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 十二因缘(葛兆光)
2014/9/4   热度:269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 十二因缘(葛兆光)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痛苦的,仿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众生,好像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也如此。有人就说,西方宗教的基础来自神话相传说,像基督教的根本基础是和伊甸有关的,人有“原罪”,人类从一开始就经受不了诱惑,生下来就犯了错误,所以他要忏悔、礼拜、祷告,在人生道路上也要不断地向主的代表牧师告解,领取圣餐,感受主的存在,乞求主的宽恕,因此才能坚定信心,水远相信上帝。而佛教则不同,佛教的基础是现察人生和社会,是人生皆苦,所以人要摆脱苦难,就要修行佛法,超越尘世,拯救自我,也是因为佛、法、僧三宝可以带领众生走出六道的轮回怪圈,得到苦难消失的解脱,那么,究竟导致这种苦难的根源是什么呢? 根源就在众生的心中,因为众生与生俱来就有“无明”,这“无明”也叫做“痴”、 “愚惑”。这是导致众生不能自觉的根本。人由于不懂佛教道理而只拥有世俗知识,所以这种“无明”就牵引着他一步步在苦堆的泥潭中走,在六道轮回中水远不能解脱。据《大乘起信论》说,因为世界一切现象都是虚妄幻想,只是由心而起的,而人又有这种“无明”的”妄心”,看到这些就以假为真,弄假成真,便起了分别、贪婪、爱憎、攫取、占有的念头,于是才导致了苦难,所以无明是“根本烦恼”之一。其实,世上的金钱、美女、美食、华衣都只是虚妄,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是人一旦被“无明”支配,那种“没有理性光明,处在暗昧之中”的状态,就会使人有欲念。人有了欲念,就需要有可以千方百计去夺取的能力,老话讲“巧取豪夺”,就是一种能力,所以就有了“行”(即人潜在与明显的行为能力,就是把这些念头付诸实际行动的能力)。人从一有意识开始,就有了获得满足的能力,小孩子也要吃好的,也会有争夺食物的想法。说到想法,就是人有了“识”(指认识与分别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可以分别什么肥、什么瘦,就有了“挑肥拣瘦”的可能和“挑肥拣瘦”的想法。感觉到了好坏肥瘦,就会把它说出来,这就有了“名” (指确定与分别事物的语词与命名,并通过名而确认事物的能力),就是通过命名,把天下的万事万物分了高下美丑,井且给各种东西赋予了名称,什么棉、毛、丝和化纤,什么燕窝、鱼翅和白菜萝卜,什么穷富、上司下属、红黄蓝白黑等,然后按图索骥,喜新厌旧,嫌贫爱富,爱美嫌丑。可是,人仅有行为能力、分别能力和概念能力并不够,这种判断,来源于人对面前的世界产生的各种感觉,这就是佛教说的“六入”,即经过眼、耳、鼻、舌、身、意得到的感觉和认识,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由六根起“六识”,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六入”也就是六种主观与客观接触的渠道,六种感官引起的六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因为接触产生的,所以下面就是“触”,指身与物、心与境的接触,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外界接触。接触以后会有种种感受,所以有“受”,指接触后感觉到的病痛、苦乐、忧喜、好恶等,于是有“爱”。这个“爱”不是我们理解中的爱情、爱好,而是执著的欲望,也就产生了贪婪、欲望、渴求,这就由内在的感受转向了外在的获取,所以下面有“取”,这就是由爱欲而产生的炽热而固执的获取行为,其中又分“欲取”、“见取”、 “戒禁取”等,见《俱舍论》,这里不细说。于是,由于人的执著和愚昧,本来是空幻假相、镜花水月的世界,就在人的渴求、欲望和不断攫取中,幻化成了真实的世界,于是“无”就成了“有”。有是什么?就是“存在”,即看起来存在的世界,佛教所谓“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均在“有”中,一旦如此,人也就好像真的生存在这个自己主观幻想建构的世界中了,这叫“生”,成语里面的“生生不息”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其实就是人永远在三界内轮回生死,永远无法解脱。有“生”必然有“死”,最后,人生下来,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老死”,而老死之后又将进入下一个轮回,除非他从佛教的道理中获得“无生”或”涅槃”,这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以上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 “有”、“生”、“老死”,就叫做“十二因缘”,所谓“缘”是关系或条件的意思,佛陀认为,世上一切本质都是虚幻,一生又一生,永远像在住旅馆一样,虽然表面看来很好,实际上却没有“家”,没有实在的东西,一天又一天,又好像在做梦,梦幻当然很好,可是黄粱一梦、南柯一梦,毕竟不是真实的。在我们面前灯红酒绿、纷纷纭纭的现象和事物,其实都是内心无明的“因”习各种关系条件的“缘”凑合而发生的,这就叫“缘起”。可是这种暂时的、虚幻的凑合,由于被人的“无明”当作真实,于是勾引出了人的渴求、欲望,仿佛“望梅止渴”一样,求之不得,徒生烦恼,求之而得,又永不满足,于是“饮鸩止渴”,所以它成了人生苦难的根源。 摘自《正法眼》2011·04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些修行人说他做布施等,是因为贪图有大功德利益,这是用地狱之心来做布施。我们布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帮助众生觉悟。为什么?世间的劫难,是众生迷惑颠倒、造作恶业所感得,如果众生都觉悟了,都回头了,都能断恶修善,这劫难自然就化解。我们自己也要知道,在修布施的时候,不贪图自己的利益,全心全力帮助众生、社会,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如果为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很有限,微不足道!如果以贪心来布施,这还是种了下地狱的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