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身心至诚行供养
2014/9/4   热度:406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身心至诚行供养 ⊙闻法难,值佛复难。闻思修、信愿行也是难。恭敬亲近,力行更难。身心至诚,行供养。 就是要告诉大家,听佛法实在是不容易。天下这么多人,真正能听到佛法又有多少人呢?而且要能与佛同世更加难。但是,佛法留在人间,我们听法要用恭敬尊重的心,要来听闻佛法。闻法,还要好好思考,思考佛陀的教法到底是启示我们什么?如何能让我们身体力行于这条佛陀所说的康庄大道。能够发这个愿,更需要好好受持,所以闻、思,同时要修行。 修行,更不能欠缺的就是[信]。我们要有信,我们要立愿,我们要身体力行,这才是真实闻、思、修。不过,听经虽然有听,我也有在思考,不只是思考,我也在写论文。会听,会思考,会写论文,表示对佛法有在研究。但是,要问自己看看,你是用正信而写呢?或是为了学问才去听、去思考,写出这篇论文? 写论文,不一定是真正信受奉行的人,因为他没有发愿,只是为他的学问在下功夫,所以也没有身体力行。虽然你能听闻佛法,也会去思考,不过,你不是立信、立愿、立行,所以信愿行全无,这样叫做[信愿行难]。要听、要思考比较容易,但是要身体力行就不容易了,学佛贵在身体力行,所以我们要[恭敬亲近]。 [恭敬亲近],虽然是不容易,不过,总是比身体力行更容易。表面上看来他很信佛,亲近寺院,供养法师,样样都能做得到,却是力行难。进到寺院,[中午了,是不是在这里用斋?][不了,我与外面朋友约好了。]连一餐素食都感觉很困难,像这样的人也不少。亲近寺院,却是内心的道场无法实行。外形的道场看起来很恭敬亲近,内心的道场寸步难行,所以叫做[恭敬亲近,力行难]。 [身心至诚,行供养]。最重要的,我们要亲近寺院,恭敬三宝,我们必定要身体力行。在身与心,要用至诚的心,用行来供养,身体力行的供养比物质的供养更重要。所以说起来,学佛法,总是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听闻佛法要很恭敬,要有[难得值遇]的珍贵、恭敬之心。对于佛法,闻了之后,我们要好好受用,要身体力行。 虽然我们值遇佛难,要遇到佛世是很难,不过,我们的心,心中有法,必定有佛;心中有佛,自然行中有法。所以说起来,佛、法,都在于我们的一心。我们的心,能用尊重、恭敬的心,佛法永远都在我们的周围,身体力行中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也可说是,值佛并不难。 闻、思、修,只要你有信、愿、行,我们时时分秒都是在闻法。接着这段(经)文就说:[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诸佛弟子众],就是在法华会上,佛陀面对所有弟子说的话。[曾供养诸佛],这些弟子过去与诸佛有缘,应该也是供养过诸佛,或是过去的诸佛世中也有很多随佛修行、供养诸佛。 [奉事供养]的意思,是对上,含有亲近、尊敬之意。不是一定是要用物质来供养,最重要的供养就是至诚,身心力行来供养。 ⊙曾供养诸佛:奉事供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之意,至诚以资生物利、最敬礼、身心力行。 当然,佛世的时代,佛也是在人间,同样也是需要资生之物。所以,供养诸佛的生活,资生之物,这叫做利的供养。同时,不只是物质送过去而已,他还要用最敬礼来供养。甚至他的心与身要力行,从内心的虔诚,从体态的恭敬,从他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发心立愿,这样身体力行。这叫做身、心、力行的供养。 所以供养,有利的供养、敬的供养、行的供养,三种供养。三种供养合一起来,才是真正至诚的供养。 倘若没有[利],不是物质的供养,没关系,过去在印度,贫穷困难的人很多,他亲近佛法,他很虔诚,他还能敬的供养。我们入寺院,对三宝起恭敬,入寺院顶礼,对法师的尊重,修行者的恭敬,这也是供养。甚至我们要对人人、众生平等的尊重,这也算是供养。因为,自性三宝,人人都有成佛的机会。常不轻菩萨不就是如此吗? 所以这个[敬]很重要,除了对三宝尊重、敬重,对人人都要有敬重之心,要有礼节。常说[礼就是理],我们要真正体会道理,就要于礼节中去体会道理。所以,敬礼很重要。 所以,可以去掉物质,不必一定要物质的供养,重要的是要行、要敬的供养。那念心的虔诚,那念力行菩萨道的愿力,这更重要。所以说,这三供养中,敬礼、身心力行,比什么都重要。 ⊙四摄法:布施、利行、爱语、同事。 所以我们于日常生活中[四摄法]。在社会上大家上班、工作,他们能修行吗?可以啊!他发起一念好心而布施,同事彼此之间帮助他一下,这也是力量的布施。我们所做的事情要选择,选择能够对人有利益的,这叫做利的布施。 还有爱语,爱语的布施。我们说话轻柔一些,说的都要说一些好话,劝人人能和合互协,这种的话要常常说。在同事与同事之间,彼此要好好接引,人间菩萨招生,要在[四摄法]中能产生出来,这也是供养之一。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都能供养。所以供养也是很重要。 [一切漏已尽]。[漏]就是烦恼。[漏尽],烦恼若尽,一切就通达,所以就是[漏尽三界烦恼]。 ⊙一切漏已尽:漏尽通者,即漏尽三界烦恼,见、思惑也。 在欲界有见的烦恼,在色界有思想的烦恼,在无色界有惑、迷惑的烦恼。这三界烦恼都是出于一个心念。这个心念的烦恼,要能漏尽,就是要将这些见思惑的烦恼去尽,如此就是断三界烦恼。这三界,见思惑这些烦恼去尽后,什么道理不通呢? 我们光是供养诸佛就能通达道理吗?还不能。光是供养诸佛,你若没有去除这些无明、见思惑,这些无明若没有去除,要如何能通达道理呢?所以,要通达、了解、体会佛陀甚深微妙之法,唯有我们[漏尽],尽除这些烦恼,才能够透彻了解。 所以,罗汉已经将这些见思惑断除,世间一切的一切,对他而言已经很淡泊,没有这些烦恼。修至四果罗汉,不受三界生死,又得神通。 ⊙罗汉断见、思惑尽,不受三界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尽通。 不受三界生死,意思就是说没有这些见思惑在他的内心生灭,已经能够去除,所以不受三界生死。并且得了神通,这叫做[漏尽通]。已经是将这些惑,就是[知]的障碍,已经去除了,[漏尽],烦恼去除,所以他能证得四果罗汉。 [住是最后身],就是说,最后这个身躯,最后的[有]。过去说过了[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生死,因为因缘果报牵引我们来人间,几十年的时间,就是叫做分段生死。在这分段生死,因缘果报由不得我们自己。但是,罗汉有在修清净行,他了彻苦、集、灭、道,他了解,所以开始清净身心。他能去除、洗涤他内心的贪、瞋、痴,这就叫做[最后身]——这辈子的这个身躯,这辈子的这些烦恼全都去除。 还有[后身菩萨],即在生死中最后一次的受生。菩萨,也有新发意的菩萨,大家在修行。无论是罗汉,发心的菩萨,以为已经随佛修行,[住是最后身],以为是这样。但是,这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这种最后身还未到佛的等觉。 不过,真正等觉的菩萨,与觉悟后的诸佛,他是不舍众生,他还要再进一步回归娑婆,发大心,立大愿。菩萨应该,[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定要到这样的程度。不是自己的分段、分段,这样就叫做[我样样都通彻了,我全都没有烦恼,我这样已经成就了]。这样还不够。 所以,虽然是[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还是不堪,不堪什么呢?不堪受大法。我们的智慧还无法了解佛内心最深的法,还无法了解。所以,虽然一段一段的,他已经渐渐接近了,但是到这段(经文)就说,[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难施此法,要展现给大家知道的这个法,虽然你们的内心有,我的内心有,人人的内心都有,我们在修行,我们觉得[我已经知道],你知道的都是外在的法,还未真正往内找到我们真实一乘实相那个道理的法,还未到位,所以叫做[其力所不堪]。 所以我们要用心,时时用心,步步精进,我们才能达至闻法而将法与我们的心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要用心听法。在闻、思、修,我们要信、愿、行。我们要恭敬亲近,佛法不要离开我们的心,要身体力行,身心要至诚,同时我们要力行供养。 刚才所说的供养,是在我们的行为上好好供养,对人人要好好恭敬。未来佛,说不定也有过去的菩萨在你们的周围。总而言之,我们时时要培养这分对人恭敬、对事恭敬,自然对佛与法就能恭敬。至诚的恭敬,叫做供养。好吧,各位,学佛、听法一定要时时多用心。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观察他人的过失对自己的解脱没有帮助!多观察他人的功德才能照顾好自己的净业!才能离苦得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