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D 四、说无常经
2014/9/4   热度:257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D 四、说无常经 四、说无常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观察五阴为无常、苦、非神,而修习三十七道品、正思正念,而遂得漏心解脱。并说此世间中,阿罗汉为最胜最尊。 有关“苦”与“无常”的话题,相信我们都很熟悉,对佛教稍稍涉猎的人,大约首先接触的,就是诸如四圣谛、三法印、八正道这类名词。若教外人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佛教到底讲什么?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佛教界的四众弟子回答也许会各不相同,而把佛学当作一门学问作研究的专家们,更会给予我们别样的回答。那么,佛教究竟讲什么?是“慈悲济世、广度众生”吗?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吗?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是主张“世界和平,人类大同”吗?等等。当然,我们还可以作出更多的更精辟的回答。这些回答对不对?当然是对的。但是,它们是佛教的特色吗?如果说以上的回答就是佛教,那么试问一下,难道其他合法宗教就不主张这些?比如说基督教教导人们要行善,要努力赎罪,这样才能步入天堂之路;伊斯兰教教导为们要帮贫扶困、严禁贪污腐化,真主站在天国的大门口,时刻准备接引着信徒的光临。可以说,凡是合法存在并流传千古的宗教,都有着劝诫人们止恶行善的社会功能。佛教主张人类去实施的善行,其他宗教也同样主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述回答均不能从根本上概括佛教的特色。 根据我个人的心得,我试图将佛教的特色归纳为八个字,即:“因缘法则、四谛法门”。很多人或许会根本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我所归纳的是小乘佛教,没有把大乘佛教的特色纳入其中。但是我不认同这种反对意见。第一,“因缘法则”乃为佛教的核心理论,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核心概念。像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发源于两河流域的犹太教——后来发展为天主教和基督教,以及公元七世纪左右诞生的伊斯兰教,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承认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全知全能的、永生自存的、独一无二的造物主,他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也是最高的和最终的领导者。针对于此,佛教不主张这些,而是主张事物的因缘假合性、短暂性和无有恒常性。离开了因缘法则,佛教就不能称之为佛教了。第二,四谛法门是佛教修持道路的理论基石。无论是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比丘们出家修道,信士们居家学佛,其出发点,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一个现世的“苦谛”之中。比如说,观音菩萨是“千处祈求千处应”。众生为什么祈求观音菩萨来救渡?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现世有着太多的不如意,处处皆苦,因此菩萨才大发慈悲,“苦海常作渡人舟”。在四大洲之中,北俱卢洲为什么没有佛法?根本原因在于那里的生活条件太好了,他们感受不到痛苦,处处都是快乐的,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此一来,佛菩萨在那里就全无用武之地了。我们为什么要念佛?我们为什么要习禅?原因很简单,我们麻烦事太多了,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时时刻刻都为烦恼所束缚,因此我们想静一静,想给心灵找个归宿,于是就开始习禅修定,念佛往生西方。往生西方的主要目的,其落点还是要放在“离苦得乐”上面。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种修行法门,不就是四谛之中的“道谛”吗?因此,“因缘法则”和“四谛法门”乃含摄了大小乘,为一切佛子所共修。 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灭,因此它们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无常的。在这部《说无常经》中,世尊提出“五蕴”无常的、为苦的、非神(非我)的观点。所谓五蕴,就是指色、觉(受)、想、行、识。我们平常在读诵《心经》,其中就提到“五蕴皆空”。实际上,“无蕴皆空”就是上述“无常”、“为苦”、“非我”三者的综合与提炼。当我们明白了五蕴为无常、为苦、为非我之后,再去修习三十七道品,那么就可获得三种“漏”解脱:欲漏心解脱、有漏心解脱以及无明漏心解脱。下面对“三漏”略加解释: 欲漏——是指因欲贪而引起的烦恼,此为欲界众生的烦恼; 有漏——指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它是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无明漏——因无明引发的烦恼。 最后谈一谈有关阿罗汉的话题。 当我们的“三漏”都悉数断灭的时候,所证的果位是什么?就是阿罗汉的果位。很多人将阿罗汉的果位视作“小乘果”,我不同意这种说法。饭要一口一口地讲,修行也要讲究个次第,哪有一步登天的道理?能够做到“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对于穷数劫之力而证脱生死之功,我们应该软语赞叹才是,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呵斥罗汉为“焦芽败种”?佛陀在此经之中,明确地对弟子们说:“若有众生及九众生居,乃至有想无想处行余第一有,于其中间是第一、是大、是胜、是最、是尊、是妙,谓世中阿罗诃。”就是说,阿罗汉的果位,远在九居众生之上(九居众生是指:人天、梵众天、极光净天、遍净天、无想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以及非想非非想处)。在世间之中,阿罗汉是最为安隐快乐的,任何众生都没法和他堪比。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在印度部派佛教期间,比丘们曾经为一些教理分歧问题争吵不休。“阿罗汉是否会退转”就是大家争论的重点论题之一。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阿罗汉决不可能退转!我们对四果稍加分析:处于预流果位的须陀洹已断三界见惑,斯陀含在贪嗔痴三毒上已是十分微薄,阿那含已断除欲界九品之惑,故称不来;阿罗汉已断尽三界之中的见、思二惑,其烦恼不是暂时地降伏断尽,而是达到了“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说,阿罗汉从此以后不再受到六道轮回的束缚,哪里会有再度生起烦恼退失果位的道理?佛陀在这部经中,也明确地告诉我们阿罗汉是“无着第一乐,断欲无有爱;永舍离我慢,裂坏无明网。彼得不移动,心中无秽浊;不染着世间,梵行得无漏”。甚至在经中,佛陀还将阿罗汉视作“妙称上朋友,佛最上真子”。如果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就有资格作“师子吼”了,因为他是“世间无上觉”。 最后,让我们完整地看一下,在本经中,佛陀是如何赞叹阿罗汉—— 无著第一乐,断欲无有爱;永舍离我慢,裂坏无明网。 彼得不移动,心中无秽浊;不染著世间,梵行得无漏。 了知于五阴,境界七善法;大雄游行处,离一切恐怖。 成就七觉宝,具学三种学;妙称上朋友,佛最上真子。 成就十支道,大龙极定心;是世中第一,彼则无有爱。 众事不移动,解脱当来有;断生老病死,所作办灭漏。 兴起无学智,得身最后边;梵行第一具,彼心不由他。 上下及诸方,彼无有喜乐;能为师子吼,世间无上觉。 (2009.06.17)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凡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略有两种因缘:第一种是平时依照经论方法修行,积功累德;另外一种是悔过往生,这就是我们讲的忏悔。我们怎样忏罪?怎样改过?我们要为道,我们要作善。为道是求慧,作善是修福;换句话说,我从今之后,念念之中,时时刻刻,我要求慧求福,修慧修福。福慧怎么个修法?佛告诉我们,“便持经戒”,要受持经典,严持戒律。受持经典是修慧,严持戒律是修福,福慧双修。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