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K


2014/9/4    热度:190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K

 

  1304经:本经叙述若身心不放逸,则魔怨不得自在寻伺。

  有一位名叫毗瘦纽的天子在礼拜佛陀后,随喜赞叹于佛:

  “供养于如来,欢喜常增长;欣乐正法律,不放逸随学。”

  供养三宝尤其是供养于佛,其功德自然十分殊胜。在早期佛教时期(佛陀住世期间),对于佛与僧的供养,主要是指四事供养,亦即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四种供养为主,很少发生其他的供养。后世这种情况大约是随着货币对寺院经济的逐渐侵蚀,开始出现了以金银、货币形式的供养。但是货币(无论是纸质还是金属质料)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特殊商品),它只有在不断交换与流通过程中,其功能才会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特性。而在早期佛教中,四事供养中的任何供养,均不能直接用于交换或支付,因此其不具备货币的属性。但是后来随着金银货币的支付范围的逐渐增大,对寺院及僧人的布施或供养,原先的四事供养日益显得无能为力。因金银货币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交换十分便利。货币供养虽十分省事,但也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随之而来的“不捉金银戒”便应运而生——这是个人随感而发,不作为重点。

  天人供养于佛,并且时常聆听佛陀的教诲,所以这位毗瘦纽天子在闻法之后,能够铸到“不放逸”,着实令人赞叹。这种“不放逸”,可以分为身、口、意三个方面,它一则可视为该天子的修行心得,另则可以视之为对世人的一种警诫。

  而佛陀闻后,以偈而答:

  “若如是说法,防护不放逸;以不放逸故,不随魔自在。”

  佛陀对于这位天子的话表示肯定,重点是放在“不放逸”上。在佛陀看来,“放逸”乃是修行之大敌。后世诸家均将放逸视为烦恼之一,如《俱舍论》言“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成唯识论》称“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对于意欲想成就一番道业的人来说,放逸无疑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那般不可掌控。如此一来,各种魔怨亦趁虚而入,为自己沦为魔子魔孙而埋下伏笔。相反,若日夜六时恒持“不放逸”,则魔王便不得寻伺自在,没有任何下手的机会。

  或许有人表示怀疑:这世间哪有什么魔子魔孙?可是作为凡夫的我——即在我的思忖中,世间身着人皮、青面獠牙的魔怨还着实不少。假如有机会,我会站在一面大镜大跟前,对着镜中的那个丑陋家伙说:喂,老兄!你是魔王的子孙么?(4.24.)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这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觉。觉,它的意思有三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小乘人是自觉,菩萨是自觉觉他,佛是觉行圆满。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