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二)~G 当取灭度
2014/9/4   热度:167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二)~G 当取灭度 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魔王波旬的再次现身。作为魔王,他自然对阿难是没有兴趣的,因为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将阿难拔弄得神魂颠倒,他的最主要目标当然就是针对着佛陀。如果我们稍稍涉猎一下佛陀的整个应化历程,就会明白无误地发现,这个魔王无时无刻不是跟随着佛陀,随时伺机而动。魔王波旬公开露面,直接与释尊交锋,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佛陀历经了六年苦行,然后在尼连禅河中沐浴后,接受了牧女善生的乳縻供养而恢复体力,于菩提树下经过四十九年的静虑思维,最终觉悟的最后时刻。此时波旬出现了,他做释迦的思想工作,说你别去成佛了,跟着我们干算了,我们会给你种种好处,决不会亏待于你。魔王的的软硬兼施,换得了释迦佛的严辞拒绝,最后波旬承认失败,但他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寻找下手机会。第二次,是释尊成佛以后,陶醉在无限的法喜禅乐之中。他很是欢喜,原来成佛后的滋味是如此地殊胜啊。此时他在想,他自己已经获得了无上觉悟,那么需要不需要把这种无上的真理向众生们宣说呢?正当他犹豫不决之时,魔王再次现身,对他说:你自己成佛不就好了嘛,何必去教导别人也成佛呢?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刚强难以调伏的人,要想让他们觉悟那是相当困难的。魔王波旬的用心显然是险恶的,但是他所言并非完全虚妄。我们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可以找到依据:“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嘱累人天品第十三》),在这种情况,宣扬佛法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魔王的话,使释尊更是举棋不定。后来大梵天王见势不妙,赶紧下界来乞求佛陀开演经筵,广利众生。第三次,也就是在佛陀最后的生命岁月里,魔王波旬反复地催促佛陀:“你身为佛陀,还有什么可牵挂的?赶紧灭度吧,现在正是好时机!”然而佛陀再一次拒绝了魔王波旬,说你不要再说了,我什么时候涅槃,我自己心里清楚,用不着你来多嘴多舌。现如今我的弟子们都不在身边,他们许多还无法做到“自调”,所以现在还未到涅槃的时候。 魔王波旬听后,就对佛陀说:想法初您在尼连禅河旁边的“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刚成就正觉的时候,我就曾经劝你可以涅槃了,你以弘扬正法为名而拒绝了我。现在你有了这么多的弟子,佛法遍布天下,你为什么还不涅槃呢? 面对波旬的询问,佛陀给了一个明确的涅槃时间表:“是后三月,于本生处拘尸那竭娑罗园双树间,当取灭度。”魔王波旬一听,就像个小孩子般地欢喜雀跃,“忽然不现”——魔王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从此可以美美地睡个安稳觉了。 佛陀生起了入灭的念头后,天地间便立即有了强烈的反应:“地大震动,举国人民莫不惊怖,衣毛为竖”。看来圣人的离去,会引起自然界的一些异常变化,这种说法果然是真实不虚! 正在静心思维的阿难一见天地震动,便慌慌张张地跑到世尊面前,向世尊顶礼请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佛很慈悲,就为阿难作了一番原由分析,共八种因缘: ①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 ②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自试力,则普地动; ③若始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地为大动; ④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则普地动; ⑤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当于此时,地大震动; ⑥佛初成道,转无上*轮,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转,则普地动; ⑦佛教将毕,专念不乱,欲舍性命,则普地动; ⑧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时,地大震动。 上述对大地震动的八种原因分析中,第七项与第八项与佛陀灭度的情形相符合。至于其他种种震动的原因,这里就不作详细分析了。 【本卷小结】 第一,本卷为游行记的初篇,内容比较繁杂,共由八个故事串连而成。 第二,本卷的核心思想,乃以“七不退法”为重点,其余皆是围绕着这个重点而展开。 第三,佛陀有着十分圆融灵活的授经方式,处处呈现出智慧的火花。 第四,初步梳理出佛陀所拥有的一套完整实用且十分科学的的管理学思想。 第五,初步体会出佛陀时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人民生活的轮廓状态。 第六,佛陀的平等慈悲的思想理念。 以上为第二卷的全部内容。(2008年8月31日初就于普陀山佛教协会)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灵的烦恼,皆从外境招致,所以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心,洗除过去的烦恼;未来更要谨慎小心,不再造新的罪业。无明烦恼,贪嗔痴慢疑,就是污染心灵的病毒,去除之法,唯有谦卑忏悔。要以爱心和智慧来对治,忏除过往的错误人生,以清净无染的法水,洗涤身心内外的垢浊,才有康复的可能。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