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文集: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宽运法师)


2014/9/4    热度:188   

精进文集: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宽运法师)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一)

  好逸恶劳或懈怠,可以说是人的通病。由于贪图安逸,往往导致心神散漫,做事就不容易成功;因为恶劳,所以急功近利,只求速成,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一碰到困难就畏缩;尤有甚者,怨天尤人,不但对于前途毫无帮助,反而起惑造业,空费大好的光阴,实在是可惜!对治之道无他,唯佛法中的「精进」是最好的针砭良药。

  何谓「精进」?简而言之,「精」,即纯而不杂;「进」,即前而不退。做人、做事,唯有专心一意,勇猛向前,才能达成目标。在佛法中,精进是菩萨六度之一(亦是正道之一);六度以精进为主,无论实践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都必须精进,才能完成波罗蜜;所以说精进是成佛的阶梯,一切法得成于精进。

  又精进可分为「二种精进」及「三种精进」:

  二种精进:

  即「身精进」与「心精进」。精进者,谓心练于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财而用于布施等,为身精进;断悭贪等恶心,使不得入者,为心精进。(《大智度论》卷八十)「心的精进,才是真精进。」

  三种精进:

  一、《成唯识论》卷九所立之三种精进:

  (一)被甲精进,发勇猛、自利利他之大誓愿,期无数大劫而无退屈之念,誓成大事,恰如被甲临敌之大威势。

  (二)摄善精进,摄诸善法精进修行。

  (三)利乐精进,利乐一切众生,心不疲倦。

  二、《菩萨善戒经》卷五所立之三种精进:

  (一)庄严精进:菩萨发心精勤修习一切梵行,庄严道果。复为化诸众生,于三界中示现受生,乃至为慈悲故,入地狱中,代受其苦,心不休息。

  (二)摄善法精进:菩萨既修六度梵行,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动,摄持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不放逸。

  (三)利益众生精进:菩萨于一切时,修习圣道,利益一切众生,以种种法而化导之,咸使断灭恶因,成就善果,虽历尘劫,心不疲倦。

  《梵网经》中云:「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精进的功德不可思议。

  往昔,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是弗沙佛的弟子,名释迦菩萨,时入山寻求本师不见踪影,正抬脚走时,忽见弗沙佛在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菩萨实时欢喜无量而忘了放下脚,就这样经过七天七夜,翘足合掌说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叹世尊功德,因此精进,超过九大劫的修行。」

  每想到诸佛为度众生故,勤求佛道,如此精进,又怎不惭愧、感动?《阿弥陀经》中提到「干陀诃提菩萨」与「常精进菩萨」。「干陀诃提菩萨」翻译起来,就是「不休息的菩萨」;所谓「不休息」与「常精进」,都是非常认真的修行方法。这就是表示,当释迦牟尼佛在讲《阿弥陀经》的时候,有这么多的大菩萨在听佛说法;这个不休息菩萨与常精进菩萨都是境界很高深的菩萨,可见《阿弥陀经》不是一般的经典,等于是所有的大菩萨都来听佛讲的经典。

  除了上述两位菩萨外,还有后来结集经典的上座比丘胁尊者,他们都给我们求学佛道、精进修学树立了最好的榜样,让我们在漫漫的菩提道上自信有成就的一天。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二)

  精进,可以说就是修行人最大的动力;有了精进的求道心,就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去完成菩萨道上种种艰难的任务,下面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过去久远劫前,有一只名叫欢喜首的鹦鹉,牠与许多鸟兽同住在雪山对面的大竹林中。有一天,竹林里起了大火,火苗迅速地漫延开来,竹林一下子就成了一片火海。由于火势猛烈,鸟兽们都非常害怕,惊惶恐怖地四处逃窜。

  眼见这一幕,欢喜首当下生起悲悯之心,勇敢地飞向前方的一处大海去取水。尽管大海距此遥远,竹林面积广大,欢喜首仍不舍林中的鸟兽同伴们,毅然决然地往大海处飞去。欢喜首飞到了海面时,将自己的翅膀沾湿,再回到竹林中,用沾湿的翅膀朝竹林的上空振动,把翅膀上微少的水滴洒向已成火海的林中,希望熄灭这场大火。就这样,牠不停地来回在大海与竹林间往返奔波着。

  「碰!」此时忉利天宫突然发生了大震动,天主释提桓因深感惊讶: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忉利天宫发生这么大的震动?于是用天眼观察,当衪看到鹦鹉欢喜首正在救火的景象时,露出非常诧异的神情,深受感动地想着:「这种事情,只有真正发心的菩萨才做得到啊!」

  于是,释提桓因以神通力来到了欢喜首的面前,对欢喜首说:「这片竹林,有数千万里这么广大;你用翅膀所沾到的水也不过几滴而已,要想熄灭这场大火实在太困难的!」欢喜首回答说:「我相信只要自己坚持这个心愿,精进努力一定可以灭掉这场大火;如果牺牲了性命而大火仍未熄灭,为了这竹林中的一切生灵,我愿意来生再继续灭火,直到大火熄灭为止!」

  释提桓因被欢喜首的悲心及精进的行动力深深的打动,于是刻时用神通力降下大雨,而这场火也就迅速的被熄灭了。

  由此可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难还是不难?就要看能不能精进不懈,坚持到底。

  我们必须不断精进修持,才能断除无边烦恼,摄化无量众生呢?偈语说「不计寒暑,朝夕勤修」,指的就是:一、要有坚定的决心,不因气候的变化而影响工作,不因情绪的低落而忘记初心,不因环境的动荡而动摇己志,不因身体的倦怠而借口休息。二、要有耐久的恒心,必须用心观照,念兹在兹。

  所以說,精进就是最大的力量。佛典中,有关「精进」的故事,实在相当之多:

  两位比丘从佛陀那里得到观想的题目后,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丘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边取暖,整个初夜和年轻的沙弥谈话而浪费时光。另一位虔诚的比丘则善尽比丘的职责:初夜时经行,中夜时休息,后夜则再度禅修。由于他的精进并持续正念,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结夏安居结束后,这两位比丘回去向佛陀顶礼报告修行心得。佛陀问他们这段时间如何安居?懒惰又心不在焉的比丘,竟然说另一位比丘只是躺着休息、睡觉而浪费时间。佛陀就问道:「那么你自己呢?」他回答说:「在初夜的时候,靠在火旁边取暖,然后就整夜没睡。」但佛陀太清楚他们两人安居的情形了,所以就对懒惰的比丘说:「你明明懒惰、心不在焉,却说自己精进努力、正念现前,而你的同修精进努力、正念现前,你却说人家懒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缓慢的马,而你的同修则是强壮、脚程敏捷的马。」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三)

  有一天,佛陀率领众弟子在外面弘化,途中,佛陀要阿难为同行的比丘们说法。阿难于是为大家宣说精进的重要,赞叹精进的功德。佛陀听了,说:「阿难!你赞叹精进吗?」阿难回答:「是的,佛陀!我赞叹精进。」佛陀说:「精进是值得称赞的。努力行善,名为精进。不但修行成佛非精进不可,就是世间的学问、事业、一切好的事情,也都要精进才能成功。懒惰的、放逸的,只知道享受而不肯勤劳努力的人,将来什么事也不会成功,所以精进是值得称赞的。」

  最后,佛陀看了看阿难,对大众说:「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兴;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都是由于精进方能成就。」精进是八正道之一,佛说四正勤,就是四种精进: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除灭。」

  《大智度论》说:「精进法是一切善行的根本,能生出一切诸道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精进是修道的根本;精进是对治懈怠、懒惰的良方;佛陀时常告诫众弟子,应当勤修精进,不要被懒惰的习气所覆盖。

  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大觉如来,名一切度王,降世说法,广度善根成熟的菩萨种。这时群众中有两位比丘,一位叫精进辩,一位名德乐止,一同到一切度王佛前,听讲法要,精进辩闻法欢喜,心领神会,立时得「阿惟越致」── 证入菩萨不退转地,具足六神通。但是德乐止却睡着了,清妙法味一毫不入,所以没有得道。精进辩就对德乐止说:「勤奋修习才能获得进步,不可贪图睡眠。」德乐止听了这句良善的谏言,马上振奋精神,但过不了多久又沉沉入睡。每次他都想:「不行!我一定要振作!」但总是忍不住又睡着。

  这天,德乐止来到泉水旁边,在水边静坐,想要入禅定,没多久又昏昏欲睡。精进辨看到了,实时使用新得到的神通力,变成一只蜜蜂,飞扑到德乐止的眼皮上,做出要刺下去的样子。德乐止被吓醒,马上重新坐正,但没过多久又睡着了。蜜蜂看到德乐止又睡着了,便从他的袖口飞进去,从腋下钻到胸腹,小力刺了他一下。

  「啊!好痛!」德乐止得到痛楚的感觉,一下子惊醒过来,精神陡然振作。这只蜜蜂再从袖口飞出,停在附近一朵鲜花上,德乐止端正挺直的坐着,一直盯着蜜蜂,恐怕它再飞来,于是提起精神,不再想睡了。

  蜜蜂为了帮助德乐止快点悟道,想给他一点启示。牠假装在花朵上睡着,睡得正熟时,脚跟站不稳,一阵风将花吹动,蜜蜂便掉入污泥中,然后蜜蜂急忙飞到水面,将身体洗干净再重新飞回来,安静的停止在花朵上,迎着清风唱出美妙的歌声:

  「佛陀的道理就像甘醇的露水,一听闻就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应松懈怠惰,昏沉的失去体会妙义的感觉,譬如掉落到污泥中,被爱恨和欲望所捆绑。应当精勤修业,不要自恃佛陀常常会在。」

  德乐止听到这首偈子后,心中智慧大放光明,才知道蜜蜂是菩萨的化身,马上证得了无生无灭的菩萨境界──精进辩即是释迦如来的前身,德乐止即是弥勒佛的前身。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四)

  由此可见,我们要发起精进、不放逸之心,善知识对我们的帮助实在非常之大,如下面几个故事的例子:

  有一次,尊者阿难从禅修中起来,去见佛陀报告他的心得:

  「世尊!我刚才在禅修中这样想:如果能有善知识的引导,解脱涅槃的修行,就完成一半了!」

  佛陀指正尊者阿难说:

  「不要这么说,阿难!为什么呢?因为有善知识的引导,必能圆满完成清净的修行。我也是因为有善知识的帮助,才证得了无上等正觉,然后成为他人的善知识,教导众生以『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向于舍』修七觉支、八正道,度化无数深陷于生、老、病、死的众生,让他们超越而免于生、老、病、死的。

  又,阿难!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跟随善知识修学,就有助于信、闻、施、慧等德行的增长与成就,就像月亮从初一到十五渐渐地变圆、变亮一样。由于跟随善知识修学,有这样的方便与利益,所以说,具足善知识,是全梵行者。」

  (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七二六经》、《相应部第四五相应第二经》、《增壹阿含第四四品第一零经》,另参考《杂阿含第七六八经》。中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二三八经》、《相应部第三相应第一八经》。后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七一七经》、《杂阿含第七七八经》、《相应部第四五相应第七七经》、《相应部第四五相应第八四经》。)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憍萨罗国的国君波斯匿王,来拜访佛陀,想要佛陀印证他的一个看法。波斯匿王说:

  「世尊!我独自沈思,认为世尊所教导的正法,可以让人当生就远离苦迫烦热的烧灼;没有时节的限制,就能自觉自证。佛陀实在是我们的善知识、善同伴,不是恶知识、恶同伴。」

  「是啊,大王!依我教导的正法与戒律去修学,就是结交了善知识、善同伴,而不是恶知识、恶同伴,因为我可以引导深陷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众生,趣向解脱,成就解脱。

  大王!过去阿难比丘曾经来告诉我,他在独自沈思时,认为有善知识的引导,就可以算是修行的一半了,我告诉阿难比丘说,有善知识的引导,不只是修行的一半,而是修行的全部,因为善知识能引导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向于舍而修七觉支、八正道的缘故。

  大王!所以,您不能没有修学的善知识、善同伴,您应当这样修学。

  大王!要有善知识、善同伴,则不能不依于对善法的不放逸。

  大王!不仅您应当依着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也应当要让国王的后宫眷属、文武百官、平民百姓们常常想到:我们的国王依着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我们也应当依着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这样,国王不但以不放逸护卫着自己,也护卫了您的后宫与库藏。」

  (故事前段的发生地,《相应部》作「释迦国」,《杂阿含》作王舍城,《增壹阿含》作舍卫城,虽然传说地点分歧,内容也小有差异,但关于阿难尊者认为有善知识相伴是「半梵行者」,受到佛陀指正为「全梵行」的内容,是一致的。)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五)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教导比丘们说:

  「比丘们!在我们自身以外的所有因缘中,除了善知识、善同伴外,我不见有任何其他因缘,能让恶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断除;能令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广。

  比丘们!善知识、善同伴,能让贪欲、瞋恚、贪睡、掉悔、疑惑,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等恶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断除;能令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广。

  比丘们!相反的,除了恶知识、恶同伴外,我不见有其他外在因缘,能让恶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扩大;能令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萎缩、消失。」

  (令恶不善法断除、不生;善法生起、增广,这四件事也叫「四正勤」、「四正断」。要做到这样,非得「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不可(《集异门足论》《大正藏》第二六册第三九一页下),所以「四正勤」也是「正精进」、「精进觉支」的内容(《法蕴足论》《大正藏》第二六册第四九二页中)。

  精进的力量实在是不可思议,可使刚强变为柔顺,凶恶变为善良,傲慢变成谦卑,浮躁变成忍耐,如以下净精进菩萨教化王子的故事:

  过去,在人寿有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国家太平、人人安乐,当时的佛名为「广光明」。广光明佛住世时,国王、大臣以及百姓人人信受佛法,个个安居乐业。

  国王有个儿子名叫财功德,年方十六,面貌英俊端正,风度不凡,因此非常傲慢,从来不向佛陀恭敬礼拜。于是广光明佛便慈悲的请净精进菩萨前去教化王子。

  有一天,当王子进宫门时,看见菩萨站在宫门前,便生气的骂道:

  「你这下贱东西,为什么挡在宫门前?快滚!」

  净精进菩萨微笑的看着他,身体却一动不动。

  王子大怒,便用石头砸他的脸,用刀刃割他的手臂。净精进菩萨顿时血流如注,王子看到高兴极了,心想:「这下你该走了吧?」不料菩萨反而更加和颜悦色,身体还是一动也不动。

  看到菩萨一直保持微笑,不生气也不发怒,王子反倒气馁了,只好绕过菩萨,骂着走进了宫门,心里还嘀咕着:

  「什么妖孽?不会说话也不会生气,真见鬼了!」

  第二天王子要进门时,看到仍然是慈爱微笑着的菩萨,不由得心头冒火,随即将菩萨痛打一番。就这样过了一千年,净精进菩萨天天挨打受骂,却毫无怨言。

  到了一万年的时候,净精进菩萨虽然被允许进到第二道宫门,但仍是天天挨揍,受辱骂不止。

  又一万年过去了,净精进菩萨没有前进任何一步。

  三万年过去了,净精进菩萨仍未跨过第二道宫门。

  四万年过去,受尽折磨的净精进菩萨才走到第四道宫门前。

  五万年到六万年间,净精进菩萨终于到了第六道宫门,王子每天进出仍然要赏他耳光,但是净精进菩萨始终是微笑着。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六)

  精进是对治懈怠、懒惰的良方

  八万年又过去了,净精进菩萨挨耳光的位置换到第六道宫门前。「我每天用拳揍你的脸,看你还笑不笑!」无可奈何的王子还在发狠。

  眼看再过七日就满八万四千年了,净精进菩萨终于来到第七道宫门前,仍是不生气也不发怒,和颜悦色的看着王子走下楼来,准备承受王子的折磨。

  「你到底是不是人啊?每天看着你我都厌倦了,为什么你受了那么长久的痛苦仍不厌倦?」王子终于改变了态度,脸上显现着对菩萨的敬佩。

  净精进菩萨见王子的恶心已经被平伏了,便开始说佛法度化他。

  「菩萨啊!请接受我的忏悔!」王子听到佛法的甘露,实时跪在地上痛哭不已。

  「王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随我到佛所听广光明佛说法吧!」

  王子跟随净精进菩萨来到广光明佛面前,向佛陀至诚礼拜忏悔。

  从此,财功德王子放弃王位,出家学法修道,最后终于得道证果。

  那时的净精进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而财功德王子就是弥勒菩萨。

  又精进是对治懈怠、懒惰的良方,没有比精进更能改变一个人懒惰的恶习了。如以下「佛陀感化懒惰的孩子成精进如来」的故事: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郊有一大施主富如多闻天子,其妻生下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夫妇高兴地为孩子庆生,并取了适合其种姓的名字,悉心喂养,孩子很快地就长大起来了。但这孩子特别懒惰,整天躺在床上不起来。父母很担忧地问他:「孩子,你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心里不舒服?」他连话都懒得回答。父母请来医生诊断,得知孩子身心健康,只是过于懒惰不愿起床,于是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这样懒惰下去以后怎样生活呢?要想得到安乐必须勤劳精进才是啊。」

  父母又一一迎请六大师来家里应供为他加持,但都没起作用。后来听说世尊的威望能力无比,即恭请世尊及僧众来家中应供。

  世尊着衣持钵率领僧众前来,孩子一见世尊身心调柔、身相庄严,生起极大欢喜心,立即从床上跳下急趋佛前恭敬顶礼,与父母一起供养世尊饮食。饭食讫,世尊为他传予相应之法,宣讲了精进的教言,并告诉他:「只要你精进修持,定能获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他想到世尊教诲精进积累资粮才能获得佛果,自己如此懒惰怎能对世尊及三宝做有益之事?于是便发起勇猛心入海求取如意宝作供养。」

  他去到大海顺利圆满取回珍宝后,在三个月中供佛及僧,最后一天对世尊供以最好的衣食,亦对僧众一一供养,并未发愿:「以此善根,愿我将来能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度化无量无明的众生。」世尊授记曰:「汝将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号称具精进如来,能度化无量众生。」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七)

  有一位在净居天的居士,名字叫做「勤」,他一心想到人间礼拜佛陀,希望能够听闻佛陀的开示。然而,天人的身体非常地柔软微细,所以无法站立于人世间。于是,佛陀教导这位勤居士说:「人的身体是粗糙坚硬的,你要先转化自己的色身如世间人一样,这可藉观想世间大地的相状而达成。」

  这位勤居士立即听从佛陀的开示,专心观照,转化自己柔软的身体,最后终于如其所愿,以五体投地礼向佛恭敬礼拜。佛陀问勤居士说:「你曾经不厌不倦地做过那些事情,才能让你有此福报生在净居天呢?」

  勤居士恭敬的回答说:「我曾经努力精进,毫不懈怠地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供养及瞻仰诸佛,我不曾有过厌倦。第二件事情,对于听经闻法,我总不厌倦的反复听闻。第三件事情,无有疲厌的供养僧众一切所需,所以今日我才能有此福报生于净居天。」

  佛陀也藉此因缘教诫弟子们,修行就是要对法有坚定的信心,即使是已证果位的声闻与菩萨,仍是不断地反复熏修,从听经闻法中,检视自心,去除无明烦恼。所以大众若能以此惕励,修行必能有所成就。(参考《大智度论.卷十》)

  慈悲的佛陀有教无类,依众生根机而巧设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只要我们对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依循佛陀的教法如实修行,最后必能脱离苦海,获得解脱与自在。正如古德所云「信满成佛」,修行学佛必须要信、愿、行具足,有深厚的信心、持之以恒的愿力,再加上确确切切的落实在生活中的实行,不断努力精进,如此的话,将来必定会有所成就。

  相反地,如果作为修行人,如果没有精进用功的话,后果又会是怎么样呢?

  晋朝时,有一位出家人法名释法衡。他虽然出家为僧,但一直不能精进修行,仅仅只是心中怀有对佛法与修行的仰慕而已。后来有一次他得了一场大病,受了十来天的病痛之苦后,便元神离体到了阴间。大家都以为他已经死了,可过了三日他又苏醒过来了。

  他苏醒过来后,对众人讲述了他在阴间所见到的景象。他说:在元神离体的时候感到被阴间的人抓走了。走了一段路后,他就被带到一处有数间官舍的地方。他发现还有一些其他的人也被抓到这里来。他隐约知道那大概不是什么好地方,所以不肯进去。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八)

  这时他看见面前出现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东西,就像一个带着铁爪的大铁轮,转驶如风。这时一个阴间的官吏命人把一个罪人抓过来,然后那带着铁爪的大铁轮,就转过来碾压他,顷刻之间这罪人就被肢解成一堆碎烂肉块。接着又将几个罪人如法炮制,那景象实在是可怕无比,惨不忍睹。

  不久,那阴间官吏命人把释法衡牵来准备受此酷刑惩罚。此刻,他心中顿时感到无比恐惧,又无比自责;他万般悔恨自己,从前为什么不趁活着的时候精进修行佛法呢?如果生前精进修行的话,又岂会遭受今日之酷刑?于是,他心中开始虔诚念佛,发誓将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精进修行。

  这时阴间的官吏看了看释法衡,然后对他说:你可以回去还阳了。于是他就又被人带走,经历一番坎坷后,终于还阳复活了。从此,他几乎昼夜不停的努力用功,成为一个非常精进的佛弟子。

  释法衡一念虔诚念佛,并且发愿精进修道,此心一起,此念一发,顿时超越地狱受苦之报,由此可见,一念发心、一念精进,其功德力量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念佛人应以此为鉴,来警剔自己。

  但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

  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生死心切,智慧思惟无常,生命在呼吸间,三界火宅魔窟,不容片刻停留,今生不了生死,下生定入三涂,万劫千生,难闻佛名,思地狱苦,发往生心。将深信、切愿二法,常存在心,忆念不忘,作为人生唯此为大之要事。

  第二、一门深入,莫换题目,摒弃这山望到那山高的偷心。深知我等业力凡夫,处于浊世,唯有全身心依怙阿弥陀佛才可得救。

  第三、记数念佛,克期取证。每日有定课,持念佛号不少于一万声(当然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记入功课册。有机会多参加精进佛七,或百万佛号闭关,或昼夜经行念佛,如是在实修中得到真切的体验,获得法喜;沐浴在阿弥陀佛光明之中,念佛的道心才能有进无退。须知,凡夫众生道力怯弱,多有退转。而皈投阿弥陀佛悲愿之海中,弥陀之光明便会摄受我。

  所以说,精进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学佛修行不可缺的动力,是获得涅槃妙果的首要条件,是趋向菩提觉岸的無窮力量;总而言之,世出世间,无论学业、道业,皆须经番辛勤努力,精进不懈,方得以圆满成就。诚如经云:「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有了精进,一切修行、一切功德必得成就。(全文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无量的方法统统是修定,定了就开智慧,这叫佛法。可是修定,你必须远离贪嗔痴慢,贪嗔痴慢不断,你的戒定慧怎么会成就 ?所以舍就非常重要了,舍就是布施,就是放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