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经(210)
2014/9/4   热度:289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经(210) 漫说《中阿含》(五十八) (卷五十八) 一、法乐比丘尼经(210)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主要人员:法乐比丘尼、毗舍佉优婆夷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毗舍佉优婆夷,往诣请教法乐比丘尼,比丘尼乃一一答复其问。其后比丘尼曾将此事禀告佛陀,佛陀为之印可。 这部《法乐比丘尼经》,其主讲人员是法乐比丘尼,而提问者则是一个名叫毗舍佉的女居士。从经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位法乐比丘尼很有智慧,对一些问题的回答,可以说已经达到比较圆满的地步,因此获得了佛陀的印可与赞叹。作为提问者,这位名叫毗舍佉的优婆夷,对佛教义理也是有着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禅定中的专门术语,她都十分熟悉,可是她绝非泛庸之辈。有关法乐比丘尼情况,据说在出家前有一个圆满家庭,其夫名叫毗舍佉,深信三宝,为优婆塞。法乐受其夫感染,于是不仅皈依佛门,而且向其夫请求出家。其夫不仅没有反对,相反却用黄金做成的轿子送她去出家。看来,法乐比丘尼的前夫,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识。 这部经通篇都是以宾主一问一答的方式而进行,即毗舍佉优婆夷提出问题,然后由法乐比丘尼回答。从彼此一问一答来看,毗舍佉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而且所有问题都是后面的问题紧接着前面的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若非没有真功夫,是很难回答圆满的。 由于毗舍佉优婆夷提出的问题比较多,我只能将所有问题列出,必要时将稍作说明。 1、何谓自身? 答:“世尊说五盛阴,自身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是谓世尊说五盛阴。”此处的“自身”,即现实中我们五阴假合(色、受、想、行、识)的色身。 2、云何为自身见耶?云何无身见耶? 答:“见色是神,见神有色,见神中有色,见色中有神。见觉、想、行、识是神,见神有识,见神中有识,见识中有神也,是谓自身见也。”这里所讲的,就是我们凡夫往往会有种精神错觉,或者顽固的思想观念,即我们的这个色身,是独立的、不变的、永恒的个体。我们通常讲自身见,即概括为“有我”。至于“无身见”,即我们的五蕴色身由因缘假合而成,无有实体,故称为“无我”。 3、云何灭自身耶? 答:对于五盛阴,我们能够做到“断无余,舍、吐、尽、不染、灭、息、没”,这就叫做灭自身。 4、“阴说阴盛,阴说盛阴;阴即是盛阴,盛阴即是阴耶?为阴异、盛阴异耶?”——这里所讲的,就是问“阴”和“盛阴”两个概念是否相同? 答:“或阴即是盛阴,或阴非盛阴。云何阴即盛阴?若色有漏有受,觉、想、行、识有漏有受,是谓阴即是盛阴。云何阴非盛阴?色无漏无受,觉、想、行、识无漏无受,是谓阴非盛阴。”——在这里,法乐比丘尼是从两个层面上来回答的。就是说,若从有漏角度讲,阴就是盛阴;或从无漏角度讲,阴就不是盛阴。因为凡夫的五阴会执取于自身内外,故而为炽盛;而圣者虽有五阴,然已离诸相执,自在自如,因此五阴已无炽盛可言,故而阴与盛阴这两个概念,既可能词义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关键是要从什么层面去理解。 5、云何八支圣道? 答:略。 6、八支圣道有为耶? 答:八支圣道有为。——这里的“有为”,是指依条件和因缘合和的生灭之法。为什么说八正道是有为法?因为我们在修习八正道,并未获得解脱,尚处于不断学习修进的有学位。如不精进,我们的道心随时都会退转,因此修八正道本身是有为之法,其生灭是有条件限制的。 7、有几聚耶?——此处的“聚”,是类聚、类别之义。 答:有三聚,即戒聚、定聚、慧聚。——此处的三聚,即是指戒、定、慧三学。 8、是八支圣道摄三聚呢,还是三聚摄八支圣道呢? 答:即非八圣道摄三聚,亦非三聚摄八圣道。 (1)正语、正业、正命,为戒聚所摄; (2)正念、正定,为定聚所摄; (3)正见、正志、正方便,为慧聚所摄。 有关八正道与三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待有机会将辟专文予以分析论述。 9、灭有对耶? 答:灭无对。——此处的“对”,是指相对应,“相似”或“相反的对比”。为什么说“灭无对”?简单地说,“灭”的本身就是一种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存在方式,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之相对应。 10、初禅有几支? 答: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此处所讲的就是初禅的境界是什么样子的。得初禅时,心中清净,诸漏不动。具有寻(觉)、伺(观)、喜、乐、心一境性等五支,即得八触、十功德,心能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之恶而生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故称“离生喜乐”,然仍有寻与伺等细微的心理活动。得此禅定者,可对治贪恚害寻、苦、忧、犯戒、散乱等五种修道障难。 11、云何断?云何定相?云何定力?云何定功?云何修定耶? 答:善心得一者,是谓定;四念处是谓定相;四正断是谓定力;四如意足是谓定功;若习些诸善法,数数专修精勤者,是谓修定。说明: (1)四念处——即身、受、心、法四种观法,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 (2)四正断——即四正勤,四种正确的奋斗方式,分别是: a.修断:自己已有的善勤奋维护使之增长; b.随护断:自己未有的善勤奋修习使之生起; c.断断:自己已有的恶勤奋断除; d.律仪断:自己未有的恶勤奋自制使之没机会生起。 (3)四如意足——即四神足(欲、勤、心、观),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分别是: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心(念)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勤(精进)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观(思维)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 12、有几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 答:有三种法。一是寿,二是暖,三是识。此三种称为三法。——寿指寿命已尽;暖是指肉身已冷,无有温暖;识是神识、意识,指一旦神识离开肉身,人的生命便宣告结束(针对一般人而言)。 13、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 答:所谓死,乃谓此生的寿命已完全消灭,温暖已离身而去,诸根也已败坏(不能作用)。假如为比丘入于灭尽定的话,其寿命乃不究灭,温暖也不离身而去,诸根也不败坏。如果死,以及入灭尽定,这就是二者的差别。因灭尽定为灭受想之定,已灭心、心所,使之不起作用之定,表相上与死去一般,实际上并未死去。 14、若入灭定及入无想定者,有何差别? 答: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无想定为欲生于第四禅无想天而修的外道之定,故其想知俱不灭。 15、若从灭尽定起及从无想定者者,有何差别? 答:比丘从灭尽定起时,不作是念:我从灭尽定起;比丘从无想定起时,作如是念:我为有想?我为无想?——由此看来二者的最大差别,还是落在是否以“我”为中心的问题上。 16、比丘入灭尽定时,作如是念:我入灭尽定耶? 答:比丘入灭尽定者,不作“我入灭尽定”之念。“然本如是修习心,以是故如是趣向。”——即本来修习灭尽受与想,而成就灭受想之定。 17、比丘从灭尽定起,作如是念:我从灭尽定起耶? 答:非也,“然因此身及六处缘命根,是故从定起。” 18、比丘从灭尽定起已,心何所乐?何所趣?何所顺耶? 答:比丘如果从灭尽定而起后,其心会乐于离,会趣于离,会顺于离的。 19、有几觉耶: 答:有三觉,即乐觉(乐受)、苦觉(苦受)、不苦不乐觉(舍受)。这些都是缘于更乐(触)而生起。 20、云何乐觉,云何苦觉,云何不苦不乐觉耶? 答:“若乐更乐所触生,身心乐善觉,是觉谓乐觉也;若苦更乐所触生,身心苦不善觉,是觉谓苦觉也;若不苦不乐更乐所触生,身心不苦不乐,非善非不善觉,是觉谓不苦不乐。” 21、乐觉者(苦觉者、不苦不乐觉者),云何乐,云何苦,云何无常,云何灾患,云何使耶? 答:“乐觉者,生乐住乐,变易苦,无常者即是灾患,欲使也;苦觉者,生苦住苦,变易乐,无常者即是灾患,恚使也;不苦不乐觉者,不知苦、不知乐,无常者即是亦易,无明使也。” 22、一切乐觉欲使耶?一切苦觉恚使耶?一切不苦不乐觉无明使耶? 答:非也。这里所讲的,也就是要区分层次。如果比丘得初禅乃至四禅,那么乐觉非欲使,苦觉非恚使,不苦不乐觉亦非无明使,因为他们都将欲使、恚使、无明使断除干净之故。 23、乐觉者有何对耶?苦觉者有何对耶?乐觉苦觉者有何对耶?不苦不乐觉有何对耶? 答:乐觉者以苦觉为对;苦觉以乐觉为对;乐觉苦觉以不苦不乐为对;不苦不乐觉以以无明为对。 24、无明者有何对耶? 答:无明以明为对。 25、明者有何对耶? 答:明者以涅槃为对。 26、涅槃有何对耶? 答:“君欲问无穷事,然君问事不能得穷我边也。涅槃者,无对也。涅槃者,以无羂、过羂、羂灭讫,以此义故,从世尊行梵行。”——羂,本义为张网捕捉野兽,引申为绳套、枷锁,束缚。就是说到了涅槃之境时,已没有任何名相可以与之相对应了。凡是有对应的,其实都不究竟,只有涅槃方能做到“无对”。 当法乐比丘尼将上述问题的回答,一一向佛陀禀报后以求印可,佛陀说: “比丘尼!汝如是说、如是答,不诬谤我。汝说真实,说如法,说法次法,于如法中而不相违,无诤咎也。比丘尼!若毗舍佉优婆夷以此句、以此文来问我者,我为毗舍佉优婆夷亦以此义、以此句、以此文而答彼也。比丘尼!此义如汝所说,汝当如是持。所以者何?此说即是义故。”(界定,09.10.09)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如果真地懂得如来真实义,知道要把敬佛、敬菩萨那个心,带回家去敬自己父母、弟姐妹。敬自己父母、兄弟姐妹如佛菩萨,学佛就从这个地方学。佛法是讲理的,一定是合理、合法、合乎人情,不是不通人情,不是不讲理。佛法的确是给我们很多很多的方便,而不是给我们添麻烦,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