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七
2014/9/4   热度:3277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七 【48】掌握了这三个重点,你就掌握唯识的整个纲要了!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面,我们讲到问答释疑。 那么当我们开始修学佛法以后,我们的生命就有两大目标要完成:第一个是离苦得乐;第二个是转凡成圣,这两个目标。那么这两个目标,从圣道门的角度跟净土门的角度在处理这两个目标心态是不一样。如果我们今天是求圣道门,比方说是密教或者其他的宗派,它把离苦得乐跟转凡成圣是分两块来完成。所以在圣道门它一开始让你皈依三宝,皈依上师,然后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在圣道门当中,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都是皈依,然后好好的断恶修善,先处理业力的问题,可能经过了三生、五生、十生以后,它才会告诉你怎么修习空观,达到临终的正念,再来处理轮回的问题。所以一般的圣道门,是把业力的处理跟轮回的处理,它是分两块来处理的,先达到善业力,再达到正念力。 但是净土宗不一样,你没有太多时间等待了,净土宗把善业力跟正念力是一次性完成。因为你临终的正念跟你的业力有关系,你不能把你自己弄得很重的罪业,然后你身心世界极度的痛苦,然后你要求你提起正念,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净土宗它既要求你要断恶修善,而且又要你临终保持正念,因为你是要今生就必须面对轮回的问题。所以净土宗,你如果说你今生有志于求生净土,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你要好好的面对你的善恶的业力,你也要培养临终的正念。 那么善恶的业力这一块我们暂时不谈,因为这是忏悔的功夫。当我们开始面对轮回的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智慧就很重要了,就不是完全靠信心了。那么唯识学的基本的思想它的智慧,它主要的宗旨主要是一个概念,就是万法唯识。首先你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是你从小到大你所碰到的一切人跟一切的事情都不是真实的,所有一切的事情都是你内心变现出来的,没有例外。宇宙间的万法,唯独是你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一念心识无有少法可得。 所有的唯识学的教义就是告诉你这个观念。那么这样讲的话,唯识是把宇宙人生它是切两块来看:一个是所变现的万法,一个是能变现的心识。所以你最好是学唯识了以后,你看人生你开始要分成两块来看人生。我们以前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所有的心思都去攀缘追求所变现的万法。因为我们把今生看得太重要,因为你受了第七意识的影响。第七意识它对过去没有兴趣,它对你来生往生净土它更没兴趣,第七意识只对今生有兴趣,它的执取只在于今生。你跟第七意识说,来生极乐世界功德多么的庄严,第七意识一概不理你,随所生所系。 所以第七意识最大的盲点就是它太执著今生了。诸位,今生是一个心所变现的东西,它是一个成熟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每一个人事都充满了业力。所以我们今生去攀缘人事的时候,这个是犯了唯识学的大忌。唯识 学认为所有的业力,你不能再去激发它了,业力你越激发它,它越有力量越活络,所以唯识学为什么教你断相续心? 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力,你必须做一件事情,让它沉淀下来,就好像我们一杯水,干净的水有污泥在底下,你不能再搅动它了。如果你今生要达到临终正念,你最好不要把过去的业力再搅动起来。那么我们今天犯的错误是什么呢?我们一再的攀缘所变现的外境,而所变现的外境,是充满了地雷、充满了业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这么痛苦这么被动,因为你自己把业力搅动起来。 那么现在怎么办呢?佛陀告诉你,你现在对于所变现的万法,应该要随缘放下。因为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你要注意能变现的心识,因为它才是轮回的根本,它才是一个轮回的开关。所以谁能够掌握你的心识的活动,谁就能够掌握轮回嘛!所以在唯识的角度就是说要你放弃外在的因缘,你必须把心识放在你内心的世界,因为它是一个轮回的主导者,因为万法唯识,是心识去创造万法,不是万法去创造心识。 所以当我们面对心识的时候,我们必须掌握一个重点,因为你的生命有限,首先你要建立两个概念,就是你的优势是什么?作为一个临终的正念,你能够依靠的是什么?你最大的优势在哪里?第二个你最大的盲点在哪里?你最大的障碍在哪里?这两个重点,就是第一个你能够运用的军队在哪里?第二个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 在唯识的角度,我们今天临终的正念,你最大的优势就是第六意识,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第六意识是一个最可以透过学习去改造而产生重大变化的一个心识。不管它过去做了什么,它可能过去起了极大的烦恼,造了五逆十恶,但是第六意识的好处,它可以透过学习而做重大的改变,尤其你得到人道的第六意识,这是你最大的幸运。如果你在畜生道,你今生你不可能保持正念,不可能,因为你第六意识是暗钝的。 所以我们得到一个人身,你最大的优势就是你有一个非常明了,而且能够善于学习、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有思考能力的第六意识,这是你今生当中最大的优势。所以你能够善加利用第六意识好好学习经论,重新栽培一个美好的思考模式,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当然我们也有盲点,就是第六意识后面的根,就是第七意识——我爱执。 第七意识长久来都躲在第六意识的背后来控制第六意识,所以是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所有第六意识的分别,都有第七意识的影子在里面。你分别一动,就有我执法执的阴影在里面。所以怎么样摆脱这个我爱执,就变成是重点了。 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整个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如果你有志于临终的正念,你最好把今生的人事因缘慢慢的放下。因为你越攀缘外在的人事,你就容易去激发过去的生死业力,这对你临终是极度的不利,你必须让生死业力沉淀下来。所以为什么万缘放下就这样子;第二个你要好好利用你的第六意识,好好的做如理的思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第三个你要修习空正见跟愿力,观照力跟誓愿力,好好的调伏引导第七意识。 因为第七意识你不去调伏它,它临终会坏事的。所以你掌握了这三个重点,你就掌握唯识的整个纲要了。 【49】就着八识的作用,去开显真实的理体! 好,我们来看这个今天的主题。我们前面几堂课,讲到了八识的活动,第八识的异熟、第七意识的思量跟前六识的了境。那么这个我们的内心活动,主要是三大功能:异熟、思量、了境。那么讲完以后呢,我们看这个地方有两段的问答,把它做一个总结。我们先看第一个问答: 问:诸大乘经论,皆云:「万法唯是一心」,此中云何列八? 答:《相宗八要》云:「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 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是故言八识者,乃约有情众生之相用差别安立,其目的在使令众生,从八识之差别相用中,观其「缘生性空」,悟入「一心实相」之理体,古德云:「唯识之教,即用显体」,即此之谓也! 那么我们先看问的部分。就是说在大乘的经论当中,佛陀讲大乘法主要是根据众生的根机,分成两大宗派:一个是性宗,一个是相宗。那么性宗它的缘起论,是建立在一心真如,讲到真如受熏,这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但是唯识学它是从八识,特别是第八识的异熟,充满业力的、充满妄想的这个第八识来做一个出发。 那么这个一心真如跟万法唯识,这个八识的活动到底应该怎么融通呢?就提出这个问,那么蕅益大师的《相宗八要》里面提到说,其实我们一念心性是离过绝非,因为它是离一切相。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没有好也没有坏,它叫清净,它远离了生死的杂染相,它也远离了涅槃的清净相。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生死也可以涅槃,因为它是什么相状都没有。你也可以把它操作成生死流转,你也可以把它操作成涅槃的功德庄严,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相状,所以它允许你显现任何相状,这就是心性,叫离过绝非。所以它一也不可得,何况有八呢? 但是佛陀慈悲,你老是知道一心真如,你就含糊笼统。所以你老是读那些高端的经典,《楞严》《法华》《华严》的时候,你对你自己的盲点就搞不清楚了。所以唯识学,它为了要让我们了解自己的问题,它就根据我们心识的作用,那么根据有情众生当中最明显最重要的而开出八识。 八识,诸位,它不是八个自体。不是说你有八个心,不是这个意思。你的心还是只有一个,只是就着它的分工的作用,哪一个识负责什么,哪一个识负责什么,从它的作用安立了八个,不是说你有八,不是你一块心切成八块,不是这样。那么现前一念心识,根据它的作用分成八块。当然我们前面一再的强调,你必须把心识分成三大类,异熟、思量、了境,这个是最好的分类。那么这个目的为什么要开出八识呢?因为我们从八识的差别作用当中,来观察缘生性空,悟入一心实相。 八识的目的,只是告诉你一个概念:所有的外境,都是你自己变现,自己去攀缘它的。 我们变现一个人,变现一件事情,当然这个是第八识变现,第八识的业力变现一个东西出来,然后你第六意识再去攀缘它,这自变自缘。比方说我们讲这个花,这个花的本质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你每一个人去看花的时候,根据你过去的善恶的业力,你得到你自己的影像。如果你过去生善业强,恭喜你,这个花在你的心中,显出的影像特别的美貌庄严,所以你看到这个花起大欢喜心;如果你过去生有罪业,你看到这朵花是黯淡丑陋的,你看到以后非常的痛苦,非常的恶心,那也是你的业变现出来。 诸位,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让你快乐,其实不是那个人那个事让你快乐,是因为你有善业。它只是一个假借的东西,你的善业是假借外在的人事,你自己让你自己快乐。所以万法唯识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没有真实的外境,当你跟人事接触的时候,你自己的内心自己出现一个影像。诸位,我们不能攀缘你心外的东西,你不能说我自己攀缘东西,我不要,我攀缘外在的东西,不可能。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你的内心的活动,不可能,你只能够攀缘你内心的小泡泡里面的东西。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攀缘自己的内心的这个小范围,你不能超越你的内心世界去攀缘心外的东西,你做不到。除了佛陀以外。佛陀金刚道后异熟空,佛陀可以看到外在真实的世界,我们没有成佛之前,我们只能够活在自己的妄想,用自己的妄想去攀缘任何的事情,然后自己的妄想变成一个影像,再用你自己的妄想,去攀缘自己的影像。如果你觉得很快乐,不是外境让你快乐,让你快乐是你有善业,你善业强。如果你很痛苦,也不是外在的人事让你痛苦,那是你有罪业。所以缘生性空就是说,所有的外境都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的,没有例外。 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无我的道理,其实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就是你的业力变现一个东西出来,然后再牵引你去攀缘它。所以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会不断的轮回下去,因为我们一直在攀缘万法。所以让业力产生一种相续的力量,这是我们最大的错误。我们不能再去触动业力了,该是让业力休息的时候了。所以带业往生,什么业可以带,什么业不能带,你最好清楚。如果这个业你一再的去刺激它,再去激发它,这个业你是不能带的,因为你带不了,你不是它的对手,它把你带走。所以所有的业,必须要断相续心,透过忏悔、发愿让这个业沉淀下来,这叫不增长业,这个业你可以带。 所以唯识学它虽然广泛的从内心的活动创造无量的业力,但是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它发明我空法空的道理,就是这个人生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 那么没有真实的东西,你慢慢慢慢你的心静下来,你就能够慢慢的把心带回家,回归到你的最初的本来面目了,叫做一心真如。它是从种种的作用当中,让你能够找到真实。它是从先讲假相然后再悟入真实,它不像性宗直接切入真实,所以这两个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从作用当中,慢慢让你去体会这些都是假的,所以我应该要回家,它先发明生命的假相,然后让你知道假以后,你自己会慢慢的放下,所以叫从相用去观空而回到真实。 所以简单来讲,唯识之教,即用显体,关键在这里。它是就着你的作用,去开显真实的理体。我们在实际上,其实我们性宗跟相宗这两个都有需要,这两个教法你缺一不可。从一个理观的角度,从安住的角度,我们应该安住真如,就是你必须直观你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是理想化的,不管你烦恼有多重,不管你业障有多深,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你必须要肯定你是清净的,这个很重要,从本体上的直观肯定,这个是非常重要,因为是大乘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一点信心你建立不起来,你就很难修行了。因为这一点信心在你的未来成长过程会给你很大的加持力。所以在安住的时候,你必须要理想化,先放开你生命的现实,你要不断的告诉你自己,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你过去多么的不堪,你的真如本性没有受到染污,这是第一个概念。第二个,这个我们讲到安住力,从调伏跟对治的角度,请你面对现实。你要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你有哪些重点要处理,这是从唯识的角度。所以唯识的重点在于调伏跟引导。 理观根据性宗,事修我们必须从务实面,依据唯识看到你的问题点在哪里。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地雷,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宝藏,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趋吉避凶。当你临终的时候,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引导这个佛号的时候,你怎么面对你的内心世界,你的内心世界都没办法面对,你怎么面对阿弥陀佛呢?你把自己弄得很被动,又贪恋又颠倒,阿弥陀佛救不了你。 所以你在临终的时候,你带动这个佛号,怎么透过你的内心世界,闪过地雷然后接触宝藏,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是重点。唯识学就一直告诉你,你的宝藏在哪里?你的地雷在哪里?有些地雷,我们是可以到极乐世界再处理的,但是请你不要去碰触它,你必须了解它,你才能够慢慢的闪过它,让它带业,让它沉淀下来,到了极乐世界,你有很好的因缘来处理这个地雷。 所以我们再讲一次,理观要理想化、要圆满化;事修——调伏、引导要务实面,要好好的面对自己的问题,这个就是性相圆融的,我们前面也讲过很多次了。 【50】一切有情,皆各有八识耶? 那么我们再看第二个问答: 问:一切有情,皆各有八识耶? 答:六道众生,随其业感不同,所禀受之识亦各有不同,如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故无鼻舌二识;二禅以上,禅定转深,五识皆离;无想天人入无想定,前六不行,惟存七八。 这个地方我们学到万法唯识,我们把识开出八识。那么这边有个问答说,难道一切的有情,在整个三界六道当中,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具足八识呢? 答案是不一定! 因为每一个众生随着他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不同,他禀受的心识亦各有不同。比方说初禅的天人,到了初禅,离生喜乐地,他有殊胜的三昧乐,有禅悦为食,所以他不需要外在的饮食了,所以鼻识、舌识长时间就不使用了。所以不使用的时候,这两个识就不活动了,所以他只有六个识,他没有鼻识、舌识。 二禅以上禅定转深,他前五识都不活动了。所以你看有些禅定,你敲引磬他也不会出来,因为他耳识不活动了,这种禅定,只有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那么无想天人,他认为这个想是不对的,就把这个想给灭了,入无想定,所以前六识完全不活动,就只有第七、第八。 这个八识是这样讲,在三界不管你怎么弄,第七、第八一定会存在的,业力跟自我这两个一定有,不管你去哪里。你可以没有感受,你可以没有思想,但是你只要在三界里面活动,你一定有两个东西:第七跟第八,就是无始的善恶的业力,就是第八识管着业力。第二个你一定有一个自我的概念,这第七意识,这两个是恒行心所。 但是前六识有没有感受,有没有思想,答案是不一定,所以这是无想定,所以四禅八定,有些禅定是佛弟子共外道修学的,但是有些是佛弟子不能进去的,比方说无想定,佛陀是禁止佛弟子进入无想定,因为这个无想定是很特别的,因为你把第六识灭了,对你是极度的不利了,你生命的改造完全靠第六意识,你把第六识灭了,你无量无边的颠倒,一点都没有改变,这如石压草。所以很多的念佛人完全不动念头,这个是极大的错误。你不动念头,你只是保持原状,就好像这个水沟很脏,我拿盖子把它盖住了,就这样子,临终的时候你会后悔的。 你不想面对它,它是不会放过你的,第七意识它一定给你坏事,你迟早要面对你的第七意识跟第八识,第七意识的颠倒,第八识的业力,所以你完全都不想,这个是非常不对的。禅宗说一滩死水,就是说你有问题,但是你不想面对它,你这个房间有一堆垃圾,你老是不看它,它还是在的,它会不断的蔓延。所以说这个第六意识,诸位,第六意识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你要善用第六意识,用得好,它可以引导你调伏我法二执,它可以引导你的生死业力,让它寂静下来,它可以调伏业力,调伏颠倒,调伏感受,用处多了去了。第六意识,非常好用的东西,临终正念完全靠第六意识,靠它就够了,再提起佛号够了。那么这个就讲到,这个有情众生的八识的一个情况。 【51】唯识学的因果思想,它认为是造业跟得果报! 好,我们把这个八识的个别的活动,讲完以后,我们来看看八识的相互关系。前面我们各别各别的解释异熟,什么是异熟?什么是思量?什么是了境?我们是独立的讲到它个别的功能。现在我们把这三种功能把它串起来,其实它活动的时候,是有它横向的相互关系的,那么这样子的相互作用就谈到缘起了,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所以我们看结示法要,我们把前面的八个识的体用做个总结,分二:一、依唯识相安立缘起;二、依唯识性发明空性。 那么佛教的人生观,主要是空性跟缘起两块。那么站在唯识的角度,它是怎么发明缘起,它是怎么建立空性的,这个就应该了解了。我们看丙一的依唯识相安立缘起。 那么唯识的缘起观呢,有三个重点:第一个业果的形成;第二个业果的相续;第三个业果的转变。这个业果偏重有漏的轮回的业果,而不是这种清净的功德的业果,这个是凡夫有漏业果是怎么形成的,形成以后它又怎么相续,第三个你应该怎么去转变它,调伏它的重大的势力,让它变成临终没有障碍。好,我们先看看业果的形成,这个地方分两段:第一个总说;第二个别明。我们先看总说。那么一谈到业果就有两个主题了,一个种子,一个现行,我们把它念一遍: 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现行——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 因果的形成,业果从佛法角度,当然先有业才有果,是吧?你一定有因才招感果嘛,那么这个因果的过程当中呢,我们先看现行这一块。那么一个业力的成就,第一个,你一定有身口意的活动,叫现行。这个活动是怎么来呢?是由内在的因缘,前七转识跟彼相应的善恶的心所,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我们前面讲过造业的主是谁,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离不开第七意识,因为第七意识会去主导第六意识,所以前七转识,当然六跟七,六跟七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那么这个内因缘跟外因缘接触的时候,外在的这个三界的果报一接触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造业了。当你内在的妄想跟外在的业力结合的时候就造业了。如果你只是打妄想,打完就算了,你就没有造业,如果只有业力,业力起现行的时候,你刚好不在现场,你闪过了,有业力没有妄想,你也不会造业。造业要因缘际会,刚好你的业力要成熟了,然后你又在现场,你又打了一个错误的妄想,这个时候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一碰撞叫做现行。 那么现行开始活动的时候,就开始刹那刹那造业,但是它造业的时候,不是马上得果报喔!它有一个潜伏期,这个是你最大的希望,也就是你能够把握的最好的时机。因为它不是马上得果报,它要经过一个种子的酝酿的过程,它必须要成熟。 所以当我们的业力,开始活动造业的时候,接下来不是果报,接下来是一个种子位。 我们看看左边的这个讲义,那么业就是身口意的造作,当你的内在的妄想,你看我们有时候打妄想,但是没有机会,有些人是他很想造业,但是没机会造业,他也不可能造业,因为他外境不具足嘛!那么他如果是业力现前了,但是他不打妄想,他心如如不动,他也不造业。如果他内外因缘都具足,他也想造业,刚好外境又具足,这个时候他就真的造业了。那么他造业的时候呢,当然业力是无常的,他刹那刹那的造了杀盗YIN妄的业力以后,造完就消失了,他回家以后,他照样吃饭睡觉,但是他的生命有变化了,因为他的第八识把它记录下来,第八识是怎么记录呢?它以种子的功能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事情已经结束了,但是你的心多了一群善恶的功能,这个功能不会马上得果报。但是如果你放纵下去,它最后的结果,就会招感有漏的果报:善业招感天、人、阿修罗果报,罪业招感畜生、饿鬼、地狱的果报。如果你造的是无漏业,你来听经、诵经、念佛、修止观等等,那么就成就了四圣的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法界。总而言之,唯识学的因果思想,它认为造业跟得果报这中间是有一个过渡的,这是唯识学特殊的因果观,叫异熟的因果思想。它必须有一个成熟的阶段,这个就是所谓的唯识的因果思想,它形成的过程,它必须要经过一个种子的阶段。那么这个概念,我们慢慢的从后面来把它开展出来。这是一个总说。 【52】业力的成就有哪五种的相貌? 我们看别明,别明当中,这个先讲业力的成就,再讲果报的显现。那么第一个成就业力。在唯识的角度,什么情况叫做业力成就?这个地方分成三段:第一个业道的成就;第二个暂时的潜伏;第三个业力的轻重。我们先看业道的成就,这个地方,偏重在有漏的生死业力的成就。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瑜伽师地论》依五相,立十业道自性差别,所谓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等五相。若五相具足,即是「满业道」所摄,若五相不具,即是非满业道所摄。 好,我们先把它做一个总说。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这个业力的成就要有五种的相貌,这五种相貌呢它是透过这个十业道,十业道诸位知道了,身有三种:杀、盗、YIN;口有四种:两舌、绮语、妄言、恶口;意业有三种:贪、瞋、痴。那么这个十善业的自性,它的本身的体性,跟它的一个轻重的差别,完全是由五种相貌决定,哪五种呢?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这五种相貌来决定这个业是不是成就,成就以后是不是圆满,乃至于它是不是相续。那么五相具足就是满业道了,五相当中有一两个不具足,就是非满业道,这个业造得不完整。那么哪五种相貌呢,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事。即起杀生等业所依处事;二、意乐。即于造作业行所依事上,生意乐之想;三、烦恼。即造杀生等业,由贪等烦恼相应,或总起、或别起;四、加行。即于造作之业,或已作,或教他作,于彼所起之方便;五、究竟。即于造作之业,或当时圆满,或于后时圆满。 那么业道的成就呢,第一个它必须有一个事。事呢,就是在这个造杀盗YIN妄的过程,它必须有所依的处所跟它的事缘,也就是它必须有一个对象。如果你是梦中,梦中你遇到很多的人事,结果你造了杀盗YIN妄,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对象,因为梦中是独头意识嘛!所以梦中所造业不算,不能构成业道,你不会因为梦中所造的业到三恶道去,绝对不会。但是在菩萨戒上说,你做了不好的梦起来要忏悔,你如果醒后念念随喜,这个就形成业道了。也就是说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对象,有一个人,有一个事情让你去面对,这第一个,必须有个所缘境。 第二个、你心中要有意乐。就是你对于所面对的境缘,你必须有主动性的愿望,杀人你要有杀心,偷盗你要有偷盗的心,YIN欲有邪YIN的心,妄语有欺诳心。比方说你开车开到 downtown,你的车子压死很多蚂蚁,这个不能构成罪业。因为你没有这种杀害它的心,当然它会有别报,但是它不能影响到你三界的总报,因为你不能构成业道,你没有意乐。所以这个意乐,也是影响你是不是业道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要有烦恼。你有这个愿望,你还得有烦恼,你要有贪瞋痴的烦恼,或者是三个同时现起,或者是单一的生起。所以你造这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有贪瞋痴烦恼的活动,来加持你的行为,这第三个。 第四个、加行。你必须有实际的身口二业的行动,或者自己做,或者教别人做,有种种的方便,你有实际的行动力。 第五个、究竟。那么你在造业的时候,必须把它造圆满,就是对方清楚的接受,或者他后来清楚接受,当时圆满、或者过一段时间圆满,都算。那么一旦圆满以后,这个时候你这个业道就成立了。 这以下举一个例子,这以下以杀生做例子。比方说杀生,第一个它的事缘呢,以有情众生为事缘。比方在律上说,你本来在晚上走路的时候,你本来要去杀一个人,结果你看到一棵树,你把这棵树当成人,把这个树砍掉了,那你以为把他杀死了,但事实上它是一棵树,这不能构成杀业。因为所缘境不现前,你自己错解,所以它必须有情众生要现前,第一个人、外境要现前。 第二个意乐。我当杀害彼众生,你有主动性的愿望,简别你不是无心之过。 第三个你在杀害对方的过程,有贪瞋痴的烦恼活动。 第四个你呢有实际的行动,或者你自己去做,或者你教别人去做,有这种行动。 第五个被害的众生是当时命终,或者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命终。这个时候究竟,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在律上它有更详细的分别,就是业有成就跟圆满的问题。当你的事、意乐、烦恼、加行,就是有外境、有内心、有行动,这个业其实是成立了,但这个成立也可能是方便,也可能是圆满罪。方便罪就是没造圆满,你本来要去毁谤一个人,你也有这个对象,结果这个人,对方当时没有听懂,不圆满,因为他没有究竟,那么只要有心境、有行动、有烦恼,这个业就已经造下去了,但是要圆满必须要究竟。 当然唯识学还讲一个,唯识学把业分成三块,业的成就、业的圆满、第三个业的相续,而业的相续是最重要的,我们净土宗的人要临终正念,最关键就是断除业力的相续,你不可能断除它的种子。所以我们要先把业分成三块:业力的成就、业力的圆满、业力的相续。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地藏经》上讲得很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个世间的众生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在造作罪业,所以他的果报在六道。胡思乱想,是造轮回业;六道轮回,是起惑造业而来的。你想善,生三善道,你想恶,堕三恶道,总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的恶念多、善念少,所以断定我们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恶。不能超越轮回就是罪,故起心动念都是罪。法里常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一动念就坏了;动念是迷,动念是无明,动念是不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