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尊者:倾听弦外之音 三、说观 倾听弦外之音


2014/9/4    热度:294   

阿姜查尊者:倾听弦外之音 三、说观 倾听弦外之音

 

  1、倾听弦外之音

  说真的,佛陀的教法实在有道理。你所想象不到的事却如此千真万确,实在不可思议。刚开始时,我对坐禅没有什么信心,认为那样坐着能有什么意义呢?还有就是经行,我曾试着从这棵树到那棵树来来回回地走呀走,走累了心里便想:“我这么走为的是什么?来回走来走去一点意义都没有啊!”这是我过去的想法。但事实上,不仅经行的效益颇大,坐禅修三摩地的功效亦然。可是,有一些人的根性偏偏就是不能理会坐禅和经行的意义。

  禅修不可能只在单一种姿势下进行。凡人类都有行、住、坐、卧四种姿势,所以教法中常提及四仪(四威仪)皆应持平如一。这么说,各位可能以为大概就是要我们把行、住、坐、卧的时间作平均分配。可见你们在听闻此教法时,对其真正的义涵还是一知半解;症结在于要从“法”的角度来说明它,不能以一般常识解读。你们可能会想“就这么办吧!我先坐两个钟头的禅,再站个两小时,最后躺两个时辰。”我就曾经试着以此方式修行,却怎么也行不通。

  只听见字面意思、没有以正确方式聆听是问题症结所在。“四仪持平”是直指心理上的持平罢了,意思是要使心地光明清澈以令智慧生起,能于一切姿势、境界中了了分明。在任何姿势中,皆应了知当下心境状态的本然——意指它的“无常、苦、无我”性。心持续固守在时时刻刻、不分姿势的觉醒之中。尽管不免有散乱、嗔恨之心生起,但由于对这些状态的本然了然于心,不致使你忘失正道。不仅只有你的觉醒持续、稳定,以至放下亦然。不论面对顺境还是逆缘,两者都无法瞒骗你;你仍守持在正道上,这才可称作“四仪持平”。它是向内的,无关乎外相;主要还是存乎一心。

  如果我们确实把心和四仪都持平了,无论受到赞美或遭人诋毁,内心仍不为所动,适可而止,不因而上下浮沉。何以如此?只因为我们已透彻了解这一切的危险性,看清不论赞誉或诋毁都一样危险,这才是所谓的“四仪持平”。如此一来,无论往外看或向内观所有境界,都不失这份内在的觉醒。

  举一般经验来说,每逢顺境时,我们兴起正面情绪;遭受逆缘,心中就生负面反应。

  这种情形就是四仪不能持平。所谓“持平”是恒常保持觉醒,时时觉知内心对善、恶生起的执取。这会比较好。即使当前仍无法放下,可是我们至少还持续觉知着这些处境。只要不断觉察自我以及自我的执取,终有一天会看清这类执取是和正道相悖的。明明知道而放不下,只是一知半解。至此我们虽仍放不下,心里却明白放下一切便能带来平静的道理;清楚我们处身在喜、恶当中的危险性,更透彻了解毁誉的风险;这般的觉醒会持续不断。

  因此不管我们遭受他人的赞美或批评,只要继续保持觉醒就好。一般世俗人在遭受批评和讥毁时,往往难以忍受,为之刻骨铭心;相反地,受到赞美时雀跃不已;世间往往如此。可是对修行人来说,受赞美时,他们戒慎恐惧;遭批评时,他们战战兢兢,清楚明白执着任何一方只会导致苦果。一旦我们执取并赋予它意义时,唯百害而无一益。

  具备这般觉醒时,就能在它们生起时觉知其情况,并深知若起执取心,痛苦就必然随之而至。只要一粗心大意,执取了我们以为的善恶,苦随后就到;反之,只要多加留意,便能洞见我们这份执取心是如何紧握善恶不放并导致痛苦的。总之,我们先起了执取心,当我们觉醒时才认清当中的缺失。这是什么缘故?原因在于当我们因执持不放而受苦时,才会开始寻求放下之道而得自在。“该怎么做才能解脱呢?”我们如是问。

  佛法教说:不应执取、不该紧握事物不放。我们怎么就是不能彻底了解:问题的症结不在紧握,而在执持。譬如说眼前有一个对象,我很好奇想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便走向前去将之拾起,一探究竟;结果发现原来是只手电筒,于是我现在可以放下了。这是拾起而不执持。如果什么都别取,那叫我们该如何是好?甚至误解不必要再修学坐禅和经行。因此,必须先“取而不着”。虽说这是“贪”(tanha)没错,但经由它我们终会修持“波罗蜜”。再打个比方:各位来到巴蓬寺之前,必须先起一个想来的欲望;如果没有,就来不成了。换句话说,你是因欲望而来到此地,这好比“取”;后来你回家去了,这可比做“不着”。形同对一个对象不甚明白时,我们会捡起来看个究竟;发现它原来是只手电筒时,就该放下了。这便是“取而不着”;简单的说就是“知而能舍”。拾起来瞧一瞧,明白了就能放下——知而能舍。所谓的好与坏,只要知道,随后就放下。一旦深知善恶的状态后,就放下它们,别愚痴地执着它们不放。当以智慧拾起,然后放下。

  如此四仪便能持平如一。这也表示心是有能力的,它因具备觉醒的能力而令智慧生起。心一旦有了智慧,还需要什么呢?心虽拾起却不会受到伤害;因为它没有紧抓不放,一旦认清了就放下了。耳朵听到声音时,我们知道:“世间说它是悦耳的。”然后就将它放下;当世间说:“这是吵杂的。”我们一样放下。对于善恶是非的道理,我们了然于心。有些不懂善恶之人,反而对是非执取不放,结果苦不堪言。真正明了其中道理的人,不会在这方面执着不放。

  好好想想:生命的目的为何?工作所求何在?既然活在世上,生活的目的又是什么?既然投身工作,工作所求的到底是什么?在世间法中,人们理所当然地以为是满足自我欲求而工作。但佛陀的教法却超然多了。佛陀说:“无所求而为之”。在这世间上,大家都是做此望彼,或做彼望此,永远为所求的某种结果在做事;这是世俗人的作风。佛陀说:“为做而做,不为所求而做。”

  每当我们有所求而为之时,总会苦不堪言。不信你试试看。

----------------------------------------------------------------------------------------------------------------

更多阿姜查尊者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 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给我们讲世间的战争,叫刀兵劫。刀兵劫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杀生来的。如果这世间人统统不杀生,就可以避免这一切战争的灾难。所以说战争的灾难是杀业的果报。我们决定不能够杀害一切众生。但是无意当中杀害的,这是过;你有意去杀它,那是罪。所以杀生这一条戒,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世间凡夫,对待佛菩萨是供养;对待一般人,他只是布施。普贤菩萨对佛供养,对一般众生也供养,他的心是平等的,他的心是清净的。 普贤菩萨看一切众生跟看佛没两样,他对佛怎么礼敬,对蚊虫蚂蚁也那样礼敬。没有减一分,没有增一分,那是普贤大士之德。礼敬是我们自性当中性德的开显,我们能够修礼敬,那是性德的流露。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也可以这么说法;“一分诚敬得诸佛如来一分加持,十分诚敬就得诸佛如来十分的加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