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V


2014/9/4    热度:164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V

 

  1316经:本经叙述如果具足戒与智慧,并能正思惟,则能渡过生死流。

  在本经中,同样是位名叫旃檀的天子向佛请教:“谁度于诸流,昼夜勤不懈?不攀无住处,云何不没溺?”什么样的人可以度过生死洪流?又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到“不攀无住处”并能永远也不会没溺呢?佛陀回答说:“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内思惟正念,能度难度流。不染此欲想,超度彼色受;贪喜悉已尽,不入于难测。”

  一个人若能了脱生死,其实是十分困难的。欲要了生脱死,其前提必须是要脱离种种烦恼的束缚。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烦恼实在是太多太多。勿宁说绝大多数对佛法一知半解的人以及长年累月亲近佛法僧三宝的檀越们,甚至身居佛门多年的比丘、比丘尼们,若想做到少烦无恼,也绝非易事。首先要“戒具足”,每人都有每个人应该遵守的戒律,佛门里有清规戒律,社会里有各种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道德准则或规范。我们纵然是在人情往来方面做得稍加欠妥,弄不好都会饱受舆论的谴责,使自己灰头土脸。而佛教里的“戒”,从表层来讲是一种遮止,从深层来讲却是一种自我道德的约束,也就是自律。当我们每遇至内外二境时,我们能做到戒之而不受其染著么?其实仅靠自我约束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加以支撑,这个东西便是“内正念”与“内正思惟”,具体来说,便是“智慧善正受”,即内在的禅定功夫。只有将此二者很好地把握并正确运用,方能“不染此欲想”,才能“超度彼色爱”。在修道上若能达到如此境地,却是需要极高的忍韧功夫以及“昼夜勤不怠”的持之以恒。我们常说让自己和别人“放下”,它的本意即是教导大家对眼前所遇到的一切不要过于在意,心中不要生起太大的涟漪,做到“波澜不惊”。这个“放下”,就是本经中所提到的“贪喜悉已尽”,不单是欲界的贪喜不存,乃至色界、无色界的贪喜均以稀薄无痕。能做到这些,“不没溺”方能有实现的可能。倘若能真正做到永不沉溺而“不入于难测”,那便要如实证得阿罗汉的圣位,方能最终兑现。(5.17.)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过去,不仅仅是佛法重视开悟,中国古老的教学,目的也是帮助人开悟,而不是帮助人吸收很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你开悟,你开悟了,你自己真正的智慧能够现前。真智慧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从清净心来的。所以要想开悟,一定要修定,定就是把心里面的妄念、分别、执着统统舍掉,恢复到心地清净,智慧就能够现前。禅定不仅仅是禅宗要修,在佛法里面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任何宗派统统都是修禅定,只是名称不相同。譬如在净土宗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在教下叫“止观”,止观也是禅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