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C 三、愿经


2014/9/4    热度:186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六)~C 三、愿经

 

  三、愿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某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一位比丘希望能得佛陀慰劳他,和他共语,为他说法,而能得具足戒,而不废禅,能成就观行在于空静之处。佛陀乃为诸比丘广说比丘所希望之愿之法。

  这里的“愿”,我们若根据经中所说的意思,首先是指“愿望”,也就是某一位比丘想亲近佛陀,希望闻佛说法而精进修持的愿望,也就是希望得到佛力的加持。还有一种意思,我认为指的是发愿,即比丘闻法后,发下誓愿成就佛道。我想这两层意思,实际上处于一种相辅相成,依存统一的关系。

  我们在经中,可以不止一次地看到,佛陀所具有的神通实在是不可思议。在佛的六种神通之中,我们会见到佛陀会显展两种神通,即天耳通和他心通。我们在系列阿含经中经常会看到。比如说前面的《优昙婆逻经》,实意居士与外道之间的谈话,被远在数公里外的世尊听得真切,一句话都没有遗漏——这就是属于典型的天耳通;而在这部《愿经》中,有一位比丘有个心愿,就是想亲近佛陀,与佛说说话,再闻佛说法,然自己常存不退转之心。当他还未到佛陀居所的时候,佛陀把他的心思早已看得透彻——这就是他心通。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无论是天耳通还是他心通,哪怕能修到佛陀神通的万分之一,也势必会引发世界轰动。能把他人的心思看穿看透,我想世界上最高明的心理学家,恐怕也是望尘莫及。

  既然比丘心中所想早已被佛陀看透,那么不等比丘开口,佛陀已经开始宣说起该比丘最想听闻的佛法了。佛陀对这位比丘说:“你到我这里来的目的,是想听闻我对你说法吗?”然后佛陀开始宣讲。其主要内容就是比丘十三种愿望:

  1、但愿世愿能够召见我,和我谈话,并为我说种种善法。

  2、但愿我的亲朋故友,都由于我的修行功德,命终之后能够上生善处——这大约就是中国古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绝好的注脚吧。

  3、但愿那些布施我衣被、饮食、汤药等生活用具的人们,都能够获得大功德,获大光明,而增福增寿——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功德回向”。

  4、但愿我能够忍耐饥渴、寒热、疾病以及风日等种种严酷天气的煎熬,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这就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最好注脚。

  5、但愿我能忍耐种种令我不愉快的事情。当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但愿我不会执着于心上。

  6、但愿我能够忍耐一切恐怖,包括来自外界的恐怖以及发自内心的恐怖;如果我一旦生起恐怖时,我的心不会执着于恐怖,而把恐怖当作一种幻象,因为幻象是虚幻不实的。

  7、当我生起欲念、恚念、害念等三恶不善之念时,但愿我的心不会执着于它们。

  8、但愿我能够离欲,离开种种不善之法,从初禅直至证得四禅,并游止于其中而不退转。

  9、但愿我能够断除三结,而证得须陀洹的果位——这里的三结,分别是有身见结,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戒禁取结,指行邪戒,如外道之人,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如持鸡戒、狗戒等即是;疑结,即怀疑正理,迷心背理,不能深信正法。此三结为见惑中最甚者,能断此三结,则证预流果,得不堕法,故称初果三结。

  10、但愿当我断除三结后,YIN、怒、痴也已经十分微薄,证得斯陀含果。

  11、但愿我对于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禁见、疑)都已灭尽,证得阿那含果位。

  12、但愿我得息解脱,离色而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以慧而观察,从而断除漏,也知道自己已断漏。

  13、但愿我能够证得六种神通,了生脱死,证得“不再受有、知如真”的阿罗汉的果位。

  佛陀在说完上述十三点之后,那位比丘真是心开意解,欢喜无比。他顶礼佛陀,并绕佛三匝后,遂离开佛陀,前往僻静之处安心静修,终于证悟大道。

  其实我们若将以上的十三点进行分析归纳一下,便会发现,这里所讲的并不是专门针对这位求法比丘的,它可以说适用于一切出家修行的比丘众。我们常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首要的步骤就是“闻”,这个“闻”,就是亲近佛陀,亲近佛法,亲近善知识;第二步骤就是“思”,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努力思惟佛陀以及诸上善人所宣讲的佛法义理,并结合自身的一些特点,充分理解消化,做到为我所用;第三步骤就是“修”,既然听闻了佛法,又在自己的脑子里认真细致地将听到的东西过滤了一遍,最后的一道关口,也是最要紧的环节,就是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修行实践,用自己的实修实证,来验印佛陀及诸善知识所言真实不虚。在中国的净土宗里,对于所谓的“三资粮”极为重视,即信、愿、行。当然,由于净土法门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认为无论是东方净土、兜率净土还是西方的弥陀净土,误以为些许修行乌托邦的色彩。因此净土法门对于“信”尤为重视。在这部经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愿”,即可以视为愿望,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的一种发愿向上求解脱的决心。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一些大乘佛教所倡导的功德回向的成份,比如说要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广大施主,希望自己的亲眷都能够得生善处,等等。

  在上述的十三个愿想之中,关于“行”(即实修)的阐述占有着较大的比重。毕竟成佛作祖,并不是靠我们嘴巴去说说便可以解决的,而是要靠我们去老老实实、一步步个脚印修行才有可能达到最终目标。比如说,对于种种艰难困苦要有忍耐之心,决不能有半点退缩;要不畏种种恐怖之境——有人或许感到奇怪,修行人有什么“恐怖”可言呢?实际上在修行的过程中,所谓的“恐怖”之境是随时可见的。像修习禅定,如果方法不对头,没有明师指点,走火入魔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说,脑子里会有各种奇怪的念头,会出现火焰、美色、地狱、幽灵、乱坟堆,甚至会出现饿鬼、群魔乱舞的恐怖之境,这些不祥之物,都会对我们发出种种诱惑,有时会使我们头发倒竖,毛骨悚然。为什么净土宗主张念佛法门呢?就是修习它不容易出现恐怖之境,比较保险,不大会走弯路——当然,念佛法门见效比较慢,而且临终之际做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也是十分困难的。其实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习哪种法门,均可以抵达彼岸,只是每人所选择的修行道路是否稳当,是否适合自己的根机罢了。

  当克服了种种恐怖之境后,便要断除自己的三种不善之念,即欲、恚与害念。此外,像断除三结与五下分结,那种层次就比较高了,一般人很难达到。至于证得阿罗汉的果位,那更是凤毛麟角了。因此说,修行是件既简单又困难的事情。说它简单,“一句弥陀作大舟”,一句“阿弥陀佛”就足够了;或者只要从一部经典中的一句话之中,便可悟得无上的真理,比如慧能大师就从《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获得开悟。但是为什么大家都很难开悟呢?这就是修行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所在。第一,修行讲根机,既讲慧根,也讲机缘,缺少任何一样都不行;第二,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丝毫马虎不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就是说一刻也不能产生放逸之心。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为了成就佛道,不知修行了多少世。如果我们产生一口吃个胖子,今生便要了生死的想法,我想是不太现实的。纵然我们在修行道路上少有成就,证得须陀含洹果位,那也还要来此世间七次,通过不断修行,方可把所有的问题都悉数解决。如果我们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又如何能见到效果呢?所以当今世界很多人烦恼得很,四处访师拜友,请高人指点迷津。其实佛法讲得很清楚,菩提从来就是不向外求,而是向自心去寻求,这才是正道。与其求神求仙,为何不把自己身上的坏毛病改一改呢?我们常常误解了“生死由命”这句话,实际上,这个“命”,是我们自己造的,决不是任何外在力量所能主导的。一句话,请大家记住——“命自我立”,乃真实不虚!

  有关“命”的话题,我们会在下面的一部《想经》中再略加阐述,此不赘述。

  (2009年6月1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善恶因果不能抵销,不能说是我过去造了很多恶业,现在我都做善业了,我将善业来抵销它。将功折罪,这个世间法有,佛法里头没有,所以善恶因果是不能抵销的,抵销是不合道理。但是佛告诉我们,你造的不善业这是因,这个因要变成果,当中一定要有缘;不善的业因再遇到不善的缘,这个不善的果报才会现前。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不善的业因早就造了,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就造了。你没有遇到佛法,你随顺自己烦恼,天天在造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