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二十)~B 七、世记经·四天王品


2014/9/4    热度:190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二十)~B 七、世记经·四天王品

 

七、世记经·四天王品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四大天王所居住的城池宫殿,以及其园林的庄严的情形,以示四大天王的福报功德与其威神之力。

  当我们进入寺院内去礼佛,首先步入的殿堂一般是天王殿,迎面的是笑容可掬的弥勒菩萨,殿后是韦驮尊者,两边便是分立着(也有坐姿)四大天王。对于四天王,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有交待,这里我们且看这部《四天王品》中是如何介绍的。

  关于四天王的居处以及园林和宫殿——

  在须弥山王的东方千由旬之处,是提头赖咤(持国)天王所居住的城,名叫贤上城,纵广为六千由旬。

  在须弥山的南方千由旬的地方,是毗楼勒(增长)天王所居住的城,名叫善见城,纵广为六千由旬。

  在须弥山的西方千由旬之处,是毗褛婆叉(广目)天王所居住之城,名叫周罗善见城,纵广为六千由旬。

  在须弥山的北方千由旬之处,有毗沙门(多闻)天王所居住的地方。多闻天王有三个城,分别是可畏城、天敬城以及众归城,各各的纵广都为六千由旬。

  多闻天王所属的众归城的北方有一园林,名叫伽毗延头,纵广为四千由旬。园与城的中间,有一水池,名叫那邻尼,纵广为四十由旬,里面的水很清澄,并没有垢秽,以七宝之堑,厕砌其边。池中生有莲花,有青、黄、赤、白等颜色,放出光明遍照于半由旬,其香芬,乃熏闻于半由旬。再者,其花之根,乃大如车毂,所流出之汁,其色之白,有如乳类,其味之甘,即如蜜之甜。

  除了日月宫殿之外,诸四天王的宫殿的纵广为四十由旬,宫墙有七重。其他的宫殿,从四十由旬到五由旬各各不等。从众归城那边,有宝阶道,分别通达贤上城(东方持国天王之城)、善见城(南方的增长天王之城)、周罗善见城(西方的广目天王之城)、可畏城(北方的多闻天王之城之一)、天敬城(北方的多闻天王之城之二)、伽毗延头园(北方的多闻天王之第三城,众归城的北方之园)、那邻尼池(众归城与伽毗延头园的中间的水池)以及四天王各自大臣的宫殿。

  四天王的游乐活动——

  如果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欲诣于伽毗延头园去游观之时,便以念想的方式告之其他三大天王以及无数的乾闼婆神,大家都很快地彼此念想,都知晓对方心里所想,于是大伙一起,带领着千万个天神,一起去园林游玩。直到厌足时,方才回归各自的宫殿。

  毗沙门天王常有五大鬼神侍卫在其左右,分别是:盘阇楼檀陀罗、酰摩跋陀、提偈罗、修逸路摩。

  关于四天王各自的功能,《止持会集音义·四王天》曰:“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

八、世记经·忉利天品

  本品大意:本经叙述的主要内容有:1、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居住之城,以及其园林、水池、阶道、光明等庄严的情形,并说此天的福报、功德、威神力。2、说明住于四大洲的人们的身长、寿命、食物、生活、婚姻等事。3、众人由于业力的不同,而转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上等次第。4、说外道梵志的邪见邪说,及鬼神的守护,和四大洲各各的三胜事。5、地、水、火、风的四大神的恶见。

  关于忉利天的所居之处以及各个宫殿、园林——

  在须弥山王的顶上,有三十三天之城,纵广为八万由旬,城的高度为一百由旬,上广为六十由旬。城门的高度为六十由旬,广度为三十由旬。

  在城门四周,每隔五百由旬的地方,就有一道大门。每道大门,都有五百鬼神守护。

  大城之内,又有小城,纵广为六万由旬。城的高度为一百由旬,广为六十由旬。每个城门都有五百鬼神守护着。

  其七重之城都各有四个门,门都有栏楯。七重城的上面,均有楼阎台观,周匝围绕,有园林浴池,池内都生有很多的宝花,杂色参在其间。宝树都行列,华果很繁茂,香风四起,令人心旷神怡。有凫雁、鸳鸯,以及各种异类的奇鸟,都相和而鸣。

  其小城之外的中间,有伊罗钵龙宫(伊罗钵龙曾毁佛的禁戒。损伤树叶,命终而受龙身,大唐西域记卷第三),纵广为六千由旬,宫墙为七重。

  其善见城内,有善法堂,该堂为帝释天的讲堂,在此堂上思惟妙法,享受净乐,故善法堂。纵广为百由旬,有七重的栏楯、七重的罗网、七重的行树,周匝校饰,都以七宝所造而成的。其堂的下基,都纯用真金,上面覆着琉璃。其堂中之柱。其围为十由旬,高度为百由旬,其堂的柱下,敷有一天帝释的御座,纵广为一由旬。其座很柔软,软的有如天衣,夹座的两边的左右,有六个座位。

  善见堂有四片门;善见堂有阶道,纵广为五百由旬,门郭有七重。

  善见堂的北方有帝释天的宫殿,纵广为千由旬。

  善见堂的东方有园林,名叫麄涩,纵广为千由旬。麄涩园中有二石垛,是以天金校饰的,一名叫做贤,二名叫做善贤,纵广都各为五十由旬,其石很柔软,其软有如天衣。

  善见宫的南方有园林,名叫做画乐,纵广为千由旬。园内有二石垛,一名叫做画,二名叫做善画,各为纵广五十由旬,其垛很柔软,软的有如天衣。

  善见堂的西方有园林,名叫杂,纵广为千由旬。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叫做善见,二名叫做顺善见,都以天金校饰,以七宝所成的,各为纵广五十由旬,其垛乃很柔软。

  善见堂的北方有园林,名叫大喜,纵广为千由旬。其园中有二石垛,一名为喜,二名为大喜,以砗磲校饰的,其纵广为五十由旬,其垛很柔软。

  其麄涩园和画乐园的中间,有难陀池,纵广为一百由旬,其水很清澄,没有垢秽。

  在难陀池的四面,有四个梯陛,周匝栏楯;池中生有四种花,有青、黄、赤、白四色,红缥而杂色间厕。一花叶之荫,为一由旬,香气芬芳,而熏闻于一由旬,其根有如车毂,流出汁来,颜色乃如牛乳之白,其味即如蜜之甘。

  其池的四面,又有园林。在杂园林和大喜园林的二园的中间,有树名叫昼度,其围为七由旬,高度为百由旬,枝叶布于四面,各五十由旬,树外的空亭,纵广为五百由旬。

  忉利天的其他宫殿,纵广为千由旬,有九百由旬;最小的也有一百由旬。

  诸小天宫的纵广为百由旬,最小的有十二由旬纵广。

  善见堂的四面,各有二阶道,分别通往帝释宫殿、麄涩园、画乐园观、杂园、大喜园、大喜池、昼度树、三十三天宫、诸天宫乃至通往伊罗钵龙王宫。

  如果天帝释想到麄涩园中去游观之时,即念三十三天臣,三十三天臣也会自念于天帝释。然后大家一起跟随帝释天,前后围绕,而诣于麄涩园。天帝释乃在贤与善贤的二石垛上随意而坐,三十三天王即各自依次第而坐。

  但是诸天不得侍从天王们去参观那个园观,不得入园内去作五欲的娱乐。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他们各自所行的功德有所区别的缘故。

  关于一些名称的解释——

  粗涩园——入此园时,身体就会粗涩之故。

  画乐园——入此园时,身体会自然的有种种的画色,以为娱乐之故。

  杂园——常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除了阿修罗女之外,其余的婇女和诸天子可以那里杂错游戏之故。

  大喜园——入此园时,即能娱乐欢喜之故。

  善法堂——在于此堂上思惟妙法,而受清净之乐之故。

  昼度树——此树有神,名叫漫陀,常作伎乐,以自娱乐,故名昼度。再者,那株大树的枝条四布,花叶都很繁茂,有如大宝云那样,故名昼度树。

      介绍天帝释的十大侍卫——

  释提桓因的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他们分别是:

  因陀罗、瞿夷、毗楼、毗楼婆提、陀罗、婆罗、耆婆、灵酰妙、物罗、难头。

  介绍天上的各种法术——

  天上有十种法,分别是:

  1、飞去为无限数;2、飞来为无限数;3、去时无碍;4、来时无碍;5、天身并没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6、身无不净的大小便利;7、身无疲极;8、天女不产子女;9、天目不眴;10、身随着其意之颜色,如好青就为青,好黄就为黄,好赤、白等色,都能随意而现。

  介绍人类、诸天以及阿修罗的各种肤色——

  人类有七种色,分别是:1.金色,2.火色,3.青色,4.黄色,5.赤色,6.黑色,7.白色。诸天和阿须伦也有七色,与上面七色相同。

  下面介绍各种次第光明——

  萤火的光明→灯烛的光明→炬火的光明→积火的光明→四天王的光明→三十三天的光明→焰摩天的光明→兜率天的光明→化自在天的光明→他化自在天的光明→梵迦夷天的光明→光音天的光明→遍净天光明→果实天的光明→无想天的光明→无造天的光明→无热天的光明→善见天的光明→大善见天的光明→色究竟天的光明→地自在天的光明→佛陀的光明。

  以上的排列,是按从低到高的顺序。萤火的光明最暗,佛陀的光明最强。

  然而经中却进一步说,如果把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光明全部加起来,也都比不上苦谛的光明,都比上上集谛、灭谛、道谛的光明。因此,明晓并证悟四圣谛,乃是无上的光明。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古大德一再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就是起心动念。我们回头,要从起心动念处回头,务必把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塑造成纯善的人。什么叫纯善?像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所说的,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就是纯善。我们背诵经典,把经典上的教训念得很熟,这是常念善法;我们起心动念跟善法相应,这是思惟善法;我们的身语意三业无一不善,这就是观察善法。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思想善,观察善法是行为善,务必要叫善法念念增长。末后佛还一再郑重嘱咐,“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才真正叫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这是佛菩萨的大道,我们为什么不走大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