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O


2014/9/4    热度:170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O

 

  1162与1163经叙述佛陀遇到一对老夫妇在外辛苦度日,于是有感而说法。

  有一天清晨,佛陀在阿难尊者的陪侍下,一起入舍卫城乞食。在乞食的途中世尊看到这副情景:“有二老男女,是其夫妇,年耆根熟,偻背如钩,诣里巷头,烧粪扫处,俱蹲向火”。佛陀见后,便问身后的阿难:“汝见彼夫妇夫人,年耆愚老,偻背如钩,俱蹲向火,犹如老鹄,欲心相视不?”

  记得小时候读过脍炙人口的《老来难》,人一旦到了暮年,哪怕是想当年是如何地吒咤风云,也不得不服老。年轻时吃喝行睡件件如意,可是一旦垂暮之时,精神萎靡且不说,单单色身各机关毛病百出,真是令我们一筹莫展。虽然自古以来谁都想健康长寿,道家为了长寿而炼丹辟谷,秦始皇为了找寻不死药不遗余力,甚至康熙大帝也“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可是所有这一切,都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儒道二家基本上都是畏死,而佛家可以说“视死如归”,认为死并不是结束,而是下一个轮回的重新开始,所以佛教可以说是“畏生”。死是人生之必然,而死而复生就等于说还要接受死的考验,故生生死死轮回不休,着实令佛子们百般畏惧。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佛陀以“鹄”作譬,鹄本来是一种貌似鹅的大鸟,鸣声宏亮,善于飞行,而且飞得很高很远,所以项羽少年时就有“鸿鹄之志”。然而鹄虽善飞且高且远,但是总不可能在天上飞上一辈子吧?当鹄衰老了,飞不动了,其晚境可谓“凄凄惨惨戚戚”了。此时,这只失去飞行能力的老鹄,也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昔日的同伴在天上展翅翱翔了。

  佛陀用这个现实存在的例证,无非是教导我们务必要珍惜光阴,莫让大好时光虚度。我个人以为在本经中,佛陀将人生大体分作四个阶段:二十岁以前,我们尚未自立,故从二十岁起至八十岁。七十岁以后,我们大体上也无所作为了;当八十岁来临时,我们一生生也大体上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两千多年前,能活到八十岁也十分不容易了。即便勉强活下去,大抵上亦是自顾不暇。

  21岁~30岁,为第一阶段——青年时期(“少时盛壮之身”);

  31岁~40岁,为第二阶段——壮年初级阶段(“第二分盛壮之身”);

  41岁~55岁,为第三阶段——壮年时期(“第三分中年之身”);

  56岁~70岁,为第四阶段——从壮年正式步入老年渡时期(“第四分老年之身”);

  从上述四类划分中可以看出,二十岁以前,我们尚在求学阶段,不大可能建立功业;而七十岁以后想建功立业的功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我个人的意思是,从佛教角度而言,二十岁之前和七十岁之后,若想一门心思潜心修行(或从事某项工作)的成功概率大抵并不高(并非不可能)。人生百年,除去睡眠、就餐、工作、应酬等等之外,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十五年。佛陀将我们的一生划分为少时盛壮之身、第二分盛壮之身、第三分中年之身以及第四分老年之身四个阶段,选择此四个阶段中的任何某个阶段下手从事修行或工作,都有可能获得程序不一的成就。然后当我们到了老年再来修行或者从事开创性的工作(比如求财),事实上是极难取得成功的。当我们一旦成了一只“老鹄”,恐怕一切都来不及了。故而佛陀在谈起此对老夫妇时说:“彼于今日,年耆根熟,无有钱财,无有方便,无所堪能,不复堪能,若觅钱财,亦不能得胜过人法。”就好像一只老鹄,“犹如老鹄鸟,守死于空池!”有鉴于此,我们当利用有限的生命,为自己为后世多做一点事情,“于群则眠觉,非为空自活。”在对待光阴乃至珍惜光阴方面,不唯佛教极为重视——一切世人乃至一切宗教,皆秉持相同或相似的观点。

  本经重点:珍惜光阴,当下修行!(12.4.)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起个念头,这里才动,就周遍法界,所以能够与诸佛菩萨立刻感应道交。我们起一个善念,跟佛菩萨、善神感应道交;起个恶念,跟魔王、妖魔鬼怪也起感应,他来帮助你,助长你的恶,来加持你,帮助你赶快堕三途。所以我们怎么敢起一个恶念头?怎么敢做一桩坏事?我们有什么能力能够瞒人?你所谓瞒人,无非是自欺欺人而已,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今天住的这个地球,天灾人祸愈来愈多,什么原因?众生不善的念头引起的。现在人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贪是水,嗔是火,痴是风,心里面的不平就是地震。灾难是由众生的不善业感召而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