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E


2014/9/4    热度:205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E

 

  975经是外道补缕低迦向佛陀请教的话题。首先是补缕低迦外道转述其所听闻之事:

  “瞿昙!先日众多种种异道出家沙门、婆罗门集于未曾有讲堂,作如是论议:沙门瞿昙智慧犹如空舍,不能于大众中建立论议:此应此不应,此合此不合。譬如盲牛,偏行边畔,不入中田;沙门瞿昙亦复如是:无应不应,无合不合。”

  这段经文是外道补缕低迦转述其他外道在一起论议的内容,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补缕低迦本人的观点。此观点的核心即“沙门瞿昙智慧犹如空舍,不能入大众中建立论议”。那么论议的焦点在哪里呢?即“此应此不应,此合此不合”。这里的“应”与“合”,是指对事物作某种判断,即立论的基础。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在外道看来,他们对世尊所拥有的无边智慧充满疑虑,“犹如空舍”,表面上看着堂皇壮观,其实屋内却空无一物,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外道凭何作此判断?他们的依据是“(世尊)不能入大众中建立论议”,并对世间各种事物及现象作出自己的判断。

  如果从佛法正见的立场来看,佛陀也正如外道们所说的那样,没有建立什么论议;佛陀的智慧也是“犹如空舍”。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佛法弃于二边而行中道,对任何事物都不能轻率地判定其“是”或“不是”。就好像对于世间究竟是“常”还是“非常”这个问题,都不能予以明确的回答,否则就会陷入常见与断见的危险。而且佛陀一贯反对做空头的思想家,“真理愈辩愈明”这句话并不适合于佛教——佛教反对无谓的争吵与辩论,只要是对修行没有实质性帮助的,佛陀都不会予以鼓励。其次,我之所以也认为佛陀的智慧“犹如空舍”,绝非认为佛陀无有智慧——恰恰相反,佛陀的智慧高妙到无法用文字或言语来形容与表达的境地,佛的智慧完全是不可思不可议,看似“犹如空舍”,实际上弥漫于三千大千世界,浩瀚无垠,无涯无际。

  在下面的经文中便彰显了佛陀的观点与主张。佛陀说:“此诸外道论议,说应不应,合不合,于圣法、律,如小儿戏。”如果作为一种哲学命题,适当地作些议论也是允许的,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可是佛教是十分注重信仰的宗教,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佛教也有一些哲学思辨的成分)。在佛陀看来,我们欲“体解大道”,靠得是扎扎实实的从“闻思”最后予以塌实“修证”,此才是唯一的通向真理的康庄大道。若一味地沉缅于“论议”而不务正业,不仅舍本逐末,亦纯粹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而已。佛陀作譬说:“譬如士夫,年八九十,发白齿落,作小儿戏,团治泥土,作象作马,种种形类,众人皆言:此老小儿。”世间的“老顽童”是有的,老人们有颗童心也未必就是坏事,然而相对于耄耋之年的老者而言,若沉迷于小儿游戏,不免为世人所讥讽。对于出家比丘来说,总要分出个“主”与“次”来。时下奉行“人间佛教”,主张“佛道当在人间成就”。这是佛教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是正确且明智之举。问题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叫“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正是由于我们认识上的模糊不清,结果将“人间佛教”与“世俗佛教”混为一谈,并由此衍生出很多闹剧。在此时期,必须有一个正本清源的过程,即用原始佛教的正统思想,来匡正祛邪。

  外道补缕低迦白佛:“瞿昙!于何处有比丘方便所应?”什么是比丘该做的,什么是比丘不该做的,对于这些问题,佛陀从来就毫不含糊:

  1、不清净者令其清净——重点为戒律上的清净;

  2、不调者令调——重点着眼于六根的调伏,摄持诸根,令无放逸;

  3、诸不定者令得正受——心不正定,心浮气躁者,令其息心入定;

  4、不解脱者令得解脱——落点在于摄伏三毒,心下光明利落;

  5、不断令断——谓无明、有、爱,不断令断,永不再起;

  6、不知令知——知,即明晓事物真相或本来面目,“谓其名色,不知令知”。名色为五阴总称,前四支为名,后一为色。名色乃为精神、物质的综合。此处的“不知令知”,乃是让我们知晓“四大假合,五阴非有”的真理意趣。

  7、不修令修——此处的“修”,乃是止与观的双运,即先止后观或先观后止的交替使用,使我们戒除贪执,离诸所缘,从而达到定慧均生。

  8、不得令得——即得般涅槃。

  从上面八点,我们可以得出比丘应该做的事,总结为四句话:

  勤持戒,善摄根;修正受,断无明;

  知真相,修止观;证涅槃,舍戏论。(7.6.)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里面把所有的根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善根深厚的人,一类是福德深厚的人。有的人善根厚,这两种人都能入大乘法。善根深厚的人听了就相信,他一听就理解,所谓“一闻千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是善根厚。福德差一点的人,在行上比较疏忽,真正讲断烦恼,这一项他做的功夫不够;信解他有,行上就差一些。福德厚善根少的人,他能信,解就差了,他没有这个能力,怎样给他讲,他也不能体会,他也不清楚。福德厚的人他有福报,他肯依教修行。譬如你叫他念佛,他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不离口,他能行,这个人就福报大。 这两种人都有成就,所以《阿弥陀经》上给我们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得只要有善根、有福德,决定能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