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九)~B 五成法


2014/9/4    热度:727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九)~B 五成法

 

  10、四证法:即四种沙门之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五、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难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证法

  1、五成法:即五灭尽枝(五种灭尽而证涅槃之法):第一为信佛的十种德号都具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第二为无病,身常安隐;第三为质直而没有谀谄,直趣于如来涅槃的径路;第四为专心不乱,讽诵不忘;第五为善于观察法的起与灭,以贤圣之行而尽于苦本。

  2、五修法:即五根,①信根,②精进根,③念根,④定根,⑤慧根。

  3、五觉法:即五受阴,①色受阴,②受受阴,③想受阴,④行受阴,⑤识受阴。

  4、五灭法:即五盖(盖为盖覆,将心性盖覆而障碍善法的生起),①贪欲盖,②瞋恚盖,③睡眠盖,④掉戏盖,⑤疑盖。

  5、五退法:即五心碍结(由五种碍念而生的烦恼):第一就是比丘之疑佛,疑佛后,就不会亲近,不去亲近后,就不会恭敬,这就是初心碍结。其次,比丘对于②法,对于③众(僧),对于④戒,都有穿漏(漏洞不完具)之行,有不真正之行,为污染(烦恼)之行,而不亲近于戒,也不起恭敬心,这就是第四心碍结(包括第二之法心碍结,第三之众心碍结)。再者,比丘对于梵行之人,⑤会生恶害之心,心会不喜乐而出忿恶之言,去毁骂梵行之人,这就是第五心碍结。

  6、五增法:即五喜本(正定之中的五定要素):第一为悦,第二为念,第三为猗,第四为乐,第五为定。

  7、五难解法:即五解脱入(为解脱的五境,学佛而获得的五种欢喜心。①闻法,②受持讽诵,③为他人说,④思惟分别,⑤于法得定)。如果比丘精勤而不懈,乐于闲静之处,专念一心,对于未解的能得解,未尽的能得尽,未安的能得安。哪五种呢?①如比丘听佛说法,或者听闻梵行者之说,或听师长之说,而思惟观察,而分别其法之义,而心得欢喜,其心得欢喜后,便会得法爱,得法爱之后,身心就会安隐,身心安隐后,就能得禅定,得禅定后,就能得如实智,这就是初解脱入(闻法)。②比丘受持讽诵,也会欢喜,③比丘为他人说,也会欢喜,④比丘思惟分别,也会欢喜,⑤比丘于法得定,也是同样欢喜。

  8、五生法:即贤圣五智定。第一就是修习三昧(禅定),而得现乐后乐(现世得安乐,后世能得乐果),而生内外智。第二就是贤圣无爱(圣者不会有爱染),而生内外智。第三就是诸佛贤圣之所修行,而生内外智,第四就是猗寂灭相,单独而没有伴侣,而生内外智。第五就是对于三昧,而一心入,一心起(精神集中,至于心的透明化),而生内外智。

  9、五知法:即五出要界(导引而至于涅槃的五要素。①欲出要,②瞋恚出要,③嫉妒出要,④色出要,⑤身见出要):第一就是:比丘对于欲,并不喜乐,不怀念,也不去亲近,但念于出要,而乐于远离,而亲近不怠,其心为调柔,出要离欲。由于欲而起的漏,也已尽于舍灭,而得解脱,这就是①欲出要,②瞋恚出要,③嫉妒出要,④色出要,⑤身见出要,也是如此。

  10、五证法:即五无学聚(五种无学之聚,也就是成就无学所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法聚):①无学戒聚,②无学定聚,③无学慧聚,④无学解脱聚,⑤无学解脱知见聚。

  六、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难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证法

  1、六成法:即六重法(六种可互敬之法:①身,②口,③意,④利养,⑤戒,⑥见,所谓六和敬)。如有比丘修学六重法的话,就可敬可重,而和合于大众,不会有诤讼,独行而无杂闹。那六种呢?①身常行慈,而敬重梵行之人,住于仁爱之心,就名叫做敬重之法。可敬可重的,和合于众的,而没有诤讼,而独行无杂闹。②口常行慈,③意常行慈,④与人共食(由于法而得养,以及钵中之有余的食物,就会达到利养,不分彼此,戒除人我之别)。⑤不犯毁戒(圣者所行之戒,乃不犯不毁,并没有染污,为智者所称,善于具足受持,成就定意)。⑥具足正见(成就贤圣的出要,平等而灭尽苦恼,以及诸梵行,为可敬可重,和合于众,而没有诤讼,独行而无杂闹)。

  2、六修法:即六念。①念佛,②念法,③念僧,④念戒,⑤念施,⑥念天。

  3、六觉法:即六内入:①眼入,②耳入,③鼻入,④舌入,⑤身入,⑥意入。

  4、六灭法:即六爱(六根对于六境而生六识,根与境与识之三和合,就为之触,由于六触而生六爱如经文)。①色爱,②声爱,③香爱,④味爱,⑤触爱,⑥法爱。

  5、六退法:即六不敬法,①不敬佛,②不敬法,③不敬僧,④不敬戒,⑤不敬定,⑥不敬父母。

  6、六增法:即六敬法,①敬佛,②敬法,③敬僧,④敬戒,⑤敬定,⑥敬父母。

  7、六难解:即六无上,①见无上,②闻无上,③利养无上,④戒无上,⑤恭敬无上,⑥念无上。

  8、六生法:即六等法(六根对于六境的关系为相依相关而无偏,无喜无忧而安住于舍,而得以相续,故为六等法)。①眼根看见色境,而无忧无喜,而住于舍而专念,②耳听声,③鼻嗅香,④舌尝味,⑤身感触,⑥意知法,都同样的不喜不忧,而住于舍,而专念。

  9、六知法:即六出要界(导引而趣于涅槃的六种要素),具体为:慈解脱、悲解脱、喜解脱、舍解脱、无我行、无想行。

  10六证法:即六神通(六种不可推理想象而自由自在的神通),第一为神足通证(证神足适),第二为天耳通证(证天耳通),第三为知他心通证(证他心通),第四为宿命通证(证宿命通),第五为天眼通证(证天眼通),第六为漏尽通证(证漏尽通)。

  七、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难解法、七生法、七知法、七证法

  1、七成法:即七财(见道以后的圣者,主要是拥有精神财富),①信财(信受正法),②戒财(持戒律),③惭财(自分有惭),④愧财(于人有愧),⑤闻财(能闻正教),⑥施财(舍施一切而没有染),⑦慧财(智慧照事理)。

  2、七修法:即七觉意(七觉分,七菩提支)。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3、七觉法,即七识住处(识就是心识,住为安住。指其识乃随所感报,而安住)。①身异想异识住,又作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容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差别,故称身异、想异。②身异想一识住,又作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指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③身一想异识住,又作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此中有情身相、容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④身一想一识住,又作身一想一如遍净天,为色界第三禅。此中有情身相无异,唯有乐想,故想一。⑤空无边处识住,超出一切之有色处。⑥识无边处识住,超出一切之空无边处。⑦无所有处识住,超出一切识无边处。后三识住为无色界之下三天。此七处为识之安住处,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称识住。

  4、七灭法:即七使法(七随眠,为烦恼的别称)。①欲爱使,②有爱使,③见使,④慢使,⑤瞋恚使,⑥无明使,⑦疑使。

  5、七退法:即七非法。①无信,②无惭,③无愧、④少闻,⑤懈堕,⑥多忘,⑦无智。

  6、七增法:即七正法。①有信,②有惭,③有愧,④多闻,⑤不懈堕,⑥强记,⑦有智。

  7、七难解法:即七正善法(七善人法)。①好义,②好法,③好知时,④好知足,⑤好自摄,⑥好集众,⑦好分别人。

  8、七生法:即七想。①不净想,②食不净想,③一切世间不可乐想,④死想,⑤无常想,⑥无常苦想,⑦苦无我想。

  9、七知法:即七勤。①勤于戒行,②勤于灭贪欲,③勤于破邪见,④勤于多闻,⑤勤于精进,⑥勤于正念,⑦勤于禅定。

  10、七证法:即七漏尽力(七种灭尽烦恼者所具之力)。①漏尽的比丘,对于一切诸苦、集、灭、味、过(超过)、出要(出离),都能如实而知见(知见四圣谛);②观察欲贪有如火坑,也如刀剑,知欲而见欲,而不贪于欲,心不住于欲(对于欲的正知正见);③漏尽的比丘,逆顺的观察,如实而觉知,如实而正见后,对于世间的贪嫉、恶不善之法,已不漏不起(贪嫉恶不善之法之不漏不起);④修学四念处,多修多行(四念处的修行);⑤五根、五力(五根、五力——信勤念定慧之根、力的修行);⑥七觉意(七菩提分);⑦贤圣八道之多修多行(八圣道的修行)。

  八、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难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证法。

  1、八成法:即八因缘,未得梵行而所得的智慧,得梵行之后,其智将会增多。哪八种呢?①比丘依世尊而住,或者依师长而住,或者依有智慧的梵行者而住,而生惭愧之心,有爱,有敬,这就是所谓初因缘,为未得梵行,而得智慧,得梵行后,其智慧乃增多。②依世尊而住,而能随时请问世尊而说:“此法是何意义,此法所皈之处在那里?”这时,诸尊长们,就会为之开演甚深的义理,这就是第二因缘。③既听闻其教法后,身心就会乐于静寂,这就是第三因缘。④既乐于寂静后,就不会为遮道的无益的杂论。他到了大众当中,或者自己说法,或者请他人说法,仍然不再会舍弃贤圣的默然,这就是第四因缘。⑤多闻广博,守持而不忘。对于深奥的诸法,上中下(初中后时)都是善的,其所阐述的道理,都是真实不虚的,具足了梵行的教法,听后能入于内心,见解不会散乱,这就是第五因缘。⑥精勤的修习,而灭恶增善,勉力堪任,不舍弃此法,这就是第六因缘。⑦有由于智慧,而知起灭之法,为贤圣所趣的,都能尽苦际,这就是第七因缘。⑧观察五受阴(五取阴,执取于色受想行识之事物与烦恼,故为五取阴)的生相与灭相,谓此为色、为色之集、色之灭,此为受、为受之集、受之灭,此为想、为想之集、想之灭,此为行、为行之集、行之灭,此为识、为识之集、识之灭,这就是第八因缘。为未得梵行而有智慧,得梵行后,即智慧增多。

  2、八修法:即八正道,此处不再赘述

  3、八觉法:即世间的八法。①利,②衰,③毁,④誉,⑤称,⑥讥,⑦苦,⑧乐。

  4、八灭法:即八邪。①邪见,②邪志,③邪语,④邪业,⑤邪命,⑥邪方便,⑦邪念,⑧邪定(和八正道相反的邪道)。

  5、八退法:即八懈怠法。为什么叫做八懈怠呢?比丘出去乞食时,而得不到食物,便作如是之念:①我在于今天,进入村里去乞食而不得食物,弄得身体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该卧息为宜。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卧息,不肯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法,这就是低层次的懈怠。②懈怠的比丘,如得既足的饮食时,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在于朝晨进入村里去乞食,得食已过于满足,身体已沉重,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宜于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法。③懈怠的比丘,假若少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今天执事,身体已弄得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了,现在应该宜于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寝息。④懈怠的比丘,假若欲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明天当执事,必定会非常的疲劳,现在不得去坐禅与经行,应该预先卧息才对。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去卧息。⑤懈怠的比丘,假若有少行而来,便会作如是之念:我朝晨行来,身体已非常的疲劳。已不能堪任于坐禅与经行了,我现在应该要卧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便于卧息。⑥懈怠的比丘,假如欲有少行,便会作如是之念:我明天当行,必定会有非常的疲劳,现在不得坐禅与经行,应该豫作寝息。懈怠的比丘就这样的不久便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事了,这就是第六懈怠的比丘。⑦假如遇到患小疾病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已得重病,已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了,应该须要寝息。懈怠的比丘,便随时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事了。⑧懈怠的比丘,所患的病疾已瘥时,便作如是之念:我的疾病瘥好不久,身体还是羸瘦,不能堪任坐禅与经行,应该宜自寝息,懈怠的比丘,不久便去寝息,而不能精勤于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之事了。

  6、八增法:即八不懈怠法,它和八懈怠法正好相反,所以又叫八精进。什么叫做八精进呢?比丘进入村里去乞食,不得饮食物而还来,就作如是之念:①我的身体非常的轻便,少于睡眠,应该可以精进而坐禅与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

  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这就是第一精进的比丘。②乞食而得到满足的食物时,便作如是之念:我今天进入村里去乞食而得饱满,气力非常的充足,应宜勤于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③精进的比丘,假如有执事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我刚才去当执事,使我废弃行道不少,现在宜于精进坐禅、经行,使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④精进的比丘,如果将当执事的话,便作如是之念:明天要当执事,会废弃我的行道的时间,现在应该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便去精进。⑤精进的比丘,假若遇有行来,便作如是之念:我从朝晨从远地行来,已废弃我的行道不少,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去精进。⑥精进的比丘,假若欲行来,便作如是之念:我明天将远行,会废弃我的行道,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去精进。⑦精进的比丘,假若遇有患病之时,便作如是之念:我得重病,或者会命终,现在宜加精进,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便这样的去精进。⑧精进的比丘,其病患得小瘥时,便作如是之念:我的疾病刚瘥,如果再于更增动作的话,就会废弃我的行道,现在宜加精进坐禅、经行,以期未得者能得,未获者能获,未证者能证。于是,这位比丘就这样的去精进坐禅、经行,这就是所谓八精进。

  7、八难解法:即八不闲妨修梵行(修行梵行的八种不适当的时候或处所,因为它们会妨碍梵行。即所谓八难处: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边地、世智辩聪、聋盲瘖痖、佛前佛后)。那八处呢?①堕于地狱之中,这就是不闲处(不合法则,不适当之处,因只觉苦,无间学法),不得修学梵行。②众生转生于畜生道中;③饿鬼道中;④长寿天中;⑤边地无识(野蛮而没有智慧),没有佛法之处,这就是其不闲处(不适宜的地方),不得修学梵行。⑥虽然出生在于中国(文明汇聚之地),然却有邪见(世智辩聪,聪明还被聪明误),怀颠倒之心,恶行成就的话,必定会堕入于地狱,这就是不闲处,而不得修学梵行。⑦虽然出生在于中国,可是身为聋盲、瘖痖,不得闻法,不能修行梵行,这就是不闲处,而不得修行梵行。⑧虽有众生出生在于中国,其诸根(六根)也具足,堪以纳受圣教,然而却生不逢佛,也不得修行梵行。以上就叫做八种不闲处。

  8、八生法:即八大人觉(大人一般专指佛陀,此处泛指证道后的圣人),即大人觉知思念的八法(少欲、知足、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正慧、无戏论)。①少欲,如多欲的话,并不是道。②知足,无厌足为非道。③闲静,如喜乐于众多人之处,乃为非道。④自守(不戏论),如戏笑的话,就不是道。⑤精进,如懈怠的话,就不是道。⑥专念(正念),如多忘的话,就不是道的了。⑦定意(正定),如乱意的话,就不是道的了。⑧智慧,愚痴就不是道。

  9、八知法:即八除入(又称八胜处,八种起胜知见处——定。定能除烦恼,境与观涉入,故名除入)。①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初除入;②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二除入;③内无色想观外色少,三除入;④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四除入;⑤内无色想观外色青,五除入;⑥内无色想观外色黄,六除入;⑦内无色想观外色赤,七除入;⑧内无色想观外色白,八除入。

  10、八证法:即八解脱。①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初解脱;②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二解脱;③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三解脱;④空无边处解脱,四解脱;⑤识无边处解脱,五解脱;⑥无所有处解脱,六解脱;⑦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七解脱;⑧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灭尽定,八解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布袋和尚的旁边,常常画几个小孩围绕他,小孩一定是五个或者六个,五个的比较多。五个小孩代表五欲,财色名食睡;六个小孩就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画几个小孩围绕他,代表五欲六尘一天到晚围绕着他,他不动心,他不受干扰,是这个意思。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