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禅


2014/9/3    热度:796   

  梦与禅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王建光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白天的思想、见闻、修行或工作对夜晚的梦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梦可能是对白天烦恼与喜悦的加深与再现,也可能是对白天的生活与心境的反面表达或是对未来的幻想,是对现实的一种心理补偿或对幸福时光的精神回归,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之句。西方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一种长期的、久远的经历作为一种潜意识或心境在本我深处的反映,因此现代西方哲学和心理学对此有着深刻的哲学和人本学的研究。
  一、佛教与梦
  梦在佛教的立论与思想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三藏中与梦有关的经典很多。
  如在《修行本起经》卷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等本生经典中,即记有在释尊托胎之际,摩耶夫人梦菩萨乘白象人于胎内;《摩诃摩耶经》卷下、《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下等皆记有佛陀人灭时之梦兆;《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载有波斯匿王以十梦预见未来之社会状态;《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及《俱舍论》卷九载有讫栗枳王所见之十梦以之暗示释尊人灭后佛教发展之大势;《般舟三昧经》卷上亦记有梦中见佛之情形。《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一则说袒茶罗等十二梦王为陀罗尼经之守护者,将现于受持此经者之梦中而加护之。
  《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二将梦分为四类:(一)四大不调之梦。即梦见山崩、飞腾于虚空中,或为群贼、恶兽所追逐,此系身体不调所引起。(二)先见之梦。由于先前经验之事,如昼见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则于夜中梦见,是名先见之梦。(三)天人梦。天人者,有善知识天人、有恶知识天人。善知识天人,则现善梦令人得善,恶知识者令人得恶想、现恶梦。且随人之修善或作恶,梦见天人显示其善恶之行为。(四)想梦。梦者前身或有福德或有罪恶,若福德者现善梦、罪恶者则现恶梦。如摩耶夫人梦见白象从忉利天人其右胁即是想梦也,若梦礼佛诵经持戒、或布施种种功德,亦是想梦。想梦因应过去行为之善恶而梦见善恶之事。此四者中,“四大不调”与“先见”二者所致之梦为虚妄不实,“天人梦”与“想梦”则为真实不虚。
  佛教对梦的含义的诠释,不同的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小乘佛典与大乘佛典对梦之看法、解释也各异其说。一般而言,本生经之类的小乘佛典大多透过梦来暗示重大事件及转变,以梦为喻、为机。如摩耶夫人的白象之梦;佛陀人灭前,摩诃摩耶夫人梦须弥山崩、四海水竭等五大恶梦;或如佛典中所举之波斯匿王十梦、讫栗枳王十梦、阿难七梦等都是如此。
  中印大乘佛典则多论梦的哲学和人本学意义,并阐释其实体之有无、善恶等根本问题,或藉其性质之虚妄不实以言诸法性“空”之理、明有为法之如幻如影。正因“梦”之性与佛教义理对诸法本性的认识有着天然一致性,所以在佛教思想和佛典中,用“梦”来形容万法之空,诸如水中月、梦中花,诸法如雾如电之喻甚多,“梦”与“幻”常被取为诸法皆空、万法唯识的生动譬喻。如《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楞伽经》也说:“诸凡夫痴心执著,堕于邪见,以不能知但是自心虚妄见故……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如幻如梦,无有实体。”《维摩经》中有“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以及“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之语。。《大乘起信论》也有:“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
  本质上,佛教所说的梦(梵语svapna,巴利语supina),其意即为个体于睡眠中,“心”、“心所”对于所缘之境所呈现出的种种事相,犹如亲见现实般之真实,故称之为梦。三界之中,梦仅发生于欲界的凡夫和预流果位等圣者,而不存见于色界、无色界,因此佛无梦。说一切有部主张梦中所发生之事尽为实事,且具有果报之作用;但譬喻师者否定此说。《大智度论》卷六称梦非实事,尽属妄见。对于梦的起源,唯识宗认为是因为睡眠深时意识全无,而浅时仍有梦中之意识,遂由其作用而有梦。此外,唯识宗又以梦喻显唯识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之空无虚妄。梦的喻义的发展和深化,与人类的认识规律是一致的,也是宗教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
  佛教把梦分为善、恶、无记三种。如《善见律毗婆沙》所言:若梦中有礼佛听法说法,此即是善功德;若梦中有杀生偷盗奸YIN,此是不善;若梦见赤白青黄色,此是无记梦也。但因为梦中心业羸弱,不能感得三业果报,是故诸律中均说三业诸行,梦中无犯。
  梦虽然不能感得三业,但梦却是果报的一种。《法句经》即把“不见恶梦”作为“行慈博爱”所得的“十一种利”之第三(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或云“虽然做梦,却作得个好梦。”何谓“好梦”?从根本上说,应当是在梦中能够促进对佛果菩提的深层把握,或在梦中得到启迪而大彻大悟。《出生菩提心经》则举出四种“善梦”之情形:梦中若见莲花、伞盖、月轮、佛像等妙相。
  《妙法莲华经》之《安乐行品》说,成就四安乐行之人,能于梦中感见五种好相、“妙事”,即:(一)梦见诸佛金身、福相庄严为众生说法;(二)梦见自己为众生说法;(三)梦见自己闻法开解,证得不退智,并由佛授予当来成佛之记别;(四)梦见自己体得授记之后,于山林闲处修菩萨之道;(五)梦见自己八相成道,转大法轮。
  二、梦与禅
  依《景德传灯录》卷五,永泰元年五月五日,唐代宗梦见六祖大师请衣钵,遂于七日敕刺史杨碱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也许正由是梦,曹溪得以壮大也。
  本质上,梦既是悟道的机缘也是悟道的表现。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中国禅宗上。禅宗思想的基本特点就是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打破那种对知识的构建、对体系的追求。如果说原始佛教只是把这种知识和思想作为“外道”或“俗书”给予“禁止,,的话,那么,在禅师那里,这种以概念、判断和推理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希运禅师说“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正是此意。铃木大拙认为,禅是反逻辑或反理性的,禅者的修行就是把自己投入进生命创造的源泉之中,汲取内蕴的一切生命,这种源泉正是禅的无意识。傅伟勋则把禅理解为超逻辑(translogical)和超理性(transtrational)的,认为禅者所重视的是非理性和无意识。因为禅者已经发现,理性的东西掩障了本我(唧)、自性(self)和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
  这种对以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成的知识体系的否定,不仅造就了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修行之法,更是把禅者的智慧之源理解成了直觉和无意识,从而也就把梦视为本我的一种展示。当然,禅者的方法未必全部与梦有必然联系,但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则是显而易见的。
  1.梦是禅者出家或悟道的机缘
  对于长期修行或有心智准备者而言,梦既是悟道的机缘,也是十分有效的心智提升过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即载有金鼓说法的故事,言妙幢菩萨于梦中见光明晃耀之大金鼓宣说7“忏悔品”。
  梁《高僧传》卷二之《昙无谶传》也说,当张掖沙门要求昙无谶授菩萨戒时,昙无谶要他“且悔过”。道进乃戮力三年,且禅且忏,人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其菩萨戒法,而与其同修的十余人,皆于梦中感到了道进所见之状,从而得受菩萨戒。
  由于般若学的影响,中国禅修思想摒弃了小乘禅学的形式化,更为关注对自我本来面目的追求和体证。随着禅宗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禅宗后期的沩仰、临济、曹洞的共同趋势愈发变成了“重智轻悲”。越往后,禅宗对解脱的追求便越内向、越诡秘、越冷峻,越出人意料。因为“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需用除。灵知(即智能)自照,万法归如。”禅宗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明显的以“心”为“智(慧)”的思想倾向,如神秀所理解的“内善知识”,神会所理解的“金刚慧”、“无住知见”,黄檗希运的“灵智”等,都是一种内心化、不可言说而需体证的东西。故而黄檗希运说,“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禅宗后学更把精神的解脱急剧主观化、个体化、本我化。这种修行方法的主观化、非智识化,使禅宗不是去认识、观照对象化的诸法实相,而是去认识自心、本心。“开悟”变成了一种内向的发明本心,学“道”即是以心传心、传此无相之“心”。此乃黄檗希运所说,“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因为“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所以一切的求智即是求心。由于发明本心的最终结果是明白“心亦不可得”,所以所谓的“灵智”、“般若”、“菩提”或佛慧都成了水中月、雾中花,智即是无智。换言之,求智即是求心,无心即是得智。正因为禅宗的悟道与求真不是逻辑的、智识的,而是个体的、体悟的,所以在禅者看来,“屈原独醒,正是烂醉;仰山说梦,恰似觉时。”梦中观照即为真心发现,有时梦即是对这种超智识思想的表达。这正是禅梦相涉的思想基础。
  依弗洛伊德的观点,当统治人们理智的是哲学而不是自然科学时,梦的心理就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梦使心灵摆脱了外部自然的力量,把灵魂从感觉生活的链条下解放出来,梦是心灵向更高水平的飞跃。梦能继续白日的智力活动,并把它们引人白日所不能达到的境地。也许禅僧们早就发现了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所得出的结论:只有在梦中,本我才得以完整表白,生命的实相才得以展现。简言之,作为一种对自我的认识和回归方法,梦不仅是心境的表露,更是真我、本我的展现。
  诸种灯录都有众多禅僧因梦而得缘开悟的故事。如石头希迁读《肇论》至“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时,乃思忖拊几曰:
  “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遂掩卷,不觉寝梦:自身与六祖同乘一龟,游泳深池之内。觉而详之:灵龟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性海矣。
  永明潜禅师法嗣环省禅师曾栖心于圆顿止观,后阅楞严,因其文理宏浚,未能洞晓。一夕诵经既久,就案假寐,梦中见日轮白空而降,开口吞之。“自是倏然发悟,差别义门,涣然无滞。”②
  梦有时也是开悟弟子的随机法门。以梦说法,直指本真,生动形象,更显佛理禅思之精义。如:
  师(沩山灵佑)睡次,仰山问讯,师便回面向壁。仰曰:“和尚何得如此!”师起曰:“我适来得一梦,你试为我原看。”仰取一盆水,与师洗面。少顷,香严亦来问讯。师曰:“我适来得一梦,寂子为我原了,汝更与我原看。”严乃点一碗茶来。师曰:“二子见解,过于鹜子。”
  在《少室六门》之第六门中也有师徒答问以梦为喻: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
  师云:“汝曾做梦否?”
  答:“曾做梦。”
  问曰:“汝做梦之时,汝本身否?”
  答:“是本身。”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汝别不别?”
  答:“不别。”
  师云:“既若不别,即是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梦,有时也成为师徒斗机的隐喻。如:
  僧问:“古者道,如来禅即许老兄会,祖师禅未梦见在。未审如来禅与祖师禅是同是别?”(真州长芦应夫广照禅师)答曰:“一箭过新萝。”僧拟议,师便喝。
  鄂州黄龙智明禅师,一日上堂,众才集,师乃曰:“不可更开眼说梦去也。”便下座。
  在禅者师徒斗机、对话和开悟中,“梦见甚么,,与“祖师西来意,,一般,都具有深刻的意义。灯录中反复出现的“驴年梦见么”、“你驴年梦见灌溪?”“还曾梦见古人么”、“驴年也未梦见,,诸语,即意味着打碎权威和智识的窠臼,以超逻辑的方法使禅者从无明中解脱。如:
  僧问:“如何得出三界?”
  师曰:“将三界来与汝出。”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
  师曰:“显露地。”
  问:“如何是佛?”
  师曰:“不指天地。”
  曰:“为甚么不指天地?”
  师曰:“唯我独尊。”
  问:“如何是天平?”
  师曰:“八凹九凸。”
  问:“洞深杳杳清溪水,饮者如何不升坠?”
  师曰:“更梦见甚么?”……
  清八路举仰山插锹话问师:“古人意在叉手处,插锹处?”师召清,清应诺。师曰:“还梦见仰山么?”
  老僧说梦,且道梦见个甚么?南柯十更若不会,听取一颂:北斗挂须弥,杖头挑日月。林泉好商量,夏末秋风切。
  梦,不仅能破除无明,更能超越顽执,得以“默照理圆,莲开梦觉”,从而“放下世间烦与恼,自有心情梦蝴蝶”。所以,在禅宗那里,梦有时更具有一种崭新的内涵与蕴意。这种“六根返源,彻底灵明无额;四大性复,通身清净无尘。直得绝因缘断相续,混古今泯同异”的大彻大悟,有禅者用“灵鸟不萌枝上梦,觉花无影树头春”来生动地说明。
  2.梦是禅者的境界
  在现实人生中,无梦的生活是残酷的。梦,有时也可以反映禅修者的境界。禅者不仅从梦中得以大彻大悟,梦也正是禅者大彻大悟的体现,可谓禅中有梦梦是禅。在梦中所展现的正是“真我”和“本我”,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彻底打破一切文字的、概念的、智识的、逻辑的体系和框架,还原出一个质朴、纯真、恬淡、自然和安适的“本我”,才能体现万法之本真,体现出“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或“身心内照玉壶宽”之境。此种心境在禅者的许多诗偈都有表述。如:
  一喝不作一喝用,三世古今无别共。落花三月睡初醒,碧眼黄头皆做梦。
  少林之传默默,灵山之笑欣欣……齐物飘飘兮,流梦似随蝴蝶去;亡机荡荡兮,清闲还与白鸥分。
  山云冉冉,江水茫茫,正不居位,偏不涉傍,显而不露,隐而弥彰。猿啼古木音声急,鹤宿枯松梦寐长。
  禅僧们浸YIN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发现并诠释了庄、禅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庄禅并举更是中国禅修的一种特色。如果说,庄周之蝴蝶梦是对本我之“实在”之性有所困惑、有所怀疑的话,那么禅者则以其对本真的渴望作了明晰的回答。禅修的目的之一即是发现本我实相、生命价值和自我解放的方法,禅者以梦表达了这一点。如法常有词曰:
  此事楞严尝露布,梅华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方栩栩,斑斑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
  再如:
  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别宫商。
  云山海月都抛却,赢得庄周蝶梦长。
  在《宏智禅师广录》中,有众多禅师对此种达到“蝴蝶之春梦栩栩而物齐,白鸥之野盟飘飘而闲乐”之禅修境界的庄周之梦不断进行诠释。如:
  智到无而有,理极有而无。
  齐物蝶翻昼梦,随机蜂理华须,开口也著合也著。
  梦蝶境中闲有趣,露蝉胸次净无尘。
  相随化事入鄜井,百草头上风烟春。
  妙观智出碍,韶昼春无边。
  齐物竹床蝴蝶梦,双飞栩栩华风颠。
  妙而不有,空而不无。
  多岁定眼梦未醒,一朝风月作清明。
  金鸡啼处三更月,玉凤栖时午夜云。
  禅者以梦释禅更显禅家之洒脱与境界之空灵。
  在对现实与梦境、本我与非我、万法与人生的认识上,这种一致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说在庄周那里,“蝴蝶梦”还代表着庄子对人生、对本我困惑的话,在禅者那里,蝴蝶梦则代表着对发现本我和本真的一种欣喜,代表着一种本我的洒脱与自然。这也是庄禅和而不同的原因之一。
  在禅者那里,梦与现实本为一体,生命的彻悟、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的根本解放都是在现实中完成的。所以唐孚上座才有偈云:“忆昔当个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
  禅者不仅体验到了本我、真心和万法的一如,更体验到了现实与梦境的统一。正是这种对禅、梦的体悟,才会有如下的禅者心得:
  发雪衰白而春昼长,目光寒碧而秋波扬,采华之滋而蜜蜂忙,齐物之梦而蝴蝶狂。体空影响,机动阴阳。玉烛静调天事业,熏风披拂水文章。……机丝交织兮,春华蔟蔟;与物齐平兮,梦蝶团团。性习林泉,身心信缘;长虹敛雨,照雪倚天。头头物物随宜说,刹刹尘尘各住禅。妙触出碍,幻咸自然。无言而言,默彻其源。无用而用,虚含其动。理窟之穷通,智机之变弄。夕阳洲渚白鸥盟。韶昼园林蝴蝶梦。功转密藏,寻踪迹以无方;影现益彰,历因缘而有常。身分尘刹普,舌柱梵天长。心心不触菩提用,法法无依般若光……物齐芳蝶梦,情尽露蝉枯。迹弭水归海,光日星转枢。
  三、有梦无梦皆为禅
  禅者重梦,是因为梦与禅在对本我的发明中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它们都以反对对事物的理性的、智识的认识和分析为前提的。因为智不能识,识不可识,一切的体系都是对人的本我的压制与束缚,只有在梦中本我才可得以展示、思想才能得以放纵。在禅者看来,智识的体系是对精神自由的束缚,肉体的、外在的自我是内在的、本真的自我的最大障碍,脱离这种物化自我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即是在梦中的解放。此解放虽然貌似缥缈,但却极为真实。庄周力图挣脱本我的枷锁,却无法挣脱语言的束缚,而禅者则以当头棒喝、不立文字而彻底求得了自我解放。这种解放是那样了无干净、那样酣畅淋漓,既非理性丽又清澈透明。正如大梦一般。
  解脱之梦既有空性又是本我的充分展示,所以人生如梦。司空山本净禅师偈曰:“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别悟。富贵与贫贱,更亦无别路。”云顶宗印禅师也有颂曰:“四十九年,一场热。八十七春,老汉独弄。谁少谁多?一般做梦。归去来兮,梅梢雪重。”
  在禅者那里,人生之梦并不是悲观者的彷徨或徘徊,而是对人生一梦的欣喜与体悟。不论是白居易的“特人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还是唐鸟窠禅师的偈云“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以及明州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书偈“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均是对这种欣喜的表达。
  在禅者看来,如果说梦为悟道的一种因缘或表现的话,那么,顽执于“梦”则又是对禅的精神的背叛。所以,慧满禅师才会有自言其一生“心无怯怖、身无蚤虱、睡而不梦”之夫子自道。对于彻悟者而言,有梦为解脱,无梦也为解脱;佛在梦中,佛又不在梦中,故恬淡无梦本即为佛。正如金陵保宁仁勇禅师所云“事不获已,随分有盐有醋,粥足饭足,且恁过时。若是佛法,不曾梦见。”了知于此,才能万象齐观,“齐物而梦蝶,乐性而观鱼,渠正是我兮我不是渠。……似则不是,是则不似。”
  对于真正的禅者,有梦无梦都是其功力的表现。在《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第八即有颂云:“了事衲僧消一个,长连床上层脚卧,梦中曾说悟圆通,香水洗来蓦面唾。”虽然是个瞌睡汉,早是瞌睡更说梦,论劫不论禅,但仍“梦中曾说悟圆通”。在禅者看来,即心即梦、即梦即禅。有梦是禅,无梦也是禅。故佛海才云:“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双眼横。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显然,禅即梦、梦即禅,梦禅相辅、禅梦不二,可谓“人生如梦处处梦,处处有梦处处禅”。故禅者悟道,悟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悟于梦中而又超于梦中,悟得本体而又不拘本体。如果说庄禅都在说梦,那么,前者之梦在于悟得,后者则在于悟得后的舍弃。因此,梦既是禅者的一种方法,更是其洒脱的境界,是发明本心后对人生一梦的闲适体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大家都希望长寿,长寿要健康才好;如果长寿不健康,常常生病,那是很痛苦的。如果寿命长,不知道学佛,年岁大就非常寂寞。尤其在外国,外国现在老人自杀非常多,一年比一年增加,为什么?太寂寞了。长寿又健康,老而不苦,这个很幸福!这种幸福也只有在佛门里面才可以求得到,不是佛门很不容易求到。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门当中,如理如法地去求,自然会有感应。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