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精进修行心勿放逸


2014/9/4    热度:506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精进修行心勿放逸

 

  我们修行绝对要谨记,不可贪着于名利,或者是懈怠,这全都是修行者最忌讳,绝对不可有这种心态与行为。我们若是有贪着名利,心生懈怠,那就是[不以勤苦为耐劳]。修行者本来就是要勤,就要堪得受苦磨,要学会耐劳,假如我们不以勤苦为耐劳,这样要如何能修行呢?修行者若不勤苦耐劳,用心修学,那就不能流通佛所教法。

  佛陀对我们的教法,就是要我们懂得精进,了解人生本来就是[苦],苦的源头就是因为[集],集种种烦恼的因缘,所以我们必定要用心殷勤来追求,要修行于[道],才能[灭]除苦难。我们若不知道人生的苦,不知道苦的源头,不会想要灭除我们的苦难,那这样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呢?所以,修行就要以佛陀所教法的道路去实行,不只是自行,我们还要教人行。

  我们要自行、教人行,必定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如此才能将佛陀所教法的精神弘扬出去。我们若是怕苦,那就不必修行了。修行就要不怕苦,才能做为修行者的典范,否则,我们要如何流通佛法?如何能将佛陀的教法宣扬?所以,我们修行必定要立大愿,绝不能有贪着或懈怠的心。若有懈怠、有贪着,那就是法末时的污行。

  佛法从佛陀的时代,二千五百多年前,慢慢从[正法]经过了[像法],慢慢到现在已经[末法]了,因为佛法在人的心中日渐消失。所以,佛法要能继续留传下去,就要看修行者——僧团及在家居士,是不是能够守教奉行否?我们若能守教奉行,那就是佛的正法还留存在世。若正法不在心中,就只是像法罢了,最重要的,我们要将佛所教法身体力行。

  末法时期,不只是正法不见了,就连有佛像的地方也不愿去礼拜;不只不信佛,还毁谤佛法;不只毁谤佛法,还毁坏佛像。这就是佛教一直到末法的时期,学佛者就是懈怠,礼佛只是一个形态而已,心并没有在精进;不只心不精进,形态还放纵。像这样,就是法末时的污秽行。这是污染了佛法,无法提倡佛法。

  所以我们要很谨慎,关键只在一念,一念精勤自然就精进,若是一念懈怠,行动就贪着利养了。请大家要时时自我警惕。

  ⊙贪着利养,不以勤苦为耐劳,不能流通佛教,是为法末时之秽行也。

  我们前面所读过的(经)文,[是妙光菩萨,时有一弟子],就是多懈怠,贪着于名利。这是前面所说过的。那么我们现在再说,[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着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性家。]《法华经序品第一》

  妙光菩萨,他在日月灯明佛的时代,他的弟子全部都在等待授记。不过,即将前后授记的人,不是在一时,就是要很长久的时间,陆陆续续,哪一位是最精进、最殷勤、心最清净无污染,如此前后授记作佛。

  在这八百弟子中,也是即将可以授记的人,也有修行中还习气未了的。其中,有一位求名菩萨,求名利、懈怠。这就是要警惕我们,在妙光菩萨的弟子中都有如此,能够前后被授记的弟子中都还有这样习气的人,这就是在警惕我们,我们到底是不是有这样的习气呢?

  我们若是有求名、求利无厌足,全都是游走在[族姓家],去追求、去奉承,若是有钱、有名、有利的人,就是这样不断去奉承,这种的修行是污秽佛法。

  修行要[慈悲等观],我们修慈悲行就要平等。众生皆有佛性,只是众生随着过去所做的业,善恶业。过去所做,多做一些善业,这辈子就遇到福报,有名、有利;过去若结不好的缘,造了不好的业,这辈子那就是遇事不得意,做起事情,事事不得意。其实,这样的人是否就没有成佛的机会呢?佛陀说绝对有,因为人人本具佛性。

  我们看看慈济人,人间菩萨,我们常常在新闻画面上看到,若是去访视,有人报个案来,人间的菩萨要赶紧去访视。看到那个家庭的骯脏,看到老、病、苦、残废,绝对不怕这个家庭是骯脏的,不怕这个人是有病的,伸出双手去拥他、抱他,去帮他擦、帮他清、帮他洗。看,这叫做人间菩萨。

  行菩萨道就要具足慈悲、平等的观念,不应该仅是在求名利,仅是奉承,奉承着有名、有利、有钱、有势的人,不可以这样。我们一定要将爱扩大,扩大爱铺觉道,我们要自己行在菩萨道中,同时要牵引人人入菩萨道去。

  所以,我们必定要知道,不可有贪着名利,或者是对[族姓家],就是有钱、有名、有势、有力的人,就有特别的心。我们应该众生平等。我们若没有众生平等,若懈怠、贪着,我们很快就沉迷,沉没于爱欲大海,又再迷惑于名利大山。

  ⊙谓人礼佛但为修行名誉,诈现威仪,而实无殷重之心,唯驰求外境,是为求名礼。

  同样的道理,就像我们求学佛法,有的人求学佛法,就是没有用这种道理去求。他礼佛、拜佛,是要让人知道我是拜佛的人,拜佛的人都很善良。所以,要让人知道我很有善心,我学佛法,所以我在拜佛。

  这样的人在礼佛,单为修行的名誉,仅仅为一个名誉在修行,内心根本没有在修行。这只是外形的修行,[诈现威仪],让人看起来感觉,这修行人风度很好。在人面前好像拜佛、礼佛、修学佛法,名誉很好,在人面前现出了学佛的威仪,只是这样而已。其实,内心没有殷重的心,没有殷勤,没有自重。

  我们自己是修行者,我们要尊重自己,不可不尊重自己。何谓[尊重]?自爱。我们要爱惜自己。我们修学佛法要有庄重之心,不只是外表、人前。在人面前装得装出了威仪,在人背后就是放荡、散漫,那就不对了。我们在人前人后都是一样。所以我们对佛法要殷勤,也要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佛所教法。

  我们若能尊重佛所教法,才能尊重自己;懂得尊重自己,自然就能够尊重别人。所以学佛、礼佛,就是用我们最虔诚的心来学佛、来礼佛,绝对不是一个为名誉的修行者,我们是从内心虔诚来祈求佛法。

  所以,不可只追求外在的境界,让人看而已,我们要从内心。假如我们只是要做给别人看,这叫做[求名礼]。

  ⊙[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法华经序品第一》

  我们若是[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就会[弃舍所习诵]。尽管你在诵经,虽然在诵,但是心没有[法]存在,这也叫做[弃舍所习诵]。

  这种[弃舍所习诵],只是读诵就过去了,文字不在心。文字既然不在心,道理如何能在行呢?所以身、心都无[法],这就是会沉入于(诸欲)大海中。所以,这种的人就是[废忘不通利],经典读过就马上忘记了,于道理不通。

  若于道理不通,对我们修行是很不利,空过人生、空过时间,只是一个名誉上的修行者,空空过,真正是不实、不利。不只是修行者不利,对于要传承佛法,也是完全废弃。[以是因缘故],我们要很了解,[号之为求名],这样的人叫做求名。

  求名菩萨,就是在八百弟子中,这妙光法师在教导的弟子,虽然列入于八百位其中之一,这位菩萨,就是求菩萨道的人还有这样的习气,所以人家称他为[求名]。

  求名就放荡,[亦行众善业],幸好他还是有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有这样的因缘,所以他能见到很多的佛。

  ⊙[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法华经序品第一》

  所以说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修行者,很散漫,常与有名、有利的人走在一起,去讨好这种有钱、有势、有名、有利的人,都不曾想过学佛,[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才是我们的真实本分,都未曾想到。所以,若是全都偏于名利,[多游族姓家],这叫做散漫。

  可是,他还能认真行众善、结好缘,因此他还有善根,有这个善根,因缘就不会断。所以我们至少也要与人多结好缘。常说,[未成佛前,先结好人缘]。哪怕是你的心有懈怠、有散漫,但是你在人群中多结善缘、多布施、多付出,如此因缘还不会断掉,不过,时间就要多拖很长、很久,才能将佛法入心啊!

  学佛,希望我们人人要记着,要殷勤精进,慎勿放逸。时时要多用心。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缘。世间万物皆有相缘,缘是机遇,缘是达观。二空。空是智慧,包容宽恕,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三悟。悟为慧根,启发心智,世事洞明皆学问。四善。心怀悲悯,心存感恩,积善行,帮助别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应天下之变;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爱天下之善。 南无阿弥陀佛 ​​​​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