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C 三、说处经


2014/9/4    热度:285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C 三、说处经

 

  三、说处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首先叙述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之三说处(理)。如一心闻法,而闻一法、断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证后,便能得正定,而达到心的解脱;其次乃述因其所说而有四处(理),所谓:一向论、分别论、诘论、止论。如相应于此四处,而回答的话,就能得共说与共论;如住于处非处、所知、说喻、道迹的话,就可得共论。不然的话,就不可共论。最后举出说义与说事等各种必要条件。

  这部《说处经》,理论色彩颇强,较为抽象,因此不太容易弄懂。所谓“说处”,就是依“过去、现在、未来”(三处)的所见、所闻、所识、所知而说的义理。对于“现在”的一些情形,我们可以将见、闻、识、知说得很清楚,而对于“过去”及“未来”(尤其是未来),若能做到洞若明镜,那是有着相当的难度。

  那么,如何才能把三处的见、闻、识、知搞得很清楚,并且能够说得很清楚呢?佛陀在这里教导弟子们一个修证的方法,即一定要进入“正定”的状态。取得正定的步骤,是“两耳一心听法,彼两耳一心听法已,断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证”以后,便可以“心得正定”。那么什么叫“断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证”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这应该是一种修习禅定所必须经历的对治法门。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可以看出当我们听闻到各种法之后,不应该停留在“闻”的阶段上,而应当不执著于法,将前面的“闻法之念”加以断灭舍除。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修习诸法,便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用现在的话讲,可以称作肯定之肯定、肯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当我们取得正定时,便可以“断一切YIN、怒、痴”。因为我们可以从一法而推及到诸法,然后再从诸法回聚到一法,如此作大、小想观察,但可观察到万法皆为生灭之法的结论,这些法都是无常的,都是因缘聚合而生的。如果我们对六尘作种种的分解分阶段观察,便会做到无欲,此时自然会断除一切YIN、怒、痴。当然,若要将YIN、怒、痴悉数加以断除,其实是十分不容易的。当断除一切YIN怒痴之后,我们便可获得“心解脱”;不仅如此,我们还对自己已获解脱的“心境”很了解,一点也不糊涂,做到“解脱已便知解脱”,此时,便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接下来,佛陀谈到了两种“四处”,即四种与人谈论时所要选择的对象与方法。第一种四处就是所谓的“四记论”,它们分别是:

  1、一向论——就是直接而明确的论题;

  2、分别论——需要分别说明的论题;

  3、诘论——应该提出反问的论题;

  4、止论——就是应该停止,不应再继续讨论的论题。

  佛陀在谈到四记论时,告诫弟子们要“当以观人,此贤者可共说、不可共说”。即是说,在谈论之前,或在谈论之中,有的人可以与他谈论,有的人干脆就不要和他多讲。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与他谈论,什么样的人不可以与他谈论呢?就是用上面的四记论去衡量,比如说,应该用一向论的,那个人却不用一身论作答,这种人就不要和他多说,免得生起烦恼。相反,如果都用同一种论题谈论,则可以与其共说共论。

  第二种四处,

  1、处、非处不住者——就是理或非理,是因或非因不确定的,不确知的;

  2、所知不住——即所获得的义理不确定,因非其亲身经历,而是途听道说而来;

  3、说喻不住者——对于所说譬喻的意旨不能做到体悟了知的;

  4、道迹不住者——对于修行方法不明确的;

  对于上面四种人,就不要和他们多讲;相反,对于处(非处)、所知、说喻、道迹都能做到安住者,则可以与他们交谈、讨论。

  佛陀进一步教导我们,在与人交谈时,需要掌握其他一些原则。比如说,在交谈过程中,不能相互攻击,造下口业;要舍弃自己固有的成见,舍弃自己怨结的意念,舍弃欲、恚、痴、慢、不语、悭嫉。我们与人探讨佛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战胜对方、摄伏对方、寻找人家的短处,而是为了阐明真理,求得解脱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理越辩越明”,大约就是这个道理。与人谈论需要有涵养,需要有极高的境界。有的人看到自己的见解被驳倒,顿时脸红脖子粗,甚至是恼羞成怒,破口大骂……像这样的讨论,就没有必要与他多说。所以佛陀教导我们的方法,是十分要紧的。实际上,若我们细细观察,便可体味出佛陀不仅教导我们如何获得解脱,而且还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谈论。还是那句老话,叫“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此言真实不虚!但前提是,读经需要智慧,需要“深入”,需要“忘我”。如果拿出诵经的架式来哄人骗己,自然是全无益处。

  最后,世尊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弟子们说:

  1、对于有诤论的谈论,要虚怀若谷,不可存有贡高我慢之心。否则,便会损害我们的道业与修行功德;

  2、谈论义理,不可降伏他人,不可怀着求胜心理;

  3、我们在与人谈论时,要注意掌握时机与环境;

  4、在与人谈论时,要随顺他人,不可忤逆;人家如果说的是善的,就赞同他;如果人家说得是错的,也不要去和人家争论不休;如果别人道出自己的短处,就应该虚心接受;

  5、在与人谈论时,要执守中道,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09.06.16,于南海普陀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细心地观察,一般随业受生的人,到三恶道是多数,到三善道是少数。我们认真反省一下,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我们起心动念,多少个念头是善的?多少个念头是恶的?那个恶的念头要是多,我们在三恶道住的时间就长久。念念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善念;念念都为自己打算,这是恶念。我们众生起心动念,总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所以我们不要问别人,我们冷静地反省自己,就知道将来自己随业流转到哪里去。古德告诉我们,三恶道是众生的故乡,那儿住得久;我们到三善道,是出来旅游观光,没有多久,又要回去了!我们想想,这个话是有道理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要积极地修净业。我们知道,纵然是修善业,也不是个办法,我们无始劫以来,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种子太多了,这一世能控制,难保下一世还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这又堕三途,所以不修净业,不求往生,确实没有第二个办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