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学佛心得


2014/9/4    热度:204   

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学佛心得

 

  ——本四班:释演行  

  我学佛是从读了《觉海慈航》开始的,这应该感谢外婆经常带我到去寺庙,寺庙里的出家师父们很慈悲,他们赠送我很多佛书,我先后读了《学佛浅说》、《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切莫误解佛教》、《净土文摘》等。后来又读了自立法师讲解的《阿弥陀经》,净土法门法师讲解的《无量寿经》,以及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妙华法师的《人生的解脱》,慧律法师的《死亡的艺术》、《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佛教与人生》,还读了李炳南的《学佛学佛问答》,及《净土问答》、《印光法师文钞》、《弘一大师传》等。

  佛书倒读了不少,也是逐渐的才知道学佛讲得是信、解、行、证,只有信心、愿心,而无实际行动只是空中楼阁。因此,我总觉得自己修行浅,业障重。我出家前,就一直修学佛法没有间断,尤其是净土法门我最喜欢,主要是净土法门比较方便,且可带业往生。我每日上下午各念一小时佛号,一直坚持不断,时间虽不长,但深感在念佛过程中,要做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绝非易事,往往有各种杂念相互袭来,扰乱心地,必须久念多念,一步步深入才能心净、才能渐入佳境。

  我学佛后,在行为上必有所改变。

  记得多年前,有一次我去理发店等候理发,因座位与厂里的一位姓贺的老工人争吵起来。当时我吵得很凶,话语很难听。从此我俩在路上遇见了也不打招呼,形同陌路。过了一年,他有了病,有一天,我在路上走着,突然见他在路边祈求帮助。我还是向前走了几步,心想管他呢!接着突然猛省:我学佛是干什么的?就立马转身将他扶起,安坐在他自带的竹椅上。老贺连声谢谢。此后,我见了拖着重病的他,就十分热情的招呼他。不久老贺去世了,老贺的去世让我感触很深,如果当时我不去帮他、扶他,他必然带着对我的怨恨离开人间,而我的内心也多了一份愧疚。

  以前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喜欢一个人外出散步,总爱一个人独处,不希望有人来打扰。但偏偏常遇到问路人,心中不免有些烦乱,有时沉默,有时索性不予理睬,独自做我的事去。

  学了佛后,自知这样不对,若是再次遇到问路人,就耐心的站住,心平气和的给他说。同样的一桩小事,学佛前后,竟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和结果。

  佛法在人间,我们凡人如不在世事上学佛法,又往何处觅寻呢?

  我已出家七八年了,由于我的学历不高,很多经书里的古文字读不懂。然古人云:“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现在开始要好好的多读佛经和祖师大德的传记,抓紧时间,坚持上殿、过堂、诵经,更要坚持念佛不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自净其心,了脱生死。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教我们用心如镜:外面的境界明明了了,内心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佛的境界。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就能入佛境界。心中一念不生,就是知足。知足修圆满,就圆成佛道。念念为别人想,念念帮助别人,念念利益众生,这是佛菩萨的存心,这是觉悟人的心性。不让心中有贪嗔痴慢,不让心中有七情五欲。面对一切境界,不生七情五欲,就生智慧。真正健康之道是:身心清净、心中没有贪嗔痴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