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一)~C 毗婆尸佛


2014/9/4    热度:259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一)~C 毗婆尸佛

 

  接着,释尊对诸比丘说:“吾今欲以宿命智说过去佛事,汝欲闻不?”众比丘听了后当然很高兴,就对释迦说:“今正是时,愿乐欲闻!”这样一来,释尊就详细地为比丘们讲述了毗婆尸佛(菩萨)的降生方式,以及降生时出现的种种瑞相。在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毗婆尸菩萨出生时,也是从其母的右胁而出,落地后在没有人扶持的情况下就可以走路,走了七步,“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是不是诸佛降生人间时,都是这样子呢?

  第二,毗婆尸佛降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好像也是位国王)就召集了相师及诸道术,为太子相面。后来得出的结论有两个,一是如果在家,那么就当转轮圣王;如果出家,就可以成就正觉,十号具足。这两点与释迦佛降生时的有关记载如出一辙。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经中描述了毗婆尸佛所具的三十二相的具体内容,我觉得倒值得记录一下的:

  1、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2、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3、手足网缦,犹如鹅王;4、手足柔软,犹如天衣;5、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6、足跟充满,观视无厌;7、鹿腨肠,上下臃直;8、钩锁骨,骨节相钩,犹如锁连;9、阴马藏;10、平立垂手过膝;11、一一毛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12、毛生右旋,绀色仰靡;13、身黄金色;14、皮肤细软,不受尘秽;15、两肩齐亭,充满圆好;16、胸有万字;17、身长倍人;18、七处平满;19、身长广等,如尼拘类树;20、颊车如师子;21、胸膺方整如师子;22、口四十齿;23、方整齐平;24、齿密无间;25、齿白鲜明;26、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27、广长舌,右右舐耳;28、梵音清彻;29、眼绀青色;30、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31、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32、顶有肉髻。

  关于佛的三十二相,诸经所记有些差别,但总体上是相似的,没有大的出入。

  在接下去的经典中,叙述了毗婆尸菩萨(大约是未成佛之前)出生后的一些经历。这里也出现了这位即将成佛的菩萨,有一天他到一个园林中去巡行游观,见到了老人的悲惨面状:“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步,喘息而行”。于是太子“怅然不悦”。回宫后,父王问侍者:太子为什么闷闷不乐?答说“道逢老人,是以不乐”。于是父王就以更好的“五欲娱乐”,“以悦其心”。然而这一切并未给太子带来任何的改观,反而情况还有所加重。

  接着,经中讲述了太子又出游,见到了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独卧粪秽,无人瞻视,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风到了死人,“杂色缯前后导引,宗族亲里悲号哭泣,送之出城”;后来又逢着一位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太子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声:“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虚,唯是为快”。于是他就问沙门说:你们沙门出家,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那位沙门就回答说:“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虚心静寞,唯道是务。”听了沙门这样一段话,这位太子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交给侍者,让他归还自己的父王,然后就“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看了这段经文,我觉得释迦佛与其在说毗婆尸佛的过去世情况,倒不如是他自己出家前的情况的真实写照,只是二者略有些不同而已。在这里,我们不妨作些简单的比对,就可以知道释迦佛实际上在说他自己,而不是别人。

  接下来,经中描述了毗婆尸佛对于人生问题的追问。悟出了十二因缘法,以及苦、集、灭、道等四谛法门。以及如何灭除生死烦恼,这就是“逆顺观十二因缘”的问题。

  经中记载,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即安隐观和出离观。他证悟佛道后,也曾像释迦佛那样作过这样的思想斗争:到底该不该把自己所证悟的真理向众生们宣说呢?他是很想宣说的,可是这些无上法门,“甚深微妙,难解难见”,“非是凡愚所能及也”,“彼必不解,更生触扰”,那么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弄不好还会引发众生的烦恼。于是他就“默然不复说法”。这时候,梵天王知道了毗婆尸佛的所念,就从天上来到了地下,“立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然后他就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以时说法!今此众生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开化,畏怖后世我救之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毗婆尸佛对梵王说:“你说得有道理,可是我所担心的是他们听不懂我所说的法。”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微妙之法,与这个世界上所遵循的法是完全相反的,佛菩萨的目的是让众生们对现世有出离之行,可是他们却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因此毗婆尸佛只好默然不说法。但是在梵王的再三劝请下,就答应了梵王的请求,“开演甘露法门”。但是这时候问题又出来了:他初次说法,应该为谁而说呢?他后来确定了人选,就是到盘头城内,先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等人说法。于是他就到了盘头城盘头王的鹿野苑中,然后就对守苑人说:“汝可入城,语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宁欲知不?毗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见卿等,宜知是时。”这个守苑人不敢怠慢,就赶紧到城里去禀报。这两个人听到后,也就立马赶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这里佛就开始为他们讲解一些佛法。但是,这个讲法是有过程的,而且要讲究一些技巧。比如说毗婆尸佛讲法的次序是:首先,讲“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也就是对人间的各种喜乐与痛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接着指出它们的缺点在哪里,再说如果要想得到彻底的清净与快乐,那么就要出离这这个世界。当佛说到这里时,二人“心意柔软”,开始“欢喜信受”,对佛所说的表示高度的认可。这时候,佛见到宣说正法的时机已到,便向二人宣说了四谛法门。当四谛法门一说完,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就在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地神大声赞叹不已,“声彻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这就是毗婆尸佛初转*轮的整个过程。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在顺境、善缘里面,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觉悟到生死无常!我们中国人讲“好景不常”,我们要珍惜这个时节因缘,认真求道;如果把大好光阴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把你过去生中修的那点福报享尽了,那你就错了! 人在一生当中要修福,不要享福,不要把你所修的那点福报都享尽,享尽了,到了晚年就没福了。 我过去看过不少富贵人家,少年得志、中年得志,尽情享受,一呼百应的,到晚年就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看他连一个伺候他的人都没有了,洗衣服、烧饭都要自己动手,可怜得不得了!我们记取这个教训,在自己得志的时候,在自己福报现前的时候,千万不要享尽,留一点给后面。所以,晚年有福报,那是真正有福报;年轻有福报,那不是福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