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G


2014/9/4    热度:191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G

 

  1332经~1335经:此五经叙述天神警醒比丘当精勤修习。

  此五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中的修习者——比丘在修习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出现了些修习上的反复。此时如果没有外力的警醒,可能在修行上便会出现更大的退步甚至是退失道心。在1332经中,一位比丘止住于一林中修习时,“入昼正受,身体疲极,夜则睡眠”。白天能够用心办道,进入禅定;可是到了晚上,由于白天的用功而感到身心疲惫,便开始进入睡眠。当进入睡眠状态时,身心也就放逸了。我们有时会说“圣人无梦”,圣人为什么无梦呢?是不是圣人就没有梦了?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圣人,“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孔子家语•五仪解》)。”这是从世间观点上谈圣者,但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达到这样的圣者,对世间任何事情已经做到了不希求、不奢望的境地。而出家的比丘呢?按照佛陀对于修习者的标准,同样是“无梦”,即眼止于色,耳止于声,鼻止于香,舌止于味,身止于触,意止于法,即六根不被六尘所染著,无时无刻不在保持头脑清醒,身心时刻不会去放逸懈怠。倘若我们去做梦了,说明我们的潜在意识已经开小差了。而现实中的梦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便是睡眠。

  按照正常思惟逻辑,白天工作,下班后休息,晚上早点睡觉,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在天神们看来,“此非比丘法”,即这种行为不符合作合格比丘的法则,比丘当日夜精勤,修行没有白天黑夜的区分。于是该天神往至比丘跟前,以偈语的方式,开启他及时清醒过来。比如说1332经说,“睡眠有何利?病时何不眠?利刺刺身时,云何得睡眠?”作为出家人,“当如本所欲,日夜求增进,莫得堕睡眠,令心不自在”。必须要“勤精进正受,常修坚固力,专求般涅槃”,要“起明断无明,灭尽诸有漏,调彼后边身”。1333经天神对此提醒说:“放心随外缘,乱想而流驰,调伏乐世心,常乐心解脱。当舍不乐心,执受安乐住,思非于正念,莫著我我所……莫令染乐著,欲心所浊乱。”作为修行的比丘,一定要“于如来法律,持心莫放逸”。在1334经中,住林之比丘在正受之时,“起不正思惟”,于是天神说偈劝导比丘:“当舍不正念,专修于正受,遵崇佛法僧,及自持净戒,常生随喜心,喜乐转胜进。以心欢喜故,速究竟苦边!”修行要时常保持一颗欢喜心,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惟导向,“日日是好日,天天是好天”。整天愁眉苦脸的,显得心事重重,总不见得是好事儿。而在1335经中,比丘在入昼正受到正中午之时,比丘开始心烦气燥起来,于是“不乐心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于此日中时,众鸟悉静默,空野忽有声,令我心恐怖!”也就是当自己孤身一人处于空旷的藏密林中之时,偶尔听到虎狼或某种怪叫之声,不由毛骨悚然,浑身战栗起来。如果此时没有人及时开导安慰,此比丘可能会生起强烈的逃离险境的念想,修习之路也会就此终结。作为护法的天神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及时前往警勉:“于今日中时,众鸟悉寂静,空野忽有声,应汝不乐心。汝当舍不乐,专乐修正受!”大意是你只要修习好自己的正受就可以了,诸根为何要去沾染和寻伺林中的种种尘境呢?完全不需要去理会它们,“人无邪念,自能降魔”。这些林中修习的比丘经过诸位天神的一番开导后,“专精思惟,舍除烦恼(断诸烦恼心),得阿罗汉”,最终成就了自己的道业。(5.30.)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社会有很多人都很喜欢算命。算命不是好事情,迷惑颠倒,他才会去算命。过去金山妙善法师常说,他教我们不要去记挂着命运,也不必去算命,要紧的是懂得造善因业是果之因,命运是果,命运从哪里来的?命是你自己造作的。你造善因,你的命当然好;你造恶因,你想好也好不来,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一定要懂得造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