很容易造罪业——攀缘。你不能再造罪业下去了,尤其你要往生净土的人,你不能加深生死的业力,你那个业力,已经够重了,你不能够再加重了。

  这个佛号:一个是往生的愿力;一个是下沉的业力。带业往生:你起码要把这个业力,让它能够安定下来,你才有办法带它;这个业力,你经常去刺激这个业力,你怎么带它呢?所以无分别智就是说:外境,它那样就是那样,你把你的这种加油添醋的名言都拿掉了,就恢复它本来的样子就好了;你该分别的是什么呢?你要分别法义、如理思惟、改造你的思想,这是你该分别的,你要把第六意识的心思,放在这一块,这一块是归你管的。

  所以无分别智,我们现在无分别智的操作:都是对自己无分别,对外开始分别,这个错了!你要知道:对外无分别,对内有分别,你要不断的反省你的思想对不对,这是要分别的;对外它已经是成熟的果报,随它去了,因为你管不了这么多了。你是个凡夫,你先到净土去;等到你是法身大士,你开始从空出假,来到娑婆世界,你做普门示现的时候,你再去做各式各样的分别,该怎么度化众生,现在你不能管这,你这个外面的业力你管不了,你就不能分别。

  【232】我们怎么样去拜八十八佛呢?

  学员:师父慈悲!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临终如何助念才是如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师父:这个助念,《印光大师文钞》有提到了,它是两个重点:一个开导;一个念佛。当然你要看状况,这个人佛号已经念得很不错了,你不能说:欸,煞板,我一定要开导一下,不可以!他已经上路了,是吧?但是你发觉你佛号念得很久,他的相貌都没改变,那个相貌看起来还是很执著,他的心根本没有跟着你的佛号转,那你佛号就要先煞住了。因为你佛号念不进去,他心中“必有一物”——你不把那个执著破掉,这念佛就没有用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煞板——开导。最好先了解他,他的盲点在哪里?

  所以到底是要开导,还是直接持名?看情况!但是一个原则:少去碰他,不要去动他。断气后八个小时,断气后,就是西医所谓的死亡,就是断气以后八个小时,尽量不要去碰他。他的姿势好不好看……这都不管,不要去碰他、不要去哭泣、不要去跟他讲一些会打动他感情的话。只有做两件事:要么开导他,保持正念——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不然就直接提佛号,只做两件事情。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昨日拜八十八佛的时候,提到拜佛要上虚下实,脚跟抓住,是否要一直抓地,直到拜完九十分钟?还是拜完起身后才抓地?

  师父:它是下去跟起来的时候要抓地,这两个是重点。因为你脚掌不用力,有些拜佛的人,他越拜,他头会发热,心烦意乱。因为我们在修行,调身、调息、调心,身体很重要,因为你身体会影响到你的气息,气息又影响到你的内心的活动,所以你必须把你的气血往下降,你的心才静得下来。所以你的心要往下降,你的气血要往下降。

  所以你在拜的时候,拜下去的时候抓地,起来的时候也要抓地,其它时间你就专心佛号就可以了。当然这个是一种习惯动作,你习惯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用管它了。像我们拜习惯了,我们自然会抓地,所以我们就一路的听你的佛号声音就可以了。但是你的身体的操作,也很重要,你的身体操作错误,你的心就很难静下来,因为你会拜得满头是汗,你就不喜欢拜佛。

  诸位,所有的法门你要跟它相应,一定要喜欢它,你没有意乐,这个法门跟你就没有缘了。所以你要拜佛拜得你觉得:啊,拜完很舒畅!这个法门你才可能修下去的,不能勉强。所以你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你就越拜越痛苦,你每次拜完佛都是腰酸背痛的,你会喜欢拜佛吗?不可能!所以身安则道隆嘛。所以你每次拜完以后,觉得身心很舒畅、很寂静,坐下来念佛修止观,对你有很大的加持力,你才会喜欢拜佛嘛。所以我们掌握一个正确的拜佛,它会提供一个很好的一种基础——道前基础,它会提供你一种很寂静的身心;也就是说你拜佛前可能相对躁动,拜完了以后很寂静,你每一次都得到它的好处,你就更喜欢拜佛。

  诸位,你不能永远活在信仰,信仰一定要跟你的意乐结合——好乐。所有的修行,你一定有功德相出来,才会激发你往前走的。那么功德相要出来,方法就很重要,它的过程就很重要。你不能老是把所有的修行都变成很勉强,你只是活在一种信仰当中,你永远没办法上路;知道它、信仰它,你不如好乐它,来得更好!所以我们要学很多善巧就是这样。因为你每修一个东西,它就会出现功德相,你就更喜欢它——更喜欢它——你就更进步,它产生一种善的循环、一种相续的力量,这个很关键的。

  好,我们今天这个简单的研讨课,就到这里了,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阿弥陀佛!我们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凡夫在六道轮回,为什么会轮回?酬偿业报。“你行善,你来享福;你造恶,你来受罪,你来过苦日子”,我们一生的富贵穷通,全是业力在支配,自己作不了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