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八)~B3 阿难比丘伟大的一生
2014/9/4   热度:40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八)~B3 阿难比丘伟大的一生 接上文(《侍者经》)—— 1、为什么说阿难比丘聪明智慧?原因是他已经预知到有人会在背后说闲话:“阿难比丘为衣故奉侍世尊”。就是说,有人会在背后非议说,阿难为什么愿意当佛陀的侍者呢?原因很简单啊,他想穿佛陀的那些好衣服啊!因此阿难说提出了第一个条件,他不穿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都不会去碰一下。 2、阿难很聪明智慧,他预知了别人会说“阿难比丘为食故奉侍世尊”——阿难是为了贪食专供世尊的美食而侍奉佛陀的。 3、“阿难比丘善知时,善别时”,就是说对于四众弟子以及异学沙门、梵志觐见佛陀的时间或时机,都把握得很到位。他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去拜见佛陀,什么时候不可以拜见佛陀;知道哪些东西佛陀可以吃,哪些东西不可以吃,等等。 4、阿难虽然没有证得“他心智”,也就是没有证得罗汉果位,但是他却深悉佛陀的作息安排,并将如来的工作日程表,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予以公布。 5、佛陀转述了阿难曾经讲过的一些话,这些话散见于下面的一些记载中。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阿难的自述,也可能是后来阿难的自我表白,而不是初当侍者时的自述。比如阿难曾对大家说:“诸贤,我奉侍佛来二十五年,若以此心起贡高者,无有是相。”意思是说,阿难奉侍佛陀二十五年,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奉侍了佛陀这么多年而起贡高我慢之心,他都是很谦卑低调的。 6、阿难对大家说:“我侍奉佛陀二十五年,从来不会非时去见佛。”这里的“非时”还需要说明一下,一般而言,从早晨到日中为“时”,自日中至于后夜之后分为“非时”。如果按照这种理解的话,那么就会出问题,因为阿难与众比丘经常在晡时(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去见佛,此时佛陀正好从禅定中出来,“晡时”也在“非时”以内。因此我们只能说,所谓“非时”,就是没有规律,或者不讲规矩去拜见佛陀。 7、阿难说,自从他奉佛以来,二十五年中除了有一次被佛陀呵斥过以外,都不曾被佛陀呵责。这里所说的“一过”,我在上文已对此有所分析。 8、阿难对大家说:“我从如来受八万法聚,受持不忘,若以此起贡高者,无有此相。”可以这么说,我们今天所流传的佛经,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阿难之口而诵出的。因此阿难在这里说领受了佛陀的“八万法聚”,形容所受教法之多。 9、阿难又对大家说:“我从如来受八万法聚,初不再问,除其一句,彼亦如是不易。”我在前面已经有所分析。阿难在这里解释说,当时要想把这句话问清楚,着实不易。我想当时阿难是过于伤心的缘故吧。 10、阿难对大家说:“我从如来受持八万法聚,初不见从他人受法。”意思是说,阿难把佛陀所说的教法都领受到了,其他人基本上没有。阿难在这里并不是说别人都没有接受过佛陀的教法,而是说佛陀对他人的教法,阿难都听闻过了;而他听闻过的教法,别人则未必听闻过。 11、阿难说:“我从如来受持八万法聚,初无是心:我受此法,为教语他。诸贤!但欲自御自息,自般涅槃故。”阿难的意思是,他当初从佛陀那里接受教法,并没有刻意向他人传授的意图,他受法的最初出发点,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烦恼,也就是“自御自息,自般涅槃”。 12、阿难说:“诸位贤者,如果有四众弟子来到我的地方听法,我不会因此而生起贡高我慢之心;我一贯是随机为他们说法,而不是刻意去追求说法技巧。” 13、阿难接着说:“如果有众多的异学沙门、梵志来向我问法,我不会有丝毫的畏惧。我也会随机而为他们说法。” 14、这里记述了一件事情,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段时间里,舍利弗、目犍连与阿难等人,都在舍卫国的婆罗逻山中居住。有一次舍利弗就问阿难:“请问你奉侍佛陀二十五年,你好好回忆一下,你是否生起过贪欲的心念?”阿难回答说:“尊者舍利弗,我是‘学人’(尚未证得圣果之人),并没有摆脱欲念的束缚。”结果舍利弗接连问过好几遍,而阿难也是相同的回答。实际上,舍利弗并不是问阿难有没有舍离贪欲,而是问他在侍奉佛陀的过程中,有没有生起过贪念之想,主要是贪图佛陀衣、食等物质供养。起初阿难并没有领会舍利弗的意图,后来经过目犍连的点化,终于搞清楚了。于是他回答说:“我奉侍佛二十五年,我初不忆曾起欲心。所以者何?我常向佛有惭愧心,及诸智梵人。”就是说他从没有生起过非份的贪念。其实我们好好地品舍利弗的这段问话,是很有意思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参悟一番。 15、是释尊关于比丘卧法的教导。在这部经典中,佛陀明确地教导比丘们应该如何卧法。那么比丘如何卧才是如法的呢?按照佛陀的说法,就叫做“兽王师子卧法”。这种卧法是:“足足相累,伸尾在后,右胁而卧”。那么狮子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卧法呢?就是“平夜平旦,回顾视身,若兽王师子身体不正,见己不喜;若兽王师子其身调正,见已便喜”。我们现在在解释所谓比丘的卧法时,往往用“吉祥卧”来说明,并解释说这样卧法符合科学原理,有利于身体健康。当然,我们不能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但是这种释法起码没有搞清楚佛陀的本怀。从师子的卧法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卧法的最初用意,是师子为了维护自己兽王的威严。因为师子是百兽之王,它的任何举动,甚至连自己睡觉时的姿态,也要维护自己兽王的尊严,丝毫马虎不得。因此师王在起来时,总是首先要观察自己的睡姿有没有坏了规矩、乱了方寸。“彼若卧起,从窟起出,出已频呻,频呻已自观身体,自观身已四顾而望……”为什么要“自观身体”,就是把自己的浑身上下收拾得干净利落,不要为其他的动物所轻视。这是师子的卧法。那么比丘的卧法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我们可以想像,从师子的卧法分析中,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比丘的卧法。世尊在述说比丘的卧法中,有这样一段话: 阿难!若比丘依村邑,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持身,守摄诸根,立于正念。彼从村邑乞食已竟,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着于肩上,至无事处,或至树下,或空室中,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昼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已,复于初夜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于初夜时,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已,于中夜时,入室欲卧,四叠优哆逻僧敷着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意系明相,正念正智,恒念起想。彼后夜时速从卧起,或经行,或坐禅,净除心中诸障碍法,如是比丘师子卧法。 从上面的一段经文中,我们就可看出,所谓的比丘卧法,不单单指睡觉时的卧姿,它的内容比较丰富。比如说,到村邑中去乞食,不能乱来,要摄身守意,“立于正念”,这其实就是卧法之一;比丘在任何地方,或者饭后去短途散步(经行,利用缓步走路来用功修行),或者坐禅,都要“净除心中诸障碍法”,这也是对比丘卧法的明确要求;而具体的卧法就是八个字,即“右胁而卧,足足相累”。但是,光表象做到了还不够,还要“意系明相(光明之相)”、“正念正智”、“恒念起想”。也就是说,我们在行住坐卧之中,都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能有丝毫的妄想妄念。我们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以为醒着的时候或起床以后,要注意些威仪,至于躺在床上,或者说睡觉了以后,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胡思乱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也没人看见,又有啥关系。但是,佛陀在这里向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谈到这个问题,倒使我想起了中国儒家的一句话,叫“慎独”, 《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儒家讲“道”,这个“道”里的内涵极其丰富,作为君子,道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须臾离也”,哪怕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内心也不能舍弃这个“道”。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从心所欲”的“不逾矩”,需要的是一种真功夫,它把我们平时的一些威仪教相都融会到我们的“无意识行为”当中,那可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做到的。因此,佛陀所说的“卧法”,就是让我们能够达到自我“不逾矩”。 而且,从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东西。比如说比丘休息的时间,主要是从“中夜”至“后夜”,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印度将一天分为六时,白天三时,夜间三时,我们平常祝祝人家“六时吉祥”,就是指一整天,包括白天和晚上。初夜是指晚上的五时至九时;中夜是指晚上九时到凌晨一时;后夜是指凌晨一点到早上五点。以此类推,白天分为晨朝、日中、日没三时,晨朝是早上五点至上午九点;日中是指九点至下午一点;日没是指下午一点至下午五点。每一时为四个小时,六时共计24个小时。 比丘在初夜时,一般是散步、坐禅;中夜时分,就是休息时间;后夜就要起床,开始做功课或禅坐。也就是说,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规定比丘的休息时间为四小时以内,即晚上九点钟休息,到凌晨一点钟起床。我们现在一般在早晨三点半或四点钟起床,相比于佛陀时代,已经够懒惰的啦! 16、这里是佛陀临涅槃时与阿难的一些对话,我在《长阿含经》的相关文章里,对这件事情的经过描写得比较详细。面对佛陀的入灭,阿难很是伤感,他站在佛陀的身旁,一个人偷偷地抹眼泪(“以手抆泪”)。后来佛陀安慰阿难说: 阿难,汝勿啼泣,亦莫忧戚。所以者何?阿难!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无二心,安乐无量,无边无限。阿难!若过去时,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奉侍者,亦无胜汝。阿难!若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奉侍者,亦无胜汝。阿难!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若有侍者,亦无胜汝。所以者何?阿难善知时,善别时:知我是往见如来时,知我非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是往见如来时;知比丘众、比丘尼众非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是往见如来时;知优婆塞众、优婆私众非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是往见如来时;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非往见如来时;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能与如来共论;知此众多异学沙门、梵志不能与如来共论;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得安隐饶益;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安隐饶益;知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得辩才说法。;此食啖含消,如来食已,不得辩才说法。复次,阿难!汝虽无他心智,而逆知如来晡时从燕坐起,预为人说,今日如来行如是,如是现法乐居,审如所说,谛无有异。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阿难一生的高度评价。 佛陀不仅对阿难的一生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而且对阿难的功德也作了四点总结,即阿难为众说法的四个“未曾有”,主要内容是: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夷)众说法,“非不至心”,就是尽心尽力,不敢有丝毫马虎大意。那些比丘们一听闻到阿难的说法,都舍不得让他停止,意思是说大家都到了百听不厌的地步。 17、这是佛陀涅槃以后的事情,阿难在为大众说法,后来金刚子尊者见阿难尚未证道(学人),就劝勉阿难去山林里静静“思惟”,就会获得“息迹证”。这个我们在文前已经作了分析。 18、就是说阿难对大家说,他要“结跏趺坐而般涅槃”,就是要离开这个人世间了。有关阿难入灭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在佛陀灭度后二十年到二十五年之间,有的说在佛陀灭度后的第十二年。有关阿难灭度时的情况,《大唐西域记》卷七中记载说阿难于入灭前,离开摩揭陀国而向吠舍离城,欲渡殑伽河时,摩揭陀国阿阇世王严驾追请而来;吠舍厘王则闻阿难前来,治军迎之于北岸。阿难为了不偏袒任何一方,乃于河的中游,自舟中上升虚空,以禅定之力火化自己,且将遗骸两分堕于南北两岸。两军为此大恸哭,各还本国起窣堵波供养。我们不去深究阿难灭度的真实情形,但是阿难的一生,在整个佛教发展史上,无疑是需要大书特书的一位重量级元勋人物。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更是让我们这些学人们仰为观止的一生! (2009年2月5日,界定,于南海普陀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对于佛法要有信心,没有怀疑的,一门深入的人,确实有效果。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的身体健康、相貌丰满、气色好了,往往学佛三、五个月,他就变了,这是真正得到法的利益。这是不是佛菩萨加持?不是的,是他心理产生变化。以前心里妄想分别执着烦恼多,人身体不健康,气色不好,对佛法有了坚定的信心,一门深入,他妄念少了,烦恼少了,心清净了,心清净身就清净,身体健康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