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N
2014/9/4   热度:169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N 1161经:本经是异婆罗门向佛陀请教成就阿罗汉的法门。 有一位婆罗门向佛请教:“云何为尸罗,云何正威仪?云何为功德,云何名为业?成就何等法,罗汉婆罗门?”在这里,这位婆罗门一口气向佛陀提出五个问题,比如说什么叫尸罗(戒),什么叫正威仪,怎样做才能称为功德以及什么叫做业?佛陀是如何回答的呢?“宿命忆念智,见生天恶趣,得诸受生尽,牟尼明决定。知心善解脱,解脱一切贪,具足于三明,三明婆罗门。” 对于婆罗门所提出的五个问题,佛陀只回答了最后面的一个问题,即如何成就阿罗汉之法。如何成就阿罗汉之法?重点是两点,第一是成就三明,三明是宿命明、天眼明以及漏尽明;第二个是需要“知心善解脱,解脱一切贪”,做到心善解脱慧解脱,对于贪嗔痴都稀薄乃至灭尽,“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不再受到轮回生死的束缚,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因缘条件。只有如此,才能谈得上去成就阿罗汉的圣道。 对于其他四个问题,比如说戒、功德、业和正威仪,佛陀为什么没有一一地进行解答呢?难道佛陀忘记回答了,或者说有意回避吗?我的观点是这样,佛陀并非不愿意回答,而是以点带面择其要点。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单解释诸如“戒”、“正威仪”、“业”或者“功德”之类的问题,往往会费很多口舌,而且还会使闻法者如坠云雾里而不得要领。比如说要回答什么叫“业”,一两句话可能无法说得清楚,而且还会使问话者据此纠缠不清。于是佛陀便择其最要紧的问题,即如何成就阿罗汉。阿罗汉是解决个人生死大事的最高修行果位,一旦证得罗汉果位,就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了。比如说什么戒呀业啊功德啊,弦一目了然,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去费口舌啰嗦。这有点像禅家们参话头,比如说什么叫道?禅师们即便是回答,也是顾右右而言他,因为根本用语言说得清楚的嘛!我们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就曾经谈到,佛陀曾经用“箭喻经”教诫我们不要去一味探究那些对自己没有实质性帮助的问题,有时候我们还没等这些问题搞清楚,自己的生命旅程也快到终点站了。怎么办呢?抓紧时间去干点实事吧,只争朝夕去解决自己的烦恼问题吧。“人家说了再做,我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做了不一定说”(闻一多语)——只说不做不算真本事。我昨天收到一则短信息,内容是:“老子的道,释迦的佛,说的都是一件事,皆是不可说,无所说,而强为之名,故有证悟一说。把释迦认作佛,是极为错误的一件事,终不可悟道。古有见佛杀佛者,源于此。”我个人以为,这番话(短信内容)如果从丹霞禅师口中说出,我们心服口服;但若是出自普通人之口,那就是谤佛,是大妄语,是骄慢贡高。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凡夫啊!在我们没有成就阿罗汉果位之前,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向佛陀学习请教,做佛陀的好学生。问题是我们现在是动辄烦恼不断,却胆敢说出“见佛杀佛”,这不是大逆不道又是什么?要是我们在丹霞禅师面前说这番话,非得挨一顿暴打不可。 “仰止唯佛陀”,在佛菩萨面前,需要拥有一颗敬畏之心。当世风急躁,我们需要的不是开拓或者创新,而是需要清醒与沉思。翻开尘积的史籍,先辈们由于脑瓜发热招致的傻事蠢事还少么?柏拉图力主“哲学王”;马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中,思考了如何获得内心的宁静,表达了另类的达观与冷峻。当我们费尽心思去寻找内心安宁的灵丹妙药最后却宣告徒劳无功时,却倏地发现一切尽在眼前: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早就说了呀:“具足于三明,三明婆罗门。” 原来,“三明”不正是我们苦苦找寻的“超级秘笈”么?(12.3.)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中国人常常说“心有千千结”,这个结是什么?你的忧虑、忧愁、牵挂、烦恼。我们六道凡夫确实真的是心有千千结,这结打不开,为什么打不开?放不下。放下什么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嗔痴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