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C 三、闻德经
2014/9/4   热度:217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C 三、闻德经 三、闻德经 说法地点:胜林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生闻梵志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生闻梵志讲说有关“博闻诵习”的差别及其功德。 这里的“闻”,是指博闻,通俗地讲,就是见多识广,懂得知识多,但是它指的是对佛法的见识,是对善知识的亲近,是对佛典的广泛而深入地诵读与研习。而这里的“德”,是“功德”之义。若将“闻德”二字联系在一起,即“博闻的功德”之义。 这部经典是佛陀与梵志生闻之间的问答语录。梵志生闻所问的问题,可谓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很有逻辑性。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谈话内容: 问题1:“沙门瞿昙弟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学道,以何义故博闻诵习耶?”意思是说,佛陀的四众弟子,博闻诵习的出发点是什么,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要博闻诵习? 回答1:“所以博闻诵习,欲自调御,欲自息止,自求灭讫。”意思是说,通过自我禅定修炼,最后达到除灭生死。 问题2:博闻诵习是否有差别? 回答2:博闻诵习肯定是有差别的。 问题3:既然博闻诵习存在着差别,那么这种差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回答3: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十四个方面: 1、多闻圣弟子白天会尽心尽力地努力工作,目的是为了求取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利益。如果没有达到求取利益的目的,他们不会因此而忧愁烦恼甚或啼哭——此处是指佛弟子在工作或事业(工、农、士、商等)方面如果遇到不顺利,他们也会泰然处之。 2、多闻圣弟子有时会遇到一些生死离别或者失去关爱的情形,但是他们不会因此而忧愁烦恼与懊悔不已,更不会为爱念而发疯发狂。 3、多闻圣弟子皆能认识到财务乃身外之物,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唯有思念出家学道。 4、多闻圣弟子观察到财物为无常之后,便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而去学道。 5、多闻圣弟子出家后,能够忍耐饥渴寒热、风吹日晒等各种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哪怕是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也能够忍耐到底。 6、多闻的圣弟子在忍耐各种艰难困苦之后,能够做到心无所著,了无痕迹。 7、多闻的圣弟子能够忍耐各种恐怖之事或恐怖之念,当恐怖生起之后,内心能够做到“心终不著”。 8、多闻的圣弟子若生三恶不善之念(贪、嗔、痴),便会将其灭除,并能做到“心终不著”。 9、多闻的圣弟子能够离开欲念,远离恶不善之法,从第一禅一直修证到第四禅的境地,并自作证成就游。 10、多闻圣弟子能够将“三结”全部灭除干净,从而证得须陀洹果位——三结是指:身见、戒禁取见、疑。 11、多闻圣弟子能够将三结断尽,并将YIN、怒、痴都已消除得十分微薄,从而证得斯陀含果位。 12、多闻圣弟子能够将五下分结灭除殆尽,得不退法,不还此世,而证得阿那含果位。——五下分结是指: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 13、多闻圣弟子能够“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慧观断漏而知漏”。——其中的“息解脱”,是指“无色界定”,包含“空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慧观断漏”是指运用自己的智慧观察,从而断除细微之惑。 14、多闻圣弟子具备“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此处所讲的就是证悟到阿罗汉的果位后,自然而生起的六种神通,获得了彻底究竟的最高解脱。 上面所讲的,就是“博闻诵习”的十四种差别。有的人或许只能做到其中一种,而有的人能够做到二、三种乃至八、九种;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能够做到全部的十四种。如果能够把十四种差别全部做到了,那他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大阿罗汉! 问题4:“此博闻诵习有此差别,有此功德,颇有更有差别,更有功德,最上、最妙、最胜耶?”意思是说,在修持境界上,还有比阿罗汉更高的吗? 回答4:“此博闻诵习有此差别,有此功德,更无差别,更无功德,最上、最妙、最胜者。”就是说,阿罗汉是个人修持的最高境界,除此之外,没有比阿罗汉更高的修行层次了。 在本文结束之际,我忽然打了一个妄想:佛陀既然说在阿罗汉之上,再也没有“最上、最妙、最胜”的修持境界了,那么佛的境界与阿罗汉的境界,它们之间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佛的境界比阿罗汉高超呢,还是与阿罗汉处于同一个层次呢?这个问题比较敏感,还是不思考不讨论为妥罢! (09.07.16,界定,于南海普陀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观察他人的过失对自己的解脱没有帮助!多观察他人的功德才能照顾好自己的净业!才能离苦得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