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一次佛教改革——《佛教三世因果文》读后感
2014/9/3   热度:326
中国需要一次佛教改革——《佛教三世因果文》读后感 西方各国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同时经历了宗教改革运动。经过宗教改革,基督教、天主教中原有的与现代民主法治不相适应的教义、教规都发生了较大的甚至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佛教对于民族文化和民众心理素质的影响不亚于西方各国的基督教、天主教。孙中山认为,法律只能制约人的身体,佛教才可以制约人的心灵。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佛教却没有发生过一次像样的宗教改革,教规、教义与民主法治建设尚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南京鹫峰寺第二进殿墙外侧上刻印的《佛教三世因果文》可以说明这一点。 该《因果文》共24句,12对因果,全文如下: 今世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夫妻长寿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耻笑拜佛人。 贤妻美妇为何因?前世佛门多结缘。福禄具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舍油点佛灯。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 有人顶带因果文,凶灾横祸不临身。有人书写因果文,世代儿孙家道兴。 上述第一对因果,即“今世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是传统中国官贵民贱思想的体现,与现代民主思想不相适应。也与佛教普度众生的出世宗旨不相适应。现在各地官员都热衷于修庙,而且越修越富丽堂皇,而对兴办慈善机构却没有多少兴趣,从这里也能看到一些原因。 上述第十对因果,即“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的体现。虽然,孝敬父母的传统道德应当继承,但是,弘扬孝道不应当拿聋哑人说事。不同情、不怜悯聋哑人,不仅与人道主义、人权思想相违背,而且也与佛教的劝人行善、与人为善的基本宗旨相违背。 上述第六对因果文,即“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耻笑拜佛人”,与现代民主精神也不太适应。根据现代宗教自由的宪法原则,不同宗教之间,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也是可以相互批评的。因此,如果有些人对佛教发表了不够正确的批评意见,佛教徒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反批评,而不应当以“下辈子让你驼背”这种带有诅咒性质的言辞相威胁。这种言辞与世俗社会中的文字狱、恶攻罪在精神上相通,而与言论自由、表达自由、言者无罪的法治精神不相通。其实,佛教徒对世俗众生也经常持嘲笑、耻笑的态度,即所谓“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为什么世俗人等就不能耻笑一下僧侣和信徒?即使世俗众生对僧侣信徒的耻笑是错误的,耐心教育也就是了,何必让他们下辈子驼背?这种处罚是不是太重了?是不是有违佛教宽大为怀、与人为善的原始宗旨? 其余九对因果文也是劝人行善布施的,这当然是好的。但是,与第一对因果文相呼应,这九对因果文要求布施、捐献的重点对象不是受苦受难的众生,而是寺院自身,所谓“幢幡供佛前”,“佛门多结缘”,“施米寺庵门”,“舍油点佛灯”,“书写因果文”,等等,这就不太合适了。 笔者不反对寺庙接受捐助,获得布施,笔者及家人到寺庙参观之时,也曾多次有过小额捐献,今后也会量力而行,继续捐献。但是,笔者以为,寺庙应当注意两点:第一,寺庙应当要求社会各界将布施的重点放在寺庙之外,如温饱尚未解决的贫困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地区,收容救助站、孤儿院、敬老院,等等。寺庙之外的穷苦人比寺庙之内的穷苦人更多,寺庙只有先人后己,才能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否则,寺庙的兴旺虽然可以与西方的教堂相比,中国的慈善机构却不可能赶上西方国家,怎能体现佛教的大慈大悲呢?怎能建设现代福利社会、和谐社会呢?第二,寺庙不能以吓唬人的语言要求众生布施,不应当以“凶灾横祸临身”相威胁,更不能株连子孙,骂他们“家道不兴”,也就是说,化斋完全可以,精神胁迫、间接骂人则不应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建议,中国佛教应当进行一次必要的改革,以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慈悲、更加大度的形象面对世人。以便尽快度尽众生,消除所有劫难,让地狱空无一人,让天堂降临人间。 以上批评如果有错,欢迎佛教界的僧侣、信徒反批评。笔者随时准备赔礼道歉。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乘法里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生活的确是真善美慧。不是说这种享受、这种生活会妨道,没有;相反地,它还能成就道业。问题就是你那个观念怎么转法,如果你在这里面贪图享受,有喜怒哀乐爱恶欲,那你就堕落,你就被境界所转。你要是不被境界所转,《楞严》上说 “若能转境,则同如来” 。同如来至少是圆教初住菩萨,与如来同生性。你在境界里,处处要提得起观照,一失掉观照必定就堕落。观照,就是在境界里时时刻刻能提得起警觉心。提得起警觉心,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才会有受用,你的境界才会向上提升。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