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菩萨游戏胜妙法乐
2014/9/4   热度:320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菩萨游戏胜妙法乐 每天[晨语]开头都向大家说心,心是否有照顾好?这是我们修行者人人的本分事。心若顾得好,这条菩提大道就没有偏差了,所以我们要好好照顾好这一念心。 学佛,自觉、觉他,才能觉行圆满。学,在我们的心能知,知法之后,应该要再宣扬,让别人也能知道,所以必定要演说。在《无量义经》这段(经)文如此说:[演说甚深微妙偈,游戏澡浴法清池]。 ⊙[演说甚深微妙偈,游戏澡浴法清池。]《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要告诉我们,法实在是很深又很广,它是无量无边。深,到底有多深呢?广,是包含到多大的范围?无法去测量。所以,就形容为[法之至妙谓之深];深之最极,就叫做[甚]。 ⊙法之至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 多深?不知道。就是最极妙的时候,无法形容,那就是[甚深],就是很深,这是一种的形容。 其实,宇宙乾坤无不都是包含在一个[法]字。光是一个[法]字,它的广、它的深、它的大,无法描述,所以就称为[甚深]。深之最极,就是叫做[甚]。所以说来,佛法之广大无边深奥,就用[甚深]二字来形容。 尤其是[微妙]。[微]就是极小、极小;微细到无法形容,这叫做[妙]。所以,佛法在宇宙,或者是乾坤、万物,都无法用测量的方式,只能用我们心灵的感觉,所以称为[甚深微妙]。这个法我们若感觉得到、体会得到,那种的感觉,真正是[甚深微妙]的佛法。 ⊙菩萨以法而自喜乐也。菩萨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 [菩萨以法而自喜乐]。大家很欢喜得到这个法,实在是很欢喜,无法形容,所以,人人那分的欢喜,就称为[游戏],就是心很快乐,没有什么束缚。那种得到微妙的法,甚深微妙法,使我们的心不受束缚,这叫做解脱——解脱、游戏。 前面我们也说过了,菩萨游戏人间,他的游戏就是能了解人生疾苦。佛陀说[苦谛]的道理,菩萨都了解,不只是了解[苦谛]的道理,还能了解如何脱苦、离苦,能得到[心无罣碍,无罣碍故],那种解脱的境界。 所以[菩萨以法而自喜乐],他在救济人也是很快乐,不受世间一切的诸欲所牵引,不会受它所束缚,所以他很逍遥自在,这叫做菩萨。菩萨就是有得到那样的法,甚深微妙的法,所以自喜乐。 [菩萨常所游戏,胜妙法乐],这就是菩萨心灵的境界。因为他没有被染着,没有染着世间诸欲的境界,如此称为[游戏]。所以说来,[以法而自喜乐],用法来喜乐,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其实,过去记得曾讲过,那种的喜乐,有一段故事。阿育王的时代,是印度最黄金时代,他以法治世,以佛法来统理他的国土,所以那个国土人人互相尊重,尤其是敬仰三宝,这就是阿育王的时代。 那时候,他若是看到出家人,就很恭敬顶礼膜拜。这是表示对佛、对法、对僧的尊敬。所以有一回,他和他的大臣出巡时,看到一位小沙弥长得很清净、可爱,他从内心起了非常尊敬,很想膜拜他。不过,身边跟了这么多大臣,碍于他的尊严,实在放不下身段向一个小沙弥敬礼。不过,在他内心就是很冲动,所以他就把小沙弥带到无人的地方,他就一个距离,向小沙弥顶礼膜拜。 他说:[小沙弥,我今天看到你,我很欢喜,很尊敬你,所以我向你顶礼膜拜。不过,这是你和我的事情,你不要告诉大家,别说今日我阿育王向你小沙弥顶礼。] 这小沙弥听了,他看到地上一个罐子,于是就转个身钻进去,变成一丁点的小孩在罐子里。这个孩子在罐子里逍遥自在,又是转个身,又站在阿育王的面前。阿育王整个楞住了,[你怎么有这个本领啊!]小沙弥就向阿育王说:[大王,我告诉你,我只让你看见,别人都不知道。你今天看到我钻进罐子里,你别告诉别人,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 阿育王那时内心很震撼,[是啊!世间的事情有很多不能轻视,我怎么能轻视一位小沙弥呢?]所以自己感觉很惭愧又忏悔,[我学佛、听法,为何还不能打破我相?真的是忏悔。]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有趣,这就是透彻佛法,这也是一种游戏,彼此之间互相的游戏。何况学佛,行于菩萨道,我们必定以法、用法欢喜在我们内心,世间不论何种形象,我们都要用不受束缚的心境,认真面对周围的境界。 认真,就是是非分清楚,这叫做认真。我们学佛本来就要很认真,尤其是在这个大时代,更需要明大是非。大是非,要从无明跳脱出来,才能得到智慧,才能分别是对、是错。对的事情,我们可以去做,心就会很欢喜。常常做对的事情,这就是最欢喜,也就是菩萨所游戏的境界。所以我们学佛,也要学会如何能到达这美妙的境界。 所以《法华经》,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日月灯明佛赞叹妙光菩萨,说:[我的心,你最明白。]那就是体佛本怀。佛陀的心怀就是微妙法,妙光菩萨能体会,所以日月灯明佛就很欢喜的赞叹。这段(经)文说:[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满六十小劫]。 ⊙[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说是法华经,满六十小劫。]《法华经序品第一》 [六十小劫]到底是多久?常常告诉大家,人寿八万岁,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到人寿十岁;自十岁又再一百年增一岁,一直到人寿八万岁。如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这样的时间到底多长?真的是很长的时间。[一小劫]都无法去算计,何况六十小劫呢! 六十小劫的时间,那就很长了。所以在六十小劫,这么长久的时间,[不起于此座],一直没有离开那个地方,[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不起于此座,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法华经序品第一》 这一切全都是在描述一种心灵境界,所有学佛者在佛前,那个心态的感受与见解。佛在定中,有的人会感觉怎么那么久,其实,对佛来说实在是很短的时间。同样在一个时间内,长短无法去测量,所以用[劫]来形容。 所以,[不起于此座],没有离开那里,悠游在佛的境界,一点都不受束缚,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不论你感觉多长,在佛的境界就是很短暂。 [所说上妙法,是妙光法师,悉皆能受持]。所说的是上妙的法,在这境界里那么多人,就是只有妙光法师他全都能了解,还能受持。 ⊙[受持]:闻此一乘妙法,领之以为境,为境界受持;复因信解,以证于自心,为自性受持。由能受故能持也。 这个受持有二项:一项是外面的境界,一项是内心的境界。对外的受持,就是[闻此一乘妙法,领之为境,为境界受持]。那就是佛所说法,菩萨能体会入心,了解,知道这是一乘的妙法,这就是境界的受。接受外面,佛陀所说法的声音入心来,能受持,这就是外面的境界。 再另外,[复因信解,以证于自心,为自性受持]。佛所说法,我们从内心恭敬、尊重、信解。不只是信,还能了解,最重要的就是证入我们的心。 这个法,真正体悟、刻在我们的心版里,如此是[证]。我们能证实这个法与我的心互相契合,这叫做[证于自心,为自性受持],已经将法变成了我自己的自性,我都了解了。 所谓[闻一知十],或者是[闻一解千],只是闻一项的道理,天下宇宙的真理都能通彻了解,这就是[证]。证入我们的自心,这叫做[自性受持]。[由能受,故能持。]你懂得去接受,所以我们才能坚持。 所以说来,学佛,必定从外境接受,入我们的内心,真正将法与心契合,变成了自觉自悟。闻一,我们能知十,或者是知百、知千;只是一个法,能引起我们无量数的觉悟,这才是真正的受持。 所以,世尊已经赞叹了妙光法师。妙光菩萨很欢喜,知道佛所说的法是包含着很多甚深微妙的法。所以在这时间,长短,在佛的境界,能一下子的时间包含很多的法。若是不了解的人,感觉这么久,到底是说什么法?用很长的时间也是无法体悟。若是能觉悟,在剎那间接受一个法,就能通彻宇宙万物的真理。 所以,我们菩萨游戏,应该要好好体会这人间的境界,人间的教法,我们要用心奉持。总之,学佛真正要时时多用心。甚深微妙的法,就要用欢喜无束缚的心学习,如此就很快乐了。学法是要学得法喜充满,不要学得满心烦恼。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总得要觉悟,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没有死,所以学佛绝不忌讳“死”这个字。尤其是印祖,他老人家教人,应该常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想到“我就要死了”。为什么印祖这样教人?教人提高警觉心,教我们要认真努力修行。人生自古谁无死?夭折跟长寿有什么不一样?这一桩事情我们总要看淡,不要恐惧,对于生没有贪恋,对于死没有忧惧,这样的人有条件学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