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五)~C 梵天与佛法的对比


2014/9/4    热度:140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五)~C 梵天与佛法的对比

 

(三)梵天与佛法的对比

  故事中的梵天在前面卖了很多关子,现在他终于揭开了谜底。他的意思是,这位叫焰鬘的大典尊是什么人呢?原来他就是当今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接着他对诸天众说:你们如果对于我所说之言有所疑问,可以直接去问佛陀,世尊此时就在耆阇崛山。

  这位般遮翼神就是对梵天所说的话不放心,特地跑来向佛陀请求证实。世尊说,对呀,那时的大典尊,就是我的前身啊。

  这位大典尊出家以后,威望很高,他所说的法,也具有很高的层次,如果他的弟子们按照他所说的法去修行,那么死后生到大梵天,应该不成问题。但也仅仅是生到大梵天而已,再往上,就没有办法了。在大典尊的弟子当中,功行浅一些的,即转生至于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再次一些的就生于化自在天(第五层天),或者生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第四层天)、焰摩天(时分天,第三层天)、忉利天(第二层天)、四天王天(第一层天)。最次的,也可以生为剎帝利(王族)、婆罗门(神职人员)、居士(长者)、力士等身。像这些层次,都没有什么问题。按照佛陀的观点,即便是生到了大梵天,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一旦福报享尽,照样还要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还要遭受各种苦报。因此,大典尊所说的法,与佛陀所说的法,简直是天壤之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佛陀所说的法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佛陀说:我所说的法,弟子们如果能够受持并且按照我所说的去修行的话,就能舍弃有漏(烦恼),而成就无漏(已证果而烦恼灭尽),会得心解脱(内心已脱离欲贪)、慧解脱(消灭无明而得智慧的自在作用)。在于现法当中,自身已作证果,所谓生死已尽(已不须再受生死轮回),梵行已立(清净的梵行已确立完成),所作已办(所应作的都已完就),更不受有(不会再受后有之身)。

  其次,其功行浅一些的人,也能断除“五下结”(指五种下界之分的结缚烦恼:身见、戒禁取见、疑、贪欲、瞋恚为欲界的烦恼),即在于天上而涅槃(生在于色界天,然后解脱六道轮回),不再回到此欲界来(得阿那含果,即不还果);再次一等的人,能够灭尽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惑),其YIN(贪欲)、怒(瞋恚)、愚痴的心,已经非常的微薄,只须一次来到世间(斯陀洹,即一来果),而得入于涅槃(解脱生死);再次一等的人,也能断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而得须陀洹(入流,初果),不须再堕诸恶道,在七次往返(最多七次往来于人天)后,必定会得涅槃。

  上面的两段话,是对原经典的直译,因此比较拗口,不大容易搞懂。我们总结一下,佛陀所讲的,实际上就是成就阿罗汉果位的四种层次。

  第一层次,就是须陀洹,旧译入流,新译预流。它是声闻乘中最初的果位,因此又称初果。即它把“风惑”都断除干净了。这种果位还可细分为三种,第一叫现般预流,属于利根之机;第二叫现进预流,属于中根之机;第三是受生预流,属于根器较钝者。

  第二层次,就是斯陀含。意译为一来,它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所谓一来,就是还需要在天上或者人间走一趟,经过继续修行后,方可涅槃,从此以后,就不投生了。

  第三层次,是阿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也就是不会再来天上或人间投胎受生了。

  第四层次,是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到了阿罗汉这个层次,就算是圣人了,因为此层次已断尽三界见、思二惑,证得尽智。

  经中将梵天与阿罗汉这两种层次作了对比,从而说明了佛法的殊胜。

  另外我对这部经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很感兴趣,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点,关于一国分七国的话题。这个话题说起来有些沉重,它使我想起了我国的春秋时期以及战国时期。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泱泱大国,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严格来讲只存在于周朝,因为只有在周朝,分封制才最彻底,也最有特点。但是分封制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及强大军力作为后盾,那么这些受分封的诸侯们的羽翼一旦丰满,国家分裂将无可避免。整个周朝(西周和东周)的时间跨度大约为800年,号称中国历史上存活最长的朝代。西周将它的国都定在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西周后期,国家已经出现了很不和谐的一些因素,导致了周幽王的被弑,于是新上升的周平王,只好迁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阳)。我们若周朝的历史进行回顾,便发现一条轨迹,就是封建割据势力,对国家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影响相当巨大,它甚至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存亡。尤其在东周晚期,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些“霸”和“雄”是哪里来的呢?我们溯源而上,便会发现它们与周朝立朝时的分封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导致周朝最后覆灭的,它的元凶恰恰就是“分封”。当然,有人或许不同意我的观点,认为周朝灭亡原因很多,比如朝廷腐朽啦、用人不当啦、战乱连连啦。这些原因我都不否认,但是我们细作考察,就会明白我所说的并非呓语。当汉朝建立的时候,也曾饱受分封之害,曾经引发了“八王之乱”。到汉武帝时,他就清醒地认识到封建割据有百弊而无一利,于是就开始收权,这是后话。

  我在上面啰索了一大段,就是想探讨《典尊经》中出现的这样的一个现象。这位典尊大人,他与六刹利大臣一起去找慈悲国王,要求兑现承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他这样做,是从一己之利出发,还是从全体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呢?我在这里所要探讨的,与信仰问题无关,这点需请在看我随笔时的同修们注意。从理论上讲,一国分成七国,百姓的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是大大地加重了。我们作一下比方,如果现在只有一个国家,也就是慈悲所统治的国王,假如朝廷官员加上地方官员共10000人的话,那么这些吃俸禄的也就一万人而已,百姓所要交纳的赋税并不重,如果国家不发生战乱或自然灾害,人民安居乐业与丰衣足食,应该没多大问题。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一国分成了七国,一个国王变成了七个国王,而每个国家都要相应设置与原一个国家基本相同的官署机构。甚至可以说,官员总数从当初的一万人,一下子就增加到了七万人(实际数目可能会少一些),而百姓总数却不增加,诸位试想一下,百姓的负担会怎么样?这是从经济支出的角度来分析。另一方面,一个国家内部无论发生什么事,哪怕是战争,那也是内战,是属于内部事务。而国与国之间的情形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外交无小事”,一点小争议,一个小细节,都极有可能酿成国际争端,甚至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再说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小磨擦,它们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处在貌合神离的状态之下,他们只有永恒的利益,却没有永恒的盟友。国与国之间一旦发生战争,往往比内战更为血腥,更为残酷。因此,这位焰鬘大人一身兼任七相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点,就是国王出家的话题。这位大典尊获知了死后升梵天的法门以后,就发心出家了。他这一出家不要紧,把先前他所任职国家的七位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以及大典尊出家前的四十位夫人,都跟随他一起出家。而且,同时跟他出家的还有八万四千人之巨。这样的一个规模是极其空前的。当然,我在前面已经有所担忧,这些人一同出家,衣食住行方面都存在很多麻烦——这些我们就不去管它了。我现在是要探讨的是,这些国王都出家了,他们的国家怎么办?这是比较现实的一个问题。先前的一个大典尊,可以帮助七国打理内政外交事务,因为他能力超群啊,能者多劳嘛。而他的出家,对于这七位尚无多少治国经验的新国王来说,已经是一个重创。如今他们都扎着堆儿出家,撂下国事不管了,那么国家怎么办,百姓怎么办?不仅如此,这七大居士、七百梵志都出了家,所带来的问题决不是我们想像的那般简单。因为在古印度,能称得上“大居士”的,一般都是工商业界的巨头,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是工商业界的暴发户,他们的手上掌握着大量的物质资源,主导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国家一旦失去了他们,那么会对整个国家的商业贸易带来不利影响。这些居士、梵志们,都是早期的商业资本家,他们这些人就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大护法”,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的出家,为庞大的僧团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却无丝毫帮助,甚至作用相反。

  我们来设想一下,国王出家了,宰相出家了,商业巨头们出家了,大部分的富豪们都出家了,那么,这个国家可能在短期内可以运作下去,时间久了,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可以想像,整个国家势必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之中。“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句话既适合于中国,也适合于古时的印度(当然,也未必是印度,我这只是作个比方)。

  由焰鬘(大典尊)出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我便想起了佛陀的祖国,即迦毗罗卫国的情形。悉达多太子出家前曾经过着非常优裕的生活,当他产生出家的念头以后,其父净饭王百般阻挠。大家回想一下,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很显然,排除其他种种次要因素,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悉达多太子一旦出家了,那么谁来继承王位?这个问题很现实啊,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这个问题的严肃性以及它所具有的政治意义。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释迦族在当时也不过是个小国,也没有中国封建社会的那种严格的王位继承制度,但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如果悉达多太子一旦出家,而他又没有子嗣的话,对不起,净饭王死后,王位就得让给别人,比如悉达多太子的几个堂兄堂弟,这样便会产生王位纠纷,国家弄不好就会出现内乱,这是任何现任国王都不愿看到的结局。当悉达多太子生下了罗睺罗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净饭王的态度明显缓和下来,因此才会有后来的太子的成道。

  可是问题却远远没有结束。我们的释迦牟尼成佛了,当他返回故国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他顺便带走了他的儿子:罗睺罗。这让净饭王很是伤心——当然,对于比丘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为了能达成道果,他们可以什么都不要,可以舍弃一切。可是作为世俗中生活的人们,我们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人都毫无保留地接受佛教的出世思想。出家人可以修行,可以托钵乞食,可以来去自由无牵无挂,但是总不能让举国人民都去出家乞食吧?如果大家都出家了,庄稼谁来种,牛车谁来赶,僧人们又如何乞到饭食呢(因为大家都不事生产了,自然也就无粮食产出了)。因此现实的需要是,只能是极少一部分人出家,而大多数人只能选择留在红尘里,人间毕竟不是三十三天嘛。

  罗睺罗出家了,后来作为王室合法继承人的孙陀罗难陀(释迦佛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世尊的劝导下,也出家了。此时,净饭王已经老了,晚年的他孤独寂寞,在他七十六岁那年,撒手人寰。他死后,王位的继承人是谁呢?佛经中对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交待。可以想像,即使有合法继承人,他们的统治基础以及号召力也将会大大地削弱。加之释迦族这个氏族的文化较为先进,人民从原先的引以为荣,逐步发展成傲慢自大,目空一切。而且,他们也逐渐地背离了佛陀的教导,他们开始像传统婆罗门那样,对种姓以及出身门第的崇拜几乎达到偏执的地步。他们歧视婢女所生的毗琉璃王,顽固地将凡是毗琉璃走过的道路掘地三尺,还公然辱骂自尊心极强的毗琉璃,最终酿成大难。从释迦族的灭亡的惨痛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释迦族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国家缺乏一位雄才大略的最高统治者很有关联。国家元首的懦弱无能与夜郎自大,于上行下效之后,紧接着便是全民的优越感。当弥天大难降临在释迦国上空的时候,这个弱小且自大的国家,还沉浸在一派歌舞升平之中,因为在他们脑海中,只能容得下这样的念头:释迦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我们无与伦比,我们寿与天齐,我们生来高贵!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几乎所有学佛的人几乎都知道自己业障习气很重,也很愿意消除业障,为什么老是消不掉,原因何在?因为他念念都在念自己的业障、念自己的习气,所以他的业障习气只有天天增长而不会消除。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