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二)~B 二、求法经


2014/9/4    热度:19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二)~B 二、求法经

 

  二、求法经

  说法地点:拘萨罗国舍卫城附近的娑罗村

  主讲人员:佛陀、舍利弗

  参加人员:诸上座比丘与大弟子们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应当行求法.不可行求饮食;并说上、中、下弟子随师不随师的功与过。舍梨子乃广说三可毁,和三可称之法,也说可得涅槃的中道。

  本经的主题实际上也很鲜明,就是论述了“求法”与“求食”二者的关系。从经中我们似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原始佛教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度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给弱。在此种情况下,出家的比丘们,我想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无外乎就是如何修行,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其次,就是如何填饱肚子的问题。在原始佛教经典中,我们不止一次地见到比丘们一大早就忙着外出乞食,而且佛陀还为乞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定如何乞食是如法的,什么样的乞食是不如法的。而这些现象对于我们当代所处的衣食无忧的社会背景下来看,觉得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我们当今出家的比丘们根本就用不着为衣食问题而操心,施主们都把师付们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准备妥当了。当然,我们有时会见到某某地方的寺院僧人崇行古风,开始外出乞食。这种乞食,只能作为一种修行实践,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在乞食过程中,比丘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从被乞食的对象上讲,当然是城市比乡村更加容易得到满足;从乞食所接触的人群数量上说,在城市里乞食,所接触的人群会远远大于在乡村的人群数量。无论如何,比丘们在乞食时,总要与人打交道;而且打交道时间长了,比丘们往往就会形成比较固定的乞食对象。比如说比丘到某家去乞食,如果此家对比丘印象很好,就会很客气地邀请他下次再来,比丘有时在乞食后,还会给该施主讲些佛法道理。如此一来二往,大家彼此都很熟悉了,就慢慢形成固定的护法群体。长期以往,就会有一部分比丘因为乞食而忘却了自己的乞食本意,即为求法而乞食,决不是为了乞食而求法,二者排列次序决不可以颠倒。有些人因为乞食的缘故,聚积了相当的人气。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乐于群居而不愿意远离人群到山林静处去独修。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部《求法经》中,世尊开门见山地对弟子们说:“汝等当行求法,莫行求饮食。”如果弟子们不愿这么做,只愿意求饮食,而不行求法,那样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就是“汝等既自恶,我亦无名称”,意思是说,如此这样的话,既不利于大家自己的修行,对于佛陀来说,也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因为弟子们只求饮食的行径,损害了佛陀的声誉,自然是很不好的。

  对于只求饮食,不为求法的弟子,佛陀表述他们的形象是:这些人见到好吃的,便会毫不犹豫上前,哪怕是这些饮食已经不是十分地洁净,他们也毫不在乎。像这样的比丘,虽说饱食终日,然而他们并不用功修行,他们“不得少欲,不知厌足,不得易养,不得易满,不得知时,不知节限,不得精进,不得宴坐,不得净行,不得远离,不得一心,不得精勤,亦不得涅槃”。为什么?因为这些比丘“不可佛意”,即不能领会佛陀的真正用意,也不懂得出家修道的真正含义。

  那么,什么样的弟子,才能被称作“只为求法,不求饮食”的弟子呢?就是宁可让自己饿着肚子,也不愿吃那些残羹剩菜,因为它们是不洁净的。这些人在身体上虽说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些而丧失道心,反而更加精进用功办道。因此这样的弟子,才是真正领会佛陀用心的求法弟子。

  接下来,佛陀又根据上面的经义,再次谈到了远离之事。他说,对于“法”和“律”很重视的尊师,都是乐意远离人群而到山林之中去静修的。而另一部分,则是不愿意远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远离人群,去选择僻静的山林作为自己的修行场地呢?其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早日明心见道。那么,明心见道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的解脱,而更为重要的却是让更多的人得到安乐,得到饶益,是为了愍伤世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修行是为了大家为了众生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不愿意远离喧闹,那么就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从而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利益众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若细心留意一下历史上的高僧大德,绝大多数都是掩关数载,潜心修行的经历。这样做用意何在?就是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为自己培福培德培植智慧资粮。我们都在呼喊着要广度众生,利益有情。自己对于佛法要义都一无所知,我们又拿什么去利益众生呢?要想学生样样优秀,就必须要有出色的老师去训导。在这个世间,无师自通的天才毕竟是极少数的一小部分而已。

  佛陀在宣说了上述内容之后,感觉到身体不太舒服,经中说他患有“背痛”,需要休息一下。佛陀在休息期间,就把讲经的任务交给了舍利弗。舍利弗在佛陀说法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上、中、下弟子随师不随师的功与过,以及如何证涅槃之法。

  1、上、中、下弟子三事可毁:

  A、尊师乐住远离,弟子不学舍离;

  B、尊师若说可断法,弟子不断彼法;

  C、所可受证,弟子而舍方便。

  2、上、中、下弟子三事可称:

  A、尊师乐住远离,弟子亦学舍离;

  B、尊师若说可断法,弟子便断彼法;

  C、所可受证,弟子精进勤学,不舍方便。

  3、如何证得涅槃之法——行中道。

  “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槃”——

  方法一:“念欲恶,恶念欲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如是恚、怨结、悭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诸贤!贪亦恶,著亦恶,彼断贪,亦断著。诸贤!是谓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槃。”

  方法二:行八支圣道。 (2009.04.13)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个真正修行人,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天天认真改过,改过就叫做修行。如果我们一天都没有发现自己的过失,换句话说,你这一天没修行;一年都没有看到自己的过失,你这一年也没修行。我们居住的这个环境,到处都是恶缘,恶缘是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要是禁不起诱惑,天天为贪嗔痴三毒忙个不停,你天天往下堕落,你还是免不了轮回,免不了三途!娑婆世界这个因是什么?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所以一定要舍。佛法的行门无非是忏悔、改过而已,一天不改过,一天增长罪业,增长迷邪染,增长贪嗔痴!贪嗔痴的反面是戒定慧,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在世间,如果不是每天戒定慧增长,肯定就是贪嗔痴增长。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