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Z


2014/9/4    热度:288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Z

 

  1362经:本经叙述我们在临终之前,当储备福德资粮。

  有一位比丘住止于拘萨罗国境内的一树林中修行。树林中有一位天神,见到林中有许多鸽子过着自由自在如神仙般快乐的生活。这些鸽子们时而唱歌、时而求爱、时而滑行在树梢与草丛之间,甭提多开心了。在它们看来,人世间所有的快乐无过于此,难道还有比这更为快乐的生活吗?

  而居止于林间的天神却做到了未雨绸缪,他对鸽子们说:“鸽鸟当积聚,胡麻米粟等,于山顶树上,高显作巢窟;若当天雨时,安极饮食宿。”作为依靠自己去寻觅食物的鸽子们,千万不可效仿“寒号鸟”那般,在暖和天气里尽情享受,而当寒风呼号之时,只好躺在角落里暗自伤神落泪。鸽子们一方面要为自己储备诸如胡麻、米粟之类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在择居筑巢方面也要尽量选择高显茂密之处,以防雨水浸打以及外力破坏。

  作为畜类的鸽子尚且如此,身为修行者的比丘,对这个问题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这位居住于林中的比丘就顺口说了一偈:“凡夫积善法,恭敬于三宝;身坏命终时,资神心安乐!”在这里,比丘讲出了对我们一生都极为重要的事情,即人活一世,并非死后什么都没了;我们不仅要在此世要让生命活得有价值,还要使下一世更加有价值和意义。作为普通的凡夫,一生之中能做到为善止恶,就算为善不多,恶事尽量不要去做,那么下辈子或许人身还有个盼头。否则一旦失去人身,迎接我们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泥潭深渊。有的人可能不相信生死轮回,以为人死如灯灭,什么都不会有任何踪迹可循。但是有一点我们或许可以参照,即当我们临命终时,其一生善行恶行大抵可以判断清楚。如本经中所说,一个人若在有生之年里善法多有积聚,并且恭敬三宝无有间歇,此人在临命终时,便不会有太多的苦楚与牵挂,即“神心安乐”。但是大多数人在死魔即将降临之时,都会由于恐惧而六神无主,很难把握住自己,此时便产生了“临终关怀”,佛教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大家一起助念弥陀佛号,以期逝者一心念佛,做到神心安乐,无有他想。临终一刻至为要紧,勿宁说平素作恶多端者,即便是精严持戒的出家比丘,也难保临命终时能顺当善终。而本经所强调的是教诫我们“功夫在诗外”,若没有平生的行善积福所累积的诸多资粮,我们又拿什么去坦然面对死神呢?鸽鸟需要为自己的“安极”储备胡麻等物,人类更需要为自己的临终去处多多储备些福德资粮。若一生如此,则后世总归不至于身堕三恶途之中。

  至此,《杂阿含经》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经,全部写完。

  可以说,四部阿含经中,《杂阿含经》是我最看重的一部原始经典,因为它最接近于佛陀言教,最接近于历史真相。《杂阿含经》的每一部小经,我都如视珍宝,丝毫不敢大意。这部经典我是2009年10月份着手写系列文章,迄今差不多快三年时间。这三年时间内,我从普陀山佛协调到佛学院工作。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事务的增多,思想和写作风格都在发生变化。坦率地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亦如是。有些时候事与愿违,有些时候歪打正着,而更多的时候只能痛苦并微笑着。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充斥着痛苦与折腾的世界,亦是一个堪忍与历练的世界。虽然时过境迁,但是对于原始经典的挚爱,我却是一往情深,从未受到环境的影响。唯一的变化是,以前写得多,写得勤,也写得比较细,现在写得少,写得短,也写得比较粗。对于经典中各种修习的法门,我没有实证实修的功夫,故而也不可能有独到的见解;更多时候我只是望经生义,泛泛而谈,与经义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完全悖离义理之事,亦屡见于文端。即便是从普通写作者角度而言,这都是极为不严肃的。其二,对经中诸多经义,我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细细思索与梳理——这或许是给自己的懒散制造美丽的借口。可能别人不清楚我在做什么——坦诚地说,写佛教的(原始经典)的诠释文章,却以诸如“博客”之类的名头去刊登,是极不严肃的一件事情;同时对于高贵经典的诠释以“散文”(姑且这么说)的形式亦是极不严肃的事儿。弄得不好,我还会博取几顶诸如“张扬”或“标榜”之类的帽子或桂冠。然而我却并不在乎这些。我的文章起始时也不过寥寥十几个最多一百来个读者,这样的数据对我来说,已是相当满足。我从不冀望获得别人的吹捧赞叹,也不企求“粉丝”们的点击,我甚至无视别人不怀好意的提问或质疑。经典是神圣的,你可以指摘我理解分析有误或品性不端,却决不能也不允许对经典本身指手划脚和妄加评说——这便是信徒与读者的差别所在。

  佛陀曾经对弟子们说,修行的根本是要靠自己,其他人都只是引路人而已,要自洲自依,不要他依和异依。如《杂阿含·638经》所说:“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佛陀一生言教四十五年,他把他所知晓的道理合盘托出,不效拳师那般留有一手。该说的他都说了,弟子们再不成就,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与佛陀何干?我亦是此意——我把我所知道的,都写在文章里,至于你懂不懂,你做不做,那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与我没有多大关系。我的文章如果你把它作为解读经文的参考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博文般的消遣去打发日子也未尝不可。

  让我们再一次竭诚礼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7.4.)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二六时中,我们学佛人心里头有佛、念里头有佛、形象上都是佛。心是佛心,行是佛行,身就是佛身。佛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心是佛心,行就是佛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都与这五种心相应,这就是佛行,这就是佛的生活。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们生活、工作、乃至于一切应酬都与这五种心相应,这才真正是大乘经里面讲的“修佛行”。无论你是什么身分,无论你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什么時候你把身、语、意的行为统统修正过來了,心是佛心,言是佛言,行是佛行,你就成佛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