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法师:《圆觉经》之轮回
2014/9/4   热度:389
道源法师:《圆觉经》之轮回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 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都太高太深,普贤菩萨章说了四个次第:一、离幻境,二、离幻心,三、离幻智,四、离幻觉,结论:「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还是叫你要顿超,一超直入就对了。普眼菩萨章告诉你从哪里下手?持戒、修定、起观慧,先修二空观,再修法界观,还是显得高深。金刚藏菩萨章,告诉你不要起妄想分别,妄想分别圆觉跟着你变成轮回法,你应该先把轮回根本断掉,才真正找到下手的方法。什么是轮回的根本,还没有说出来。弥勒菩萨替我们请问,这时候才说到我们众生份上,不高谈理论,从事相上说起。因为有种种恩爱贪欲,才有轮回。凡夫从哪里流转生死,从哪里受轮回?先起爱心,你爱我,我爱你,这一爱就要你给我好处,我给你好处,这叫恩。得了对方的好处,受了对方的恩,就要报对方的恩,因为要报恩,更要爱对方,这叫恩爱。恩爱从哪里起?从贪欲心起,实际是指YIN欲,从有恩爱、有贪欲,才有轮回生死。你根本不动恩爱贪欲之心,不起惑就不造业,怎么受轮回的果报法呢?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种性」就是种类,假若世界上一切种类的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受生的方法不出这四种,「卵生」,如鸡、鸭之类,先生蛋,然后才生小鸡、小鸭。「胎生」,人是胎生,畜生牛、马、羊、狗、猫都是胎生。「湿生」,由湿气而生,由水而生,没有湿气就生不出来。「化生」,比方三界以内,上二界不是因YIN欲而生,都是从禅定化生。在欲界,夏天在树上叫得很大声的蝉,不是由母蝉生出小蝉,是由土里的虫变化出来的小蝉,属于化生。还有叮人的蚊子,不是由母亲生出来,是由水里面的小虫变化出来的,这都属于化生。 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最初怎样会受生死?「皆因YIN欲而正性命」,「正」作「成」字讲,YIN欲是生命之正法,怎么成就众生的生命?都是从YIN欲造来,要是没有YIN欲心,根本没有卵、胎、湿、化这四种众生。「当知轮回,爱为根本。」轮回的根本是YIN欲,怎么会起YIN欲?因为你有爱心,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爱心就是根本无明,叫做发业的无明,能迷妄认真,但是它还不能续诸生死。能令生死相续的是润生的无明,枝末无明叫做润生的无明,《直解》讲这两个名词讲得很清楚。怎样令生死相续?不但今生还有来生,从无始劫来到现在,生死不断?因为外面有种种的欲境,包括六尘的境界,它能助发你的爱性,男的爱女的,女的爱男的,男女对象就是YIN欲之境。男的女的都是凡夫,本来内有爱性,男人见了女人,女人见了男人,见了欲境,把爱心助发起来,就造YIN欲业。这叫做润生死,就像在小树上浇水一样,叫做润生,所以能令生死相续不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前面说:「皆因YIN欲而正性命」,性命就是生命。众生执着有个我,里面一个知觉的心,外面一个身体。先执着这个身体,爱这个身体,爱得最厉害,莫过于爱命。生命从YIN欲而有,没有YIN欲不会成就生命;YIN欲从爱心而生,没有爱心不会有YIN欲。「欲因爱生,命因欲有」,YIN欲因为有爱心才生,生命因为有YIN欲才有。 「众生爱命」,在生死因果上讲,生命从YIN欲有,众生没有不爱生命的。「还依欲本」,「欲本」就是爱心,因为生命是由YIN欲而生,YIN欲是由爱心而生,由爱心再生YIN欲,由YIN欲再结生命,所以生死相续不断。「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爱心而生欲是因,结果成了一个生命。众生爱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只要顺他的妄心,他无不爱,这是广泛的爱。粗重的爱:财、色、名、食、睡。爱财、爱色、爱名、爱吃东西、爱睡觉,这五欲之爱,爱得最厉害的莫过于色,色就是YIN欲,男女之色,结果成就一个生命。他什么都爱,爱命爱得最厉害!比方爱名、爱利,到生命危险时,名利他不顾了。家亲眷属、父母、兄弟姊妹、夫妇、儿女都是他爱的,但是都没有生命要紧。等到大难临头要逃命,家亲眷属他都不顾。平常顾这个、顾那个,到危险的时候,什么都不顾,他自己要逃命,就是他爱命爱得最厉害,这是众生的结果。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这是烦恼起了差别,光一个爱的烦恼,还不会起差别的种性,为什么烦恼爱心起了差别呢?「由于欲境,起诸违顺。」违背他的爱心,叫违境;顺乎他的爱心,叫顺境,跟他的爱心相违、相顺。「境背爱心」,「背」就是「违」,境界违背他的爱心,生起讨厌的憎心,「而生憎嫉」,由憎心而起嫉妬,不爱了就憎,憎了就嫉妬。所以要断烦恼,要先把爱心断掉,这是轮回的根本。你怎么会起嫉妬心?因为你有憎恶心。你怎么会有憎恶心?因为你爱得不顺心。憎爱两个烦恼与生俱来,但是比较起来爱心为根本,没有爱心,根本不会起憎心,所以爱,爱得厉害;恨,恨得厉害,恨就是憎,就起嫉妬。无爱不起憎,这里讲得很清楚。「造种种业」,前面是起惑,妄想心起了迷惑,该爱的他就去爱,爱得不顺心,要憎恶、要嫉妬,就造种种恶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他造恶业,由身口意再分成十种恶业,他造恶业,要堕入三恶道,人道为根本,又生出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欲可厌」,他知道YIN欲是恶业之因,可以厌离,因为依着YIN欲心,爱得不顺,而造恶业,要堕入三恶道。「爱厌业道」,厌离YIN欲之爱,不造YIN欲之业,换修十善道。「舍恶乐善」,舍离十恶业,好乐修十善法。「复现天人」,由修十善法,而现出来天人。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他又知道诸爱都是令人厌恶的法,不但恶业应该厌恶,连善业也应该厌恶。「弃爱」,欲界的YIN欲之爱不好把它舍去,连十善业的爱也不好,也要舍去。「乐舍」的「舍」,指上二界的四禅八定。好乐四禅定、四空定,「还滋爱本」,佛法由最浅处讲到最高处,讲到上二界四禅八定,已经讲得很高了,这就超出一切世间法、外道法。外道都求升天,他厌恶人道,升到天道,他不清楚天道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他升了天还超不出欲界,耶稣教升的天,是欲界第二层天;印度婆罗门升的天,高到大梵天,但是他不晓得舍弃欲界之爱,好乐禅定,还是滋养爱本,你的根本爱心没有去掉,你不爱YIN欲,爱禅定还不是爱吗?佛教讲的哲理很高很深,你爱禅定还是爱,爱心不除,将来还是会堕落,所以没有超出三界六道轮回,还要轮回下来。「便现有为增上善果」,因为还滋养爱本,可是他不知道,要修四禅八定,于是又现出来上二界增加向上的善果。虽然比欲界高,但是还是有作有为增上善果,在佛教叫有漏的善果,他没有超出三界,但是他修四禅八定,修色界、无色界的增上善果。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没有超出轮回的范围,所以不学佛法,根本不知道轮回这个名词;学了外道,轮回的范围有多大,还是不知道。「皆轮回故」,三界皆是受轮回果报之故,就是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不成圣道」,「圣道」是佛道,你成不了佛。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这里告诉我们下手的方法,你求圆觉,先断轮回根本,轮回的根本,佛说得很清楚,众生想解脱生死,免诸轮回,要超出三界,先断贪欲心,贪欲心来自YIN欲心,YIN欲心由爱而来。这就是佛答复弥勒菩萨问:轮回有几种性?轮回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枝末问题是什么?佛就答复弥勒菩萨,爱为生死本,欲界的爱,是贪欲之爱;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是禅定之爱,还是爱。欲界的爱最粗重,完全是爱YIN欲。「先断贪欲」,指着外面的欲境,实际就是指YIN欲。「及除爱渴」,渴是形容词,爱如渴思饮,像你嘴巴渴得厉害,想要喝水的心,要把它除掉。爱就是里面的YIN心,心境是一对,前面经文讲,因为有外面种种欲境,能助发爱性,爱是无始劫带来的,今生今世遇到外面种种欲境,能给你助发起来,你是凡夫自己作不了主,被境界所转。 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定出家制度,是要你先把欲境远离开,男的远离女的,女的远离男的,出家人不结婚,就是为断贪欲,断了贪欲就是远离开欲境。你再用功把无始以来爱渴的心,先降伏后断掉,生死了脱,轮回脱出了。你就懂得我们出家的戒律,无论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统统要断YIN欲,男女不许结婚,就是为了生死,出轮回。这种问题只要学佛法的人都会知道,不要说你学圆顿大乘,就是你学权教大乘也会知道;不要说学大乘,就是学二乘法也会知道声闻、缘觉要断贪欲。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这是断除众生的疑惑,因为前面讲卵胎湿化,都是由YIN欲才来受生死。人是三法和合转生,父精、母血,加上自己的八识,也就是所谓的YIN欲心,入了胎才受生。众生听到这里就起疑惑,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是化身,有父亲也有母亲,是不是动了YIN欲心来入胎的呢?《圆觉经》讲一切诸大菩萨到人间,是不是都以爱为本呢? 下面佛解除这个疑惑,「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不要说化身佛,就是一个登初地以后的菩萨,他都是变化示现来人间。「非爱为本」,不是以爱为本。小乘圣人把爱心都断除掉,才能了生死、脱轮回,超出三界,何况是菩萨呢?「但以慈悲」,菩萨是以慈悲为本,示现于世间,跟人一样有父亲、母亲,等到出世以后示现八相成道,他要示现出家。「令彼舍爱」,「彼」指家亲眷属,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乃至太太、儿女,广指一切众生。像释迦佛示现出家之相,说出家的道理,劝他的家亲眷属出家,劝一切众生修行,令一切众生舍除爱渴,所以菩萨不以爱为本,而是以慈悲为本。 「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假」是假藉,菩萨示现于人间,也示现贪欲之相,他也怀胎十个月,有父亲、母亲,也娶妻生子,是假藉贪欲入于生死之道。但是菩萨等于会游泳的人,他到水里,是救渡落水的众生,他早就学会游泳,水不会淹死他,所以他是示现入于生死,老早断贪欲,是假藉贪欲。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再讲到我们本份上,末世一切众生,先要远离一切欲境。六尘之境,最粗重的财色名食睡,你统统要远离。前面「舍诸欲」是除欲境,最后除欲心。「及除憎爱」,前面讲过,无爱不生憎,这两个烦恼与生俱来,前生前世就有,无始以来就有,有爱就有憎,爱在前面,憎在后面,发挥得最重的时候,就是贪心、瞋心,你把外面的欲境远离,再回光返照,照自己心里还有烦恼吗?遇见不顺心的事,你是不是动憎呢?遇见顺心的事,你是不是动爱呢?要是还在生心动念,你这功夫还是没有把握。你说远离了欲境,你碰到欲境就随着境界转了。众生跟诸佛不同,在功夫上的差别,众生是被物转,物指一切众生、一切境界,你见了众生,被众生转;见了境界,被境界转,你就叫做众生。诸佛能转物,不被众生转,他能转众生;不被境界转,他能转境界。所以佛了生死,脱出轮回,遇见任何境界,他不起烦恼。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生自卑感,认为我是苦恼凡夫,我是末法时代的众生,我怎么能断烦恼呢?这样你憎爱两种烦恼,越来越粗重,烦恼纷烦恼乱,搅得你越纷越烦,越恼越乱,你就要造业,何必要出家呢? 我前面跟诸位讲过,你不要辜负自己的善根,在末法时代,这么多人,有几个出家人?这么多出家人,有几个闻到圆顿大教呢?我们天天听,认为是家常便饭,但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不是一生二生的善根,你不好好用功修行,断除你的烦恼,随着烦恼转,还要自暴自弃,认为你是末法时代的众生,不能断烦恼!不能断烦恼,你到哪里去呢?没有退步的地方,你只有往前进。退步不但出家的本位要失掉,善根要被你辜负掉,你连人身都保持不住,一定会退落到三恶道去,那你害了自己。所以你得听佛的慈悲开示,你既然有善根出家,而且闻到圆顿大教,你要脚踏实地用功修行,要舍诸欲和断除憎爱。「永断轮回」,你把诸欲境离开,就不造新的业,你把憎爱二心断掉,无明烦恼断掉,不是一断永断,超出轮回了吗? 「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你把欲境离开,憎爱二心断除,不是学小乘法,自己超出三界,还要度众生,成佛不是成阿罗汉、辟支佛,所以要勤求如来的圆觉境界,圆觉境界是清净境界。 「于清净心便得开悟」,前面问怎么开悟?就这样开悟。你天天动憎动爱,就像搅浑水,憎爱二心是无始劫带来的,本来就是一桶浑水,你要把它澄清,不要搅它,你天天搅,越搅越浑,怎么开悟?学的时候,远离外面的欲境,里面远离自己的憎爱二心,心清净就开悟了。怎么那么快?因为圆觉境界,不是诸佛给我们,是我们本来就有,开悟就这么开。怎样远离诸欲呢?怎么样断除憎爱呢?持戒修定,前面下手的功夫不要忘记。你持戒修定,犯戒的事不做,修定把心定下来,憎爱二心不是不起了吗?慢慢先降伏后断灭,把烦恼断了,不开悟到哪里去呢?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困难、不顺、疾病、灾难等,都是我们累世业障的果报,是一种具体化的结果。我们平时家里小孩不听话、夫妻矛盾、婆媳关系不好、与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好、我们身体不好、与单位同事领导关系不好、努力工作却不得好报等等,这些都是恶业显现,对我们家庭、生活、工作产生的阻碍,也就是我们的业障。所谓业障,也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因为业力而产生的障碍,这里的业力是指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形成的对我们现在产生影响的作用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