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社念佛万古师
2014/9/3   热度:894
立社念佛万古师 我国人知有西方净土,当从大乘佛经开始传译为始。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和《道行般若经》,是为我国大乘佛经传译的开始,般若与净土思想同传我国。阙公则与其弟子卫士度的信仰弥陀净土,是现存文献中有关弥陀净土信仰的最早记载。东晋潜青山竺法旷(327—402),“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可谓中土往生净土之创导者。其后,有慧远(334—416)大师与同学慧永先后入庐山,刺史桓伊乃奏立东林寺。闻公讲经感山神献木、雷雨劈地之异,名其殿曰:“神运”。元兴元年(402),远公大师与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洋宗炳等123人,于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预其社者皆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皆由远公化道遐播,群趋而至。自此以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诸大师,莫不以此而自行化他,弥陀净土于是畅行中华大地。 远公大师,为一代佛教之伟才。大师僧格尊严,不畏权势,惟道是从,始终保持着崇高的僧格形象。师道盛德隆,威神莫测,迄译佛典,启建莲社,誉满环宇,终得上品往生。今略其余,专谈大师结白莲社念佛,以明净土宗师之风范。 万古宗师学人楷模 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生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13岁(346)从舅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博通六经,旁通《周易》、《庄子》、《老子》等学。21岁,欲至江东与名儒范宣子俱隐,值中原兵戈,路塞未成。 闻道安法师居太行山,遂与弟慧持往投。一日听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与弟投簪落发。精思讽诵,以夜继曰,常以大法为己任。道安大师曰:“使道流中国者,其在远乎?”晋太元六年(381),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闲旷,可以栖止,乃立精舍,号龙泉。时远大师之同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大师学侣浸众,西林隘不可处。刺史桓伊,为远师更立寺于山之东,遂号“东林”。远大师率众行道,于寺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木莲华,分刻昼夜,因波随转,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大师曰:“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著《发愿文》,勒之于石。时王乔之等数人,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大师为作序曰: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熟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或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乘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 大师以江东藏经多缺,即遣弟子远越葱岭,请诸梵本,并传关中。所有经律,出诸庐山,几至百卷。尝造《法性论》,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鸠摩罗什大师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暗与理合。” 师居山30年,专志净土,澄心观想。初十一年中,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即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旨。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诸如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师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师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终年83岁。门人与浔阳太守及官属,奉全躯葬于西岭。安帝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凝寂之塔”。谢灵运立碑,以铭其德。大师德业广被,历代帝王追谥,即多达五次。有《庐山集》10卷行于世,后人辑有《庐山慧远法师文钞》。 创白莲社祈生净土 大师笃信识神不灭,对三世因果、轮回报应深信不疑。故深惧生死之苦,累世轮回之痛,汲汲以求出离之途。闻极乐弥陀净土法门,即一往深情,专志期生西方净土。时因大师道业卓著,佛法日隆,四方缁素来归者众,东林寺之常住僧亦超百人。《高僧传》载: “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 大师并请刘遗民著《发愿文》,其文为: 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推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期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之无主,则渺茫何津。今幸以不谋而佥心西境,叩篇开信,亮情天发。乃机象通于寝梦,欣欢百于子来。于是灵图表晖,影侔神造。功由理谐,事非人运。兹实天启其诚,冥运来萃者矣。可不克心专精叠思,以凝其虑哉。然其景织参差,功福不一。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概焉,胥命整襟法堂,等施一心.停怀幽极,誓兹同人,俱游绝域。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则无独善于灵峤,忘兼全于幽谷,先进之与后升,勉思汇征之道。然复妙观大仪,启心贞照。识以悟心,形由化革。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以为期。究兹道也,岂不弘哉。 《发愿文》全文四百余字,言简意赅,行文流畅,是一篇极为优美的骈体赋文。其音韵和美,意境崇高,感人至深。 文中说“维岁在摄提格”,摄提为星名,这是战国至秦汉时,用星岁纪年法,当木星在丑位时,天体(太岁)运行至寅位之年。后来的干支纪年法,爰以寅年称摄提格。大师在庐山,遇到三个寅年:即庚寅年、壬寅年和甲寅年。其中庚寅年为公元390年,大师进山才10年,雷次宗才5岁,刘遗民尚未入山,故不可能一起结社念佛。甲寅年为公元414年,刘遗民已生西,大师已到暮年,故亦不可能。剩下的是壬寅年,为公元.402年,此时大师入山后从者已众年,德望己扬,雷次宗也有17岁了,因此摄提格应以此年为准,即是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 《发愿文》首先提出远公大师之“三报论”,以述结社念佛之缘起:“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人不淑。此期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由此可知,莲社中人都有人命无常,如白驹过隙之感,故能摒除讲说,虔修念佛,借莲华以明志,共期西方之生。《发愿文》还讲剑,虽然发愿者“景织参差,功福不一”,其结社之目的是“誓兹同人,俱游绝域”,即是集同志者念佛,同生绝妙的西方极乐世界。 从《发愿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大师所提出的神识不灭,三世因果之说,是修持净土法门的前提。如果不信这两个原则,便难以生起念佛求生净土之心,这也是净土难以起信之因。如果这一关通过了,那往生净土法门,就是超越因果轮回的捷径。 关于念佛社之以白莲为名,通常之说是因太元十七年(392),谢灵运于寺凿池种白莲,遂以白莲为名。其实莲花之于佛教、于弥陀净土有其深因在:莲花在佛教中是清净、圣洁和吉祥的象征。因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清净微妙。莲花还用来表示佛陀的相好,也以莲花来比喻菩萨所行的善法;在十方净土中,莲花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关系尤为深切:因极乐世界之天人都从莲花中化生,故极乐世界又称莲邦。《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观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坐宝莲花,于念佛人临命终时,手持莲台来接引他往生极乐国土。同样在《无量寿经》中亦说到西方世界,有众宝莲花遍满。可以说莲花是极乐世界的象征,自然以莲花命名念佛求愿往生之结社,是贴切不过的了,这也应当是大师以白莲为社命名的原因之一。 据北宋天禧三年(1019),道诚法师所辑的《释氏要览》卷一之说,莲社有四义:庐山东林寺中多植白莲而名之;因西方净土有九品莲花接引往生者而名之;因嘉奖莲社中人不为名利所污而名之;因大师弟子法要,刻制十二叶木莲花植水中用以计时,使礼念不失时故名之。 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我们从远公大师的《念佛三昧诗集序》所写的:“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宵惟勤,”可知大师带领东林寺大众所修的法门,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大师修行的特色。 大师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解释念佛三昧时说:“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由是可知大师所说的三昧,即是专思寂想的意思。一心专念,止寂他想,这也就是止观双运。修此则内在智光得以显发,慧光鉴照即洞明一切幽玄,出生无穷妙用。 远公大师认为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最殊胜,也是最容易进入境界的一种三昧。大师在同一篇文中说: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一作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 这段文的意思是说:三昧的种类很多,在诸三昧中,功德高而又容易进入高境界的,当以念佛三昧为第 。为什么呢?因为,穷尽玄妙达到寂灭境界,即是如来性体。如来性体,任运神妙,随缘妙应,无有定规。佛性能使证人念佛三昧的行人,浑然泯却人我是非的界限,涤荡种种知见。遇缘应事,犹同镜子,镜子明亮,内照分明,便显现出森罗万象,即使是耳朵和眼睛不能见闻的景物,只要运用闻性和见性,亦可通晓无碍。在念佛三昧中,能看到渊深、凝寂和虚灵的性体,悟证到灵性本原湛明一体,清澈净明,法尔自然。用本心聆听内在的念佛玄妙之音,就可使尘劳挂碍日渐消除,滞塞的执情漫漫融化开朗。如果不是天下最微妙的念佛法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呢? 从上文可知大师所修的念佛三昧,渗透着禅定与般若之学,这与大师的修学背景有关。因大师出家后,就学于道安大师,并随安大师达25年之久。安大师所用的是般若与禅定并重的修行方法,般若是理论,禅定是实践,两者不可偏废,若要证悟般若,就得修持禅定。又由于当时社会困苦的境遇,激发了人们的出离心,此一思想正与净土的出世理念相吻合,故远公大师融会老庄与禅教思想,会归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风云际会,揭开了中国净土宗序幕。 同志百余贤人十八 远公大师居庐山,因道业卓著,佛法日隆,四方来归缁素日众。《庐山莲宗宝鉴》卷四谓:“师徒众往来三千,真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乃与刘遗民等十八贤为上首。”其中所说的十八贤人即:慧远、慧永、慧持、道生、昙顺、慧睿(《东林十八高贤传》称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佛陀耶舍、佛驮跋陀罗、刘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有关十八贤之传记,最先记载于《莲社高贤传》一卷,该传今收录于志磐之《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中,清朝王谟增修《汉魏丛书》之际,亦将之编入,是传后收入《卐续藏》第13册中。宋代陈舜俞著《庐山记》卷3有《十八贤传》,记载东晋慧远、雷次宗等18人之传略,为后世说慧远等十八贤者立白莲社,弘传净土信仰之主要根据。 然此《莲社高贤传》并非成书于晋代之古书,书中所说的十八人,有人认为按史考证,则有出入。今说明如下:认为其中的慧持大师,已早在隆安三年(399)入蜀,后一直未回庐山,而否定其是莲社成员。我们知道持大师在蜀亦是修净土的,不知其时有否以通信方式入社?佛陀跋陀罗是在义熙七年(411)到庐山,那时莲社已成立10年了,不过他是受慧远大师所请来山的,他是莲社成员,应当是到庐山后所加入。来山后为大师译出《修行方便禅经》,对莲社众师友的修持,是很有帮助的。雷次宗在元兴元年只有17岁,将他列入高贤,可谓少年有成,有志不在年高,值得向他学习。今将庐山莲社十八贤,简要介绍如下: 慧远(334—416)大师 莲社主,见上文。 慧永(332—414)大师 东晋僧人。号香谷,俗姓潘,河内(今河南沁阳)人。12岁出家,师事竺昙现,后与慧远大师同学,于道安大师座下。素志与慧远共游罗浮山,因慧远大师为道安大师所留,师即于东晋太元初年(376)先行,至浔阳(今江西九江)时,为郡人陶范舍宅为西林寺所留,师遂居庐山西林。师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语不伤物。又于峰顶别立茅舍,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平时厉行勤苦,立志往生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问其故,师答:“佛来!”言毕怡然而寂,僧俗咸闻异香,七日方止。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之号,世寿83岁。 慧持(337—412)大师 东晋僧人。慧远大师胞弟,幼读书时.一日可记他人十日之量。年18与其兄同师事道安大师,遍学众经,亦有高行。隆安(397—401)中,辞兄人蜀,以西方为期。住郫县龙潭寺,大弘佛化。义熙八年(412)往生,寂年76岁。后慧远大师于定中见师与慧永已生西方。寂时遗嘱诸弟子:“务严律仪,专心净业”。 道生(355—434)大师 东晋、南朝宋间僧人。亦称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属河北)人。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依沙门竺法汰出家。15岁便登讲座,20岁受具足戒。东晋隆安元年(397),到庐山问学于慧远,幽栖七年,师事慧远,博研经论。时慧远已接受僧伽提婆所介绍的一切有部之学,道生也受其影响。元兴三年(404)偕同慧睿、慧观、慧严等人长安,从鸠摩罗什受学。后秦主姚兴命他和罗什弟子道融论难,往复百翻,言无不切,众人皆服。他和僧肇两人,为罗什门下最年轻,也是最有才华的学者。南朝宋文帝与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均对其极为敬重,常相从问道。义熙十四年(418),法显在建业(今江苏南京)与佛陀跋陀罗合作,译出《大般涅盘经》的初分四千颂,共6卷,名《大盘泥洹经》。经中说除一阐提外皆有佛性。道生大师剖析经义后认为: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那么一阐提也是有情,何得独无佛性?此乃经来未尽耳。于是倡一阐提皆得成佛说。此说出后,群情大哗,都认为道生违经背义,并将他摈出僧众之列。他到苏州后,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传师于苏州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阐提有佛性时,群石皆为点头,于是有“顽石点头”之说。直到后来,北凉昙无谶在元熙二年(421)译出的大本《涅盘经》40卷传到建业,其中也提到一阐提可以成佛,才证明道生大师预见的正确。元嘉七年返庐山。此后,道生大师在庐山讲《涅盘经》,听众无不悦服。大师晚年在庐山改订《法华经注》时,提出自己的判教之说,认为释迦一代的教法,不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等4种***。与此相应的,则为《阿含》、《般若》、《法华》、《涅盘》等经,推崇《涅盘》为佛说法的最高阶段。元嘉十一年于讲座上端坐而逝,世寿八十。弟子僧瑾、道猷等继续倡导顿悟之义。 昙顺(347—425)大师 东晋僧人。黄龙人。幼出家,承训罗什讲释群经,妙尽色空无著之旨。什大师叹曰:“此子奇器也。”后至庐山,同修净业。宁蛮校尉刘遵孝于江陵立寺,请师前去,盛弘念佛三昧之道。刘宋元嘉二年,异香满室,别众往生。 僧睿(355—439)大师 东晋僧人。冀州人。游学诸方,尝行经蜀西界为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异之,疑是沙门,及问以经义,无不综达,即出金赎之。后游历天竺诸国,还至关中,从罗什三藏咨禀经义。罗什大师译《法华经》,以竺法护本云:“天见人,人见天。”什曰:“以此言过质耳。”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遂用其文。后来到庐山,依远公修净业。既而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宋彭城王义康,要入第受戒。师曰:“礼闻来学。”王乃入寺,祗奉戒法。王以钱三万买貂裘,奉师常用敷坐。大师曰:“此虽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弃也。”王闻后益加敬仰。谢灵运笃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尝以经中字音求证于师,因为著《十四音训》,梵汉昭然。元嘉十六年,无疾告众曰:“吾将行矣。”即面西合掌而寂,众见卧内一金莲花,倏尔而隐。 昙恒(347—418)大师 东晋憎人。河东人。童孺依运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讲说。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净业。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道昺(365—435)大师 东晋僧人。俗姓陈,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幼即出家,人慧远大师之门。广通经律,兼明老庄,志节高洁,言行合一。以念佛三昧为念,常恒不绝。义熙十四年(418),远公大师往生之后,预章太守王虔人山谒师,奉为山中之主,继席慧远大师于东林。元嘉十二年,大师集众念佛,就座而寂,世寿7l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给我们,我们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怎么转法?佛教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只要把这三句话做到了,你就转阿弥陀佛无量劫当中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把弥陀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这才是世界第一等的聪明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