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七)~D 布咤婆楼经


2014/9/4    热度:168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七)~D 布咤婆楼经

 

  将上述的四个命题加以展开,具体表现为:

  1.我、世间为有常,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我、世间为无常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我、世间为有常无常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我、世间为非有常非无常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为虚妄的。

  2.我、世间为有边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我、世间为无边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为虚妄的;我、世间为有边无边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我、世间为非有边非无边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

  3.此命即是身,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命异,而身异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身与命,乃非异非不异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无命无身,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

  4.如来为有终的(死后即终了),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如来为不终的(死后不是终了),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为虚妄的;如来为终不终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都是虚妄的;如来为非终非不终的,这是实在的,其余之说都是虚妄的。

  对于上面的这些问题,佛陀告诉梵志说:“世间为有常,乃至如来为非终非不终,为我所不记的。”

  梵志白佛说:“瞿昙!为什么这些事您都不记呢?”

  佛陀说:“因为这些乃现真义不相契合,不与法为合,并不是梵行,不是无欲,不是无为,不是寂灭,不是止息,不是正觉,不是沙门,不是泥洹,因此之故,不为之记。”

  梵志又问:“怎样才能与义为合,与法为合?什么是梵行之初?什么为无为?什么为无欲?什么为寂灭?什么为止息?什么为正觉,什么为沙门?什么为泥洹?什么才为记呢?”

  佛陀告诉梵志说:“我乃记说苦谛、苦之集谛、苦之灭谛、苦的出要之谛(即道谛)。为什么呢?这是和真义契合,和正法契合,为梵行之初首,为无欲、无为、寂灭、止息、正觉、沙门、泥洹,因此之故,我乃为之记。”

  听了世尊的一番开导,对布咤婆楼梵志的触动很大,他方才知道自己的那些见解和想法是多么的偏执和愚昧——他很是欢喜。佛陀一看时间也不早了,就起身告辞,继续朝舍卫城的方向去乞食去了。

  佛陀离开后不久,与布咤婆楼同住的那些梵志就开始责备起布布咤婆楼起来:“你真是愚昧啊,你为什么听信了那个瞿昙沙门所说的话呢?那个沙门瞿昙说什么‘我及世间为有常,乃至如来乃为非终非不终,这些乃和真义不合,故我不记’之类的话,我们都不认同他的观点,而你为什么要予以认同呢?”

  布咤婆楼回答说:“我把实话告诉你们吧,其实我也不认同那个瞿昙所讲的那句话,也就是‘我、世间为有常,乃至如来为非终非不终,为不与真义相契合,故我不记’这句话。但是你们要想一想,那个沙门瞿昙乃是依法而住于法,都是以法而言,以法而出离,我到底有什么理由违背他所说的智言呢?事实上他的话就是一种奥妙的法言,是不可违背的。”

  时间就是这么平静而悄悄地流逝而去。这个布咤婆楼梵志一直在思维佛陀所讲的那句话,他既不表示认同,但是觉得说得又非常在理,可是心里面总是有种东西割舍不下,因此为这件事而寝食难安。有一天,有一位象首舍利弗到他这里来串门,彼此就聊起此事。这位象首舍利弗曾经出家为僧,后来禁不住世俗的诱惑,又还俗回家。但是此时已不大习惯世俗的生活,于是就经常往布咤婆楼梵志这里串门,大家一起谈玄说虚,算作一种精神慰藉。

  当彼此谈此佛陀所说的那句话时,都表示极大地不理解。后来两人一商量,还是去谒见佛陀,当面再请教一番吧。于是他俩就一同,拜访了佛陀。

  布咤婆楼顶礼佛陀后,说明来意。

  佛陀听后,告诉梵志说:“那些梵志所说的话,其实是不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所说之法,有决定记,比如四谛之法为决定之法,而为记述;有不决定记,比如所谓外道所论的四种哲学的问题,为不决定之法,而不述记。”

  佛陀接下来详细解答了何谓“不记定记”与“决定记”——

  什么叫做“不决定记”呢?所谓我,及世间为有常,乃至如来为非终非不终,我也说此言,然而并不决定记述。所以然者,就是因为这乃不和真义契合,不和正法契合,并不是梵行之初,也不是无欲,不是无为,不是寂灭,不是上息,不是正觉,不是沙门,不是泥洹。因此之故,我虽然曾说过此言,但是不为它们决定记述。

  什么叫做“决定记”呢?我乃记述苦谛、苦之集谛、苦之灭谛,苦之出要谛(即道谛)。为什么呢?因为这乃和正法契合,和真义契合,是梵行的初首,是无欲、无为、寂灭、止息、正觉、沙门、涅槃,以此之故,我乃说为决定记。

  佛陀说,有的沙门、婆罗门,说死后的灵魂世界,是非常快乐的,犹如到了极乐世界。世尊就问他们:“你们说死后我们的灵魂都归于极其快乐的世界吗?”

  他们回答说:“是的。”

  世尊又接着问他们:“那么你们是否曾经知道并亲眼见到了那个极乐世界了呢?”

  他们回答说:“不知不见。”

  于是世尊接着问:“下辈子死后灵魂所趋之处,你们看见了吗?”

  他们回答说:“不知不见。”

  世尊又问:“那么那种极乐世界里,你们是否同他们同坐同起,和他们谈话聊天,或者在一起修习禅定了吗?”

  他们回答说:“从来没有。”

  ……

  世尊步步追问,那些沙门、婆罗门却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因此世尊作出结论:“布咤婆楼!那些沙门、婆罗门所说之言,其实也不真实,都是虚妄不实的。”

  佛陀又对布咤婆楼说:“你说我的身色四大、六根,乃由父母所生育,以乳哺而得以成长,依于衣服而庄严的,为无常而会磨灭的,以此为之我。我乃说这为染污,为清净,也为得解脱(即虽烦恼染污之法,也可以断灭而增长清净之法,而得解脱)。你可能会说:染污法乃不可以断灭,清净之法乃不可以生长,都常在于苦恼之中。布咤婆楼,你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染污法(烦恼)乃可以用功把它灭掉;清净之法,乃可以精进之力而出生的。如处在于安乐地的话,就能得欢喜爱乐,专念一心,即智慧会增广的。梵志!我对于欲界天、色界天、空处、识处、不用处(无所有处天)、有想无想处天(此四处为无色界),说其为染污,也说其清净,也说其能得解脱。你的意见或者会以为染污法不可以灭,清净之法不可以生,都常在于苦中。你不可以作如是之念!为什么呢?因为染污法乃可以消灭,清净之法乃可以生长,如处在于安乐地,则欢喜爱乐,专念一心,则智慧会增广的。”

  对于佛陀所说的每一句话,那位象首舍利弗听得真真切切。他就此请教佛陀说:“世尊!是否当会有欲界的人身四大的诸根时,又有欲界的天身、色界的天身,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的天身,一时都有的吗?(即一人能否同时具备三界之身)世尊!是否当会有欲界的天身时,又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诸根,以及色界的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的天身,一时具有的吗?世尊!是否当会有色界天身时,又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诸根,以及色界天之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天身,一时具有的吗?像如是的,乃至于有想无想处的天身时,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诸根,以及欲界的天身,色界天之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的天身,一时都具有的吗?”

  佛陀对象首舍利弗的提问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如有欲界的人身四大的诸根的话,那个时候正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并不是欲界的天身,也不是色界天之身,更不是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有想无想处等天身。像如是的,乃至如果具有了有想无想处天身的时候,那正有了有想无想处天身,并没有欲界人身四大诸根,以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天身。”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佛陀打了一个比方:“譬如牛乳,由牛乳而变酪,由酪而生酥,由生酥而为熟酥,由熟酥而为醍醐,醍醐就是第一的。象首!当有乳之时,唯能名叫乳,不名叫酪,也不名叫酥,不名叫醍醐。像如是的展转而至于醍醐时,就唯有将它名叫醍醐,不名叫乳,也不名叫酪,不名叫酥。如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诸根时,就没有欲界天之身,也没有色界天之身,乃至有想无想处的天身。像如是的展转,而有了有想无想处天之身时,就唯有有想无想处的天身,并没有欲界的人身四大诸根,以及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乃至无所有天之身。”

  佛陀紧接着问象首舍利弗一个问题:“象首!如果有人问你而说:‘如果有过去身之时,是否有未来、有现在之身,同一时间都具有吗?有未来身之时,是否也有过去、现在之身,同一时具之而有吗?有现在之身之时,也有过去、未来之身,同一时间具之而有吗?’假如有如此之问的话,你到底要怎样回答人家呢?”

  象首舍利弗回答说:“假如有人这样问的话,我就会这样回答他:‘如果有过去身之时,就只有过去之身,并没有未来、现在之身的。如果有未来之身之时,也只有是未来之身,并没有过去、现在之身。如有现在之身之时,则唯有现在之身,并没有过去、未来之身。’”

  佛陀继续问道:“那么象首,我再问你。如果有人问你:‘你曾经有过去的,已消灭了吗?未来的当生吗?现在今有吗?’对于这些提问,你应该如何作答?”

  象首舍利弗白佛说:“如果有如是之问的话,当会回答他而说:‘我曾经有过去的已消灭,并不是没有;也有未来的当生,并不是没有的。当然现在今为有,并不是没有的。’”

  佛陀说:“象首!你这样回答人家是对的,你要谨记我上面所说的那些话。”

  象首舍利弗听闻了佛陀的一番教导,萌生了归依佛门的念头。于是他在此法座下,作了一名居家优婆塞。而布咤婆楼梵志呢,在数次听闻了佛陀的教法之后,对佛法产生了甚深的信仰。于是他就在佛陀的主持下,发心出家,做了一名出家比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菩萨住世帮助众生破迷开悟 佛菩萨住在世间最重要的是教学,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是真正离苦得乐,你觉悟了,你再也不会造作罪业了,你就不受苦了。所以,苦从迷来,乐从觉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