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H


2014/9/4    热度:192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H

 

  1301经:本经叙述当如法亲近沙门。

  在第1301经中天子向佛请教:“善学奥妙说,习近诸沙门;独一无等侣,正思惟静默。”大意是欲学甚深微妙之法,就需要亲近于各位出家沙门;听闻正法以后,在独自去思惟其中的奥理。佛陀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回答说:“善学微妙说,习近诸沙门,独一无等侣,寂默静诸根。”佛陀在印可的偈颂中,实际上隐含了四正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以及法随法行。亲近善知识的对象虽然并不一定要限定于出家法师(居家亦可),但是出家比丘作为住世三宝之一的僧宝,理应是佛弟子礼敬亲近的首选。《华严经》中说:“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在此经中,普贤菩萨勉励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慧,应当寻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一方面讲到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意义,另方面也谈到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亲近善知识。在本经偈中的亲近善知识的对象,重点是“习近诸沙门”。

  第二是听闻正法。当我们亲近了善知识,就好像进入宝山之中,总不能空手而归吧?所以就要向善知识多多请教,把心中的一切疑问迷津请法师开示指点,此便是“听闻正法”。具体而言,亲近善知识当具备目的性,即“成就一切智慧”,也就是解脱成佛。如何成就佛道?就要请法师明辨是非善恶,按照法师的开示,一步一个脚印地依信、解、行、证的次第修学,方可获实益。

  第三是如理作意,就是在沙门比丘之处听闻正法之后,要如理如法地对种种教诲进行认真思惟。“彼由如是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引摄其心,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观察深妙句义。”(《法蕴足论·卷一》)思惟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无阴无我,生来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八大人觉经》)。进而思惟四圣谛、十二因缘,然后按八正道如实而修。如何修呢?这就是佛陀在偈颂中提到的“独一无等侣,寂默静诸根”,即寻一处相对安静的环境,然后摒弃内外一切诸缘,把握住六根门头,“寂默息诸根”,对世间真理进行如实思惟。

  最后一个便是“法随法行”(或称法次法向),也就是四谛之中的“道谛”,具体而言便是三十七道品,一般简化为八支圣道。“谓彼旋环如理作意,审正观察深妙义已,便生出离远离所生五胜善法,谓信精进,及念定慧。彼於自内所生出离远离所生五胜善法,修习坚住,无间修习,增上加行。”(《法蕴足论·卷二》)认真思惟之后,认为沙门法师说得很对,很契合自己的实际,那就要依之而修习,并边修习实践边继续认真思惟,不断地从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

  从佛陀的短短四句印可的偈语中,我们深切地体悟到佛法的甚深妙义。四正行中的“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属于“闻”;“如理作意”属于“思”;“法随法行”属于修。三者合起来,便是“闻思修”三慧。而如果与戒定慧三学相融合,前二正行属于“戒学”,如理作意属于“定学”,而法随法行则可以归之为“慧学”。二者结合,便是完整的修学次第。(4.20.)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代人每天所追求的就是名利以及享受。每天忙忙碌碌,为的就是要多积蓄一点财富,争得地位,利令智昏,真可怜!现代人钻到名利里面去了,智慧完全没有了,天天追求财富、享受、权力、地位,以为这个东西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错了!在佛法里面就看得特别清楚,佛告诉我们,世间最毒的是什么东西?就是贪嗔痴三毒。你里面有三毒,外面有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些毒菌的诱惑,内外交感,你怎么会不生病?你怎么会不死?这个很严重!只有迷惑颠倒的人,才会追求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追求这些东西是追求毁灭、追求死亡。如果讲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儒家跟佛家都讲得很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值得追求的是什么?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