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三


2014/9/4    热度:1568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三

 

  【155】净土宗的人生观只有一个:为了来生而活!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二面,我们讲到丁四:利益。那么这一科是说明菩提心来修习六度所成就的功德利益。那么佛陀出世以后,佛陀在解释人生,他主要的一个观念,就是从因缘来建立人生观,所谓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所以佛法是认为:因为因缘的生灭,所以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不断的变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因缘呢?它能够去掌控我们生命的生灭变化?从唯识的角度,生命的主要因缘就是我们心识的活动。

  那么心识的活动在唯识当中,古德把心识的活动开出三种心识,所谓的异熟、思量、了境这三种心识,这三种心识的交互作用,就产生人生不断的生灭变化。那我们研究唯识学的时候,你在这个三个心识要找到一个根本。所有心识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因为它把我们无量的过去跟现在,做一个拢总的摄持:第一个它摄持我们的过去;第二个它接受我们现在的熏习,这个很重要。

  也就是说过去要变成未来,必须经过现在。你有可能过去就代表未来,有些人是今生毫无作用,他的人生对他整个因缘来说,是毫无任何价值,所以他的过去就直接等于未来,他前生是怎么样,他来生就怎么样。但是有些人他学佛以后,他过去不等于未来,因为他今生强大的熏习的力量出现了。那么这个熏习的力量,有两种力量会影响你的第八识:

  第一个就是你的第六意识的熏习,这就是所谓来自善恶业力的熏习。我们第六意识的思考模式,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那么就带动了身口意去熏习第八识,产生善恶的业力。那么第六意识的熏习主要的来自于、决定于我们的一种人生的善恶业,也就是来世的快乐跟痛苦,就是业力的熏习这一块。

  第二个来自于第七意识的熏习,这种“恒审思量我相随”,就是我们心中的我执所推动的那种攀缘跟爱取。这个就没有善恶了,你攀缘一个东西,你执著一个东西,这个没有什么善也没有恶,但是它会加强你轮回的力量,要小心。所以这一块的熏习,就决定你的轮回的力量。

  所以整个唯识学的因缘观,主要是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第一个善恶的业力;第二个是生死的轮回。就是第六意识去熏习第八识,第二个是第七意识去熏习第八识。那么因为这两种熏习的不同,就创造了你来生的各式各样的果报:有些人会活得快乐,但是他的生死业力很重;有些人他虽然活得很痛苦,但是他的生死业力相对比较轻。所以因为第六意识的善恶的熏习,跟第七意识的我爱执的熏习的不同,就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生观。那么现在我们从过去即将面对未来,那么今生是很关键,你是怎么熏习你的第八识?

  从净土宗的角度,你必须掌控两种的熏习:第一个赶快改造你的业力,尤其是在第八识当中有重大的罪业,透过忏悔的熏习:忏悔、皈依、发愿。净土宗的修行者,你绝对不允许在临终的时候罪业起现行,这对你是非常不吉祥,临终你的罪业起现行,你就很难往生了。因为你的色身不断的干扰你、刺激你,你很难生起正念。所以我们希望我们临命终是相对安详的——“愿我临终无障碍!”我们希望是在一种很平和的、没有一种色身的伤害刺激的情况之下保持正念,所以我们必须要把罪业,把它忏除干净。忏除干净的原则只有一个,叫做“断相续心”。我们对于罪业,就是你不能再相续了,就这个原则而已。尤其是杀盗YIN妄的罪业,你透过你的忏悔以后,你从今以后永不造作,那么虽然这个业种子没有消掉,但是保证临终它不会得果报,它不会干扰你了,因为你这个业沉淀下来。

  诸位,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续,它不能是一个活络的业力,不可以!带业往生它必须是一个沉淀的业力,就是它的相续心被你破坏,它这个运转的功能被你破坏了,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必须要检讨我们身口意当中,哪些罪业还在相续的,这个地方你赶紧要处理,这是第一个,业力的熏习这一块,我们透过忏悔、皈依、发愿,把这个罪业给调伏下来。

  第二个就是来自于颠倒的熏习,就是我执产生的攀缘跟爱取。那么这个地方在唯识,它是用调伏跟引导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修习空观的无分别智,告诉我们其实你人生毫无所得,我们人生只是在受用一种生灭的影像,你不可能从今生带走任何东西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去分别,该是你的它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你打妄想也没用。所以你透过这种无分别智的时候呢,你就放弃了攀缘,你会把心专心的放到来生去了。

  修行人的成功很重要就是:你必须把今生放弃!因为你的精神体力,刚好值得你做一件事情而已。我们很难去攀缘今生,又去专心的去规划来生,很难的,因为你的精神体力有限嘛。你透过你的这个上班、休闲,你剩下的时间,刚好能够做一件事情而已,所以你必须要把心正确的引导到来生去。

  净土宗它的人生观只有一个:为了来生而活!你必须把你对今生的攀缘的心,全部收回来,完全把心皈依到来生去,你就成功了。虽然来生还没有出现,但是你必须要透过忆念,透过你的忆念,把你内心的能量全部导到来生去。这样子你对今生的颠倒相对降低,临终的时候它也不可能起颠倒,因为你的心的能量,已经成功的移到来生去了,你不可能去回顾今生了。临终最可怕的就是回顾你今生,人生不堪回首,这个很重要,你临终的时候,只要你回头去看你今生,你就完了。临终只能够向前看,不能向后看,所以临终的时候,往事不堪回首,因为你只要回忆过去,你就跑不掉了。

  所有临终往生的人,一定是背水一战,他心中想的只有来生,他把今生完全放弃了,这种心态才可能会往生的,叫做“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所以我们在净土宗,你为了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两件事:第一个业力的调伏;第二个思想的调伏跟引导,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很多次了。

  那么我们现在谈谈菩提心,当然引导有两种引导,一个正确的往生的人,他的心态:长远的目标是引导到成佛;短期的目标是引导到往生,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假设我们今天已经把今生放弃了,反正今生它是一个成熟的水果,我们现在要的是,好好的去播种来生的种子。它这形成一个水果了,它已经很难改变了。

  【156】菩提心所引生的世间的利益

  那么当然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开始修六度的时候,那么这样子对我们的今生、来生,有什么样的好处呢?我们来看看,由菩提心所引生的两种利益:第一个世间的利益;第二个出世间的利益。我们先看第一个世间的利益。好,请合掌:

  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

  那么我们今天发了一种成佛的愿力,那么这种愿力发了以后,去修习六波罗蜜,那么这样子对我们来生,有六种的利益:第一个富贵摄故。就是菩萨透过布施,会使令我们未来的因缘资财丰富,生活的这种资具跟财富非常的丰盛,叫做富贵摄故;第二个大生摄故。那么这透过持戒,使令我们成就尊贵的种姓,我们会生长在一种尊贵的家族,受到别人的尊重、赞叹;第三种是大朋大属。这个“朋”,就是很多的朋友、很多的亲属,因为这个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修无诤三昧,跟别人都保持一个和合无诤、避免对立,所以他就修忍辱的关系,所以得到很多朋友眷属的帮助;第四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菩萨的因地的精进,他在未来的生涯当中,能够成就广大的佛法的事业,因为他绝不放弃;那么“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菩萨因地的时候,由菩提心来摄持禅定的缘故,他来生的因缘,他的烦恼轻薄。那么他对这种各式各样的这种妄想,也特别的轻薄,不是说没有,因为他还是凡夫嘛,但是他因为经常修习这个专注的“止”,经常有这种定课,功课的摄持,心中有这个法的摄持,他的妄想轻薄;

  最后一个“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菩萨因为在因地的时候广学多闻,所以他对这个工巧、还有这个声明,还有很多的因明的逻辑,这种善巧方便,他也是有他的一定的摄持。

  那么这个地方的世间利益,当然世间的福德力,它共于凡夫、共于外道的。但是菩萨的地方,菩萨的福德力跟外道凡夫不太一样的地方,我们前面说过,你发了菩提心在修习善法的时候,因为你是有愿力,所以你的心就像大地一样,大地它能够不断的生长草木。它这个草木,你看一个草木,你把这个花,把它剪掉放在花瓶当中,它不可能生长,它只有不断的凋零;但是你把这个花,你把它种在大地当中,它得到泥土的这个阳光矿物质的滋润,它不断的增长广大,那说明什么事呢?你发了菩提心去做善法,你未来得果报的时候,是特别的坚固,不可破坏。

  你看我们世间人很多人有福报,但是有些人的福报是很脆弱的:他小时候很有福报、长大有福报,但是中年以后他的财富被破坏,他的尊贵的种姓被破坏了;但是有些人的福报,他小时候福报很大、长大福报也很大、晚年的福报也还是很大,乃至于生生世世的福报都很大,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是发愿去做这件事情的。

  诸位,诸法因缘生,佛教的结果,跟你的过程有很密切的关系。两个人同样把一件事情做了,但是你用什么心态去做,这件事情是非常关键。如果你今天做了善法,是一时的感动,你看到这个人很可怜,刺激你的慈悲心,你去帮助他了,这是一种概念。那么由外境的刺激,当然你是针对性的,这个人一定跟你有缘,跟你是特别亲厚,所以你的所缘境不可能普遍;第二个你的心不是很坚定,你是在某种情况才生起布施的心。但是菩萨发的菩提心不是,他是形成一种强大的愿望,他随时准备修习善法,只要因缘具足他就表现出来了,所以他心中酝酿已久,就像大地一样,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他特别坚固。

  举两个例子,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有两个福报是很坚固,在家居士的代表,就是须达长者。须达长者他不但把他的钱财,用黄金铺地买下了花园,他还亲自的监工。整个精舍快盖完的时候,他们家的钱花到连吃饭的米都买不起了,他没办法了,他把他们家唯一的装米的那个桶子拿去换了少许的米煮成粥。要吃的时候,由于这个佛陀跟阿罗汉弟子的现前,他又把所有的粥全部供养出来,那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佛陀给他咒愿:说你从今以后,罪灭福生,永恒富饶。也就是说须达长者经过佛陀的咒愿,说这个人他虽然只是个初果,他离成佛还有很漫长的路,但是他的生命当中,他一旦得果报,不管是在天上、在人间,他绝对没有贫穷这件事情出现,不可能。因为他的福报已经有根了,他那个福报力,已经在他的生命当中生根了。我们的福报没有根,所以也是有时候有福报有时候没福报,那完全看业力来主导。

  所以须达长者,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他在修善法的时候,他是由愿力来推动的。他来行布施,他的重点不在布施,他认为这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在实践他的愿望。他是怎么样呢?法法消归他的愿望——“万行一心”。

  诸位,你用善念来修善法,这是一种因缘,那是一时的感动;你今天修善法是在实践你的理想,那又是一种因缘。你只是在实践你的理想,没有任何理由,那么你得果报的时候不可思议。因为你是在因地的时候,你用善根来修善,不是用善念,这是一个福报的代表,须达长者,他的福报是生生世世的相续下去。

  第二个我们来看看佛陀的出家弟子,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他本来是八王子,他出家以后所有财富都舍掉了。但他舍掉财富,并没有舍掉他的善根福报,他跟同参道友去托钵的时候,如果今天没有托到东西,托到空钵回来,他的钵只要往空中一抛,这个虚空里面的钵回来的时候,里面全部是蜂蜜,他可以把那个多余的蜂蜜分给其他人,如果不够再抛一次,这个福报到这种这种份上,你看,随心自在!这种人修福报都不是一般的心态,不是一般的善念,他们都是形成一种强大的愿望,这种的福报已经形成善根了。就是说这种善业已经在心中生根了,所以他这个福报力,是一种相续的力量,自然相续。佛陀说他不管白天晚上,他那个福德力不断的增长广大。

  所以你要不发菩提心,你是非常吃亏,因为你修善法的时候你没有根,就像这个树没有根,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你把它花完的时候 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来了,它不能产生一种展转相续的力量。

  诸位,你在研究唯识的业果这一块,记得一个原则:凡是善业一定要让它生根;凡是罪业绝对不能让它生根,不能有生根,变成恶根,就糟了,就是相续的关系。业力只有一个原则:相续跟不相续。罪业,你要把它的相续的观念把它切断;善念,你要让它不断的在心中不断的运转,就像机器一样让它 run,不断的运转。那么你要让善念不断的运转,你只有一种情况,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发愿,你没有其它的情况能够让善念运转。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就是说,我们虽然打很多妄想,但是你只要许下你的誓愿,你只要绝不放弃,你就可以把善的因缘在心中运转起来形成强大的善根。所以我们在发菩提心、修习六善法的时候形成了六种善根:富贵的善根、大生的善根、大朋大属,乃至于善巧方便,这种六度的善根,而且你是尽未来际的受用,这是第一个,当然这个是世间的福德力。

  【157】菩提心所引生的出世间的利益

  我们看出世间的利益,第二个:

  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

  那么前面是讲到世间的福报,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出世间的善根,前面是讲世间的善根。那么出世间的善根说这个人,他有什么好处呢?

  “胜生无罪”。就是说菩萨如果说他万一他没往生到净土去,或者他还没成佛,还没有成就圣道,他还是一个凡夫,那么他成就这么广大的富贵的果报的时候,他不生起颠倒的妄想,不会放逸。也就是说他的心跟福报接触的时候,他不会产生烦恼跟罪业的过失,乃至于在成佛之前,他在受用福报的时候,他会有所克制、有所节制,这第一点这就成就自利的功德;

  第二个他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他经常能够有各式各样的方便力,能够“现作一切有情义利。“义”当然是出世间的解脱,”“利”就现世的安乐。他总是有办法让跟他有缘的众生,得到世间的利益乃至于出世间的功德,他有这两方面的善巧方便,其实这个是很重要的,“胜生无罪”。

  诸位,印光大师他提醒我们,如果你没有成就一个菩提心,你也没有很坚定要往生的人,你最好福报不要太大,因为你第二生一定会放逸,因为你没有菩提心、没有愿力的摄持,你修善的时候你是用自我意识来修善,你是用有所得心来修善,你一定会对这个善法有所期待,你一定会有的。

  凭什么大家都去休息了,你偷偷跑去扫厕所,凭什么?你就心想:好,我今生受尽了苦难,我一定要修善,让我来生得到自在,你这个就是有所得心了。所以你一旦没有发起菩提心的人,没有求往生的人,他心中的福报力,一定是锁定了娑婆世界的有漏的福报,那么你因地的时候修善,你心中就打这个妄想,你糟了,来生果报现前的时候,你一定会放逸。因为你因地造业的时候,就做如是思惟、做如是规划的,你就是准备要来受用了。所以福报现前,你要没有强大的愿力的引导,你的放逸的结果,你第三生就堕落了。

  所以你修善的结果,你第三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然这个地方不是善业害了你,是你没有用菩提心来摄持善业。所以你没有菩提心所摄持的善业,不但是脆弱、容易破坏,它还会引生很多的后遗症。一个人会造重大罪业,都不是福报差的人,他造不出重大罪业的。当然你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福报是多多益善,因为你得到正常的引导摄持吧,他能够正确的把这种水流的力量,往净土的地方引导、往佛道的地方引导。

  我们举一个例子:天台智者大师。天台智者大师他这世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他这一生出世的时候,他生长在一个梁朝,他爸爸是梁朝的做官的,做大官的。所以这个古时候的大家族,这儿子出生的时候,那是后继有人,大家就欢天喜地的要庆祝,就杀鸡、杀猪要庆祝。

  但是很奇怪呢,他们家的仆人,在杀鸡杀猪,要烧水的时候,它的火一升起来就有一阵风吹过来,把它吹熄灭了,第二次也吹熄灭了,第三次吹熄灭……后来终于这种杀鸡、杀羊的事情,就不得成就了。

  诸位,我们现在比较关心的就是说:为什么他们在起火的时候,会吹起那一阵风,那阵风怎么来的?

  菩萨因地咒愿嘛!

  因为菩萨修善的时候,他是用愿力、用咒愿力来修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他善业的时候,他因地的时候,他是正确的引导他这个善业,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他不允许有过失出现,他是用愿力来修善的。你今天在得果报的时候去杀生,违背他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愿力。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得快乐果报的时候,他一旦要造罪业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因缘来阻挡他,让他罪业不能成就。就是他因地修善的时候他有发愿,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当过失要出现的时候,他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来抗拒这个果报,来抗拒这个罪业。当然如果你没有发愿那你就糟了,你就没有一种善的力量来引导你,那你只好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那就糟糕了,那就放逸了。

  所以说菩萨修菩提心的时候,他有愿力的摄持善法,他得果报的时候“胜生无罪”。他生长那种大富贵的家族里面,他不会有过失出现的,这他因地的咒愿力的摄持。

  那么我们看到这个菩提心,它会使令一个人来生得到大富贵,而且大富贵当中,它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往这个出世的解脱去引导他,有一种圣道的力量。

  【158】修任何一个波罗蜜多,都具足其它五度的波罗蜜多

  好,我们看丁五,就是菩提心的最后一科:助成。这个六度,透过菩提心的摄受,它会互相的资助,我们看提问: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抉择,云何可见?

  那么六度的法门,如果透过一个菩萨的空性跟菩提心的摄持,它互相抉择,它会互相的融通、互相的资助。那么这是应该怎么去理解呢?我们来看这个无着菩萨的回答:

  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那么这个地方是说,佛陀在赞叹六波罗蜜多的时候,他有些经典讲到说:喔,所有的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最为重要,你把布施修好了,其它度就修好了,佛陀“以布施声说”;但是有的经典,佛陀说:所有六波罗蜜,持戒最为重要,你把戒持好了,六度就持好了;或者以忍辱,所有的功德,忍辱第一;或者是精进、或者禅定、或者智慧。那么佛陀为什么在六度当中,有时候会用一个波罗蜜,来摄持其它波罗蜜,这到底有什么样很深的意趣呢?看无着菩萨的回答:

  “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因为一个菩萨他开始生起菩提心,他用愿力来行菩萨道的时候, “一叫心万行”,但是他最后“万行一心”,他所有的万行都是在增长他的菩提心。

  所以呢,他在修一切的波罗蜜多的时候,他修任何一个波罗蜜多的时候,都具足其它的五度的波罗蜜多。他这个波罗蜜多,他能够有一种互含互摄、互相助成的效果。

  比方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也具足了持戒,因为他布施的时候,他知道怎么样布施是如法的布施,什么情况应该布施,布施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恰到好处。那么菩萨在布施的时候,遇到种种顺逆因缘的刺激,他能够安忍不动,这个就是忍辱了;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能够相续不断,不生疲厌,这就精进;菩萨布施的时候,他内心寂静,他不生起攀缘,就是禅定;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善知众生的需求,他不会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对方,他知道众生需要什么,他广设善巧方便,这个就是智慧了。所以菩萨到最后在操纵六度的时候,他是随修一法,其它的五度法门都具足了,他修一波罗蜜,他具足其它的波罗蜜。

  诸位我们看到,阿罗汉的功德,阿罗汉的神通跟佛陀的神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阿罗汉的神通,他因为没有菩提心的这种摄持,他的神通是单一的,是自受用的,他只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佛陀的神通一释放出来的时候,他有广大的他受用,他能够一为无量,他能够满足所有众生的需要,叫“普门示现”。

  比方说我们经常举的例子,佛陀调伏狂象的例子。你看佛陀跟诸大阿罗汉,那都不是一般的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的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大阿罗汉,那种常随众,那都是久修声闻法的大阿罗汉,跟佛陀在路上走的时候,突然间看到那些狂象冲过来的时候,阿罗汉第一个反应:飞到虚空。他的神通力先保护自己,这个自然反应嘛,这跟他因地有关,他因地修善法的时候,他是少事少业少方便住,所以他的神通力不能跟众生分享。但是你看佛陀第一反应是把手举起来,现出五道光明,所有的象都跪下去,这是非常不容易,因为他知道每一只象,它需要的是什么。

  佛陀举出一道手的时候,每一个象看到的光明是不一样,看到狮子的相状是不一样的,只有佛陀做到。佛陀用一个音声说法,所有人都能够听到自己相应的东西,这个因地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互含互摄,所以佛陀为什么叫万德庄严呢!佛陀只要释放一个法,他这个法能够普遍让所有的众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有菩提心摄持。

  诸位你如果说,你如果不法法消归心性,你修善法的时候是用攀缘心:喔,我把这件事做好了、你把这件事做好,你得果报的时候,你做了 A 跟B,它不能产生整合的效果,它没有那种效果。因为你是向外攀缘嘛,你叫做“修习善法”。但是如果你把这些善法你能够整合到内心去,产生互含互摄,你得果报的时候,你富贵中就具足了庄严;庄严中就具足富贵。它那个功德力,它是互含互摄的,就差在这里。所以说呢,菩萨在修六度的时候,到了末期的时候,他的每一个法一出现的时候,互含互摄。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一为无量,普门示现,那叫做“万德庄严”。

  好,那么这个地方,我们把菩提心的功德,就是说你有发菩提心,也是做这件事情;你没有发菩提心,也做这么多事情,但是它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因为你过程不同嘛。你的心跟这个法接触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会影响这个法到最后的开花结果。

  好,那么前面我们把这种圣道门的菩提心,就是我们如何来引导第八识:第一个引导的力量来自于成佛的愿力,以成佛的愿力来修习善法,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未来会产生很殊胜的果报、很殊胜的功德。

  【159】感应道交是怎么样的形成的?

  第二个我们来谈谈第二种引导,就是阿赖耶识的第二个引导,就是净土门的引导。那么我们看:

  丙二、依净土门成就信愿。分成三科:一、建立信心;二、依观发愿;三、会归佛号。

  那么净土门,首先我们要建立一种真实的信心!这信心当中有两科:第一个感应道交;第二个是转他成自。我们先看感应道交的地方,好,请合掌,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好,我们来看看,我们先把它做一个简单的消文。那么我们前面的赖耶缘起观,我们主要是针对自身的因缘,你应该怎么样来调伏自己的罪业、怎么样调伏自己的这个思想,完全从自身的因缘。那么现在我们来谈谈,你跟众生的相互关系,你的阿赖耶识跟对方的阿赖耶识,它们之间的相互的感应的关系,是怎么回事?

  那么这个地方佛陀先讲出一个譬喻:说有两个人某甲跟某乙,这两个人都有自己的阿赖耶识,他们有他们的业力、有他们的思想。这两种因缘在他的生命当中,交互的作用,这两个不同的阿赖耶识,那么这两个人发生什么事呢?“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假设某甲他呢,很专心的很相续的去忆念某乙的优点,比方说他忆念某乙的这个人,是很善良一个人,他是一个很体贴的、喜欢帮助别人的,就是某甲经常忆念某乙的优点;那么另外一个呢?“一人专忘”。但是某乙心中早就把某甲给忘掉了,他忆念是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件事情,他们两个做了一个不同的忆念。那么这两个人第六意识有不同的忆念,他们来生会有什么后果呢?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这两个人有两种情况:有可能会相逢,当然有可能不相逢。但是即便相逢,比方说这两个人来生都投生在洛杉矶,但是他们就没有因缘相见,他可能一个在洛衫矶住在 arcadia,另外一个住在 pasadena。他们这辈子两个活动当中只有相逢,但是不可能相见,它没有一种感应的力量,它没有一种力量让他们两个能够接触,叫做“若逢不逢”,即便是相逢在一个城市,就跟不相逢一样,他们两个生命不能产生交集。

  “或见非见”:就是即便你们两个在超商相见了,某甲某乙,欸,两个人见面了,但是你看他没感觉,他看你也没感觉,两个人就当面错过。就是说这两个阿赖耶识碰撞的时候,它不会产生互相吸引,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因地的时候没有互相忆念。

  那么反过来,再看另外一个因缘“二人相忆,二忆念深”:某甲很专心的忆念某乙,某乙也偶尔忆念某甲,这第一种情况,两个互相忆念。或者说“二忆念深”:他们不是偶尔的忆念是经常性的忆念。某甲经常忆念某乙,他可能不在洛杉矶,他在另外一个州,那么这个某甲就经常忆念某乙,那某乙也经常忆念某甲,那么这两个人,未来的阿赖耶识会什么样的结果呢?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他们两个生生世世的生命会互相吸引,就很容易生长在一个城市,就很容易让他们有一种力量,让他们见面乃至于变成眷属,因为他们因地有互相的忆念。这是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忆念,就创造来生的相遇。那么这个比喻,佛陀到底是想说什么呢?他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跟众生的忆念,是这个道理,佛陀跟众生的互相吸引,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两个都是心嘛。

  就是说呢,我们先看看佛陀是怎么回事,佛陀心是怎么想的?说:“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的心是大般涅槃,但是佛陀的心大般涅槃,他跟阿罗汉的涅槃不一样,他的涅槃是真空妙有的、他是转识成智的、他是破坏颠倒执著、他不毁灭心识的活动,所以他在大般涅槃当中,他悯念所有的众生,他是用平等心,就像母亲忆念所有的儿子。所以佛陀的忆念已经完成了,佛陀成功的去忆念每一个众生,就是佛陀他自己已经把他该做的事情做好了。

  佛陀因地的时候:众生无边誓愿度,对不对?他发这个愿,他成佛以后,他果然的实践他的愿望,他把他的心平均的分给每一个人,他没有哪一个人多,也没有哪一个人少。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得到佛陀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加持呢?我们看看怎么回事: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作为佛陀,他是用平等心来悯念一切众生,但是作为众生呢,假设这个众生他离家出走,他根本就把这个佛陀的功德给忘了,那么这个人就很难跟佛陀感应了,因为他的心是忆念凡夫的世界,他从来没有忆念过佛陀;那么反过来假设这个人是一个学佛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他能够就像儿子忆念母亲一样的忆念佛陀,那么他跟佛陀就很容易生生世世就能够产生感应、产生吸引。

  也就是说,我们这样讲好了,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释迦牟尼的佛像,到底他有没有加持力?有没有加持力?你说有?喔,答案是:很难讲!你看有些人外道他走过去,他完全对这个佛陀是完全不当一回事,那么这个佛陀对他就毫无加持力可言,就是佛陀的功德力就跟他不可能接触了,因为你不忆念他嘛!诸位,加持力不是单方面的,不能强迫的。一个佛弟子他经过佛像的时候,他会合掌,欸,这是一种感应了,那这佛像对你有加持力了,佛法的加持力都是双方面的。

  作为佛陀他是把他的加持力,平均在每一个众生上,但是你自己是不是跟佛陀感应,你要透过你一种至诚恳切的忆念,才能感应道交的。也就是说佛陀跟你的因缘有多深,完全取决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决定的。因为佛陀这一块已经准备好了,他平等心把他的功德全部释放出来,但是我们自己的准备,就决定佛陀会给你多少。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感应道交是怎么样的形成的?是两种力量形成的: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经上说得好,“爱不重不生娑婆”,你怎么会到这个世间来投胎?你有爱欲。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它?就是爱欲在推动。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爱欲不断的缘故。只要有爱欲就有六道生死轮回。人要是将“爱欲”断了,他就不会到六道里面来投胎了,所以大家要记住,爱欲是六道生死轮回的第一个因素。我们今天是以往生西方净土为第一件大事情,这个世界太苦了,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也许你会说:我家里还有父母,还有儿女,不能不牵挂。你真能牵挂得了?你真能照顾得了?照顾不了!这是要觉悟的。自己都不能超越轮回,怎么能照顾别人,有什么能力去照顾别人?真是迷惑颠倒!当然这不是叫你父母眷属都不要了。净土法门第一个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可见得它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现在相聚会一起时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可是我们自己的心一定要安住在西方。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