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L
2014/9/4   热度:217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L 1075经:本经记述慈地比丘由于饮食之故而犯妄语罪,无端诬陷陀骠摩罗子尊者。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丛林制度。中国禅宗丛林制度(规范)的集大成者,乃是百丈怀海禅师的《百丈清规》(古清规)。然而唐代的《百丈清规》行至宋代即已失轶,故已无从见其原貌。我们今天所见的《百丈清规》,乃是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东阳百丈山德辉禅师奉敕命,以宗赜的《禅苑清规》及惟勉的《丛林校定清规》等籍为蓝本,重新编辑本书二卷,故称其为《敕修百丈清规》改修而成,即经过修订后的清规汇编集。该清规中有一“请职制度”颇具特色,也就是寺院的人事调整和职务分配制度。从时间上讲,一般是每年阴历正月十六与七月十六日二“期头”各举行一次。依丛林所施设的职务来说,共分为序职和列职两种。序职是依照个人的年资、德业而予以叙职,其职务属于永久性质,不必依任其请辞再叙。我们有时讲“千年的书记、万年的堂主”,就是指的是其永久性,因此序职带有一定的“荣誉性”。而列职则以六个月为一任期,每年分两个任期,以阴历的正月十六和七月十六为各期的期始。每到任期的最后一周,各职事都依例向方丈请辞列职(又称退职),以待领来期的职务。每一期始的前半个月,客堂开列亲进堂及旧有住众的名单,送往方丈查阅。到期头前数日,由方丈召集客堂、禅堂、库房等诸头首共议职位工作的分配与安排。等到了期头之日,方丈便当众宣告新叙职事名单,新叙职事到法堂谒拜方丈,再到禅堂礼十方,随后依职送位就任。 关于上述的这些细节,我曾经查阅过《敕修百丈清规》,发现与当前现行的一些程序多少有些出入。当然话说回来了,时代在进步和发展,我们也没必要去墨守成规,适当作些变通还是允许的。我在普陀山前后已经住了二十年,对于请退职情况大抵知道一些。普陀山现行的请退职一般是这样:正月初八(或七月初八)各职事集体到普济寺方丈殿向方丈退职,方丈一般都会礼节性地对大家慰勉嘱咐几句,主要内容是请退职是老祖家风,大家不能丢掉;虽说大家今天退职,但是事情还要照常去做,不要因为退职而产生思想包袱。退职后,方丈召集佛协各分管领导以及年长耆宿们,聚在一起讨论酝酿新的人事安排。到正月十二(或七月十二)日,佛协会提前通知新任执事们聚于普济寺大讲堂吃圆职茶。凡是被请到者,说明可以继续留任可升任;如果这顿茶没有自己的份儿,说明可以“休息”一下,甚至需要适当地检讨一下自己了。到了正月十六(或七月十六)时,普济寺会客堂外面墙壁上“挂牌”,将新请职事的各单一一公布上榜,此乃“奉和尚命”。自八十年代末普陀山中兴祖师妙善老和尚住锡普陀山以来,普陀山佛教界基本上在奉行请、退职传统。 上面讲到职事分序职和列职,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便是两序。我们有时会听到“某某方丈率两序大众”这句话,两序指的是东序和西序。两序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过去朝廷里面的文武两班大臣中获取启发而来。中国佛教仿此制,在住持(方丈)以下,设东西两班。西序一般是长于学德者,称为头首、头首位;而东序则对世间法颇为精通者,称为知事、知事位。过去的县长称为“知某县事”,而现行的日本则仍保留“知事”一职,如日本都道府县的行政长官,皆称其为“知事”,如“东京知事”。西序的大体名目是:首座、书记、知藏、知客、知浴、知殿等次第;东序有都事(都监)、监事(监院,俗称当家师)、副事、维那、典座、直岁等为次第。不过如今情况有些出入,一般将首座(有的还列“座元”一职,即首座之首)、都监、西堂、堂主、书记列为西序,而将监院、知客、副寺、维那等列为东序。至典座、库头、直岁、寮元等职务,实际上已名存实亡。典座就是负责大家伙食的,“民以食为天”,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今寺院里普遍都有“典座”职务,但是在方丈挂牌时,往往不会挂“典座”一职,而以“副寺”替代之。另如“直岁”一职,实际上就是寺院的后勤总管,举凡殿堂寮舍损漏修葺、杂物管理、役作人力编派、工程稽察,乃至田园庄舍、碾磨碓坊、头匹舟车、火烛盗贼、巡护防警等差拨使令及赏罚等,均由直岁负责管理,因此这个职务是非常重要,类似于当前寺院里的“副监院”。另外,现如今西序和东序并不冲突,一般皆可以相互兼任。比如方丈在请职牌中往往会写上:“某某大师请为堂主,任副寺”——堂主是序职,副事是列职,二者并行不悖。 为什么我要啰里啰嗦讲些丛林规矩方面的事情呢?因为在1075经中有一位被诬陷的尊者名叫“陀骠摩罗子”,他在佛陀时代的丛林——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中担任的职务,名叫“典知床座”——这个名词,便是后世“典座”一词的最早来源。据《摩诃僧祇律》卷六记载,佛住舍卫城时,由比丘陀骠摩罗子掌理九事:典次付床座、差请会、分房舍、分衣物、分花香、分果蓏、知暖水人、分杂饼,及典知随意举堪事人,可见这一职务虽不显赫,却非常重要,可佛陀对陀骠摩子的充分信任。正是由于权力大,且身处要害部位,因此在工作中往往会得罪一部分人,从而遭到打击报复。这位佛教史上最早的典座大人,在本经中便遭遇到他人的陷害。(未完待续,9.22.)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要知道所有一切现象都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相不能舍,相也不能执着。什么是不能舍?每天我念佛的课诵完全照仪规去做,这就是不舍;虽然做,做的时候心地清净,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丝毫不执着,这就对了。这是大乘菩萨法,能具足修学无量功德!无量功德在哪里显现?就在你生活当中。你穿衣吃饭,你工作,你待人接物,无一不是功德。功德是什么?即相离相。我做的没有一样不如法,没有一样不跟戒律相应。跟戒律相应是事如法,跟经论相应是理如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执着,没有一样做得不好!更高明的没有分别,再高明的没有起心动念。没起心动念,你是法身菩萨应世,法身菩萨再来;你还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你已经到菩萨的阶层。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