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A 一、师子经


2014/9/4    热度:234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A 一、师子经

 

  漫说《中阿含》(四)

  (卷四)

  一、师子经

  说法地点:毗舍离猕猴水池旁讲堂

  参加人员:师子大臣以及离车族人、众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尼乾子的弟子师子大臣说自己所主张的八种法,这八种法分别是:(1)不可作(身口意的恶行);(2)可作(身口意的善行);(3)断灭(恶行);(4)可憎恶(恶行);(5)法律(为断三毒之故);(6)苦行(能断生死根本);(7)不入于胎(因当来有灭尽);(8)安隐(脱生老病死与忧戚染污故)。师子大臣就因之而放弃尼乾子,而成为优婆塞。

  说实话,这部经典我前后仔细拜读了两遍,如果要说感想,那么就一句说,即这部经典,既有故事情节,也有思想内涵,与我在《长阿含经》中所见到的大部分经典,主旨都是一致的。除去故事情节不说,这部经主要就是讲八种法。哪八种法呢,我在上面的“经中大意”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在后面,我还要对此八种法进行一些分解。从总体而言,这部经典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它基本上把佛陀的观点主张进行了汇集,值得我们好好看一看。

  佛陀讲这部《师子经》时,他正在古印度的毗舍离这个国家进行弘化活动。我们若对古印度佛陀时代的历史进行一番考察,便可发现那时印度的思想领域相当发达,无论是多么怪诞的思想,都会有它合理存在的理由,也有它合法存在的空间。被佛教称为九十六种外道的,虽说他们的有些行为和主张十分荒诞不经,但是仍然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我们不能用“思想混乱”来形容那个时代,用“高度繁荣”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我想是更为妥贴的。古印度之所以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主要归功于古印度人民用辛勤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高度的智慧,同时与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开明也密不可分。当然,形成那时的局面,其中的原因很多,我不是历史研究工作者,没有必要引经据典地论述一番。

  毗舍离这个国家与拘萨罗以及摩揭陀国一样,都是对佛陀和佛教充满着好感与敬意。因此佛陀和弟子们在毗舍离国里传教,可以做到畅通无阻,一路绿灯。当然,对佛教有好感并不代表着独尊佛教,相反,在毗舍离,各种外道也是享有高度的自治与自由,他们也可以广收门徒广宣教义。像裸形派的尼乾子,甚至把一些国家的重臣也争取过来了,这位师子大臣,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

  有关这位师子大臣的一些情况,各种资料上都语焉不详,无法得知其具体的情况。这位师子大臣大约在政府里担任着比较重要的职务,但心地善良,办事公正,如果把他想像成一位廉洁自律的好官,我想也是成立的。大凡在佛陀面前受教,就算品行再恶劣,也总不至于坏到哪里去吧。

  佛陀此时正在毗舍离附近的大林高阁讲堂说法。这个“大林”,泛指广阔的森林,或称为森林之大一望无际,后来一般专指为佛陀修建的大林精舍。据《善见律毗婆沙》卷十载,此林无人种植,自然天成,从迦毗罗卫国连至雪山,林区辽阔,故称大林。佛曾住此说法,并修有大讲堂,即大林精舍。大林精舍内有供佛之堂,状如雁子,设备完足。既然是佛陀在此讲经,那么闻者自然甚众。这位师子大臣,就在众多的听闻者中间,认真聆听了佛陀的教导。师子大臣很想单独去亲近佛陀,并且将心中的一些疑问当面向佛陀请教。但是他的心里存有顾虑,就是他是尼乾子的皈依弟子,如果背着皈依师父而直接去亲近佛陀,会引起师父的误会,别人也会跟着讲闲话,说他三心二意,朝秦暮楚,那样肯定是不好的。

  后来这位师子大臣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去拜会佛陀。但是为了照顾师父尼乾子的情绪,他在未到佛处之前,先去师父尼乾子的住处,把情况向师父说清楚。到了他的师父那儿,他就如实相告:“各位老师,我准备去拜会那位创立佛教的大沙门了。”

  这些尼乾子们听后觉得很意外,也不可思议,他们强烈反对师子去拜见佛陀。为首的尼乾子就恼怒地呵责师子大臣:“师子,你不可以去觐见那个沙门瞿昙。我们的理由是,那个沙门尽说些不可作的东西。师子啊,如果你去拜会那些将不可作奉为宗旨的人的话,那将是不吉利的;如果你去供养礼事他,那将更为不吉利。因此,我奉劝你一句:切莫去拜会那个沙门瞿昙!”

  师子大臣见老师们如此地劝阻他,如此他们也如此地愤怒,这使得他原本坚定的信念有些动摇了,他开始犹豫起来了。最后,他还是决定,暂时还是不去拜会为好吧。

  但是这位师子大臣对老师们所说的话抱有很大的疑虑,为了搞清楚事实真相,他一有机会,就以普通听众的身份,参加到佛陀的讲经大会中去。在佛陀巨大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他渐次对佛教产生了信仰,而对那些尼乾子们说教的那一套,疑虑越见强烈了。最后,他决定去拜会佛陀。为了坚定信心,他不再请示老师尼乾子了,而是迈着坚定的步伐,径直向佛陀的讲堂走去。

  到了佛陀那里,他依例是向佛陀问讯,然后把心中的疑虑如实向佛陀禀告:

  “尊敬的大和尚,我曾经听说您以不可作为宗本,也为他人讲说不可作法。我想请教您的是,说这种说的人,是真实的吗?”

  佛陀回答说:“师子,刚才你所问的,是真实的,并没有欺骗你啊。”

  “那么请问大和尚,您能替我说说这里面的原因吗?”

  下面,佛陀就向师子大臣全面介绍了佛教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共分为八个方面,即八法:

  1、以不可作为宗本,也为他人说不可作法;

  2、以可作为宗本,也为他人说可作之法;

  3、以断灭为宗本,也为他人说断灭之法;

  4、以可憎恶为宗本,也为他人说可憎恶之法;

  5、以法与律为宗本,也为他人说法与律之法;

  6、以苦行为宗本,也为他人说苦行之法;

  7、以不入于胎为宗本,也为他人说不入于胎之法;

  8、以安隐为宗本,也为他人说安隐之法。

  下面,佛陀就上述的八法进行解说:

  1、不可作之法

  什么叫“不可作”?就是不能做的事情。那么哪些事情不能去做呢?就是身、口、意三个方面的恶业,具体就可划分为身三、口四、意三的十恶业。有关十恶业,我在上面讲得很详细,这里就不再展开讲了。那么为什么这十恶业不能去做呢?因为它们是不善的污秽之法,他们是产生“有”的根本,它们会产生烦热的苦报,它们是生老病死的根因。对于这些恶法,统统不可作。不仅我们自己不能去干,同时也要教导大家都不要干。

  2、可作之法

  那么,哪些是属于可作之法呢?就是与十恶相对应的十善,就是可作之法。为什么十善是可作之法?因为这些善法,会让我们得到快乐的果报,能够令我们转生善处,能使我们现世中获得健康长寿。因此,像十善业的可作之法,我们不仅要身体力行,同时也要大力宣扬,让所有的人都去全力施行,以让更多的人都获得好报。比如说像若干年前唱遍大江南北的《爱的奉献》和《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一种善举,是值得大力提倡并广为推广的善业。

  3、断灭之法

  我们在谈到这个断灭之法时需要注意一下,它与“断灭论”或“断见论”完全是两回事。断灭论主张人死后什么都没有,无因无果,彻底地“断灭”了,中国古代的范缜的“神灭论”就是断灭论的一种。断灭论被佛陀斥为“边执之见”,是一种邪恶的见解。而此处的断灭之法,是让我们把身口意的各种恶行恶念都悉数斩断消灭,让我们的心中时时刻刻只生起善念,我们所行的都是善举,我们所说的都是善言。为什么要断除这些恶业?因为它们是生死之本,是麻烦的制造者。

  4、可憎恶之法

  什么是可憎恶之法?还是上面的十恶业,这十种恶业,都是面目可憎,没有丝毫讨人喜欢之处。我们大家都于这些恶业,都要视之如妖孽,犹如人人喊打的盗贼。因此,对于十种恶业,我们一定要倍加憎恶,并广为传扬。

  5、法、律之法

  这里的“法”,要视作为佛陀的教法,也就是佛所说的各种典籍;这里的“律”,可以理解为佛子们所遵守的戒条,或称为戒律。佛教里讲“三宝”,即指佛、法、僧,它是佛教行世流传的三个核心要素。佛指佛陀,或指后世的佛像、寺院等物质和精神实体;法就是佛陀的教法,也可以指佛陀所讲的各种经典;僧就是比丘(或比丘尼)。那么作为住持佛法的“僧”,他们靠什么来传承和发展,靠什么来确保佛教能够不失本色地住世和弘阐?就是靠上面的讲的法与律。因此,佛陀在这里明确地对师子大臣说,为什么要以法和律为宗本,而且还要为大家宣说法与律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让大家都能够戒除并斩断贪YIN的坏习惯,断除嗔恚与愚痴。而这里的贪、嗔、痴三毒,就是生死烦恼的根源,是它们引发了我们去为非作歹,广行十恶。因此,以法、律为宗本,是极其必要的。

  6、苦行之法

  在这里,佛陀对于苦行之法所谈的甚多。需要指出的是,原始佛教对于苦行是很重视的,但是它与那些主张极端苦行的外道是存在根本区别的。佛陀在此经中列出了很多外道苦行的名目,比如说较为典型的就是裸形外道,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尼乾子,即耆那教派。而那些用极端的手法以自虐的外道,更是五花八门,不可计数。比如说裸形外道就可分为很多种,有的根本就不穿衣服,一年四季光着身子;有的以手为衣,就是用双手遮住羞处,很是滑稽。有的以树叶为衣,有的不用瓶取水,有的在吃饭上有很多种忌讳,有的在睡法上有很多讲究,比如有的外道喜欢跑到荆棘上去光着身子打滚,大约是为了向众人展示一下他是如何不在乎色身的……此外,还出现了很多怪异的教派,诸如拜火教、拜日月派、整天对着太阳躬身下拜,口中念念有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谓是一幅幅难思难议的苦行百态图。

  那么,佛陀对于这些外道们的苦行是持何种态度呢?佛陀对师子说:“师子!然此苦行为下贱业,至苦至困,凡人所行,非是圣道”。就是说,这些苦行,从表面上看,是对身体的一种极端的折磨,实质上,这些却是些很低级的苦行法,它除了让我们的身体感到痛苦不堪外,对于修道,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就是佛陀对于外道所持的态度。那么,佛陀所主张的是什么样的苦行呢?“若有沙门梵志,彼苦行法知断灭尽,拔绝共根,至竟不生,是故我苦行”。在这里,佛陀就讲到了苦行的最终目的,即“知断灭尽,拔绝共根,至竟不生”,也就是说,苦行的目的,是让我们把所有的恶业都断除,把烦恼都消灭,把无明从根本上杜绝掉,使我们从此以后只有清净,没有毫厘的染污,这样的苦行,才是佛陀所主张的、所赞叹的苦行。苦行是为了断除烦恼,获得清净,如果这个目的达不到,那么徒有苦行的虚名又有何处?

  在谈到苦行时,我顺便多说两句。说实话,现在行苦行的人少了,很多比丘师付都喜欢过上好日子,住有空调卫生间,行有专车接送,食有可口美味,卧有高广大床。我个人以为,如果有条件,生活条件好一点也没什么不好,如果自己有好衣服不穿,偏偏要跑到垃圾堆里去捡那些粪扫衣来衣,或者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成补丁加补丁的所谓“百衲衣”的模样,又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与此相反,有些人过午不食,夜不倒单,衣食住行从不讲究,随遇而安,数十年如一日,这样的法师倒是值得欢喜赞叹,弥足珍贵。无论是生活条件好,还是生活条件差,我个人觉得,这里面要讲究一个“缘”字,也就是随缘,不要刻意去“求”。比如说,如果时间不急,又不担误功夫,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步行,或者公交车,而一定要等专车到了才肯动身呢?关于这些话题大家都谈得很多,很多法师(尤其是台湾的一些法师)对如何“看破放下”谈得非常透彻,让人如沐春风,获益匪浅。问题是,话不能只讲给别人听,自己也要听进去的啊!有的法师讲得很好听,身边常常围着一大群信众在听他滔滔不绝地演绎教法,可所言与所行往往背道而驰。我以前曾经给这些“名字法师”总结了两句话,叫“理论高调,实践低级”,基本上还是适用的。在很多时候,尤其是那些讲经法师们,是否需要扪胸自问一下:我劝人家行善积德,那么我自己做得怎么样呢?

  因此,佛陀在经中所说的话,给了我们在修持途中指出了一条捷径:修行可谓八万四千法门,苦行只是其中一种而已。苦行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却不是修持的目的,“断灭”才是我们解脱之途的真正目的所在。如果比丘们是为了折磨色身而苦行,甚至是为了博得清誉而苦行,而就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了。

  7、不入胎之法

  什么叫“不入胎”?根据我的理解,就是不再投胎。不再投胎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容易做到。比如说我们信佛修行,如果修行平平,那么很可能还要来凡间走几遭,就要投入人间之胎,也就是再次降临到母亲的子宫的胎盘里;如果修得不错,那么就会投胎到天上,天上是不是也要入胎呢?我看是要入胎的,可能入胎的方式与人间有所差异;如果修行得不好,那么就要投生到畜生的胎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罗、甚至恶鬼的胎中——至于阿修罗乃至恶鬼等恶道是不是也要入胎,我就所知甚少了。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命自我立”,做到不入胎呢?佛陀的观点是“知断灭尽,拔绝其根,至竟不生者,我说彼不入于胎”。再进一步说,要达到什么样的修行次第,才能不入胎呢?我个人认为,起码要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也就是“无生”的境界。佛陀在谈到他本人时,就明确地对师子大臣说:“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当来有胎生知断灭尽……故我不入于胎”。诸位,依照佛陀的说法,只有证证悟佛果,才能真正地做到从此以后不入胎,来去自如,看来,欲达到“不入胎”,依我们目前的修行次第,顶多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仅此而已。

  8、安隐之法

  所谓“安隐”,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安安静静,稳稳当当,像隐士那般的无所索求。实际上,隐士是无法做到真正的“安隐”的。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知道,东晋的陶渊明算是隐士之中的代表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悠闲自在啊!但是大家别忘了,陶渊明因为何事而隐?还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之事吗?官场混不下去了,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发家致富手艺,那么就去隐居吧。然而,他却时常为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发愁。如果一家人一连三天连碗米汤都没得喝,他陶渊明还会那般“悠然”地采菊么?根本做不到的。那么,什么人可以真正做到安隐呢?佛陀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是比丘!为什么只能是比丘?因为比丘能做到“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比丘能够“至信、舍家、无家”而一门心思地去“学道”,去修“无上梵行”。经过修行,比丘能够“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比丘不仅自己能够做到安隐,而且能使别人也能做到安隐,使别人不再畏惧生老病死,不再受忧戚染污法的侵扰,从而获得无上的解脱。那么,这个比丘是谁?就是佛陀。也就是说,只有佛陀,才能堪称第一安隐人,其他的人都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究竟的安隐。与佛陀相比,他陶渊明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佛陀将上述的八种法解说完毕,此时师子大臣的反应大家都应该知道了。很显然,师子大臣是恍然大悟,眼前一片开朗光明。他对佛陀备加赞叹,佩服得五体投地。最终的结局是,他抛弃了原先信奉尼乾子的那一套,从此洗心革面,改奉佛教,做了一名虔诚的居家优婆塞了(界定 2008.12.5.)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当你决定不再在乎的时候,生活就好起来了,做好你自己,该吃吃,该睡睡,爱谁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