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五)~B 种德师徒间的对话
2014/9/4   热度:176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五)~B 种德师徒间的对话 (二)种德师徒间的对话 与那部《阿摩昼经》中所描述的相似,这位种德婆罗门也有着显赫的身世,对于吠陀诸种圣典都能讽高诵自如,而且对看相很内行,对于祭祀仪礼之事更可谓是行家里手。他拥有五百位弟子,有着一个瞻婆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他可谓生活无忧,所行无碍。 说来也巧,这一日佛陀带着众多弟子来到瞻婆城,住在了伽伽池的侧畔。这个伽伽池遍植莲花,可谓百莲竞开,争奇斗艳。佛陀到这里来做什么呢?是不是专为度化种德婆罗门而来,还是顺道经过?这个需要从其他经典中加以引注。 城中的那些文武官员乃至平民百姓,听说那位具有大威德的佛陀来了,都很开心,因为他们都知道,佛陀具足十号,所证境界殊胜,于是大家都相互招呼着,像赶集似的,一齐拥向佛陀所居的伽伽池方向而来。 而此时这位种德婆罗门,正在高高的城楼之上喝早茶。当他看到有大批民众朝着伽伽池的方向涌去,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就问手下人:“这些人都怎么啦,他们这是要到哪儿去啊?”手下人也摸不清是啥原因,后来一打听,方才闹明白,这是要去探视一个叫瞿昙的修道人。 于是侍者就如实向种德婆罗门报告了刚才所打探到的一切。 这个老婆罗门听后,就对侍者说:“你去传达我的口谕,让他们稍等一会,我随后就到!” 这个老婆罗门于是就下楼更衣,然后步出门外,准备上车而去。可是迎面被他的五百弟子们挡住了去路。他的弟子们都问道:“师父,您这是要上哪儿啊?” 其实,弟子们对师父要上哪儿去难道有所不知么?他们这是在明知故问的。 老婆罗门一听,就说有位了不起的佛陀来了我们这儿,我这就准备去拜望他一下。 弟子们一听,说师父您可万万去不得啊,为什么呢?于是他们列举了如下的理由: 第一,照理来说,您是主,他是宾,宾应主动去见主的,这是规矩。 第二,师父您七世以来的父母都血统纯正,并不被他人所轻毁。 第三,师父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对于白发异学的三部吠陀圣典,都讽诵通利,种种的经书均能分别了解,对于世典的幽微的,都没有不综练。 第四,您又能善察大人的相法,瞻相吉凶(占卜人的命运),以及祭祀仪礼都精通。 第五,您颜貌端正,具有像梵天那样的相貌。 第六,您在戒德的修持上,智慧成就。 第七,您能说柔和之语,辩才可谓无碍,对于义味的修证都可得清净。 第八,您身为大师,弟子众多,为人师表,教导有方,弟子们多有成就。 第九,您享有崇高威望,方圆千里,没有不仰慕您的大名的;四方的学者皆来请受,皆来问诸技术祭祀之法等事,你都能够给予一一解答。 第十,您是被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所恭敬供养赞叹之人,深得二位国王崇信。 第十一,您富有财宝,库藏盈溢,可谓富可敌国。 第十二,您智慧明达,所言通利,无有怯弱。 凡此等等,反正弟子们罗列了一大堆理由,目的只有一个:师父啊,那个地方您是万万去不得,您一旦去了,不止您一人威严尽失,连我们这些当弟子的脸上都无光彩啊! 可是这位种德婆罗门却有着自知之明,他坚持要去拜见佛陀,他的理由是: 第一,我虽说具备你们所说的那些功德,但是与佛陀相比,还差一大截呢。那位沙门瞿昙七世以来的父母,也同样纯善,并不被人所轻毁的。 第二,沙门瞿昙的颜貌很是端正,出身于王族中血统纯粹而高贵的剎帝利种。 第三,他降生在在尊贵的家族,但并不贪慕荣华富贵却能舍家求道。 第四,沙门瞿昙的光色具足,无复殊胜,而他却能舍家求道。 第五,沙门瞿昙生为财富之家,有大的威力,然而却能去出家学道。 第六,沙门瞿昙具足了贤圣之戒,成就了智慧。 第七,沙门瞿昙言为柔软和雅。 第八,沙门瞿昙乃为众人的导师,弟子遍布大千。 第九,沙门瞿昙乃永灭欲爱,并远离浮躁,所有的忧畏都已灭除,人见人赞,人见生欢心、和悦心、称善心,都善说行报,从来不会出口伤毁我们婆罗门。 第十,沙门瞿昙乃恒常受波斯匿王以及频婆娑罗王礼敬供养。 第十一,沙门瞿昙乃被沸伽罗娑罗婆罗门所礼敬供养(在前面的《阿摩昼经》所提到的那位婆罗门),也为众多声望显赫、大名鼎鼎的婆罗门所供养。 第十二,沙门瞿昙的弟子,都是被声闻弟子所宗奉,都受其礼敬供养,也被诸天,以及其余的鬼神们所恭敬的;许多国家的人民对他都是赞叹、供养有加。 第十三,沙门瞿昙乃授与波斯匿王以及频婆娑罗王受持三归五戒。 第十四,沙门瞿昙乃授与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等众多大婆罗门三归五戒。 第十五,沙门瞿昙的僧俗弟子都受持三依五戒。 第十七,沙门瞿昙游行之时,都被一切人所恭敬供养。 第十八,沙门瞿昙所到的城郭聚落都被人供养。 第十九,沙门瞿昙所到之处,那些非人、鬼神,都不敢来触恼扰害。 第二十,沙门瞿昙所到之处,其地方的人民都看见其光明,都能听到天乐的声音。 第二十一,沙门瞿昙如果想离开哪个地方的话,大家都会依依不舍,都会涕泣而送。 第二十二,沙门瞿昙初出家时,父母都涕泣,都爱惜而恋恨。 第二十三,沙门瞿昙少壮时去出家,能够舍弃各种饰好之物以及种种财富。 第二十四,沙门瞿昙能舍弃成就转轮王之位,而出家去学道;如果他不出家的话,当会君临天下,统领民物,我们都将属于他的子民。 第二十五,沙门瞿昙,乃能明解梵法(即梵坛之法,梵坛为在梵天所行的罚法。如梵王在其宫前设一个坛,天神如有不如法的话,就令其立在于坛上,其余的天神,都不和他语谈来往),能为他人说此法,也能和梵天往返言谈。 第二十六,沙门瞿昙三十二相都皆具足。 第二十七,沙门瞿昙,其智慧通达,从无怖畏。 如此等等,种德婆罗门列举了这么多的理由,目的也只有一个:我应去拜见佛陀,而不是他来拜见我种德。这位瞿昙现在到此瞻婆城的伽伽池侧,对于我来说,他是我的尊者,同时也是一位贵客,我应该去觐见他。 弟子们见老师一口气说出倍于他们的理由,也就无话可说了。但是他们心里还是满腹狐疑:那个沙门,真得像老师说得这么高大吗?看来我们也要跟着师父一起去看个究竟。 于是种德婆罗门带领着众徒,就一路缓缓地朝着佛陀所居之处而来。 (三)种德与佛陀的对话——关于五法 其实这位种德婆罗门,在拜见佛陀的同时,心里面还是有一定的顾虑。他顾虑什么呢?因为他除了对自己的婆罗门法那一套很精通以外,对于其他领域内的知识,他也是所知甚少。他所担心的是在与佛陀的一些对话中,假如佛陀提出问题他却回答不上来,那样后果是很严重的,主要会使他的名声与威望受到影响。 其实佛陀打老远就看出了这位种德婆罗门的心思,佛陀很替人着想,像这位具有较高威望和身份的婆罗门,如果不是故意为难佛陀或者恶意诽谤僧团,佛陀决不会让他难堪的。因此待问讯过自己之后,便很客气地对种德婆罗门说:“你自想的,我会满你所所愿的。” 种德婆罗门听后,心里觉得很纳闷:奇怪啊,这个沙门瞿昙竟然有这么大的神通啊,他连我心里面想什么都搞得一清二楚,看来真是不得了啊! 佛陀就问种德说:“你们的婆罗门法,要成就几种法,所言诚实,才能不虚妄呢?”佛陀这次不谈佛法,而是与这位种德婆罗门谈起了婆罗门法,而这也正是种德婆罗门所擅长的。 这位种婆罗门一听,正中下怀啊,于是他底气一下子就足了起来,他于是端身正坐,回过头来看了看在场的那些大众,就熙怡而笑,然后侃侃而谈—— 婆罗门关于“五法”内容: ——我们婆罗门,必须成就五法,所言至诚,而没有虚妄。那五法呢? 第一,种姓,七世以来的父母都纯属正统而没有混杂其它种族的血统,且从不被人轻杂。 第二,讽诵,对于异学的三部圣典,都讽诵通利;种种的经书,都尽能分别,对于那世典幽微的没有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能明察人的吉凶,通于祭祀仪礼。 第三,端正,是指颜貌端正,长相圆满,无有缺失。 第四,持戒,就是对于本教门的戒条恒持具足。 第五,智慧,就是智慧通达,无有障碍。 佛陀听后,称赞不已,说好啊,种德,你们婆罗门能够拥此此五法,不容易啊! 接着佛陀提出一系列问题,种德也作了相应的作答—— 问题1:这五法当中,如果舍弃其中一法,那么还能被称作是婆罗门吗? 回答1:可以啊,为什么呢?把第一个舍弃了(即舍弃种姓),可以称作婆罗门的。 问题2:如果此五法中,再舍弃掉其一而剩其三,可以称作婆罗门吗? 回答2:可以啊,把种姓、讽诵舍弃了,也可以称作婆罗门的。 问题3:如果把此五法再舍弃一个,只剩下两项,可以称作婆罗门吗? 回答3:可以啊,把种姓、讽诵、长相都去除了,可以称作婆罗门的。 问题4:如果在剩下的二法中再去除一法,那么可否称作婆罗门吗? 回答4:不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为戒,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诚实,没有虚妄,我就称他叫婆罗门。如果两项中少了任何一项,就不能称作婆罗门了。 我们从上面的四个一问一答中,便可以看出来了,其实婆罗门对于戒律和智慧(佛教里称为般若)还是相当重视的,如果丢失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那么连当婆罗门的资格都丧失了。 不过种德婆罗门所带的那些弟子们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甚至表达了他们的强烈不满。他们都对种德婆罗门说:“老师,瞧您都在说些什么啊?如果在五法中,少了前三法,而只剩下持戒与智慧还可以称作婆罗门的话,那么是不是凡是能够做到持戒与智慧的人,都可以称作婆罗门了呢?”他们说完这些话之后,就开始闹场起哄。 其实弟子们的意思也很明确,在他们看来,种姓出身、长相好、会讽诵经典,这些都可以说是他们的强项,也是他们的天生优势所在。而反观持戒与智慧,则成了他们的软肋(弱项),因此,他们对老师的表态当然很是不满意啦! 此时,种德婆罗门终于忍不住发火了,他对弟子们说: “现在有一个叫鸯伽的年轻婆罗门,就处于大家之中。不瞒大伙说,他就是我的外甥!你们看见了吗?在座的各位从相貌上讲,除了这位沙门瞿昙以外,其余的各位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在颜貌上能够超过我的外甥的。他长相虽好,可是他却杀生、偷盗、YIN逸、无礼、虚妄欺诳,纵火烧人,一句话,就是无恶不作之徒!你们看看,虽然他种姓纯正,虽然他精于讽诵经典,虽然他容貌堂堂一表人材,可是他却是万恶之徒,你们说说看,你还有什么用处?!” 一顿话,说得这五百个婆罗门都默然无语,因为他们实在已无话可说了。 佛陀听了种德婆罗门的一番话,深表赞同:“善哉!善哉!种德,你说得对啊!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有戒就会有智慧,有智慧就会有净戒。种德!它们就好比我们用双手洗手,左手能净右手,右手能净左手,少一只手都洗不干净的。婆罗门!对于你所说的观点,我表示同意,并由衷赞叹。对于我们僧团来说,如果戒与慧都具足的人,我就称他为比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所有一切众生、一切人物没有一个不是佛,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就是这样教给我们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人?就是我们现实社会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五十三参里头也有坏人,里头有学佛的,也有学外道的,确实代表了我们现实的社会。善财眼睛里面那些人统统是善知识,统统是佛菩萨。我看到你善的地方,我要跟你学,引发自己的善行;看到你恶的地方,我明白了,反省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所以善人恶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没有善人,不能启发自己的善心,没有恶人,自己有过失不能改过。所以善人、恶人,好事、坏事统统是成就自己无上菩提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