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J


2014/9/4    热度:188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五)~J

 

  981经与980经大体相似,只是将说法的对象由众商人换为诸比丘,主要是教导比丘于空闲处的安住法:“若比丘于空闲、树下、空舍,有时恐怖,心惊毛竖者,当念如来事及法事、僧事,如前广说。念如来事、法事、僧事之时,恐怖即除。”二经虽然内容上大体相近,但是由于面临说法对象的差异,其深义亦有明显的不同。比如说我们在谈五戒时,出家居家皆共修之(出家沙弥十戒中即含有五戒),二者的差别只是“戒YIN”与“戒邪YIN”的一字之差,其余皆完全相同。熟悉戒律的人都知道,居家五戒与出家五戒在具体内容与执持方法上均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佛陀在对众商人说法时,可能会将“除恐怖”建立在供养三宝的功德,并与之相应的三宝加被与感应方面。而当闻法对象为比丘众时,则会教导他们念及三宝之时,更多的则要“依于自洲”,倚仗自身的定力和智慧去克服一切恐怖心理。

  982~983经:此二经主要阐述无所著的思想。前者是佛陀对于舍利弗的开示,后者是阿难独自思惟后请佛印证。关于心无内外诸相的话题,在杂阿含的开篇便用大量的经文予以叙述。佛陀在此二经中,主要教导佛弟子若能做到“于自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我、我所、我慢系著使”,便可以获得二解脱及“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对于“无我、我所、我慢”三者,相信大部分学佛者都很了解,而且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因为这个道理太浅显了,使得很多法师都不愿意就这个问题过多地花费时间。然而越是浅显的道理,就越难彻底地搞明白。正如佛陀所说,“我能于法略说、广说,但知者难”,即便是知道是了解和熟知,想搞懂这些“法”,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对于这样的义理,佛陀曾经用偈颂的方式教导了“波罗延富邻尼迦”尊者的提问。此偈为:

  世间数差别,安所遇不动,寂静离诸尘,拔根无希望;己度三有海,无复老死患。

  “世界数差别,安所遇不动”实际上就是说让我们树立世界万物一切平等的思想,这种平等,主要是指内外无有分别,它是“无我、无我所、无所慢”三者的具体体现。如果心中存有我与他的分别,则世间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因此我们可以说“无我、无我所、无我慢”是修行断生死的基石,也并不是我们轻易所能断灭的。

  对于“无我”等观点,阿难尊者在“独一静处”的思惟中对此作了深切的体悟,并且把他的参禅心得向佛陀禀报,佛陀给予了“如是!如是!”的肯定和印证。前经的经偈重点讲树立心下的平等观,983经则重点讲如何观察和断除三毒五盖:

  断于爱欲想,忧苦亦俱离;觉悟于睡眠,灭除掉悔盖;

  舍贪恚清净,现前观察法,我说智解脱,灭除无明暗。(7.14.)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要有慈悲心,远离无安众生心。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关怀、没有爱护的心,这就不是慈悲心,这个不能有。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自私自利,这更要远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