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H
2014/9/4   热度:188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H 979经:本经叙述须跋陀罗尊者在佛陀将入涅槃时求见世尊,闻法后先佛而入涅槃。 对于本经所记载的一些情节,在《长阿含·游行经》中也有所记述。关于须跋陀罗尊者,一般都认为他是佛陀最后教诫而成道的弟子。据《长阿含》卷四所载,尊者原为拘尸那城的梵志,年一百二十岁,以多智著称。由于曾闻佛陀将入灭,乃往娑罗树林的涅槃处欲见佛陀,但为阿难所阻,经再三恳求,终获佛陀允许,听讲八圣道之理,乃于是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而于入夜未久即成阿罗汉。后以不忍见佛灭度,遂自入火界定,先佛入灭。而本经所载的内容,与《长阿含》所述大体相同。故而在此处,只是简略地将其中一些要点予以介绍。 须跋陀罗最后终于谒见佛陀,他向佛陀请教:“瞿昙!凡世间入处,谓富兰那迦叶等六师,各作如是宗:此是沙门,此是沙门!云何,瞿昙!为实各各有是宗不?” 古印度当时的六师外道可谓久负盛名。如果我们把六师外道的思想进行综合分析对比之后,便可发现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他们都是属于适新时代发展的革新派,而且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居于正统思想地位的婆罗门主义。从这一点上讲,他们与佛教是处于统一战线上的。但是为什么佛教并不赞同他们的观点,而将其称作“外道”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佛教主张中道,那些六师们的思想,却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某种极端。六师外道中,既有极端的唯物论者(如翅舍钦婆罗)、极端的怀疑论者(如毗罗梨子),还有极端的道德否定论者(如富兰那迦叶)。我们知道,佛陀出家伊始,也曾跟随那些著名的外道学习了很久(所谓六年苦行之说),但是收获甚微,甚至差点丢掉性命。佛陀之所以反对六师主张,因为世尊对六师的很多观点有过切身的体会,认识到极端或左或右的践行所带来的危害。故而佛陀提倡中正稳健之说,以辟其谬。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六师虽为外道,但其思想中仍有一些积极成分,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去芜存菁地分析总结,这对于研究部派佛教乃至后期大乘佛教的发展轨迹,都是很有帮助的。 须跋陀罗是请教六师的一些问题,例如六师喜欢自吹自擂,都声称自己所宣扬的法才是世界上最究竟的证果之法。那么这些法究竟是优是劣,须跋陀罗自己也搞不清。 对于须跋陀罗的疑问,佛陀以偈颂的方式,简要地将他自己的一生经历作了回顾,说他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至今快入涅槃,也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光阴。自成佛以来,对于三昧(正定)和三明(宿命、天眼、漏尽三明)都已具足。佛陀在回答中,基本上已经把“沙门之法”所应具备的条件都交待得很清楚了,即具备三昧、三明、三善行(身口意)、持戒。只要大体上具备了此四项基本条件,就可以称之为沙门之法。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沙门法可言。 佛陀说:“于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门,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须跋陀陀!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门,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除于此,于外道无沙门,期则异道之师,空沙门、婆罗门耳。是故,我今于众中作师子吼。” 所谓第一至第四沙门,是指证道四果,即从斯陀洹到阿罗汉。如果修到阿罗汉的果位,就算是真正的沙门了。而如何修证到阿罗汉呢?就需要坚定不移地修习八正道。八正道不仅可以通向证果,像前面提到的三昧、三明、三善行以及持戒等修行方式或神通,八正道都是必由之路。(7.11.)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菩萨自始至终,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修布施,也就是修放下。你说佛法繁琐,佛法不繁琐,简单的很:“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就是布施,看得破就是般若、就是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放下。只要放下,智慧就会开。你越肯放下,智慧就越增长;你智慧越增长,放下就越彻底。你看不破,放不下,心里面有贪爱、有忧虑、有牵挂,这都是烦恼,这都是六道轮回的病根。六祖说,清净心里头“本来无一物”,那才是你的真心、才是你的本性。你要不把那些牵肠挂肚的东西舍得干干净净,你的真心本性就透不出来。禅宗讲明心见性,你决定明不了心,也见不了性,为什么?你不肯放下,你没有把这些烦恼舍掉。所以,要把烦恼布施掉,把生死布施掉。烦恼布施掉,你就没烦恼;生死布施掉,你就不生不灭。修佛道的人是菩萨,菩萨他修学的目标是成佛!所以,一定要知道,要舍得干干净净,你才能修菩萨道,你才能圆成佛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