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B2 支离弥梨经
2014/9/4   热度:168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B2 支离弥梨经 接上文(《支离弥梨经》)—— 接下来,大拘絺罗从六个层面,具体分析了比丘道心退化的详细表现。就是说,在与白衣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心态不端正,屡屡到白衣家去共会,“调笑贡高,作哗谈”,自然就会产生各种欲念,从而毁坏自己的道心,最终舍戒而罢道。这六个层次,实际上就是六种修行境界互有不同的人,从一个普通的比丘,到证得“无想定”的初圣,如果不能牢牢地把握住自己,一不留神就会丧失道心,走向退化堕落之途。 1、是普通的比丘。这种层次的人不用多说,道心并不稳固,与白衣打交道次数多了,各种名利贪欲之心便会油然而生,道心自然就会把持不住。 2、是证得初禅之人。如果已经证得初禅,此时在修行道路上如果止步不前,当他与白衣频繁交往时,就会身心俱热,继而舍戒罢道。 譬喻:就好像下了一场大雨,将乡间的湖池悉数充满,而湖中的各种沙石、草木、鱼鳖等各种生物都潜伏于水下。但是,随着湖水的减少,这些生物还是会露出原形。这和初禅之人是完全一样的。当他证得初禅之时,便觉得湖池遍满,可以自由自在遨游于水中。如果此时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当湖水减退之后,这些生物还是无所倚托,大白于天下。 3、证得二禅之人。 譬喻:当老天下大雨时,四衢道中的微尘自然会软化为稀泥。当是,如果认为这些这些稀泥不再干燥而重为尘土,那就大错特错。因为风吹日晒,加之人行马蹋,自然会使湿泥变干,最终重为尘土。 4、证得三禅之人。 譬喻:“犹如山泉湖水,澄清平岸,定不动摇,亦无波浪”。那么,能不能就认为“彼山泉湖水终不复动,亦无波浪”了呢?当然不能。因为只要一刮起大风,哪怕是微风吹来,水面立即就会荡起涟猗,甚至是惊涛拍岸。看来三禅也是极不保险的。 5、证得四禅之人。 譬喻:就好像我们中午吃饭,面对种种美味肴馔,自然是敞开肚皮,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当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即使见到更加美好的食物之后,也不想再多吃一口了。那么,能不能认为我们从此以后就不想吃饭了呢?根本不可能,因为只要隔个半天或一夜,当肚中的食物消化之后,就还是要吃饭的。由此看来,即使是获得第四禅,道心同样是易于退化的。 6、证明得无想心定之人。所谓无想心定,就是对于一切法,都无想念,也不可见,乃心、心所(心的作用)灭尽之定,使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求证得无想果所修的禅定。 譬喻:就好像我们择一僻静之处修习静坐,此时万籁俱寂,连周边的蟋蟀叫声(支离弥梨虫声)都听得真真切切。如果此时忽然有锣鼓乐队声响起,这些声音远远超过蟋蟀的叫鸣声。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据此认为再也听不到蟋蟀的声音了呢?肯定不能这么说,因为演奏这些锣鼓乐队的人,总有疲倦休息的时候。当他们去休息后,蟋蟀声自然就会重新显现。因此,即使证得无想心定的人,也同样是不保险的,如果不加紧修行,道心也会走向退化。 总结:我们有时在“面子”即外在形象上做足功夫,但私底下生活就往往把持不住自己。倘若与白衣打交道时,调笑放逸,贡高我慢,作种种哗谈,即使已得四禅、无想心定,如此从此不求上进的话,也仍将会退转道心,并最终舍戒罢道。因此,我们在与白衣交往时,要切记把持自己,千万不可随波逐流,放纵自己。 故事的发展正如大拘絺罗所预料的那样,没过多久,这个象子比丘,就舍道罢戒,还俗回家了——他再也不是一名比丘僧了。大拘絺罗在谈到这个结局时,深有感触地对大家说: “所以者何?因不知如真,不见如真故。”就是说,我们在没有真正见道之前,道心是很容易动摇的。从这里可以得出教训—— 出家比丘在未见道之前,与人说法,要慎重;与白衣交往,更要慎之又慎! 在本文的末尾,本人倒些无关大体的感慨:这位象子比丘眼看在佛教界呆不下去了,他倒也知趣,自动舍戒罢道,回家当一名普通的白衣去了。我想,象子比丘的行为,对整个僧团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反过来说,如果这个象子比丘虽然有了种种的贪欲,但他却很不知趣,一个劲地赖在僧团里,四处招摇过市,披着袈裟却伪作沙门混口饭吃,并在暗地里进行着破坏僧团的各种恶事。倘若如此的话,那么对僧团的负面影响便不容小觑了。纵观当今僧团,我们似乎可以适当作些反省与深思。(界定,2009.04.04,清明节)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生当中作一个明白人,自在了,幸福了,这就是佛经里面讲得大利益,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并不是财富、权力或地位,真实的利益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因果报应的事实,然后就像诸佛菩萨一样,应化在这个世间,救度众生。譬如你是家庭主妇,你是全世界家庭主妇的榜样。你的家庭整理得干干净净、清洁整齐,是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样,菩萨家庭!佛陀主妇!所以教你作佛、作菩萨,并不是教你得富贵、权力、地位,而是教你把你的思想,把你的观念全部改变过来。你的生活、工作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作榜样,这叫学佛。正如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得度,就说什么法。“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佛法,这是真正彻底觉悟的大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