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方便善巧而教


2014/9/4    热度:308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方便善巧而教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大家还记得,在〈方便品〉里这段文,一直出现在经文中。确实,想一想,人间就是一个五趣杂居地。五趣是天、人、地狱、饿鬼、畜生。我们世间,地球上,虽然人类是一种,却是非常杂居,因为人人的心很复杂,五个人差不多有六种心。所以,我们这么复杂的人间观念,这全都是充满了无明烦恼。佛陀要来指导我们的方向,很单纯,就只是一项——回归心灵清净本性。所以说,『五个人六个心』,其实五个人是共一心,那就是佛心。

  我们往往都将佛心——佛的心意、趣向,我们都将它忘失。各人回归各人的『五趣杂居』在这人群中,所以复杂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佛的意趣。不过,意趣难解,这是我们昨天说过的。所以在佛陀还未答应要讲说之前,就是一直赞叹,赞叹一乘微妙的真实法。

  一乘微妙真实法,是诸佛的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智慧门就是佛的意趣,他的心意的趣向。所以我们的趣向若不准,要如何入此门呢?我们要入一个门,我们的方向也要对。

  记得昨天我们也说过,佛陀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所说言教不虚,无论是用圆教、顿教、渐教等等,无非是要随顺众生,引导众生能够『开解』——心门能够打得开,意趣能够了解。这是佛陀的心意。但是偏偏我们众生,无明覆蔽了我们的心,一直无法去体会。所以『或圆,或顿,或渐』。

  有四教:『偏、圆、顿、渐』,或者是『藏、通、别、圆』,这全都是佛陀对机说法的教义。在这当中,就是『圆教』最圆融,佛陀『时乃说之』,常常就是要告诉大家,这种圆融的教育。

  ⊙圆教,以不偏为义。

  这『圆』,圆就是不偏,就是他的教义非常圆满。如月,农历十五、十六日的圆月一样,就是这么圆。所以这『圆教』,就是要表明不思议的因缘。

  ⊙圆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别,适宜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圆教也。

  佛陀在说教中,不离『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等等,这是佛陀说法的基础,也是真理。所以常常告诉大家,哪怕是要说话,也要选择时机,选择地点,选择人与人,众生会合的时候,这也就是有因有缘。所以,佛陀面对着众生说法,没有离开『因缘』。

  还有『二谛』,是『真谛』、『假谛』,或者是『空谛』、『有谛』。无论是真假二谛,空有二谛,都是不离『中道』。这『中道』说的是真空吗?恐怕有人将它偏解了,变成了『偏空』。那说『有』呢?恐怕有人执着,迷着于『有』而执不舍。所以,佛陀在讲法时,说二谛也不离开中道;真假会合,就是『中道』。或者是事,对人讲事,其实是在说理,所以事理具足。

  这就是佛陀一代说教的方法,所以这叫做『圆教』。无论何时,佛陀都是在说法,都不离这种不可思议的因缘、二谛、中谛、事理,全都很具足。

  但是,众生的根机能够如何适合?实在是有比较困难。但是能够全都具足,因缘、二谛、中谛、事理,若能够了解透彻佛陀的意趣,所说的法,能够全都圆融接受,这种人叫做上根利智的人。其实,道理都没有分别,只是众生的取着。若能完全具体接受,这就是叫做圆教。

  所以接下来这段(经)文,也是昨天有说过了。我们再来看。『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这段(经)文与前面所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诸佛,不只是释迦佛,还有过去、未来的诸佛。『随宜说法』,同样要适应众生的根机来逗教,无非就是要使令众生能够理解。但是众生还是意趣难解,无论佛如何随宜,适应根机来说话,无论怎么说,大家总是取着于部份。所以,到了佛陀要讲《法华经》这个时间,佛陀还说『意趣难解』。

  我们《法华经》再接下来,佛陀要将此大法付托于弟子,这个娑婆世界的弟子,还是无人敢接受,向佛说:『佛陀啊!我知道佛陀的期待,不过,我们不敢。为什么不敢?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你们若常常读《法华经》,甚至礼拜《法华经》,这段(经)文你们应该都有读过了。

  想想看,佛陀一代时教,一辈子在人间殷殷勤勤说法,教化众生,希望人人能够这么简单就接受佛陀的心怀,佛陀的意趣。但是,四十多年过去了,开始决定要讲《法华经》,还有这么多人,『未得谓得』的增上慢。一直到佛陀开始正式宣布:你已经三请,我岂得不说,大家谛听,善思念之。这时候,五千人退席而去。

  你看,这是佛陀,他在人间四十多年的施教,却是所得来的是那样的境界,五千人退席了。留下来的这些人,佛开始赞叹:『无复枝叶,纯有贞实』。佛陀开始说,到将要结束之前,『大家了解吗?教菩萨法,就是要承担天下众生的责任,大家了解吗?』这个法将要付托给大家,那个场面,还是大家很冷漠,无人愿意说:『我了解,我承担。』还是没有。

  这段(经)文,我也是这样常常回旋于我的脑海中——是啊!确实如此,到底真正是谁愿意全部来承担呢?因为人人根机,心量还无法打开,无法将自己净空。所以,这就是还有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这种怯弱的心,所以都是各执一端。

  ⊙无数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有情,或于圣教有未入者,引之令入。

  『无数方便』,也就是说,佛陀用种种的方法要来教化,无不都是教人人要行菩萨道。有人愿意发心,将佛陀的典范,佛陀教育,以身作则,这个教法了解了,开始在修菩萨行。

  这种菩萨行者,『于诸有情』,就是入人群中。入人群去,或用佛陀的圣教,用佛陀的教法这样去施教。

  『或于圣教有未入者,引之令入』。虽然同样用佛的教法,于众生群中去施教,但是有的人还无法入,无法去了解。不只是佛用种种的方法,佛陀教育的菩萨,开始要施教,同样入人群中,用种种方法来引导令入。

  ⊙种种因缘: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入道法。

  这种种方法就是种种因缘,向大家说种种的因缘。但是有的人『未成熟者』,就设法如何『令其成熟』;若已经成熟者,还是锲而不舍,不断牵引他入于道法。

  所以,我们人间五趣杂居,人人都想要入佛的知见,但是各人根机不同。有的人根机比较利,就是已成熟,但是尚未决心真正入佛的知见,所以也是要用心引导。

  ⊙乃至诸戒律仪受持,防非止恶,种种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利益,是为方便善巧。

  『乃至』用种种『诸戒律仪』,要如何让他能顺利进来,用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戒、定、慧;戒是最基本。所以『诸戒律仪受持』,要让大家受持,『防非止恶,种种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利益』,这全都是方便法。

  就如我们慈济,虽然人人都是以善门入,我们还要引他入佛门。我们『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但是智慧一定不离这个法脉。所以,『慈济宗门』就是要入人群去,去行『四无量心』;『静思法脉』,人人就要开始发心『四弘誓愿』,要从我们的内心诚、正、信、实。

  修行的理念,这种的『诸戒律仪』才能开阔,用种种方便,使一切有情皆得利益,去为善付出,结好缘。无论什么时间,什么空间,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在这有情世间,就是要去付出,去利益,这叫做方便善巧。

  各位菩萨,学佛实在也是深,但是我们若用心,这是在平时的教法,佛陀虽然说圆教、顿教、渐教、偏教,或者是藏、通、别、圆等等,无不都是一理包含所有圆满的法。看我们用什么心来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时时就要多用心。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要学佛,怎么个学法?要用佛的标准,改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学佛。一定要用佛做标准,不可以用人做标准!我们学佛,把自己所有一切违背自性的行为统统修正过來,这叫“修行”。“行”就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思想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一切造作是身的行为,行为再多,佛只用三个字,“身、语、意”,全部包括了。修行非常重要,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时刻刻要有高度的警觉!自己念头一起,要知道这个念头是善念、是恶念,要知道这个念头该不该起。就算是善念,最好第二念就要立刻换成“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