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八)~C 善净之法


2014/9/4    热度:247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八)~C 善净之法

 

  下面的经文具有一些喜剧成份,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此时散陀那居士出来凑热闹了,他对梵志们说:“同修们,你们先前不是称佛陀为‘瞎牛’吗?还说只要你们一出口,就会顿时使佛陀变得哑口无言吗?现在佛陀来了,你们怎么不把这些话再重复一遍呢?”

  佛陀此时也很风趣,他问梵志们:“哦?你们刚才说过这样的话?”

  梵志们觉得无地自容,当着佛陀的面,他们不敢撒谎,于是只好老实承认。

  佛陀听后,说:“原来是这样。我想你们这么说肯定也是事出有因。”

  梵志也如实相告:“不瞒世尊您说,我们的前辈经常对我们说,那些过去诸佛都是没事时就一个人躲在山林里,不喜欢热闹,尽说些对别人无益的话。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佛陀听后,对梵志们说:“你们也不动脑子想一想,过去诸佛是那种人吗?过去诸佛包括我本人在内,都能够彻底证悟真理。我们不仅能够自己调伏自己,同时也能调伏教导别人;不光自己能够灭除烦恼,也能让别人灭除烦恼;自己能够渡至彼岸,也能渡脱别人抵达彼岸自己能够证得解脱,也能够使别人获得解脱;不仅自己证得涅槃,也能使别人获得涅槃。这些事情,难道你们从来没有想过吗?”

  这时,那位尼俱陀梵志,便从他的座位上站了起来,徐身起到佛的跟前,向佛恭敬行礼,双手抚摩佛足,对佛哀求道:“尊敬慈悲的佛陀啊,我现在就要皈依您,从今以后,就皈依到您的门下,从此追随于您,听从您的差遣。”

  但是佛陀并没有陶醉于众人的欢呼声中,他脑子很清醒,这些梵志们虽然一时为佛陀的教法而折服,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那些邪知邪见仍是根深蒂固,非一时功夫所能化解。于是他就对尼俱陀说:“至于你皈依的事,我觉得还是慢慢来为好。当我能使你达到彻底的知解之后,你再来皈依我也不迟呀!”这位尼俱陀梵志倒也没有勉强,重新顶礼佛陀后,就退到一边。

  佛陀接下来告诉梵志:

  “梵志们,你们是否认为佛陀就是为了名利和供养才为人说法的呢?如果你们生起了这样的心思,那么你们将大错特错!你们万万不能动这样的心念。如果真的有什么名闻利养的话,我们毫无保留地全部施送给你们。我所说的法,乃是极其微妙的最上最高之法,都是为了灭除不善,增益善法的。

  “梵志们,你们是否认为佛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为了获得别人尊重的缘故,为了想取代你们的首领的缘故,为了我的那些徒弟和信众的缘故,为了获取大众赞仰的缘故,才对大家说法的吗?如果你们生起这样的念头,那么将大错特错,你们万万不可生起这样的念头!我绝对不会那样做的,我不会夺走你们任何一位徒众,这点请你们务必放心。我所说之法,都是为了灭除不善,都是为了增长善法的。

  “楚志们,你们是否认为佛陀是为了想把你们推向不善的深渊里,或者推置于茫茫黑夜里的角落之中吗?你们万万不可生起这种心念。只要你们愿意舍弃原先的那些成知成见,我自然会为你们宣说善净之法的。

  “梵志们,你们是否认为佛陀是在消退你们修持善法的道心吗?万万不能生起这想的念头,你们要坚持善法,精勤修行,我自会为你说善净之法,灭除不善法,使你们增益善法。”

  让我们再来看看此经的结尾。本经的收尾有些与众不同。一般的经典,都是以“欢喜信奉作礼而去”而作结,而此经不同。原因为何?此时的世尊并不是在他所居之处说法,而是作为客人,到梵志们所居的女林中说法,当法说完了,当然是世尊离开,总不能让这些梵志们“作礼而去”吧?这是其一。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佛陀已经觉察到在梵志女林的上空中,弥漫着一种不祥之气,或者说,周围已经为魔气所笼罩。为什么这么说呢?释迦佛造访这些外道梵志,并为他们说法,使这些梵志们都开始朝信仰佛法的方向转变,这让魔王波旬十分地不快。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这个魔王波旬很有本领,也很有势力,他手下魔子魔孙可谓难以计数。释迦佛在他自己的地盘里(比如七叶窟)宣说正法,让释子们获得解脱倒也罢了,如今这位大沙门竟然跑到这些外道的地盘里宣说起佛法来了,作为众魔的首领,他自然要想法设法加以阻挠。当然,凭他的实力,自然不能公开与佛陀对抗,但是对付起那些尚未证悟的梵志外道们,对魔王波旬来说,可谓小菜一碟。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这些梵志原本并不很坚固的奉佛信念给彻底摧毁。他的嗅觉很灵敏,他可以随时随地嗅出佛法的所在。现在,该是轮到他下手的时候了。因为他知道,如果再晚一步,那么这些梵志们很可能从此就彻底地改信了佛法,从而彻底地与魔王分道扬镳。那样的话,对魔道可谓是重创——无论如何,魔王波旬该出手了。

  世尊作为彻底证悟真理的大圣人,他自然早已觉察到魔王的意图。如果此时魔王趁着世尊讲法之际,前来蓄意捣乱的话,后果可能有些严重。那些受到骚扰的梵志们,就会由于信念不坚定而产生怀疑,甚至出现一些情绪上的过激行为,弄不好会使原本欢喜愉快的聚会变成骚动不安的闹剧,这无疑会给世尊带来被动甚至负面的影响。所以世尊很明智,他见好就收,见时机已到,就对弟子散陀那说:“我们可能会遇到麻烦,现在我们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我们可以回过头去思考一下,当时那个尼俱陀到佛陀面前顶礼,请求收他做皈依弟子的时候,佛陀曾加以推托,未予同意。现在我们知道未予允准的真实含义。其实从那个时候起,佛陀已经明显地觉察到魔王很可能就潜藏在法会的某一角落。因此那时佛陀婉拒了尼俱陀的请求,无疑是十分英明的抉择。通过这个事情,可以说对我们当代佛教界有诸多教益。当今佛教界有种不太好的风气,就是那些高僧大德们喜欢广收门徒。其实广收徒众,也未必就是坏事,但是大德们在收徒之时,甚至连面都没见到,就给人家寄上了“皈依证”,上面写着皈依者的法名(师父所赐)、依止师的上下尊名,鲜红的印章,做工考究的证件。有些名僧却以收徒为嗜好,四处吹嘘自己拥有多少多少信徒。在这一点上,我们为什么不向佛陀他老人家好好学习学习呢?好了,点到为止,我在这里不多议论。聪明的人一点便透,愚痴的人,纵然你千言万语,依然我行我素,并乐此不疲。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故事的结尾。释迦佛见大家都很开心,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向大家叉手道:“诸位善知识,今天我讲了这么多,如讲得不好,请诸位多有包涵;如大家认为尚有一些可取之处,那么算是我们相互勉励。今天时候也不早啦,我就起身告辞了……”这些是我们惯用的客套话,大小场合都能用。而该经的结尾却并没有如此——

  “尔时,世尊以右手接散陀那居士置掌中,乘虚而归。”

  这个结尾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在这里,世尊并不是与大家作别后,在散陀那居士的陪同下,徐徐返还七叶窟,而是“乘虚而归”。更甚者,世尊施展神通,用右手接过散陀那居士,把他放置在自己的手掌之中。那么世尊的手掌有多大?我们难以思议,也不能思议,因为佛的神力不是我们可能测度的。这有点像孙悟空大闹天空中的那些细节,孙猴子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翻来翻去,随便你怎么翻,就是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佛掌就是这么大!我们撇开这一点不谈,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得知,此时佛陀走得有些匆忙,他可能有些担心,魔王波旬正在发动魔子魔孙们前来捣乱,弄不好会煽动这些梵志们,做出一些颠狂不恭的行径来。虽然最后大家还是“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但这丝毫不影响此时佛陀离开时的匆忙。我这么说可能有些人不同意,佛陀还怕魔王吗?我的意思是,佛陀不会惧怕任何东西,魔王对佛陀来说算不得什么,但是我们切记,佛陀主张因缘,当因缘不成熟的时候,有些事根本来不得半点勉强。此时选择离开,对佛陀来说那是最佳时机,难道要等魔王来了,把魔王打倒,然后在这些梵志面前再露一回脸?佛陀不会主动去制造麻烦与争端,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应该拥有其生活与繁衍的空间。故而佛教主张“烦恼即菩提”、“即心即佛”,其道理也正源于此。(2008年9月15日)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虽然很难,可是不发菩提心,就谈不上修行。 菩提心的反面是迷惑,迷惑的人纵然有修,成就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破迷开悟!修行的功夫,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毛病习气,自己一定要知道,知道是觉悟,不知道是迷惑。 就以日常生活来说,有一点小小的不如意、不自在、不痛快,我们在习惯当中,都觉得这个无所谓,都没有留意这些现象,哪里知道,这些现象就是造业! 这其中的道理,不读佛经的人不知道,未能深解义趣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不自在?还不是分别执着。你要没有分别执着,你哪里会有这种心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